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砺石的砺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砺石的砺

簡繁轉換
作者:墨色江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29 17:11:20 来源:源1

他抬手,往后退了两步:“你们先走。”

“你也先走。”朱瀚冲轿夫笑,“你们错在横在巷子里。先让。”

轿夫互相看一眼,点头,抬起轿往侧让了半步。

挑担的从另一边过去,肩不再高高拱起,脚也不乱。

围着的人见双方都在让,呼吸像慢了一拍,各自散开。

小巷里的风也流通起来。

“这就得了。”石不歪嘟囔,“你们平日里都给我看着点路,不要把路当你们家的院子。”

“多嘴。”白榆踢他。

“我嘴不多,我是心多。”石不歪哼。

散场时,挑担的突然转身对朱瀚拱手:“王爷,我明日来。”

“来。”朱瀚笑。

回旧学府的路上,夜色温柔。朱元璋忽然问:“小弟,你心里可有下一步?”

“有。”朱瀚看向门上的鞋,“让更多人带人。今日一个带三,明日一个带五,后日一个带七。不是叫他们多带,是叫他们有心去看别人。心一看出去,自己的脚就不会只顾自己。”

“你把人心放在外头,不怕被风吹散?”朱元璋问。

“不怕。”朱瀚道,“风吹得散的是灰,不是火。”

朱元璋沉默,忽然笑:“你这话好。”

“皇兄。”朱瀚顿住,认真地看他,“你也别只当旁边人。你今日走在前头,许多人其实没看你脚,看你脸。你若在,他们心就稳半分。”

“我在。”朱元璋点头,“我不喊,不摆架,我走在前头,把鼓留给他们。”

“好。”朱瀚道。

那一日傍晚,朱瀚在“听风”木牌下站了很久。

李遇走来,把轻轻放在他脚边。鼓面上有新的细痕,是无数根手指点出来的。

“王爷。”李遇小声,“我想试一件事。”

“说。”

“我想......不敲鼓。”李遇抬眼,“我想用手指头,敲一个更小的拍子,只有我自己听见,别人听不见。但我想试试,看看别人能不能跟。”

“你试。”朱瀚后退一步,让出一片空。

李遇把手指放在边上,又缩回去,把手按在自己胸口??他不敲鼓。

他走三步,眼睛望着前方,脚落在石缝的正中。王福在他身旁学着,也不敲,走三步。

顾辰也不敲,陈同也不敲。

鼓没响,巷口却突然更安静了,安静得可以听见每个人的呼吸。

第三步落下时,众人不约而同往前一收,像一条看不见的线在他们之间绷紧又放松。

“成了。”朱标倒吸一口气,笑得像春风,“成了!”

“成了。”朱元璋也笑,笑纹从眼角一路开到心口。

暮夜的热气退尽,旧学府的廊下一盏小灯仍亮着。

油芯细,火苗不高,却把门额上那块“听风”的牌子照出一圈浅金。

人都散了,院中只余鞋底踩过的细纹。

朱瀚负着手,静静站了一会儿,听风掠过瓦脊,像有人在黑处呼吸。

“王爷。”白簪抱着一捆短木杆,从暗影里悄悄冒出来,压低声音,“我把“停”字的小牌打磨了边,摸着更顺手。”

“好。”朱瀚头也不回,“明日用。”

白簪“嗯”一声,走了两步又停,忍不住问:“王爷,您总说‘让更多人带人‘,我在想??是不是也能让人自己带自己?”

“怎么带?”

“拿一根红绳,从自家门口拉到巷口,只要每天出门先摸一下,就像有人在前面牵着。”白簪举起红绳,眼睛亮,“不写字,只用手。”

“你这一手,倒有点意思。”朱瀚终于转过身,拍了拍他肩,“明儿你拉一根,看看有没有人跟你学。”

白簪嘿嘿笑,抱着木杆去了。院里更静。

朱瀚收了灯,刚要回房,廊下忽地一响,有人轻轻敲了两下门框。

“谁?”朱瀚问。

“我。”是石不歪,嗓子哑,“睡不着。”

“喝多了?”

“没。”石不歪把手搭在门框上,“我心里有点痒。”

“痒什么?”

“我这把年纪,骂了半辈子人,今儿才知道骂不如摸。”

他摊开手掌,“你看,我这手有茧,摸木桩能把人的心按住半分。可我不晓得这气往哪儿放才合适。”

“往轻处。”朱瀚道,“你以前把力气都用在重上。

石不歪“嘿”地笑:“听你的。”

天刚破晓,旧学府门前的摊贩就来了。

卖草鞋的把鞋底晒在那块旧毡上,薄薄的水汽冒一层白;卖茶的挑来一担温水,搁在门口;磨刀匠早早地坐下,把磨石冲得发亮。

三人谁也不喊,只看着第一缕光在门额下落,像等一回熟客。

“借鞋。”小木匣里多了几双小孩子的鞋,还有两双缝得很细的女鞋,鞋尖绣一朵风样的小花。

白簪抱着红绳从廊下出来,兴冲冲把一头系在门额柱上,一头拉到巷口的槐树,勒个活结,正要退,石不歪一巴掌按住:“你系太高,孩子摸不着。”

“哦。”白簪忙把绳头往下一挪,“这样?”

“再低一寸。”石不歪眯缝眼,“人摸得着,心就记得住。”

不多会儿,李遇抱着鼓来了,顾辰提着几块小木板,其上只画了一条细线。

王福拎着一只小凳,气喘吁吁:“我先站在红绳旁边,谁要摸不到,我就把凳子递过去。”

“好。”朱瀚从院里出来,衣襟半系,语声温,“今日不急走。先摸,再站,再走。谁心里有事,先在门口摸一摸红绳。”

他话音落下不久,城里的晨声铺开。

第一批人沿着巷口涌来,有挑担的,有卖面饼的,有清早去井台打水的妇人。

红绳前,自然就排起了队。孩子们仰着脸抢着摸,个小的够不着,就踮脚;再够不着,王福把凳子递过去。每个人指腹一沾红绳,眼神仿佛都稳一稳。

“王爷。”一个低哑的声从队尾传来,“摸一下,就能不慌?”

朱瀚循声望去,是城内老夜巡,那张瘦骨嶙峋的脸在晨光里像刀刻,眼尾有多年不睡整夜的红丝。

他手里提着一只敲木梆的小棍,手背青筋突起。

“摸一下,是记得不慌。”朱瀚走过去,“你夜里走惯了路,脚下稳,心也稳。白日里人多,心难免乱。摸一下,把夜里的心带到白日里。”

老夜巡沉默一息,把手按在红绳上。

他指腹粗糙,绳纤维被磨得微响。

他收回手,眼睛里像是把多年暗处的光从心底捞上来:“我明白。”

“你教大家夜里的步。”朱瀚忽道。

“夜里的步?”老夜巡眨了眨眼,像在掂量,

“我们夜里走,第一步听风向,第二步看影子,第三步看耳朵。风往哪边吹,影子就往哪边跑,人往另一边错一寸;耳朵听到狗叫,脚步要提前放轻,免得吓人。”

“好。”朱瀚点头,“你站红绳另一头,谁走夜路,就让他先学你这三步。你只说这三句,不要多。”

老夜巡应了,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让人自然跟的劲。

队里有几个做夜活的,立刻被他招呼到一边,照着学。

门内,顾辰的小木板很快派上用场。

一个十二三的朱标站在板前,眼里犹疑,脚尖在细线上额。

“跨过去。”顾辰在他耳边道,“不要看线,看你的脚。”

朱标牙一咬,跨过去了。

他忍不住回头看那条线,终于笑出声:“我以前总觉得这条线很高。”

“你把它踩低了。”顾辰笑,“明日你来,再踩低一点。”

“我叫谢桐。”朱标忽然仰头,“顾先生,我能在板上画一条我自己的线吗?”

“能。”顾辰把木炭递给他,“画你今天的脚。”

谢桐在板上画了三点,第一点重、第二点轻、第三点稳。

他自己看着,也笑:“这三点像三颗豆。”

“有一天你会把它连起来,连成一条路。”顾辰说。

“什么时候?”谢桐问。

“等你把别人也带过去的时候。”

顾辰把木板递给他,“拿着,明日带一个人来,让他从你的线跨。

“成。”谢桐捏紧小木板,像握住一根细细的命脉。

巷口忽地一阵嗡笑,原来是卖糖画的来了,肩上担子里糖汁还温着。

他挤到红绳下,仰着头一笑:“王爷,我给红绳画个‘结’吧。谁摸到结,就许愿一个‘不慌’。”

“不要许愿。”朱瀚摇头,“许愿会拖住脚。你画个圈‘,谁摸到圈,就在心里打个圈,把乱想先圈在里面。

“哦??这妙。“

糖画摊主笑,真的在红绳上取了少少糖汁,顺着纤维描了个指甲大小的圈。

孩子们看见,哗然:“我摸到圈了!”“我也摸到!”

一时间笑声乱飞,连大人都忍不住抬手摸一摸,似乎真把心里奔腾的念头圈住了一小团。

“王爷。”卖草鞋的把针线往耳后一别,“今日借鞋的多,我想把匣子搬到门外。”

“搬。”朱瀚道,“但在匣前放一块板,写一条线,让人借前先跨。”

卖草鞋的“得令”,两步一挪把匣子端到门口,板子压在匣底,借鞋的人俯身一看就明白,不用多问。

上午过去一小半,红绳前忽然来了一群衣着齐整的朱标,腰板笔直,步子一致,眼神却有点飘。

他们一出现在门口,便引来几声低呼????原来是城中一处武馆的徒弟。

为首者眉目俊朗,眉梢略挑,腰间系一条素缘,缘头垂着一穗,行走间轻轻晃。

“王爷。”他拱手,“听闻此处教人走路,我等也来试试。’

“试。”朱瀚点头,“先摸绳。”

朱标愣了一下,笑意里多了一丝不以为然,还是伸手摸了摸。

摸完,他立在顾辰的板前,脚尖架着,像一把拉开的弓:“我可以跨很远。

“跨远不难。”顾辰说,“跨稳才难。你先跨这条线。”

朱标微挑下巴:“这太简单。”

“你跨。”顾辰不动声色。

朱标一脚跨过,果然稳。

他嘴角一勾,正要跨第二步,顾辰忽道:“停。”

朱标不解,脚收半寸:“为何?”

“你刚刚的脚跟没落满。”

顾辰弯腰指点,“你以为自己稳,是因为习惯用腰救。今日我们不让腰救,只让脚自己安稳。”

朱标眸光一闪,露出三分惊讶??他没想到对方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习惯。

他不再争,第二次跨时果然踏满,脸上多了一丝认真。

“你叫什么?”朱瀚问。

“沈砺。”朱标答,“砺石的砺。

“好字。”朱瀚看他,“你们练身多年,身有规矩。规矩放下半分,路才进半分。”

沈砺深看了他一眼,抱拳:“受教。”

武馆的朱标们绕着红绳与木板来回穿,时而稳,时而急,时而停下互相比划。

石不歪在旁边看,忽然站起,对着一群朱标“啪”地拍手:“你们腰太硬。硬了就容易把路顶歪。软一点,像你们母亲用手抚你们的后背那样软。”

朱标们齐刷刷“噗嗤”笑,一时收不住。

沈砺笑未散,还是应了一声:“是。”他练了一遍腰,果然柔活许多。

沈砺走完,忽地站定,向朱瀚一揖:“王爷,我能不能留在门口半日?不走,我只看,记你们的‘让’。”

“留。”朱瀚点头,“看完你要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沈砺应声,退到旁边,不言不笑,却把眼睛像一把小钩,挂在每一双脚背上。

他看见挑担的娘们儿肩侧的肌肉怎么抖,看见卖酱的翻勺时脚心怎样无声挪动,看见孩子们抢着摸红绳时谁先停谁后让。

他看着看着,眉梢的意气慢慢收了,眼里多了一层静。

正当门前的“摸”“站”“走”渐次有序,长街另一头忽而传来二胡声。

不是曲子,是一串慢慢的音,像有人在试弓弦。

声音不急,柔得像羊脂,却不软。众人下意识侧耳。二胡声有步子,三顿一提,像在与红绳的轻响交谈。

“谁在拉?”白榆伸头。

“城北的沈老。”卖草鞋的低声,“他眼睛不大好,但耳朵是城里最灵的。”

果然,一个戴着旧布帽的老人拄着竹杖缓缓而来,臂弯里夹着二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