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凤凰展翅 > 98. 借名义招揽人才

凤凰展翅 98. 借名义招揽人才

簡繁轉換
作者:苦恋文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3 17:30:16 来源:源1

98.借名义招揽人才(第1/2页)

宣和五年正月十五,宣城的元宵佳节尚未褪去热闹,府衙外的公告栏前却已围满了人群。公告栏上贴着一张用朱砂书写的《江南防御使招募令》,红纸黑字在晨光下格外醒目,引得百姓们争相围观,议论声此起彼伏。

“快看!赵防御使要招募人才了!不管是会打仗的、会打铁的,还是会算账的,都能报名!”“真的假的?我家那口子以前是铁匠,金兵来了后就没活干了,要是能被招募,既能挣粮饷,还能为抗金出力,多好啊!”“不光是工匠,连读书人都要呢!招募令上写着,要招能谋划的、能写文书的,甚至能看病的郎中都要!”

人群中,一名身着粗布长衫的年轻男子正仔细研读招募令,他名叫苏文,原是临安府学的生员,因不满秦桧的议和政策,放弃了科举,辗转来到宣城。招募令上“凡有志抗金、身怀一技之长者,不论出身、不分男女,皆可报名,量才录用,待遇从优”的字样,让他眼中燃起了光芒——这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机会,一个能为抗金出力、不必屈从于议和派的机会。

此时,公告栏旁的招募点已排起了长队。负责招募的吏员们有条不紊地接待着报名者,有的登记姓名、籍贯与技能,有的解答待遇疑问,还有的引导有特殊技能者前往专门的考核场地。赵玥身着常服,带着张九成与墨,悄悄站在人群后观察,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队伍,她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正是她想要的效果,利用“江南防御使”的官方名义,打破地域与出身的限制,吸引天下有志之士前来投奔,为抗金大业储备人才。

此次招募,赵玥特意将招募范围分为五大类,针对性地弥补宣城的人才短板:

军事人才:包括精通战术的将领、擅长骑射的士兵、熟悉水战的舵手,甚至能制造攻城器械的工匠,主要补充军队战力,强化水师与骑兵建设;

行政人才:涵盖能处理政务的文书、会管理粮仓的账房、善于安抚百姓的官吏,用于完善宣城及周边三县的行政体系,保障民生与军需供应;

技术人才:招募铁匠、木匠、造船工匠、纺织工匠等,充实工坊力量,提升武器、战船与铠甲的生产能力;

医疗人才:吸纳郎中、药农,建立军队与民间的医疗体系,为士兵与百姓提供医疗保障,减少因伤病导致的减员;

谋略人才:寻找能出谋划策的谋士、熟悉地理的舆图师、擅长情报分析的探子,为抗金作战提供战略支持与情报保障。

为了确保能招募到真正的人才,赵玥还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机制:军事人才需通过实战演练或技能测试,如骑兵考核骑射与冲锋技巧,水师考核划船与水战应变;行政人才需通过文书撰写或账目核算测试,确保能胜任日常政务;技术人才则需现场展示技艺,如铁匠打造兵器、木匠制作工具,合格者方可录用;医疗人才需通过诊治病患的实际考核,确保医术可靠;谋略人才则需通过策论考试,围绕“如何抵御金军”“如何治理地方”等议题提出见解,由赵玥亲自审核。

苏文排队来到招募点,向吏员表明自己的身份与意向:“我曾在临安府学就读,熟悉经史,也略懂兵法,想报名谋略人才,为抗金出谋划策。”

吏员登记后,将他引导至府衙内的考核场地。场地内,已有十几名读书人正在撰写策论,题目正是“如何巩固江南抗金防线”。苏文接过纸笔,略一思索,便奋笔疾书——他结合自己对江南地理的了解,提出“以水为障、以屯为基、以盟为援”的策略,主张进一步利用江南水网构建防御体系,推广军屯制度保障粮草,加强与江南抗金联盟各州府的协作,形成联动防御。

三日后,苏文接到通知,前往府衙参加复试。当他走进府衙正厅时,看到赵玥正与几名官员围坐在一起,面前摆放着考生的策论。赵玥见他进来,笑着招手:“苏生员,请坐。你的策论中提到‘以水为障’,具体该如何实施?若金军从陆路突袭,该如何应对?”

苏文定了定神,从容答道:“回防御使,江南水网密布,青弋江、水阳江等河道纵横交错,可在关键河段修建水闸,战时开闸放水,淹没低洼地带,阻碍金军骑兵推进;同时,在河道两岸设置烽火台与哨卡,一旦发现金军动向,可迅速传递情报,调集水师与步兵增援。若金军从陆路突袭,可利用落马坡、狼尾滩等险要地形设伏,用滚石、箭雨与绊马索迟滞其进攻,再派骑兵从侧翼夹击,定能击退金军。”

赵玥闻言,眼中闪过赞赏:“你提出的策略,既结合了江南地形,又考虑到了金军的作战特点,很有见地。只是,修建水闸与烽火台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如何在不影响民生的前提下推进?”

“可采用‘兵民协作’的方式,”苏文立刻答道,“士兵负责修建关键设施,如闸门与烽火台;百姓则负责挖掘河道与搬运材料,朝廷可给予粮饷或减免赋税作为补偿。这样既能加快工程进度,又能让百姓参与到抗金防务中,增强军民凝聚力。”

赵玥点头认可,当即决定录用苏文,任命他为“参军”,协助自己处理谋略与文书事务。苏文心中激动,躬身行礼:“多谢防御使信任!属下定当竭尽所能,为抗金大业效力!”

像苏文这样的人才,在此次招募中还有很多。铁匠周铁山,曾在军器监任职,因不满秦桧削减军器制造经费而离职,听闻宣城招募技术人才,便带着自己改良的打铁技艺前来报名。考核中,他仅用半个时辰便打造出一把锋利的长枪,枪头淬火工艺精湛,比普通长枪更耐用,赵玥当即任命他为“工坊监”,负责改进兵器制造工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98.借名义招揽人才(第2/2页)

水师舵手陈老根,世代在青弋江捕鱼,熟悉江中的每一处浅滩与暗礁,还擅长利用风向操控船只。考核时,他驾驶一艘战船在狭窄的河道中灵活穿梭,避开预设的障碍,还能准确判断水流速度,赵玥任命他为“水师教头”,负责训练水师士兵的划船与水战技巧。

郎中柳清瑶,出身医学世家,擅长诊治外伤与瘟疫,因金军入侵导致家乡被毁,辗转来到宣城。考核中,她成功为几名受伤的士兵处理伤口,还提出了“士兵战前接种防疫草药”的建议,赵玥任命她为“军医令”,负责建立军队医疗体系,培训医护人员。

随着招募令的传播,不仅临安、湖州、常州等地的人才纷纷前来,甚至连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地区的百姓与工匠,也冒着风险逃往宣城,希望能加入抗金队伍。为了安置这些远道而来的人才,赵玥特意在城内设立了“人才安置所”,提供临时住宿与饮食,还根据他们的技能与意愿,尽快安排岗位,让他们能迅速投入到抗金事务中。

为了留住人才,赵玥还制定了优厚的待遇政策:

军事人才:将领按等级发放俸禄,士兵除粮饷外,还可获得土地奖励,若战死,其家属可获得三年的粮饷补贴;

行政人才:按职位高低发放俸禄,优秀者可获得晋升机会,还能参与地方政务决策;

技术人才:工匠按技艺水平与工作量发放薪资,技艺精湛者可获得额外奖励,还能收徒传艺,培养新工匠;

医疗人才:郎中按诊治人数与效果发放俸禄,还能获得药材补贴,为军队与百姓治病可获得额外荣誉;

谋略人才:谋士按贡献大小获得俸禄与奖励,重要决策参与者可获得晋升,还能参与军事与政务规划。

同时,赵玥还注重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设立“军校”“工坊学堂”“医馆学堂”等,让军事人才、技术人才与医疗人才能够传授技艺,培养新一代人才;定期召开“议事会”,让行政人才与谋略人才能够发表见解,参与抗金策略与地方治理的制定,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参与感。

随着人才的不断涌入,宣城的实力迅速提升:

军事方面:军队新增了五百余名精锐士兵,水师战船增加到三十艘,还改良了投石机、火箭等武器,战斗力大幅增强;

行政方面:完善了粮仓管理、赋税征收、流民安置等制度,地方政务处理效率显著提高,百姓满意度大幅提升;

技术方面:兵器制造效率提高了三成,战船建造周期缩短了一半,还生产出了更耐用的铠甲与更高效的农具;

医疗方面:建立了五处军医院与十处民间医馆,培训了两百余名医护人员,士兵与百姓的伤病治愈率大幅提高;

谋略方面:制定了更完善的抗金防御计划,绘制了详细的江南水系与地形地图,还建立了覆盖周边各州府的情报网络,能够及时掌握金军动向。

消息传到临安,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纷纷上奏,称赞赵玥“善用人才,实为抗金之栋梁”,恳请朝廷给予更多支持;秦桧等主和派大臣虽心中不满,却也无法否认宣城人才济济、实力大增的事实,只能默认赵玥的招募举措。

宋高宗得知后,也对赵玥的做法表示认可,下旨赏赐宣城粮食五千石、铁矿一千斤,用于支持人才培养与抗金防务,并允许赵玥“可自主选拔人才,报朝廷备案即可”,进一步扩大了她的人才选拔权。

宣和五年三月,赵玥在府衙内举行了一场“人才就职仪式”,两百余名新招募的人才身着统一的制服,整齐地站在广场上。赵玥身着银甲,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过人群,声音洪亮而坚定:“诸位同仁,你们放弃安逸的生活,不远千里来到宣城,为的是抗金报国,为的是守护家园。我赵玥在此承诺,定不会辜负你们的信任,会为你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与你们一同并肩作战,直到将金军彻底赶出大宋疆土!”

广场上响起整齐的欢呼声,“抗金必胜”的口号响彻云霄。苏文、周铁山、陈老根、柳清瑶等新任职的人才,看着身边志同道合的伙伴,感受着这份激昂的氛围,心中充满了斗志——他们知道,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条能为国家、为百姓贡献力量的道路。

仪式结束后,赵玥留下苏文与几名谋士,商议下一步的抗金计划。苏文提出:“防御使,如今我们人才充足,兵力增强,可主动出击,收复被金军占领的濠州、泗州等地,扩大抗金根据地。”

赵玥点头:“你的提议很有道理,但我们需谨慎行事。金军虽在前番战败,却仍有较强实力,不可轻敌。我们可先派探子前往濠州、泗州,了解金军的布防情况,再联合江南抗金联盟的各州府,制定周密的进攻计划,待时机成熟,再一举收复失地。”

众人纷纷赞同,开始着手制定计划。夕阳下,府衙内的灯光渐渐亮起,映照出一张张充满斗志的脸庞——在这些人才的助力下,宣城的抗金大业,正朝着更加光明的方向前进。

赵玥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青弋江,心中清楚,人才是抗金大业的根本,只有不断吸引与培养人才,才能让宣城成为真正坚不可摧的抗金据点,才能为大宋保住江南半壁江山,为日后收复失地、重振河山打下坚实的基础。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有这些人才的陪伴与支持,她有信心走得更远、更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