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凤凰展翅 > 62. 选中宣城定目标

凤凰展翅 62. 选中宣城定目标

簡繁轉換
作者:苦恋文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05 17:20:02 来源:源1

62.选中宣城定目标(第1/2页)

秋末的江南,连日阴雨将天地染成一片濛濛的灰。赵玥身披蓑衣,站在天目山主峰的瞭望台上,手中的望远镜缓缓扫过东南方向的群山——自从率领联盟与百姓撤离常州,在天目山暂驻已有月余,山中虽能暂避锋芒,却也面临着粮草难继、冬季御寒物资匮乏的困境。她知道,天目山终究只是权宜之计,要想长期抗金,必须找到一处兼具地势之险、物产之丰与战略之要的根据地,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殿下,这是苏云从临安、建康、宣城三地传回的勘察报告。”身后的李诚撑着油纸伞,将三份装订整齐的文书递上,雨水顺着伞沿滴落,在青石板上砸出细小的水花,“临安靠近朝廷中枢,张俊的禁军仍在周边布防,且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建康城虽曾是江南重镇,却因金兵屠城后残破不堪,且临近长江,易遭金兵水师突袭;唯有宣城,地处皖南山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交汇处,既有山地屏障,又有平原产粮,是三地中最适合建立根据地的地方。”

赵玥接过文书,指尖在“宣城”二字上轻轻停顿。她对这座城池早有耳闻——宣城自古便是江南粮仓,境内有敬亭山、柏枧山环绕,水阳江穿城而过,既得山水之险,又享舟楫之利。只是此前金兵曾短暂占领此地,不知如今城池与百姓的状况如何。

“传我命令,即刻召集核心将领,议事堂议事。”赵玥收起望远镜,蓑衣下摆的水珠顺着台阶流淌,她的眼神已多了几分笃定——宣城,或许就是联盟抗金的新希望。

半个时辰后,天目山临时议事堂内,烛火在穿堂风中东倒西歪,将领们围坐在粗糙的木桌旁,手中传阅着宣城的勘察报告。陈烈手指着舆图上宣城的位置,语气中难掩兴奋:“诸位请看,宣城西北有敬亭山为屏障,东南有柏枧山阻断通路,水阳江自北向南穿城而过,既能作为天然护城河,又能通航运输粮草。更重要的是,宣城周边有数十万亩良田,若是能掌控此地,咱们再也不用为粮草发愁!”

周峰却微微皱眉,指尖点在舆图上标注“金兵据点”的位置:“可勘察报告上说,金兵在宣城城郊仍有两处据点,各驻兵五百,且水阳江下游的芜湖,还有金兵水师的小型船队。咱们若要取宣城,必须先清除这些威胁,否则就算占领城池,也会陷入金兵的两面夹击。”

“这有何难!”王虎猛地一拍桌子,腰间的佩刀震得发出轻响,“金兵据点兵力薄弱,咱们只需派一支精锐夜袭,定能一举拔除;至于芜湖的水师,咱们有江**军的底子,再利用水阳江的狭窄水道设伏,定能让他们有来无回!”

赵玥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目光扫过堂内:“宣城的优势显而易见,但风险也同样存在。除了金兵的威胁,咱们还要考虑百姓的态度——金兵曾占领宣城,百姓们对军队或许会有抵触;此外,宣城距离朝廷控制的徽州不远,张俊的禁军若得知咱们在此建立根据地,很可能会派兵来犯。”

她将目光落在陈奎身上,这位无锡义军首领最善安抚百姓:“陈将军,你即刻率百人小队,乔装成商贩潜入宣城,联络城中有声望的乡绅与百姓,告知咱们抗金的宗旨,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探查金兵据点的布防细节,绘制详细的地形图。”

“是!”陈奎起身领命,眼中满是坚定——此前他因主张求和心存愧疚,如今正想通过实际行动弥补。

赵玥又看向吴涛:“吴将军,你率领江**军剩余的三十艘战船,沿水阳江顺流而下,在芜湖上游的狭窄水道设伏,截断金兵水师的退路,为咱们夺取宣城扫清障碍。”

“请殿下放心!”吴涛抱拳,声音铿锵——江**军曾因损失惨重士气低落,如今有了明确的目标,将士们早已摩拳擦掌。

最后,她将目光转向陈烈与周峰:“陈将军、周将军,你们二人率领主力部队,随我沿陆路向宣城进发,待陈奎传回城内消息、吴涛肃清水师威胁后,咱们便内外夹击,一举夺取宣城!”

“遵令!”众人齐声应和,堂内的气氛从最初的审慎,渐渐转为热烈的期待——所有人都明白,夺取宣城,不仅是为联盟寻找一处安身之所,更是为江南抗金事业开辟新的战场。

三日后,各路人马按计划行动。陈奎率领的小队扮作贩卖丝绸的商贩,顺利进入宣城城门。城中虽不如战前繁华,街道两旁的店铺却已陆续开张,只是百姓们的脸上多了几分警惕。陈奎没有急于行动,而是先在城中最大的客栈住下,每日走街串巷,与商贩、脚夫闲聊,渐渐摸清了城中状况——金兵据点分别设在城东北的粮仓与西南的水阳江码头,守军虽装备精良,却因长期无战事而军纪涣散,每日饮酒作乐,疏于防范;城中百姓对金兵多有怨恨,只是敢怒不敢言,不少人仍在暗中怀念大宋的统治。

摸清情况后,陈奎找到了城中的乡绅领袖——曾任宣城县丞的徐老先生。徐老先生年近七旬,因不愿降金而辞官归隐,在百姓中威望极高。陈奎向他表明身份,详述联盟抗金的决心与计划,恳请他协助联络百姓。徐老先生听完,老泪纵横,握着陈奎的手说道:“我以为大宋早已忘了宣城百姓,没想到还有你们这样的义士,为了抗金不惜奔走!老夫虽老,却也愿尽绵薄之力,助你们一臂之力!”

在徐老先生的联络下,城中的铁匠、农夫、商贩纷纷表示愿意支持联盟——铁匠们承诺连夜打造兵器,农夫们愿意为大军提供粮草,商贩们则主动提出为联盟传递消息。陈奎见状,立刻派人将城中情况与金兵据点布防图传回主力部队,请求即刻发起进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62.选中宣城定目标(第2/2页)

与此同时,吴涛率领的水军已在芜湖上游的“鹰嘴峡”设伏。鹰嘴峡因两岸山崖形似鹰嘴而得名,水道狭窄,最窄处仅容两艘战船并行。吴涛将三十艘战船隐藏在峡口两侧的芦苇荡中,又在水道中埋下数十根裹着铁皮的尖木桩,只待金兵水师进入峡口。

次日清晨,金兵水师的五艘战船果然沿水阳江逆流而上,前往宣城码头运送粮草。战船行至鹰嘴峡时,因水道狭窄不得不放慢速度。吴涛抓住时机,下令点燃预先准备好的火油桶,火油顺着水流漂向金兵战船,随后一支火箭射去,瞬间燃起熊熊大火。金兵战船被火包围,又因水道狭窄无法转向,很快便陷入混乱。吴涛率领水军趁机冲出,手中的长刀劈向金兵,金兵或被烧死,或被杀死,或坠入江中淹死,五艘战船尽数被焚毁,无一生还。

肃清水师威胁的消息传回主力部队,赵玥当机立断,下令向宣城进发。主力部队沿陆路疾行,于第三日深夜抵达宣城城郊。此时陈奎已按照约定,在城东北的粮仓据点外点燃火把,作为信号。

“进攻!”赵玥一声令下,陈烈率领的先锋部队如猛虎下山般冲向粮仓据点。据点内的金兵正围着篝火饮酒,听到喊杀声顿时惊慌失措,不少人甚至来不及穿上铠甲、拿起武器,就被联盟士兵斩杀。粮仓据点很快被攻克,守军五百人,除少数投降外,其余尽数被歼。

与此同时,周峰率领的另一支部队也对西南的码头据点发起进攻。码头据点的金兵虽有防备,却因士气低落、兵力不足,根本抵挡不住联盟士兵的猛攻。不到一个时辰,码头据点也被攻克,水阳江码头落入联盟手中。

两处据点被攻克的消息传回城中,徐老先生立刻率领百姓打开城门,迎接联盟大军入城。百姓们手持火把,站在街道两旁,欢呼着“大宋万岁”“抗金必胜”,不少人还将家中的粮食、茶水递给士兵,城中一片欢腾。

赵玥骑着战马,缓缓驶入宣城城门,看着眼前欢呼的百姓,心中满是感慨。她知道,夺取宣城只是第一步,要将这里建设成稳固的抗金根据地,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次日清晨,赵玥在宣城县衙召开会议,正式宣布将宣城作为江南抗金联盟的根据地,并制定了三项核心目标:

1.稳固防御,肃清威胁:在宣城周边的敬亭山、柏枧山等险要位置修建防御工事,设置哨卡与烽火台;同时派部队清除宣城周边残留的金兵据点,确保根据地的安全。

2.恢复生产,保障民生:组织士兵与百姓开垦荒地,修复水利设施,确保粮食丰收;开设铁匠铺、木匠铺等手工业作坊,制造武器与生产工具;建立医馆与学堂,为百姓提供医疗服务与教育机会,让百姓们能安居乐业。

3.扩充兵力,积蓄力量:在宣城及周边州县招募新兵,对新兵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同时联络江南各地的抗金义军,邀请他们加入联盟,壮大抗金力量,为日后反攻金兵、收复失地做准备。

会议结束后,各将领立刻按照部署行动:陈烈率领部队前往敬亭山修建防御工事;周峰负责招募新兵与训练;陈奎与徐老先生一起组织百姓开垦荒地、修复水利;吴涛则率领水军驻守水阳江码头,保障水上运输线的安全。

百姓们的积极性极高,纷纷主动参与到根据地的建设中——年轻力壮的男子加入军队或参与修建工事,妇女们则负责缝制衣物、照顾伤员,老人与孩子们也力所能及地帮忙搬运物资。宣城城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曾经因金兵占领而笼罩的阴霾,渐渐被抗金的希望与重建的热情所取代。

一个月后,宣城根据地的建设初见成效:敬亭山、柏枧山的防御工事已基本完工,共设置哨卡二十余处、烽火台十座,配备滚石、擂木、火油等防御物资;城外开垦荒地万亩,种植的冬小麦已冒出嫩芽,预计来年春天便可收获;招募新兵三千余人,经过初步训练,已具备基本的作战能力;水阳江码头恢复通航,每日有数十艘商船往来,为根据地带来了急需的盐、铁等物资。

更令人振奋的是,江南各地的抗金义军得知宣城根据地建立的消息后,纷纷派人前来联络,表达了加入联盟的意愿。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徽州义军、池州义军,各有兵力千余人,他们的加入,让联盟的总兵力达到了八千余人,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站在宣城县衙的屋顶,赵玥看着眼前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满是坚定。她从怀中掏出父皇的白玉佩,轻轻贴在胸前,月光洒在玉佩上,泛着温润的光泽。

“父皇,母后,女儿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根据地,江南抗金的火种,在这里重新燃起。”她轻声呢喃,目光望向北方,那里是金兵占领的土地,是大宋的故都,“女儿一定会带领联盟的将士们,带领宣城的百姓们,在这里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出宣城,收复建康,收复临安,收复大宋的每一寸土地,让金兵为他们的侵略付出代价,让大宋的旗帜重新飘扬在中华大地上。”

夜风拂过,带来了城外农田里麦苗的清香,带来了城中百姓们安稳的鼾声,带来了军营中士兵们训练的呐喊声。赵玥知道,宣城根据地的建立,只是江南抗金事业的新起点。未来的路依旧漫长,依旧充满挑战,但只要有这片土地,有这些百姓,有这些将士,抗金的火种就永远不会熄灭,胜利的希望就永远不会消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