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别人听劝仿明星,你开局扮神明? > 第392章 神童

别人听劝仿明星,你开局扮神明? 第392章 神童

簡繁轉換
作者:收容者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6-28 14:27:20 来源:源1

「大国师……师父。」吕岩喃喃自语,好一会才彻底接受这个事实,并且逐渐恢复冷静下来。

这时,他猛然跪拜下来,朝着九极山的方向三拜九叩,同时大声说道:「弟子吕岩……吕洞宾,必定好好学习,争取早日拜入师门!」

在这样郑重跪拜之后,吕岩起身。不,他现在不止是吕岩,也名为吕洞宾。

吕洞宾收拾了心情,迈着坚定的步伐,返回了自己的家中。

面对着家人,他郑重地宣布:「从今日之后,我多了个字,名为『洞宾』。」

除此之外,吕洞宾也向外宣扬了自己的字。不过,他并没有透露这个字是谁赐的。但周遭十里八乡,却都知晓了吕家村有个少年,得了个「游方道人」赐字,字洞宾。

与此同时,西游一行人,在经过了狮驼国之后,虽然冲劲大跌,但还是继续前行。狮驼国一行,他们遭遇了诸多强大的妖魔,历经了重重艰难险阻,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些阴影。但他们心中怀揣着取经的信念,一路风餐露宿,披荆斩棘。

在过了两季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了比丘国。

比丘国,以佛门比丘为名,然而这里的佛门风气却并不浓厚。走进比丘国,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道观,道观中香菸袅袅,道士们身着道袍,诵经念咒,反而多了一种道门风气。

师徒四人一路行来,偶然间听闻了比丘国中竟也有一位「国师」的消息。

「哟呵,这比丘国难不成和车迟国一个模样,也有个道门国师?」猪八戒一听,吓得混身一哆嗦,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在车迟国遭遇的种种惊险之事,心有馀悸。

孙悟空却不以为意,大咧咧地说道:「俺老孙看呐,这儿的国师肯定比不上车迟的国师厉害。」原来,他们不仅打听到比丘国有一位国师,还知晓了这位国师乾的那些勾当。

这国师竟在全国范围内四处搜寻小孩的心脏,搞得比丘国里,只要家里有小孩的,个个都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孙悟空双手抱胸,一脸不屑地说道:「能干出这种丧心病狂之事的人,肯定不是什麽名门正派,和车迟国那可没法比。」虽说以前孙悟空对车迟国也有诸多不满和不服气,但此刻,却也不得不承认,车迟国确实非同一般。

与此同时,孙悟空得知比丘国这些事情后,恭恭敬敬地向唐三藏拱了拱手,说道:「师父,您瞧瞧,别说佛门了,就算是道门之中,也不乏藏污纳垢之辈,并非一片正气。这比丘国的国师,分明就是个妖道!」

其实,这比丘国的国师可不简单,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国丈。此妖原本是天上的白鹿精,乃是南极仙翁的坐骑。他下凡来到比丘国后,与那玉面狐狸狼狈为奸。玉面狐狸凭藉美貌,成了比丘国王的妃子。

可这人妖结合,终究违背了天理。比丘国王的身体每况愈下,越来越虚弱。白鹿精见状,便出了一个歪主意,声称以小孩心脏为引子炼制丹药,吃了能让国王恢复强壮体魄。

正因如此,比丘国里,只要家中有小孩的,每日都生活在恐惧之中,生怕孩子遭遇不测。白鹿精打着道士的幌子,运用道门的炼丹手段,在比丘国中骗取信任,所以才有了「国师」这个名号。

在孙悟空的带领下,唐三藏一行人识破了白鹿精的阴谋,还成功救下了原本即将丧命的上千个婴儿。

孙悟空藉此机会,安抚着唐三藏,说道:「师父,这世间污秽之事多了去了,谁说道门就没有那些心怀不轨之人?道教不是有三千旁门的说法嘛,里面不少心术不正的修行人,也为祸人间呐。」

孙悟空以比丘国的「国师」为例,想要坚定唐三藏取经的决心。他继续开导道:「师父,像车迟国那样的地方,终究只是少数。车迟国或许不需要大乘佛法,但车迟国之外,人人都需要大乘佛法来普度众生啊。」

其实,孙悟空之所以会说出这番话,并非是他自己的突发奇想。原来,之前孙悟空在睡觉时,如来佛祖曾入梦点化他。也正因如此,向来好战的孙悟空,才会罕见地出言开解自己的师父,坚定他取经的信念。

经过这一番波折,唐三藏原本有些消极的情绪也消散了不少。此时,距离灵山已经不算太远了,师徒四人收拾行囊,继续踏上了前往西天取经的道路。

西游的路途漫长而又充满未知。这一路上,并非全是妖魔鬼怪横行。虽说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妖怪,但大多都是些小妖小怪,随手就能解决,根本算不上是西游路上的「劫难」。

西游一行,注定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很多时候,他们要经历好几季的时光,才会遇上另一场真正的劫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游组合依旧坚定地前行着,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

再把目光转向遥远的东土大唐。在长安城外,有个名叫陈家村的小村落。

在这个村子里,出现了一位神童。这孩子一岁就能开口说话,吐字清晰;两岁时便通晓千字文章,过目不忘;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吟诗作对,文采斐然。

很快,神童的名声便传遍了十里八乡。人们口口相传,都觉得这是个祥瑞之兆,消息越传越广,甚至传入了长安城,传进了皇宫之中,最后传到了唐王李世民的耳朵里。

在那封建的古代,人们都深信世间奇异之事往往有着特殊的代表意义。比如一些自然现象,会被视为吉兆或者凶兆。而治下出现神童这种现象,无疑被看作是一种吉兆。

当唐王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时,龙颜大悦,兴奋地说道:「哈哈,好啊!近日来,各地都有神童的消息传入长安,这说明朕治理下的大唐,人才辈出啊!」

唐王认定这是吉兆,意味着大唐将会更加繁荣昌盛。于是,他立刻吩咐道:「各地发现的神童,都要安排到学堂学习,绝不能耽误了他们的前程,一定要让他们茁壮成长,日后好成为我大唐的栋梁之才。」

「是!」立刻有官员领命,着手去安排这件事。

安排好神童入学的事情后,李世民又想起另外一件事,说道:「根据边境传来的消息,之前派去的李爱卿,此次已经从车迟国回来了。众位爱卿,对于如何迎接李淳风爱卿,你们可有什麽建议?」

唐王李世民向其他臣子徵求意见。这时,有位臣子站了出来,提出建议:「陛下,依臣之见,此次迎接不宜太过声张宣扬。倘若大肆宣扬,即便李淳风求回了车迟国的种种神物,百姓们也只会对车迟国心生向往,而忘却了陛下的恩情。」

这位臣子提出了一个别出心裁丶角度独特的建议:「不如低调地迎回李淳风,然后以陛下和大唐的名义,推广那些从车迟国求回来的农家神物,如此一来,既能彰显陛下和大唐的威严,又能让百姓们感恩戴德。」

「这……」唐王李世民略显犹豫,说道:「似乎不太好吧……」

虽然嘴上说着犹豫的话,但李世民心中其实已经心动了。要知道,李淳风前往车迟国,是受唐王派遣的。而唐王李世民的根本目的,就是车迟国传闻中的那些「神物」,比如道薯丶林楠水稻等。

现在,这位臣子的建议,是要将李淳风求回来的神物,不冠以车迟国的名义,而是以大唐自身的名义来推广。这样一来,百姓们感恩的对象,自然就不会是车迟国,不会是林楠,而是大唐,是他唐王李世民。

尽管嘴上说着不太好,但唐王李世民的心动,在场的大臣们都看得一清二楚。

朝堂之上,还有其他大臣。大多数人都没有言语,因为他们隐约也觉得此举似乎不太妥当,所以选择了沉默。

但总有那麽一些「体贴圣意」的臣子,纷纷站出来劝解:「陛下,此举既能彰显我大唐威严,又能让百姓感恩,实乃良策啊!」

在众臣的劝说下,唐王李世民「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下来,决定按照这个建议去做。

另一边,李淳风风尘仆仆地赶路,望着前方熟悉的大唐疆土,心中感慨万千。他回头望去,不禁更加感慨。

去车迟国的时候,队伍庞大,还有许多道人同行。可回来的时候,却只剩下他一个道人,以及一些在大唐有着根基丶宗族亲人还在大唐的侍卫一同归来。至于那些没回来的,自然都留在了车迟国。

「车迟国,说是人间天堂也毫不为过,简直就是人间道庭啊。」李淳风微微一叹,心中暗自想道:「可惜,若不是我还有职责在身,真想留在车迟国。」

李淳风一边想着,一边向前张望寻找。可找了一圈,却没看到有人前来迎接。

他眉头微微一皱,心中疑惑:「消息应该早就传入长安了才对,为何唐王陛下没有派人前来迎接我呢?」

就在这时,一个太监在宫门之外迎了上来,说道:「李大人,陛下在宫中等待,还有许多大人也都在一同等待。」

李淳风和身后的侍卫们一路风尘仆仆,此时看到这情景,心中五味杂陈。他看向皇宫,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

李淳风怎麽也没想到,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踏遍万水千山,从车迟国成功归来,却连个像样的迎接仪式都没有,仅仅只有一个太监前来相迎。

不过,作为修道之人,李淳风倒也能看淡这些,并不太在意。可如今的李淳风,不仅仅是一个修道人,他还是一个「领导」,身后还有许多凡人侍卫,他们跟着自己一路奔波,吃了不少苦头。

相比起作为修道之人的李淳风,他身后的那些凡人侍卫,这一路走来更加辛苦。李淳风心中对随行将士侍卫的境遇有着清晰的认知。在他看来,这些忠勇之士历经风雨丶守护家国,本应得到更为荣耀的礼遇,而非仅仅是这样平淡无奇的对待。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与疑惑,李淳风迈步踏入了宫廷。宫廷之中,等级森严,规矩众多。唯有李淳风凭藉自身的身份与功绩,得以进入金銮殿,面见圣上。而与他一同前来的那些将士和侍卫,却因品阶不够,只能无奈地留在殿外,顶着炎炎烈日,静静等候。

目睹此景,李淳风虽未言语,但内心却泛起一阵异样的波澜。他深知这些将士侍卫的艰辛与付出,此刻却只能在这烈日下默默等待,心中不免有些不平。

李淳风缓缓步入金銮殿,殿内庄严肃穆,唐皇李世民高坐龙椅之上,一众大臣分列两旁。他下意识地拱手行礼,然而就在行礼的瞬间,他察觉到一丝异样。周围有几位臣子微微皱眉,似有不满之意,甚至有人隐隐有站出来指责的冲动。

原来,李淳风面见唐皇时,并未行跪拜之礼。这在宫廷礼仪中,可是大不敬之举。

就在众人目光聚焦,气氛略显紧张之时,唐皇李世民却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哈哈哈!看来李爱卿长久在外奔波,已经忘却了宫廷礼仪。」

说着,唐皇摆了摆手,神色间带着几分宽容:「罢了罢了,李爱卿乃是我大唐的功臣,又是超脱世俗之人,即便见朕不拜,也无伤大雅。」

尽管唐皇如此说,但李淳风听着,却隐隐觉得这「故作大度」的背后,似乎藏着别样的心思。

对于李淳风而言,此前他一直身处车迟,早已习惯了那里的氛围。在车迟,没有这般繁琐严苛的跪拜礼仪,而是秉持着「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的理念。无论贫富贵贱,无论身处何职,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