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你听说了吗?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你听说了吗?

簡繁轉換
作者:墨色江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7 22:51:1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刘庭松神色不变,语气依旧温和:“先生所言有理。但清点田亩并非为了难为谁,而是为了确保赋税公平,让百姓安心种田。若有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多多包涵。”

另一名乡绅皱眉说道:“刘大人,这话说得漂亮,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免会引发民怨。您可有考虑过这点?”

刘庭松微微一笑,从袖中拿出一份文书:“下官自然考虑过。因此特地制定了田亩清点的详细步骤,务求尽量减少扰民。这份文书便是初步方案,还请诸位过目。”

乡绅们将信将疑地传阅文书,渐渐有人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几日后,刘庭松亲自带队,深入田间地头,逐一清点田亩。他亲自与农户交谈,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

一名满脸风霜的老农见到他,忍不住叹气:“大人,清点田亩能有什么用?赋税一样压在我们身上,谁替我们撑腰?”

刘庭松蹲下身,认真看着老农:“老伯,朝廷就是为了减少冤赋,才派下官来清点田亩。如果您觉得哪里有不公,可以直接告诉我,下官一定为您主持公道。”

老农怔了一下,随即目露感激:“大人,您这话我信了。若真能做到,咱们百姓就算再苦,也心甘情愿!”

他将清点结果整理成册,递交给乡绅代表查看。那位先前挑剔的乡绅看完后,长叹一声:“刘大人,您果然有办法。这点结果条理清晰,我们无话可说。”

刘庭松拱手道:“多谢先生信任。下官今日得此成果,全赖诸位乡绅的配合。”

朱标看着桌上的捷报,长舒了一口气:“皇叔,陈清与刘庭松果然不负所托。他们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得到了地方士绅的支持。”

朱瀚点了点头,语气中透着几分欣慰:“标儿,你要记住,这次的成功不仅在于他们的能力,更在于你给了他们信任与支持。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京城燕王府,夜幕降临,朱棣身披黑色劲装,坐在府中的正堂内,神色冷峻。

他手中把玩着一枚刻有麒麟纹的玉佩,目光却始终盯着一副地图,目光中透着深思。桌案前站着几名心腹幕僚,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殿下,通州和南郊的消息属下已经打探清楚了。”李英恭敬地低声说道,“太子派去的那两人,陈清和刘庭松,不仅完成了任务,还赢得了地方士绅和百姓的支持,民间对太子的声望也有所提高。”

朱棣闻言冷笑一声,将玉佩重重放在桌案上,声音低沉却带着寒意:“看来,朱标这次的棋下得不错,但越是如此,他越会暴露更多的弱点。告诉我,通州和南郊的士绅真的全心全意支持他们吗?”

李英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说道:“属下调查过,这些士绅表面上对陈清和刘庭松服服帖帖,但其中有几家对清点田亩和粮仓整顿颇有微词,认为太子此举意在打压地方权利。”

朱棣目光一亮,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果然,这才是真正的突破口。既然有人不满,本王就给他们推波助澜的机会。”

他缓缓起身,负手走到窗边,凝望着昏暗的天际,语气中透着深意:“李英,你立刻安排人手,暗中联络那些对太子不满的士绅,告诉他们,本王可以为他们争取更多的利益,让他们觉得太子的改革对他们是一种威胁。”

李英低头领命:“属下明白。”

朱棣微微眯起眼,声音如同冰刃:“同时,散布一些谣言,说太子此举不过是表面功夫,他派去的人不过是想借机积累功绩,一旦任务完成,真正的利益还是会被朝廷夺走。我要让地方上的士绅和百姓开始怀疑他。

几日后,朱标收到了一封信,信中提及通州和南郊出现了零星的谣言,有人暗中煽动百姓,声称田亩清点和粮仓整顿只是朝廷敛财的手段,最终利益与百姓无关。

“皇叔,四弟果然出手了。”朱标捧着信件,眉头紧锁,语气中透着几分无奈。

朱瀚站在书案前,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淡然说道:“标儿,四弟向来擅长挑拨人心,他这次的手段并不意外。你要记住,谣言最怕的不是反驳,而是用事实击破。”

朱标抬起头,语气中带着几分焦虑:“可谣言已经扩散了,若不立刻制止,恐怕会影响地方对朝廷的信任。”

朱瀚放下茶盏,缓缓说道:“这正是你该学习的地方。解决谣言,不是让百姓听信你的解释,而是让他们亲眼看到真相。你可以安排陈清和刘庭松举办一场公开的说明会,让他们将整顿后的成果展示给百姓,同时邀请地方士

绅共同参与。”

朱标眼中一亮,恍然大悟:“皇叔的意思是,借此机会直接向百姓和士绅展示我们的诚意和实际成果?”

朱瀚点点头:“没错。而且,你要让士绅明白,他们也能从中获益,只有利益一致,才能化解他们的抵触。”

通州的县衙前,广场上聚集了数百名百姓,场面热闹非凡。

陈清站在高台上,手持账簿,面色沉稳。他身后是数名衙役和几位地方士绅,而旁边摆放着整整齐齐的一排粮袋,袋上清晰地标注着“新粮”“旧粮”等字样。

“诸位乡亲!”陈清朗声说道,“下官奉太子殿下之命,整顿通州粮仓,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如今粮仓中的账目已经彻底清理。今日,下官在此向大家公布结果,请大家一同监督。”

台下的百姓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他说的是真的吗?粮仓真的整顿好了?”

“谁知道呢?不过,看这些粮袋,好像确实比以前整齐多了。”

陈清挥了挥手,示意衙役将一袋粮食打开。他走到粮袋旁,亲自从中抓起一把金黄色的稻谷,举到百姓面前:“这便是整顿后的新粮,质量如何,大家可以自己检验!”

几名百姓被邀请上前查看,他们用手仔细摸了摸稻谷,又闻了闻,连连点头:“这粮食确实是好粮!比我们之前见过的强多了。”

陈清继续说道:“除了粮食质量,下官还制定了详细的分发方案。每一季节,粮仓都会按时发放救济粮,任何需要帮助的乡亲都可以登记领取。这些记录将公开张贴,任何人都可以监督。”

台下的百姓顿时欢呼起来,纷纷说道:“太子殿下果然为我们百姓着想!这样一来,日子就有盼头了!”

站在一旁的几名士绅脸色复杂,其中一名年长的士绅叹了口气,对身旁的人低声说道:“陈大人确实有能力,他这番作为,恐怕我们也挑不出什么错处了。”

南郊的一片田野间,刘庭松带着几名官员和乡绅,正在向百姓解释田亩清点的成果。田埂上,稻穗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映衬得人们的脸上多了一份满足的笑意。

“诸位乡亲,经过这次清点,我们发现了一些隐瞒的田亩,如今这些田亩已经重新登记入册。”刘庭松站在田头,语气坚定,“从今以后,每一位百姓的田亩记录都将透明化,任何人不得借此克扣赋税。”

一个年轻的农夫忍不住问道:“刘大人,这点田亩是不是只对我们穷苦人有约束?那些大户人家的田地呢?”

刘庭松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你问得好。其实,这次清点田亩,我们不仅对普通百姓负责,同样也对乡绅们的田地进行了核查。不管是谁,只要是有田地的,都要一视同仁。”

这话一出,百姓们纷纷议论:“刘大人果然公正,这样我们就不用担心被压榨了!”

站在一旁的一名乡绅拱手说道:“刘大人,下官起初确实心有疑虑,但现在看来,您的作为确实是为百姓着想。我们这些乡绅,也愿意全力支持您。’

刘庭松拱手回礼,语气诚恳:“多谢各位的支持。这次清点田亩,不仅是为了赋税公平,更是为了大家能安心种田。下官只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真正的功劳是诸位乡亲和乡绅的配合。

通州和南郊的捷报再次传回京城,朱标翻阅着文书,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对朱瀚说道:“皇叔,终于明白您的用意了。这次的公开说明,不仅化解了四弟的挑拨,还赢得了民心。”

朱瀚点点头,目光深远:“标儿,这只是开始。四弟不会轻易罢手。”

朱棣坐在书房内,手中握着一封来自通州的密信,脸色阴沉。烛光摇曳间,他的神情变得更加深沉,目光紧紧盯着信中提到的内容。

李英小心翼翼地站在一旁,见朱棣久久不语,低声试探道:“殿下,陈清和刘庭松两人不但完成了任务,还让太子的声望更上一层楼。属下是否要进一步施压?”

朱棣将信件重重放在桌案上,冷声说道:“不必了。陈清和刘庭松不过是两颗棋子,但他们的确不容小觑。本王低估了朱标身边这些人的能力,也高估了地方士绅的顽固程度。”

李英点头,语气中多了几分忐忑:“殿下,属下愚见,太子殿下这次利用陈清和刘庭松赢得了地方百姓的支持,这可能会让更多的寒门士子拥护他。”

朱棣冷笑一声:“寒门士子?哼,他们不过是趁着太子的东风暂时得势。真正能影响大局的,还是世家大族和朝堂之上的势力。只要这些人站在我这一边,朱标的支持再多,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李英不解地问道:“那殿下接下来打算如何应对?是否从朝堂中寻求突破?”

朱棣眼中闪过一抹冷意:“朝堂只是明面上的战场。本王要做的,是在朱标最得意的时候,让他尝到失败的滋味。他不是喜欢公开办事吗?那就让他在百姓面前自己露出破绽。”

京城太子府内,朱标与朱瀚正对着一幅详细的地图商讨。地图上标注着各地的粮仓分布、田亩记录和士子派遣情况。

“皇叔,的确从陈清和刘庭松的报告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次行动虽成功,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朱标指着地图上一片红色标记的区域,神色郑重,“南郊和通州的事看似顺利,但其实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彻底安定下来。”

朱瀚抬头看了他一眼,语气中多了几分考量:“标儿,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朱标沉思片刻,说道:“一是部分士绅虽然口头支持,但心底仍然抱有疑虑;二是许多地方官员对士子的政策执行持观望态度,缺乏实质性的配合;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四弟绝不会善罢甘休。”

朱瀚点了点头,笑道:“你倒是分析得很透彻。不过,这三点问题也正是你的机会。士绅的疑虑,可以通过利益绑定;地方官员的观望,可以通过明确指令;至于你四弟,他的每一步动作,都是给你锻炼的机会。”

朱标若有所思:“皇叔的意思是,让在应对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策略?”

朱瀚微微一笑:“没错。天下是打磨出来的,而不是躲避出来的。你若总是担忧四弟,就会陷入被动。相反,你主动一步,或许能让他措手不及。”

在一处茶馆里,人头攒动,茶客们三五成群围坐着,低声议论着近日的传言。靠窗的一张桌旁,几名衣着朴素的农夫正聚在一起。

“老李,你听说了吗?太子殿下要派更多士子下去清点田亩,还要扩大到咱们这边呢!”一个中年汉子放下茶碗,压低了声音。

坐在他对面的老李是个精明干练的汉子,闻言皱起眉头:“我也听说了。这田亩清点,本来是好事,可你想想,那些官吏和士绅会怎么想?只怕又是咱们这些穷人受苦!”

旁边一个年轻的伙计插嘴道:“老李哥,你这话怎么讲?我还听说,上次通州和南郊清点田亩,百姓都拍手称快,说士绅隐瞒的地都查出来了呢。”

“哼,那是因为太子殿下亲自派人盯着。这要是换了其他人下来,咱们能有好果子吃?”老李冷笑一声,“我就怕那些士绅狗急跳墙,先拿咱们这些穷苦人开刀!”

年轻伙计挠了挠头,显然有些不解:“可如果太子殿下真想为百姓好,咱们是不是该信他一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