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凤凰展翅 > 97. 赵玥受职保独立

凤凰展翅 97. 赵玥受职保独立

簡繁轉換
作者:苦恋文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3 17:30:16 来源:源1

97.赵玥受职保独立(第1/2页)

宣和四年十二月十二,宣城府衙的正厅内,红绸缠绕的廊柱与悬挂的“奉旨授职”匾额,将整个空间烘托得庄重而喜庆。赵玥身着崭新的银色铠甲,肩甲上雕刻的云纹在晨光下泛着冷光,她双手捧着宋高宗亲赐的“江南防御使”印玺,指尖轻轻摩挲着印面的篆字,目光却透过敞开的厅门,落在府衙外操练的士兵身上——那里,李山正率领三百骑兵演练冲锋阵型,马蹄踏地的轰鸣与士兵的呐喊声,如同一股坚韧的力量,顺着寒风传入厅内。

“赵防御使,”钦差李嵩站在一旁,笑容温和却带着几分试探,“陛下授予此职,足见对您的信任。日后宣城军政要务,还望您多与监军张大人商议,若有重大决策,及时奏报临安,莫要辜负陛下厚望。”

赵玥缓缓转身,将印玺交给身旁的侍从妥善收好,语气恭敬却不失坚定:“李大人放心,臣自当遵守朝廷规制,军政要务定会如实禀报。只是宣城地处抗金前线,金军动向瞬息万变,若事事皆等朝廷批复,恐会错失战机。臣恳请大人回禀陛下,允许宣城军队在应对金军突袭时,拥有临时调度权,待战事结束后,再补奏详情。”

这番话看似是“请求”,实则是明确划清界限——接受“江南防御使”的官职,是对朝廷权威的认可,也是为了获取抗金所需的粮草与名义支持;但拒绝“事事奏报”,坚持“临时调度权”,则是为了守住军队的独立性,避免被临安的战和之争牵绊,失去战场主动权。

李嵩心中一凛,他没想到赵玥会如此直接地提出“自主权”的诉求。他沉吟片刻,目光扫过厅内站立的张九成、李山等官员——他们虽沉默不语,却个个眼神坚定地望着赵玥,显然是早已达成共识。“此事关乎朝廷规制,本官无法擅自应允,”李嵩谨慎地回应,“但会将您的诉求如实禀报陛下,相信陛下会权衡前线实情,给出合理答复。”

赵玥微微颔首,没有再继续追问。她清楚,朝廷绝不会轻易放弃对地方军队的控制权,这场“保独立”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三日后,监军张谦正式入驻宣城。这位秦桧门生身着青色官袍,随身携带的文书袋里,装着密密麻麻的“军政监察条例”——从士兵训练时长到粮草消耗明细,甚至连将领的会客记录都需每日报备。他刚到府衙,便拿出条例,对赵玥说道:“赵防御使,按朝廷规矩,今后宣城军队的训练计划、粮草收支、兵力调动,需每日记录在案,由下官审核后上报临安。若您需调动江南抗金联盟的各州府兵力,需提前七日提交奏疏,经朝廷批复后才可执行。”

赵玥接过条例,快速浏览后,将其放在案上,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张大人,朝廷的监察制度,臣自当遵守。只是宣城地处抗金前线,金军探子时常出没,若训练计划与兵力部署每日上报,恐会泄露军情,给金军可乘之机。臣建议,训练记录改为每周汇总报备,重点标注成果而非细节;至于联盟兵力调动,若遇金军突袭,七日奏报时间过长,臣恳请改为‘先调度后补奏’,还望张大人通融。”

张谦脸色微沉,他没想到赵玥刚一开始便对“监察条例”提出修改,这显然是在挑战他的权威。“赵防御使,朝廷的制度不可随意更改,”他语气强硬,“若因信息滞后导致军情泄露,责任在地方;若擅自调动兵力,便是违逆朝廷,下官有权弹劾!”

“张大人此言差矣,”张九成适时上前,递上一份厚厚的卷宗,“这是前番金军夜袭宣城时的军情记录,当时我们从发现金军动向到出兵防御,仅用了一个时辰。若按七日奏报制度,恐怕城破之后,朝廷的批复还未送到。如今宣城周边仍有金军探子活动,若因刻板遵守制度而延误战机,这个责任,恐怕不是你我能承担的。”

张谦翻开卷宗,只见里面详细记录着金军夜袭的时间、路线、宋军的应对过程,甚至附有被俘金军探子的供词,证据确凿,让他无法反驳。他沉默片刻,最终松了口:“训练记录可改为每周报备,但兵力调动必须提前三日奏报,若遇紧急情况,可先调动宣城本地兵力,联盟兵力仍需等待批复。”

这是双方的第一次妥协——赵玥守住了“训练信息保密”与“本地兵力临时调度权”,而张谦则保留了对“联盟兵力”的控制权,看似各退一步,实则赵玥已占据主动:宣城本地兵力是抗金的核心力量,拥有临时调度权,便意味着在应对突发战事时,她仍能自主决策。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玥与张谦围绕“军队独立性”的博弈,在日常军政事务中不断展开。张谦多次提出“由朝廷派遣将领接管水师”“将宣城粮草纳入朝廷统一调配”,均被赵玥以“水师士兵多为本地渔民,仅听从熟悉水性的将领指挥”“宣城粮草需优先保障守城士兵,若纳入统一调配,恐难及时供应”为由拒绝。

为了进一步巩固军队的独立性,赵玥开始着手两项关键举措:一是强化士兵的“乡土认同”,二是建立独立的粮草补给体系。

在士兵训练之余,她时常亲自讲述金军入侵时,宣城百姓遭受的苦难——被烧毁的房屋、被抢走的粮食、被杀害的亲人,这些真实的故事,让士兵们深刻明白,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朝廷的疆土,更是自己的家园与亲人。她还规定,士兵的家属可优先获得城内的耕地与工坊岗位,若士兵战死,其家属可获得三年的粮草补贴。这些举措,让士兵们对“宣城军队”的归属感远超对“朝廷军队”的认同,也让张谦试图安插朝廷将领的计划屡屡落空。

在粮草补给方面,赵玥与江南抗金联盟的各州府达成协议:宣城以“传授抗金战术”“提供战船修缮技术”作为交换,从湖州、常州等地获取铁矿与粮食;同时,她在宣城周边推广“军屯制度”,组织士兵在闲置土地上耕种,不仅解决了部分粮草需求,还让士兵们在农闲时参与耕种,进一步强化了“守土即守家”的意识。当张谦提出“将军屯粮草纳入朝廷调配”时,赵玥直接拿出士兵与农民的联名信——信中写道,若军屯粮草被调走,士兵与农民将无粮过冬,恐引发民变,让张谦再也不敢提及此事。

宣和五年正月,金军探子得知宣城“换帅”且有朝廷监军入驻的消息后,认为宋军内部必然出现矛盾,便派遣五千骑兵,突袭宣城周边的宁国县,试图夺取县城内的粮仓。

消息传到宣城时,张谦正在审核上周的训练记录,他看到急报后,立刻说道:“此事重大,需立刻奏报朝廷,等待批复后再调动兵力!”

赵玥却深知,宁国县距离宣城仅五十里,金军骑兵一日便可抵达,若等待朝廷批复,县城早已失守。她当即下令:“李山率领三百骑兵,即刻驰援宁国县,从侧翼袭击金军;周平率领两百步兵,携带火箭,绕至金军后方,烧毁其粮草;我亲自率领一百水师,从青弋江顺流而下,截断金军退路!”

“赵防御使,你这是擅自调动兵力,违反朝廷制度!”张谦上前阻拦,语气激动,“若朝廷追责,你我都难辞其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97.赵玥受职保独立(第2/2页)

“张大人,”赵玥目光锐利地看着他,“如今金军兵临城下,若因等待批复而丢失宁国县,导致百姓遭殃,这个责任,你承担得起吗?”她不等张谦回应,便转身走出府衙,翻身上马,朝着水师码头疾驰而去。

张谦看着赵玥的背影,气得浑身发抖,却也无可奈何——他虽为监军,却无实际兵权,无法阻止赵玥出兵。他只能匆匆写下奏疏,派人快马送往临安,弹劾赵玥“擅自调兵,违逆朝廷”。

然而,奏疏还未送到临安,宁国县的捷报便已传回宣城——李山率领的骑兵从侧翼突袭,打乱金军阵型;周平的步兵烧毁金军粮草,断其补给;赵玥的水师则截断金军退路,将五千金军骑兵困在宁国县外的山谷中,最终歼敌三千,俘虏两千,缴获战马两千匹,彻底击退了金军的突袭。

消息传到临安,宋高宗看着捷报,又看了看张谦弹劾赵玥的奏疏,陷入了沉思。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趁机进言:“陛下,赵玥虽未提前奏报,却迅速击退金军,保住宁国县,可见其战场决断能力。若事事皆等朝廷批复,恐难应对前线突发战事,还望陛下认可其临时调度权,以利抗金大业。”

秦桧等主和派大臣虽仍有异议,却因赵玥“有功无过”,无法再提出打压之策。最终,宋高宗下旨:“江南防御使赵玥,临机决断,击退金军,保境安民,功不可没。特允宣城军队在应对金军突袭时,拥有临时调度权,战事结束后三日内补奏即可;江南抗金联盟兵力调动,可提前一日奏报,朝廷优先批复。”

这道圣旨,标志着赵玥正式获得了朝廷对“军队独立性”的认可。当圣旨传到宣城时,府衙外的广场上,士兵与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高喊“赵防御使万岁”“抗金必胜”的口号。张谦站在人群中,看着被百姓簇拥的赵玥,心中终于明白,他无法撼动这支军队的独立性——因为这支军队的根基,早已深深扎在宣城的土地上,扎在百姓的心中。

赵玥站在高台上,望着欢呼的人群,心中充满了感慨。她知道,获得“临时调度权”只是第一步,未来,她还需要继续巩固军队的独立性,整合江南抗金联盟的力量,为抵御金军的更大规模入侵做好准备。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赵玥利用朝廷认可的“独立性”,进一步强化宣城的防务:

军队建设方面:她在宣城设立“军校”,选拔优秀士兵进行系统训练,教授战术、谋略与水战技巧,培养忠于自己的中下级将领;同时,她对军队进行整编,将水师扩充至五百人,战船增加到三十艘,骑兵扩充至八百人,步兵保持两千人,形成“水陆协同”的作战体系,战斗力大幅提升。

联盟整合方面:她召集江南抗金联盟的各州府将领,在宣城举行军事会议,制定“联防协议”——若某州府遭金军袭击,其他州府需在三日内出兵支援;同时,她统一联盟的武器制式与训练标准,定期组织联合军演,提升联盟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民生保障方面:她继续推广“军屯制度”,将开垦的荒地分配给士兵与流民,鼓励百姓种植高产作物;同时,她在宣城设立“工坊局”,统一管理铁匠铺、织布坊等,既保证军队的武器与铠甲供应,又为百姓提供就业机会,进一步巩固军民关系。

期间,张谦虽仍试图通过“监察权”干预军政事务,却屡屡碰壁——他提出“审核军校教材”,被赵玥以“教材涉及战术机密,需保密”为由拒绝;他要求“清查军屯粮草”,却发现军屯粮草账目清晰,且优先保障士兵与百姓,无任何漏洞可寻;他想安插亲信进入军队,却因士兵们“只认赵防御使任命的将领”而无法实现。最终,张谦只能放弃干预,转而专注于“日常报备”事务,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监军”。

宣和五年五月,金军元帅完颜宗弼率领三万大军,再次南侵,目标直指宣城——他试图通过击败赵玥,打破江南抗金的屏障,为后续进攻临安铺平道路。

消息传到宣城时,赵玥正在水师码头视察新造的战船。她立刻召集将领们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作战计划:“金军此次来势汹汹,必然会先攻打宁国县,夺取粮草。李山,你率领五百骑兵,驻守宁国县,利用县城的防御工事,拖延金军进攻速度;周平,你率领一千步兵,在宁国县与宣城之间的‘落马坡’设伏,利用地形优势,阻击金军;我率领水师与剩余骑兵、步兵,从青弋江顺流而下,绕至金军后方,截断其粮草补给与退路,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将领们齐声领命,立刻分头行动。张谦站在一旁,看着赵玥有条不紊地部署兵力,没有再提出“奏报朝廷”的要求——他知道,此刻提出,只会延误战机,也不会得到朝廷的支持。

不出赵玥所料,完颜宗弼率领的金军果然先攻打宁国县。李山率领的骑兵依托县城的城墙与护城河,顽强抵抗,多次击退金军的进攻。金军猛攻三日,未能攻破宁国县,反而损失了数千兵力,士气大跌。

第四日,完颜宗弼下令绕过宁国县,直取宣城。当金军行至落马坡时,周平率领的步兵突然发起进攻,滚石、箭雨与火箭齐发,金军阵脚大乱。完颜宗弼见状,立刻下令组织反击,想要突破落马坡。就在这时,赵玥率领的水师与骑兵、步兵赶到,从金军后方发起突袭——水师战船沿着青弋江支流,用投石机砸毁金军的粮草车;骑兵则冲锋陷阵,斩杀金军将领;步兵则与周平的部队汇合,形成合围之势。

金军腹背受敌,粮草被烧,军心涣散,很快便溃不成军。完颜宗弼率领残兵拼死突围,最终只带着不到一万大军逃回金国。此次战役,宋军共歼敌两万,缴获战马一万匹、武器无数,彻底粉碎了金军南侵的企图,也让江南抗金联盟的声威传遍大宋。

捷报传到临安,宋高宗大喜,下旨加封赵玥为“江南都统制”,赋予其“节制江南东路所有抗金军队”的实权,不再派遣监军。秦桧等主和派大臣见状,也只能沉默不语——赵玥用一场大胜,彻底巩固了军队的独立性,也让朝廷不得不承认她在江南抗金中的核心地位。

当加封的圣旨传到宣城时,赵玥正在城楼上视察战场遗迹。她望着远处的青弋江,心中清楚,这场胜利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认可,更是对“军队独立性”的最好证明。她知道,未来的抗金之路依旧漫长,但只要她能守住这支军队的独立性,守住江南抗金联盟的团结,守住百姓的支持,终有一天,她能将金军彻底赶出大宋疆土,实现“还我河山”的夙愿。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宣城的城墙上,将赵玥的身影拉得很长。她握紧腰间的长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支属于宣城、属于江南百姓的军队,将永远是抗金的中坚力量,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