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太子设策于国学堂

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太子设策于国学堂(第1/2页)

朱标面色复杂,转头深深望了朱瀚一眼,缓缓叩首:“儿臣,代宗庙谢皇叔。”

朱瀚轻声笑:“无须谢我,我不过做了我该做的。”

他起身,朝着那层层宫阶之上看去,眼中寒芒微收,只留下一句:

“今日清障,不过是将你脚下的路,再铺平一些罢了。”

东宫之内,朱瀚于王府书房临案而坐,案上摊着一摞诗词、曲赋与奏折。

黄祁拂门入来,颜色凝重:

“王爷,得一密报:燕王府与吴王府诸幕僚,已于昨夜共饮若干,将士散归时暗中立誓,图借乞巧节游园之机,扰东宫护卫,动摇太子声威。”

朱瀚微抬眼,缓缓合拢奏折:“他们又来试探。若放任不察,东宫之门便会再度数易其守。”

黄祁低声:“殿下曾言‘不动为稳’,此次可否再设局,以静制动?”

朱瀚沉吟半晌,目光转向窗外融雪初晴:“不,此事非我手所为。要让太子自己驻营之时,以威慑诸王,而非我再动刀剑。”

说罢,他取出一方朱印,印上“东宫密卫”,转身吩咐:

“令顾清萍、杜世清分头:一人暗中潜入王府宴会宾集之处,暗悬东宫护印于衣袖;一人令东宫禁卫官,乘乞巧节游园之机,分列北苑、西苑、御花园三处要道,以‘东宫密卫’之名威慑乱臣细作。”

黄祁闻命,躬身即刻去办。

朱瀚回首对黄祁道:“此举,令诸王子弟可见太子威势;却不见我之手。”

黄祁点头:“是,让太子以威慑制敌,而我之助便成无形。”

乞巧节当日,太子朱标着青袍素领,微施粉黛,携顾清萍登上御花园十里长亭。

长亭之中,女眷织巧手帕,侍童撒花瓣,香风暖人。

朱標未言,只静坐观人。顾清萍立于侧,为他斟香茗,微声道:“殿下可否庆节?”

朱标淡淡一笑:“东宫之节,岂在花前月下?今日我有事要做。”

话音未落,园中忽见三十余骑身着银甲,腰别东宫护印,乘花市之隙疾出长亭。

然而那队骑士却并未行刺,而是各持号令,迅速列于花道之侧,嚷道:

“东宫密卫来此,诸位小心。”

群臣错愕,花市上醇酒歌舞戛然而止。

或有士子惊呼:“太子密卫,何意?”

朱标缓缓起身,声如洪钟:“东宫虽设花市游宴,却不容外人扰乱!谁敢行刺密卫,便是敌我之辨!”

那三十骑瞬间抬盾而立,士卒稗草被惊,“东宫密卫”六字如鼓声震憾,花市顿时肃杀。

顾清萍上前轻声道:“此举果然震慑,他们各自式色。”

朱标漫步至骑阵前,目光扫过骑士面具,只剩银砂镶嵌,后方三名禁卫执印如令而立。

太子目光停于其中一人,微微点头:

“朕以花市之乐召诸王子弟,却以密卫制其内忧,今日之举,不为我所动,而为天下所惧。”

话音落,第一个王府幕僚听得心惊,欲施言词,却不敢再行搅乱。

长亭之中,芳菲尽谢,唯余冷意横笛。

转移至御前。

朱元璋于寿安殿中闭目听奏,左右奏言乞巧节之异动。

陛下仍旧抿茶,片刻,徐声而出:“令东宫密卫列入禁军统领,颁新印符,以示威服!”

群臣皆叩首:“遵旨!”

王府后园,深夜。

朱瀚手执密报而至,黄祁与杜世清相迎。

“周恒之流已被震住。”黄祁禀报,“今夜已无他动。”

朱瀚轻缓叹息:“他若再动,必露真身;若不动,便知真心。此局已破。”

杜世清问:“殿下可有后计?”

朱瀚神情淡然而肃:“他们欲用节日之乐扰太子,大明万物共祝,却忘了人心之权。次月正旦,朕命东宫设‘岁朝讲政’,令百官于太和殿前,辞旧迎新之际,直言所思所策,与太子论政。”

“此举一出,必令天下诸公觉察:太子不只是花前月下之君,亦是立朝定策之主。”

黄祁赞道:“与武艺大观相辅双璧,实为锦上添花。”

朱瀚点头:“再者,此时节百官蒙恩,若不得上书论政,便无所为,朝心自固。吾今所做,不过是让太子借节之名,行深秋谋画之实。”

金銮殿前,霞蔚云集。东宫百官引列朝前,朱标亲引策士台士子,文武列阵中轴。

内外诸王、列侯亦悉数来朝,金柱皆映朝霞。

朱元璋坐于龙榻,斜阳金辉遍洒殿中。

朱標立于乾清门下,身披紫袍,冠旒凝重,目光如炬。

朱元璋开口:“今日朕设岁朝讲政,不取诸部奏折,不寻朝会繁礼,只与朕与太子,听诸公直言国事。”

群臣屏息。数名大臣先后请言,或论百万雄师部署,或议田赋轻重,或上民生疾苦。

朱標一一面聆,时而点头,时而入口反问,字字皆稳重。

吉甫公言:“地方官员归有章法,然百姓赋课尚有冗贱,愿太子于春耕之初,确立轻徭薄赋之征调方法。”

朱標应声:“可立调度司,让丁壮徭役由地方自筹,余粮则由东宫调剂,不令人役过重。”

群臣颔首。

礼部尚书赵让进言:“礼部常言旧制,但今日庶民思易礼多,愿太子制新礼,让百姓于礼节之外亦感恩朝廷浩荡德化。”

朱標又应:“可令策士台续议,择三礼一俗,令士庶便于行礼而不失体面。”

群臣再颔首。

而其间,诸王诸侯亦得陈言,叩问东宫军事与政令如何相辅。

朱標不避锋芒,正声答之,字字铿锵。

直至日落西山,金銮殿中才终一堂。

朱元璋抚须而笑:“朕观今日诸公言政甚畅,太子之尊,不在名分而在才德。”

“退朝吧。”

众臣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瀚独立厅前,炉火映红他的衣袍,顾清萍携几案文书入来,轻声道:“殿下三场大典均已落幕,朝野盛赞,太子之势更盛。”

朱瀚微微点头:“他已将武、礼、政三场典礼,串成一个环节,令天下皆服于东宫。”

顾清萍轻问:“接下来该如何?”

朱瀚转身,双目漆黑如墨:“接下来,是要让太子心中无‘亲王’这两个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太子设策于国学堂(第2/2页)

“燕王一系虽已退避,却未必心服;诸王诸侯虽已趋附,却不知何时再起。”

“当此之时,唯有让太子与百官、与士卒、与百姓真心相系。那条路——不再是宫闱之中,而是在旷野田间。”

他语气渐缓:“春寒料峭,田塍犁牛,学令施行之时,太子需领诸将下田,观耕问产,方可得民心。”

顾清萍眼含笑意:“您是要太子补天子之旅?”

朱瀚淡淡一笑:“正是——让他于春事之初,感知百姓疾苦,施仁政之泽。仅于殿堂之上固威,还不足以保位长固。”

系统提示浮现:

【支线“君心民意”推进:岁朝讲政完成】

【奖励:民心 25,朝心 20】

二月初九,暖阳乍现,冰消雪释,草木初萌。

京都西郊,万顷良田之上,已有农人肩犁扛耙,鸣牛唤犬,备耕如火如荼。

乍暖还寒间,一列朱红仪仗缓缓而行,旌旗不扬,却威仪自生。

朱标一身素衣素袍,腰间不佩玉,仅束缚白绫,一袭灰氅挡不住他眉宇间初成的大气。

而朱瀚则随行于后,披风未解,马蹄未疾,嘴角一抹难掩的笑意。

顾清萍策马相随,轻声低问:“王爷,太子此行,真要亲手耕作?”

朱瀚未答,只抬手指前方一片广袤田垄:“若非亲手握犁,怎知百姓日子如何过?他若要坐稳那龙椅,就得在泥土里踏出脚印来。”

前方传来锣鼓声,一名地方知府衣袍未整、满脸春色地奔来迎驾:“微臣郑峰,叩迎太子殿下、汉王殿下!”

朱标翻身下马,不待通禀,直入田边,笑道:“不必多礼,今日我是朱标,不是太子。”

朱瀚跟着落马,眼带几分意味深长:“他说得对,今日他是耕夫,是天子之子,也要为这片土地落下一锄。”

官吏欲拜,朱标挥手止之:“叫附近庄头、耆老来一见。”

须臾,几位须发斑白的农人领着一众年轻小户而至,为首一人面色黝黑,腰身佝偻,却眼神利落。

“老朽是这阡陌屯西庄庄头,姓刘,年过六十,见过太子殿下。”他拱手作礼。

朱标回礼:“刘伯,请不必多礼。听说你这片地已种四代,可愿教我如何下锄?”

刘庄头愣了下,旋即回道:“愿为太子开地前锄,但这地是泥不是锦,犁下去是痛不是香。”

朱标笑了:“我若怕痛,也不敢来此。”

朱瀚不语,只淡淡看着那一幕,内心却泛起一丝欣慰:他带着这个侄儿一步步走到今日,终究到了这泥中下脚的时刻。

不多时,朱标换了布衣,卷袖入田。

脚陷入泥水间,田风扑面,原本锦衣玉食惯了的太子,首次感受到泥泞的沉重。

刘庄头递来一柄木犁:“殿下,左脚压犁柄,右手扶绳,牛未行前,脚莫动。”

朱标依言行之,牛行缓慢,犁破田垄,泥水四溅。

他一歪身,几乎跌入水洼。

顾清萍吓得惊呼出声:“殿下!”

朱标却笑着起身,泥染袍襟,毫不避忌:“无妨。做不好,便再做一回。”

朱瀚负手而立,朗声道:“我大明太子,连一犁都能耕不稳,那如何执天下之犁?”

众人皆笑,紧张气氛顿解。

朱标重整姿势,终在第三趟时稳稳拉出一条平整田垄,泥翻水起,直线如弓。

庄头连连点头:“太子殿下这手,比咱村里小子都稳。”

朱标满身是泥,反倒笑意自在,望向朱瀚:“皇叔,我若弃了官袍,是否能在你那儿讨口饭吃?”

朱瀚负手点头,眼中带笑:“你若真能种出粮来,不止饭,我把酒也供上。”

这场耕作之后,太子并未急着归京,而是择地搭设简棚,与庄户同食。

炊烟起时,朱标席地而坐,咬一口糙米馍馍,皱眉嚼下,又笑道:

“这味虽苦,却踏实。”

刘庄头叹息:“殿下若能年年如此,天下人便知太子非只在金銮殿上看江山,也能在咱们地头望年景。”

朱标肃然起身,对着村中众人拱手作揖:“来年春耕,我再来。”

农人见状,无不动容,纷纷还礼:“恭送太子殿下!”

朱瀚站于人群之后,未言一字,只望着那片被犁开的田地,心中默念:“你若能将泥土记在心上,那皇座才不会漂浮。”

归京途中,朱标独与朱瀚并骑而行,夜风微寒,田香犹在。

朱标开口:“皇叔,我今日才知,这世间最不易得的是一饭一衣。”

朱瀚微笑:“你要记住,朝堂虽高,若忘了这片土地,你脚下便是虚空。”

朱标点头,又道:“若父皇知我此行,会作何想?”

朱瀚语调平静:“他早知你会去,是他让我暗中安排乡野安危——他不说,不代表不看。”

朱标默然。

良久,他低声:“那你呢?”

朱瀚略一侧首:“我?我在看你是否真正愿意脱下那件锦袍。”

朱标笑了:“愿意。”

三月初三,清风拂柳,京郊花信风正盛。

东宫传出一道旨意:“太子设策于国学堂,三日后于文昌殿设堂试贤。

诸生、进士、举人、寒门有志者,皆可应问。”

消息一出,轰动四方。太子招贤不拘一格,破格设问,不以出身,不限门第。

此举在士林中犹如春雷惊蛰,一时之间,南北学子云集京师,东市纸贵,书肆门前挤得水泄不通。

而在设策之外,朱瀚却悄然离宫,独自携黄祁、两名近卫,往通州村外走了一遭。

这并非偶然。

“王爷,此地早年为义仓屯田之地,如今粮价回稳,多是受此影响。”黄祁汇报道。

朱瀚策马徐行,低头望着那片一望无际的麦田:“纸上得来终觉浅,这片地上的泥巴,比京城十张奏疏更真实。”

他忽勒马停住,目光落在不远处的一群孩童身上。

那是一座低矮学堂,门扉斑驳,窗纸破旧,十几名童子正朗朗诵读《大学》,讲书先生须发稀疏,声音却字字铿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