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借你手布我的局

众人面色微动,但无人出声。

朱标继续道:“我也曾怀疑自己。可我不是要你们信我,而是要你们信自己,信这世上还有不问出身的门路,还有凭本事争一分高下的地方。”

台下,一名身材瘦削的年轻人缓缓举手。

声音略显嘶哑:“殿下真会收下我等?我们......没有门第,没有人荐,连一纸寒门举荐都无。”

朱标望着那人,良久不语。

朱瀚从屏后缓步走出,语声平稳:“你叫什么名字?”

那人一怔,拱手:“草民名梁温,昌平人。”

朱瀚点头:“那便记下了。梁温,第一名入堂学子。”

众人哗然。

梁温双膝跪地,额头叩地三次,哽咽道:“谢王爷,谢太子殿下!”

朱瀚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这不是施恩,这是正义。你们中若有谁能以真才实学胜过京中士族,那便该得其位。”

讲堂内,气氛顿时变得滚烫。

那日之后,太学旧讲堂门前人潮愈加汹涌。

许归的讲书早已成为京城新风,连王公贵胄家中的少年也偷偷溜来听书,只为那句:

“人当自强,莫问门第。清风能起于陋巷,明月照穷书生。”

而朱瀚并未久留。

他的目标已达,局已布好,便悄然退下。

那夜,王府密室之中。

石安子轻声道:“王爷,京中那些族阀子弟,已经坐不住了。”

“坐不住,才好。”

朱瀚翻阅着天机策第二卷,轻声道,“越躁,越显他们虚。”

石安子顿了顿,忽问:“可太子殿下......能撑得住么?”

朱瀚放下书卷,目光如刀:“他若连这都撑不住,那也不配称储君。”

与此同时,朱元璋得知此事,却并未立刻震怒,只在御书房独自翻了一晚卷宗。

次日,他召见朱瀚。

朱瀚步入宫中,依旧坦然行礼,抬头便见朱元璋冷冷地看着他。

“你动了太学?”

朱瀚不卑不亢:“臣弟未动,只是看见了太子该走的一步,于是推了他一把。”

朱元璋重重哼了一声:“他若摔了呢?”

“那便说明他尚不能立国。”

“你倒说得轻巧。”

朱元璋放下玉如意,“你就不怕朝臣非议你?”

朱瀚淡然笑道:“陛下当年起于布衣,谁敢非议您?臣弟不过仿效而已。”

朱元璋忽而笑了:“你这是拿话堵我?”

“臣弟不敢。”

朱元璋却冷冷盯着他:“那你是故意的,借太子之名,行你之谋。”

朱瀚不避其锋,坦然道:“陛下明察,臣弟之谋,确非一人之私,而是为太子护道。”

朱元璋沉默许久,忽问:“太子.....……能撑下去?”

朱瀚顿了顿,回以坚定之言:“他能。’

而此时的朱标,亦迎来了真正的试炼。

春讲第一轮试卷放榜之日,京中世家齐聚太学门前。

其中不少人目光阴沉,甚至有人冷笑着放言:“今日若寒门上榜,便是东宫作假,假公济私。”

朱标亲自出面,在太学台上朗声道:“诸位若疑,可当场查卷。东宫不避质疑,只愿还诸君一个公道。

当场开卷。

首卷,梁温,字迹如龙蛇舞,行文沉稳,论策深远,直指礼制弊端,却不偏激,反而清晰条理,得分极高。

一时众人皆惊。

“此人真寒门出身?”有人质疑。

“若不信,东宫可派人往昌平查之。”

朱标道,“若是假冒,梁温除名,我自罚三月俸禄。”

无一人敢再言。

这一日,春讲声望暴涨,京中舆论大变。

朱标看着那张榜首名字,心中一动,转头对林起道:“将来太学重整,梁温当列讲席。”

林起长叹一声:“殿下真是......不凡。”

菜市口人潮退去已有数日,寒风裹着霜气吹过京中巷口。

街头酒肆茶楼间,却仍在津津乐道着“梁温中榜”、“太子春讲”的奇事。

坊间说书人、街巷百姓,似乎忽然多了一个话头,而东宫的名字,也不再只属于宫墙深处。

王府中,朱瀚手负于背,立在梅林之下,枝头残雪,斑斑点点,似亦在思索。

“梁温之后,”他转头看向石安子,“朝中那些人,怕是更要盯住太子了。”

石安子低声道:“春讲之后,东宫颇得声望。但属下查到,太子近日身边多了几位新面孔,皆是京中世家子弟,背景深厚。”

朱瀚挑眉:“谁引荐的?”

“是杜世清。”

朱瀚眉头微皱,口中轻念那名字,随手在石案上点了三下,回身踱步:

“杜家......京中老族,门生故吏遍布各衙。这杜世清,自幼便在太学读书,后被举荐入东宫伴读。”

石安子低声道:“但这人平日里行事张扬,口风极紧,手腕也不浅。”

朱瀚眼神渐冷:“太子是泥,还未成形,若这时候给他添上斑斑杂石,日后怎立根基?”

石安子低头:“那咱们需动手么?”

“不急。”朱瀚缓缓摇头,“东宫该识人了。我不过是看他推窗,他若不辨天光,那也罢了。”

石安子一愣,未敢多言。

而此时的东宫正殿,朱标正对着几张案卷微皱眉。

案上陈列着几封东宫属官荐举之人名册,有几位出身寒门,亦有几位出身世族。

尤以“李恪”“韩昭”二人最为显眼????前者是礼部侍郎李方之子,后者乃京营副指挥使韩宽亲侄。

两人皆由杜世清引荐,近来频频出入东宫。

“李恪那日言辞甚是恭谨。”朱标轻声道,“韩昭也算有才......但为何我总觉不踏实?”

对面坐着的林起皱眉:“殿下心中已生疑,便应先查,切莫留情。”

朱标却摇头:“我不欲偏听偏信。他二人尚未露出破绽,若我先起疑,将来怎服众?”

“但殿下所肩之事,岂容轻试?”林起直言不讳。

此时殿外脚步声急促,一名小内疾步进来,低声耳语。

朱标眉头轻挑,随即起身:“皇叔来了。”

朱瀚穿一袭黑色圆领袍,自外门而入,不见半点王侯威严,反似寻常兄长来探侄子。

朱标迎出宫门:“皇叔大冷天亲来,可有要事?”

“无事。”朱瀚笑道,“只是昨夜听人言说,东宫近日多才俊入幕,心下好奇,便来讨碗热茶,顺便看看。”

朱标略一迟疑,笑着请进正堂。

朱瀚一落座便自斟自饮,扫过案上文卷,似随意道:“这几位......可是新入东宫的?”

朱标点头:“皆是荐才之人,确有几分才识。”

朱瀚不动声色:“才识?何为才?何为识?”

朱标一怔,拱手道:“才,当有文理文章、治国之思;识,则是辨局审势,不失本心。”

朱瀚淡然道:“这两点,李恪与韩昭,可都曾显露?”

朱标沉吟不语。

朱瀚放下茶盏,忽而笑了:“东宫若养人,如育梅林,要赏其花,先看其根。若根不正,春风一到,虽繁华三日,转眼也成残枝枯蕊。”

朱标神情肃然:“皇叔之言,侄儿谨记。”

朱瀚起身,拍了拍他肩膀,低声道:“你有自己的判断,但别让人给你设了局。你是太子,不是书院司讲。”

言罢拂袖离去,留下一室静默。

数日后,一桩小事震动东宫。

东宫内库忽失银两五十两,虽不多,却牵涉到日用开支。

查至末尾,竟牵出韩昭管事一役??虽未取银,却是其人擅自调库,启封失序,遭人私下揭发。

此事一出,东宫众人哗然。

朱标召集属下,面无表情坐于东宫议堂之上。

杜世清急忙请罪:“殿下,韩昭初涉内务,不谙规制,是臣未教之严,愿领责。”

朱标静静看着他,良久,忽道:“调库是东宫机要之事,谁令其动的?”

杜世清顿了顿,道:“属下不知。”

朱标淡淡一笑,语气却冷了:“东宫不是市井宅门,谁都能随意开箱查账?若是韩昭再大半步,是不是连府库也能随他查验?”

杜世清低头,额头隐隐渗汗。

朱标缓缓起身,朗声道:“从今日起,韩昭逐出东宫,三年不得入仕;杜世清,暂离职一月,待查明后复议。”

众人皆变色。

此令一出,东宫再无半点议声。

夜色将沉,王府书房中灯火未熄。

朱瀚坐于灯下,手中翻着那本天机策第四卷,目光深沉。石安子进门通报:“殿下动手了。”

“动得好。”朱瀚闭卷而笑,“若他连这一点都处理不了,那之前一切,都是虚空。

石安子问:“那接下来,王爷还要试他么?”

朱瀚看着窗外漫天星河,语气悠悠:“识人之后,是御人。”

“太子不是怕心软,而是怕用情不当。若真要执掌乾坤,他就得学会,一根草若刺入掌中,是拔还是养着?”

石安子不敢言语,半晌低头:“属下明白了。”

朱瀚却轻叹一声:“我希望他拔草,不是拔人。”

次日清晨,东宫议事堂。

朱标负手而立,望着窗外微霜初化,缓缓问道:“昨日之事,查得如何?”

林起拱手禀报:“那批新入宫学的举荐生,共二十三人,其中六人背景清白,另有十一人,有各部堂官子弟牵涉,余下六.......出自杜世清一系,皆京中几家老族旁支。”

朱标眉头紧蹙。

“这杜世清......”他低声,“还是不肯死心。”

林起道:“他回京之后,并未再来东宫。但属下查到,他近日频繁出入礼部、工部,与数位尚书旧交暗通书简。”

朱标目光一沉:“他在布局。”

林起点头:“这是一盘慢棋,且不急攻,而是想在东宫根基中悄然蚕食。”

朱标忽然笑了,笑意却不达眼底。

“那便不让他慢。”他一字一句,“我要他快。”

林起一怔,随即明白朱标意图:“殿下是要他露底?”

朱标点头,转身坐于主位:“我要让他自以为机巧深算,而不知其处处皆在我的掌心。”

他顿了顿,忽然道:“王叔说过??龙要御水,而不是与水并游。”

林起肃然应声。

当日下午,东宫忽发一道公文,称宫学将设“才议大比”,凡三月入学之士,皆可呈文论事,若有卓异之策,将择一人“拜于宫中,亲承太子讲道”。

消息一出,举国轰动。

“亲承太子讲道”??此非虚名,而是“内讲近臣”的潜位,虽未明封实职,但凡得此机,几可入储君耳目,名列储宫亲近。

杜世清闻讯,当夜召来韩家、王家两名少主。

“此事,就是你们的机会。”

韩少主惊道:“太子.......怎会突然设比?”

杜世清冷笑:“他年少气盛,得意之余,难免露锋。如今风头正劲,自然想着推新才,立新功。”

“但越是锋芒毕露,越容易受控。”

王家少主忧道:“那梁温.....许归……………岂不是拦路虎?”

杜世清淡声:“你们不需胜他们,只需胜彼此。太子不会再任梁温独秀,也不会容许一枝独放。

此番比试,他必求多面,求平衡,谁言辞巧妙、策略灵动,才最合心意。”

韩少主沉声:“那......我等当如何?”

杜世清取出两卷策文:“这一篇,攻西市坊制;一篇,论京师驿役重负。你们各自研读,改其锋芒,弱其锋锐,使人觉你等才中藏识,不露峥嵘。”

他目光幽幽:“你们只需做得像一个有用之才,其余由我打点。”

两人拜服而去,杜世清负手而立,望着窗外初升夜灯,低语:

“太子啊,你要立人,我便给你人;你要立局,我便借你手布我的局。”

“看你何时知我为蛇,而非草。”

而这一切,朱瀚却早已了然于心。

王府书斋内,石安子递上一张纸条:“王爷,东宫才议,比题定了三篇:‘市坊制新议”、‘驿站驭马之策”、‘都城守备议略”。

朱瀚笑了:“题出得好。都是枝干微策,不涉根本,又见才略。”

他又问:“杜世清那两人如何?”

石安子答:“韩家那位,果然挑了驿站之策。王家之子选了“市场新议”。”

朱瀚笑容更浓:“好个借题立身,杜世清倒真懂人心。”

他随手翻过卷宗,露出下一页密笔文录。

“不过太子也不是吃素的。”他淡淡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