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凤凰展翅 > 92. 赵玥恭敬亦提防

凤凰展翅 92. 赵玥恭敬亦提防

簡繁轉換
作者:苦恋文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3 17:30:16 来源:源1

92.赵玥恭敬亦提防(第1/2页)

宣和四年十一月十六,宣城码头的晨雾尚未散尽,李嵩乘坐的官船已破开江面薄雾,缓缓靠岸。船舷两侧“奉旨钦差”的黄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船头侍从高声喊话的声音穿透雾气,惊醒了码头上值守的宋军士兵。赵玥早已带着张九成、李山等官员候在码头,一身红色都统制官袍衬得她身姿挺拔,见官船停靠稳当,便率先上前,躬身行礼,声音恭敬却不失沉稳:“宣城都统制赵玥,率全城官员恭迎钦差李大人。”

李嵩身着紫色朝服,头戴乌纱帽,缓步走下跳板。他目光锐利,落地时先扫过赵玥身后列阵的士兵——士兵们甲胄齐整,站姿端正,却刻意收起了腰间佩刀的锋芒;再看向远处停泊的水师战船,船帆收起,船身稳固,不见丝毫备战的紧张感。“赵郡主不必多礼。”李嵩抬手虚扶,语气平淡,指尖却下意识摩挲着腰间玉带——临行前秦桧的叮嘱犹在耳边:“赵玥拥兵自重,深得民心,此去需暗中探查其兵力虚实,若有异动,即刻回报。”

赵玥起身时,恰好瞥见李嵩的小动作,心中了然,面上却依旧带着浅笑:“大人一路舟车劳顿,下官已在府衙西侧驿馆备好住处,馆内炭火、被褥皆已添置妥当,大人可先歇息,待午时再设宴为大人接风洗尘。”说罢,便引着李嵩登上早已备好的马车。马车车厢宽敞,铺着厚厚的锦缎软垫,车窗挂着素色纱帘,既能遮挡风寒,又能让李嵩看清沿途街景——这是赵玥刻意安排,既显恭敬,也让李嵩看到宣城“安稳无防”的表象。

马车行驶在宣城街道上,李嵩撩起纱帘,目光不断扫过两侧商铺。布庄的幌子随风飘动,铁匠铺里传来打铁的“叮叮”声,孩童拿着风车在街头奔跑,笑声清脆。他心中愈发警惕:传闻宣城刚经历战火,却不见半分萧条,反而处处透着生机,赵玥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民生,其能力可见一斑。“赵郡主,”李嵩突然开口,目光落在街边一处粥棚,“听闻宣城收留了不少流民,不知如今安置情况如何?”

“托朝廷洪福,”赵玥侧身应答,语气从容,“城内共设了三处流民安置所,每日供应两餐热粥,还组织工匠教授流民编织、耕种技艺,已有半数流民找到营生,安稳下来。”她刻意避谈流民中招募士兵的事,只提民生安置,将“备战”的痕迹悄悄隐藏。李嵩点点头,不再多问,心中却暗记下来——午后需亲自去安置所看看,或许能找到“强征流民为兵”的证据。

抵达驿馆时,张九成已带着吏员候在门口。驿馆是宣城最好的院落,青砖黛瓦,院内种着几株腊梅,含苞待放;正房内,炭火盆烧得正旺,桌上摆着热茶、点心,墙角立着熏笼,弥漫着淡淡的檀香。“李大人,”张九成躬身递上一串钥匙,“这是驿馆院门与正房的钥匙,您若有任何需求,只需吩咐门外值守的侍从,下官即刻便来处置。”

李嵩接过钥匙,目光扫过院内——值守侍从是两名面容憨厚的年轻吏员,腰间未佩兵器;院墙不高,墙外便是寻常百姓家,听不到丝毫士兵巡逻的脚步声。“有劳张通判费心。”他淡淡应道,推门走进正房,待房门关上的瞬间,眼中的警惕才彻底显露。他走到窗边,撩起窗帘一角,观察着院外动静,见只有两名侍从在门口走动,才稍稍放下心来,从怀中掏出秦桧密信,就着炭火微光快速浏览。

李嵩不知道的是,在他关上门的那一刻,驿馆对面茶肆二楼的窗边,暗卫“墨”已收起手中的望远镜。他身着粗布短打,扮作茶客,指尖在桌案上轻轻敲击——这是与潜伏在驿馆内暗卫的信号。片刻后,一名穿着驿馆杂役服饰的暗卫端着热水壶从驿馆后门走出,路过茶肆时,悄悄将一张纸条放在窗台上。墨拿起纸条,上面只有寥寥数字:“房内有密信,已记下内容,待夜深送出。”

午时的接风宴设在府衙大堂,宴席丰盛却不铺张,桌上多是宣城本地菜肴:清蒸青弋江鱼、腊味合蒸、笋干烧肉,搭配着本地酿的米酒。赵玥坐在主位旁,频频为李嵩布菜,语气恭敬:“大人远道而来,尝尝宣城的家常菜,粗茶淡饭,还望大人不要嫌弃。”李嵩笑着举杯,目光却在席间扫过——张九成、李山等官员虽谈笑风生,却对军备、粮草之事绝口不提,显然是早有默契。

宴至中途,李嵩放下酒杯,看似随意地说道:“赵郡主,此次前来,皇上特意叮嘱,要看看宣城的抗金成果。明日可否烦请郡主带我去看看水师战船与练兵场?也好让本官回临安后,向皇上如实禀报。”

赵玥心中早有准备,面上依旧笑着应答:“大人有旨,下官自然遵从。只是水师近日正在修缮战船,多数船只停在码头,士兵们也在学习船只维护,恐无甚可观;练兵场倒是可以去看看,只是新招募的士兵多是流民,尚未经过系统训练,技艺生疏,还望大人不要见笑。”她故意弱化水师与士兵的战力,为次日的“展示”做铺垫。

李嵩心中虽有疑虑,却也无法反驳,只能笑着应下。宴席结束后,赵玥亲自送李嵩回驿馆,临别时还特意叮嘱:“大人若夜间觉得寒冷,或是需要什么,随时吩咐侍从,下官住得不远,片刻便能赶来。”看着李嵩走进驿馆,赵玥脸上的笑容才渐渐淡去,转身对身后的墨低声道:“今晚加派暗卫,密切监视驿馆动静,尤其是李嵩与外界的联络,一丝一毫都不能放过。”

“是。”墨躬身应道,身影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当晚,驿馆正房的灯火一直亮到子时。李嵩坐在桌前,奋笔疾书,将今日所见所闻一一记录:“宣城民生安稳,流民安置有序,赵玥深得民心;水师战船二十艘,多为旧船,士兵五百人,未见实战操练;练兵场士兵约两千人,多为流民,战力薄弱……”他刻意夸大宣城的“弱势”,却在文末加上一句:“赵玥行事谨慎,处处透着防备,其真实兵力与战力,仍需进一步探查。”写罢,他将信纸折好,塞进一个油纸包,从窗缝中扔了出去——这是与秦桧派来的暗线约定的传递方式。

然而,油纸包刚落地,便被潜伏在墙角的暗卫悄悄捡起。半个时辰后,油纸包便出现在赵玥的书房。赵玥展开信纸,看着李嵩的记录,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李嵩既想向秦桧邀功,又不敢完全隐瞒,字里行间全是算计。她将信纸交给墨:“按原样抄写一份,模仿李嵩的笔迹,将‘战力薄弱’改为‘战力尚可’,‘需进一步探查’改为‘暂无异动’,然后再按原方式送出去。”

墨接过信纸,转身去处理。赵玥坐在窗前,望着驿馆方向的灯火,心中清楚:李嵩的试探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几日,更要小心应对,既不能让他抓住把柄,也不能让他摸清宣城的真实实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92.赵玥恭敬亦提防(第2/2页)

次日清晨,赵玥带着李嵩前往码头查看水师。码头上,十艘战船整齐停泊,士兵们正拿着木板、钉子在船上忙碌,有的在修补船帆,有的在清理船舱,一派忙碌的修缮景象。李嵩走上一艘战船,伸手敲了敲船板,船板发出“咚咚”的闷响,显然是有些年头的旧船。“这些战船可有参与过实战?”李嵩问道,目光落在船舷上的划痕上。

“回大人,”赵玥跟在身后,语气平淡,“前番金军来犯时,这些战船曾参与过青弋江伏击,只是船身受损严重,之后便一直修缮,至今尚未恢复战力。”她指着船舷上的划痕,“这些便是当时与金军战船碰撞留下的痕迹。”

李嵩俯身细看,划痕确实陈旧,不像是新伤,心中的疑虑稍稍减轻。随后,众人又前往城外的练兵场。练兵场上,两千名士兵正在操练,有的练习队列,有的练习刺杀,动作虽整齐,却略显生疏。李山站在一旁指挥,见李嵩到来,立刻上前行礼:“大人安好。这些士兵都是上月招募的流民,刚训练半个月,技艺还不熟练,让大人见笑了。”

李嵩走上前,拿起一名士兵手中的长枪,掂量了一下,枪杆是普通的硬木,枪头虽锋利,却没有经过特殊锻造。“士兵们的铠甲与兵器,都是朝廷拨付的吗?”他问道。

“回大人,”赵玥接过话茬,“朝廷拨付的铠甲与兵器尚未送达,目前士兵们使用的,多是缴获的金军旧甲与本地铁匠打造的兵器,简陋之处,还望大人海涵。”她刻意不提城内兵器库中储备的精良铠甲与长枪,只展示最普通的装备。

李嵩点点头,没有再多问,心中却对赵玥的话半信半疑——若宣城战力真的如此薄弱,如何能击退完颜烈的两万大军?他决定,晚间再派人去探查兵器库与秘密粮仓,找出真相。

当晚,李嵩以“身体不适”为由,留在驿馆休息,暗中却派亲信带着地图,前往城内的兵器库与粮仓探查。亲信刚走出驿馆后门,便被暗卫盯上。一路尾随至兵器库附近,见亲信试图翻墙进入,暗卫立刻发出信号,早已埋伏在附近的士兵立刻上前,将亲信当场抓获。

得知消息时,赵玥正在书房审阅水师训练的奏折。墨站在一旁,递上从亲信身上搜出的地图:“郡主,李嵩的亲信携带的地图上,标注了兵器库、粮仓、水师码头的位置,显然是早有准备。”

赵玥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眼中闪过一丝冷意:“李嵩倒是煞费苦心。将亲信押起来,暂时不要声张,明日我亲自去驿馆‘问罪’,看看他如何解释。”

次日清晨,赵玥带着两名士兵,提着一个食盒,来到驿馆。李嵩刚起床,见赵玥带着士兵前来,心中一慌,却依旧强装镇定:“郡主一大早前来,可是有什么要事?”

赵玥将食盒放在桌上,打开盖子,里面是热腾腾的包子与粥,语气却带着一丝冷意:“大人,昨日下官接到士兵禀报,说有人深夜试图潜入兵器库,被当场抓获。下官审问后得知,此人是大人的亲信,还携带了标注着宣城重要地点的地图。不知大人对此,可有什么要解释的?”

李嵩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没想到亲信会被抓获,更没想到赵玥会如此直接地当面问罪。他定了定神,强辩道:“郡主误会了!此人虽是本官的亲信,却只是私下好奇,想要看看宣城的兵器库,并无他意。本官定会严加管教,绝不让他再犯。”

“是吗?”赵玥看着李嵩,语气带着一丝嘲讽,“大人的亲信,深夜携带标注详细的地图,潜入兵器库,若只是‘好奇’,未免太过巧合。大人是朝廷钦差,下官本应信任大人,可此事若传出去,说钦差大人的亲信窥探军事重地,不知临安方面会如何看待?”

李嵩心中一紧,他知道赵玥是在威胁他——若此事闹大,他不仅无法完成秦桧交代的任务,还会被追责。他只能服软,躬身道:“郡主息怒,是本官管教不严,让郡主受惊了。本官保证,日后绝不再发生此类事情,也会约束手下,不再打探军备之事。”

赵玥见李嵩服软,心中的目的已然达到,便收起冷意,语气缓和下来:“大人是朝廷重臣,下官自然相信大人的承诺。只是宣城乃抗金前线,军事重地不容有失,还望大人理解。今日特意带了些早餐,大人趁热吃吧。”

李嵩看着桌上的早餐,心中五味杂陈——他本想暗中探查,却反被赵玥拿捏住把柄,如今只能收敛锋芒,不敢再轻举妄动。

接下来的几日,李嵩虽仍按计划巡查宣城的流民安置所、粮仓、商铺,却不再打探军备之事,只是如实记录民生情况。赵玥依旧对他恭敬有加,每日陪同巡查,安排宴席,却始终在暗中派暗卫监视,确保他与外界的联络都在掌控之中。

十一月二十,李嵩准备返回临安。临行前,赵玥在码头为他送行,递上一份奏折与一箱宣城特产:“大人,这是宣城近期的政务简报,烦请大人带回临安,呈给皇上;这箱笋干、腊味是宣城的土特产,不成敬意,还望大人笑纳。”

李嵩接过奏折与箱子,心中清楚,此次宣城之行,他不仅没能完成秦桧的任务,反而被赵玥处处牵制,只能苦笑着点头:“郡主放心,本官定会将简报如实禀报。宣城的抗金之举,本官也会在皇上面前多加美言。”

官船缓缓驶离码头,李嵩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宣城城墙,心中满是复杂——赵玥表面恭敬,实则处处提防,手段高明,且深得民心,这样的人,若能为朝廷所用,定是抗金的栋梁;可若为秦桧所忌,未来恐怕会有更多的算计等着她。

而在码头上,赵玥看着官船消失在江面,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她转身对墨道:“密切关注临安的动向,尤其是秦桧与李嵩的反应。宣城虽暂时安稳,可朝廷的猜忌从未消失,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

“是。”墨躬身应道。

赵玥抬头望向远方的天空,晨雾已散,阳光洒在江面上,泛起金色的波光。她知道,李嵩的离开只是暂时的平静,朝廷与金国的威胁仍在,宣城的抗金之路,还有很长很长。但她心中没有丝毫畏惧——有百姓的支持,有忠诚的将领与士兵,有完善的防御与充足的军备,她定能守住宣城,继续抗金大业,绝不向任何威胁低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