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朱棣演戏,汉王:爹你倒是用力啊!(第1/2页)
画面切换,皇宫之内,哭声一片。
留守的官员们,如同一群没头苍蝇,在殿内乱作一团。
有的人主张议和,不惜一切代价赎回皇帝。
有的人则被吓破了胆,开始收拾细软,准备南逃。
【国不可一日无君。】
【在皇帝被俘,中枢崩溃,人心涣散的危急关头。】
【一个文臣,站了出来。】
画面中,所有混乱的声音,都被一声怒吼所压制。
一个身形清瘦,面容刚毅的中年官员,站在大殿中央。
“倡议南迁者,可斩!”
简简单单六个字,却让原本嘈杂的大殿,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他的身上。
【他,就是时任兵部侍郎,于谦。】
【在于谦等一众大臣的拥立之下,郕朱祁钰,于危难之际,登基为帝。】
【改元景泰,是为明代宗。】
画面中,年轻的朱祁钰身着龙袍,在群臣的跪拜中,登上了那个本不属于他的宝座。
【同时,遥尊被俘的兄长朱祁镇为太上皇。】
【此举,果断而决绝,彻底断绝了瓦剌太师也先,利用朱祁镇作为人质,要挟大明的企图。】
【皇帝?我们有新的了。你手里的那个,不过是个过期的太上皇而已。】
【敲诈?没门!】
这番雷厉风行的操作,看得天幕外的众人,拍案叫绝。
“好!好一个于谦!不愧是在另一时空能被木正居收为徒弟的存在。”
洪武朝,朱元璋激动地一拍大腿,“有魄力!有担当!这才是我大明的臣子!”
他身旁的马皇后,也是赞许地点了点头。
能在如此危局之下,迅速稳定人心,做出最正确的决断,此人的确有大才!
【随后,于谦临危受命,升任兵部尚书,总揽天下兵权。】
【他一面调集河南、山东等地的备倭军,以及南京的京营预备队,星夜驰援京师。】
【一面安抚城中百姓,整顿城防,将通州等地的粮草,火速运入京中。】
【整个北京城,在这位临危受命的兵部尚书指挥下,变成了一座巨大的战争堡垒。】
【准备迎接,那即将到来的,决定大明国运,甚至华夏文明存续的……】
【北京保卫战!】
画面一转。
黑云压城城欲摧。
瓦剌太师也先,在得知自己手中的“王牌”变成“废牌”后,恼羞成怒。
他亲率十万铁骑,倾巢而出,兵临北京城下。
一场惊天血战,就此拉开序幕!
城头之上,寒风猎猎。
于谦身披甲胄,手按城墙,亲自督战。
他的身后,是刚刚集结起来,衣甲不全,却士气高昂的大明将士。
“传我将令!”
“死守京城九门!”
“此战,有进无退!”
“凡有言退者,立斩不赦!”
他拔出腰间的佩剑,直指城外那黑压压的敌军。
“将士们!”
“京师,乃天下之根本!京师若失,则大明亡矣!”
“今日,我于谦,便与诸君,与这北京城,共存亡!”
“杀!”
震天的喊杀声,响彻云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6章朱棣演戏,汉王:爹你倒是用力啊!(第2/2页)
北京城下,瓦剌铁骑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巍峨城墙。
箭雨如蝗,炮声如雷。
城头之上,滚石,檑木,金汁,所有能用上的武器,都朝城下倾泻而去。
于谦身先士卒,亲自擂鼓助威。
【在于谦的带领下,大明军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
【商贾富户,捐出家财,充作军饷。】
【贩夫走卒,走上城头,搬运军械。】
【整个北京城,军民一体,众志成城!】
【面对这座的坚城,面对这群悍不畏死的守军,曾经不可一世的瓦剌铁骑,终于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画面中,也先看着伤亡惨重的部队,和他面前那座如同钢铁巨兽般的北京城,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惊惧之色。
他想不明白。
明明大明的精锐,已经被他全歼于土木堡。
明明大明的皇帝,还在他的手中。
为何,这座孤城,竟比边关的任何一座雄关,都更难攻克?
【最终,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之后,瓦剌大军,狼狈而逃。】
【北京保卫战,以大明的胜利,宣告结束!】
“赢了!”
“赢了!!”
当看到城外瓦剌大军丢盔弃甲,仓皇撤退的画面时。
三个时空,无数的大明军民,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压抑在心头的屈辱与憋闷,在这一刻,尽数释放!
“好!好一个于谦!好一个北京保卫战!”
壮年朱元璋激动得满脸通红,他一拍御案,站起身来,对着满朝文武,大声赞道。
“这才是咱大明的臣子!这才是咱大明的军人!”
“有此等忠臣良将,何愁天下不定!”
徐达、汤和等一众开国勋贵,也是与有荣焉,抚须而笑。
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浴血奋战的影子。
这个民族,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那股不屈的脊梁,永远不会被压弯!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意义非凡。】
【它不仅保住了京师,保住了大明王朝的半壁江山。】
【更重要的是,它打掉了瓦剌的嚣张气焰,重塑了大明军民的信心。】
【它向整个世界证明:即便没有了皇帝,即便精锐尽失,这个民族的血性与风骨,依旧未曾磨灭!】
【而力挽狂澜的于谦,也因此一战封神,被后世尊为“于太保”,与那南宋的岳飞并列,成为华夏民族精神的永恒图腾。】
“岳武穆……”
朱元璋低声念着这个名字,眼中的赞赏,更浓了。
能与岳飞相提并论,这是何等崇高的荣誉!
然而,当他转过头,准备与身旁的马皇后,分享这份喜悦时。
却发现,马皇后的脸上,非但没有半分喜色,反而带着一丝深深的忧虑。
“重八,”马皇后轻声道,“我只怕……这于大人,他的下场,恐怕不会太好。”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一僵,不解地问道:“为何?他立下如此不世之功,新君继位,必当重用,怎会下场不好?”
马皇后幽幽一叹,目光再次投向天幕。
“你忘了?那天幕上说过……”
“那个叫朱祁镇的‘堡宗’,后来……又回来了。”
“而且,是抢了自己‘儿子’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