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五百年来,被绑到这的,也就我了吧?(第1/2页)
而就在此时,天幕之上,光影再度变幻。
似乎是嫌这几个时空的君王还不够头疼,它决定再添一把火。
【不得不承认,主世界的木正居,已经是强弩之末。】
【他此番出征,更像是一场燃烧生命的谢幕。】
【而在此之后,主世界的历史,也将迎来那位“大明战神”的“高光”时刻。
届时,另一个时空的木正居,又将如何留下后手,挽救危局,我们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为各位呈现。】
【但在见证这位五朝老臣,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之前。】
【我们很有必要,让各位更深入地了解一下,他所面对的,究竟是怎样一个“重量级”的对手。】
【现在,让我们将视线,重新聚焦于那位重量级嘉宾——】
话音落下。
一副巨大的疆域地图,在天幕之上,轰然展开!
大明疆域图在天幕上展开,从白山黑水到万里西域,清晰无比。
正在观看着天幕的人,无论是洪武朝的开国勋贵,还是永乐朝的文武百官,都下意识地伸长了脖子。
然而,下一秒,所有人的表情都凝固了。
一道猩红色的线条,从京师的位置出现,蜿蜒北上。
它穿过大同,越过边墙,一路向北,再向北!
最后,它停在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陌生的疆域。
天幕前的众人,张大了嘴巴,眼珠子瞪得滚圆。
这……这朱祁镇,是怎么到那里去的?!
他难道带着几十万临时拼凑的大军,打到了瓦剌人的老巢?!
然而,又是一道金色的线条在地图上浮现。
它同样从京师出发,代表着另一位帝王的征途。
【永乐八年,太宗皇帝第一次北伐,大破鞑靼主力于斡难河。】
【永乐十二年,太宗皇帝第二次北伐,大败瓦剌于忽兰忽失温。】
【永乐二十年,第三次北伐……】
【永乐二十一年,第四次北伐……】
【永乐二十二年,第五次北伐,太宗皇帝崩于榆木川。】
五次北伐,五条金色的征途,最终汇聚成一条代表着永乐大帝一生武功的辉煌轨迹。
然而,当那条代表着朱祁镇的红线,与朱棣的金色轨迹放在一起对比时。
所有人都傻眼了。
朱祁镇所抵达的那个终点,竟然比他那位战功赫赫的太爷,一生征战所抵达的最远之处,还要远得多!
一时间,所有人都沉默了。
结合前面所得知的消息,他们忽然想通为什么朱祁镇会出现在那么远的地方了。
说他勇猛吧?他是被绑到那里的。
说他草吧?可他确实创造了一个连他太爷都未曾达到的“记录”。
天幕之上,画面陡然一转。
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画面中央。
【五百年来,被绑到这里的,恐怕……也只有我了吧!】
“噗——”
这极致的反差,这猝不及及的转折,让无数正在喝水、吃饭的人,当场喷了出来!
【哈哈哈哈!我不行了!谁来扶我一下!笑死我了!】
【神他妈五百年来,被绑到这里的也只有我了!堡宗,你才是真正的行为艺术家啊!】
【上一秒:王者之师!雷霆之怒!
下一秒:大哥,别杀我,我真是大明皇帝!】
然而,在这片欢乐的海洋中,只有老朱家,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5章五百年来,被绑到这的,也就我了吧?(第2/2页)
尤其是永乐朝。
朱棣的脸,已经黑成了锅底。
他看着天幕上那个丢人现眼的重孙,浑身的血液都在倒流,四肢冰冷。
他缓缓转过头,将目光,投向了不远处的皇太孙朱瞻基。
他对其报以礼貌的微笑。
“好圣孙……”
朱瞻基一个激灵,“孙儿在。”
“来,过来,让皇爷爷……好好瞧瞧你。”
朱瞻基感觉自己的腿肚子在打颤,他求助似地看了一眼旁边的老爹朱高炽,又看了看幸灾乐祸的二叔朱高煦和三叔朱高燧。
最终,他还是硬着头皮,挪到了朱棣的面前,“噗通”一声跪下。
“皇爷爷……”
然而,就在他跪下的瞬间,异变陡生!
朱棣猛地转身,一把从旁边汉王朱高煦的腰间,抽出了他的佩刀!
雪亮的刀光,在殿内一闪而过!
“朕今天就先砍了你这个教子无方的爹!”
朱棣举起刀,对着朱瞻基的脖子,就狠狠劈了下去!
“爹!不可!”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只粗壮的手臂抓住了朱棣的手腕。
朱高煦他刚刚还在看热闹,没想到自家老爹是真敢动手,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急忙上前阻拦。
“爹!使不得啊!瞻基可是您的亲孙子!”朱高煦一边喊着,一边攥住朱棣的手。
“放开!”朱棣怒吼着,试图挣脱。
太子朱高炽和赵王朱高燧也终于从惊骇中回过神来,连滚带爬地冲了过来,一个抱住朱棣的腰,一个去抢他手里的刀。
“父皇息怒!”
“爹!您冷静点!”
一时间奉天殿内乱成一团。
朱棣被两个儿子抱着,手里还举着刀,与另一个儿子角力,场面一度十分滑稽。
“你们……你们这帮逆子!都想造反不成!”朱棣气喘吁吁地骂道。
朱高煦一脸的无辜:“爹,我哪敢啊!我就是怕您一时冲动,伤了大哥家的好圣孙。”
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在犯嘀咕。
奇怪了……
我刚才明明没怎么用力啊?
怎么就把爹给拦住了?
朱棣“挣扎”了半天,最终还是“力有不逮”,被三个儿子七手八脚地夺下了刀,按回了龙椅上。
他喘着粗气,指着跪在地上,早已吓得面无人色的朱瞻基,骂道:“今天看在你二叔三叔为你求情的份上,暂且饶你一命!”
“你你日后若再教子无方,咱……咱非扒了你的皮不可!”
一场闹剧,就此收场。
汉王朱高煦挠了挠头,看着自己那不算粗壮的胳膊,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难道……我天赋异禀,其实是个深藏不露的大力士?
天幕之上,画面在朱祁镇那张生无可恋的脸上定格了片刻,似乎是在给众人一个缓冲的时间。
【土木堡之变,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天子被俘。】
【随行的文武百官、勋贵将领,几乎被一网打尽。】
【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动,人心惶惶。】
【京城之内,几十万户百姓,哭声震天,都以为大明将要亡国。】
【以吏部左侍郎徐有贞为首的一众文官,更是惊慌失措,为了保命,竟公然在朝堂之上,提出放弃京城,南迁应天府的投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