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一门好亲事,娘给你攒着嫁妆呢。”
后面邓母说的什么,邓茵已经记不清了,她只觉得心越来越沉,她笑不出来,只觉得无尽的黑暗倾覆而来。
“欸!”
邓母看到邓茵一股脑的跑了出去,不由的笑骂,拉着想追出去的邓月儿道,“月儿,你姐姐估计是太兴奋了,今儿高兴,晚上娘给你们做肉末蛋羹吃。”
“好!月儿爱吃!”
庄子门口,
陈晚娘带着谢宁准备上马车了,邓茵就跑了过来,呼吸急促的道,“夫人,我,我能求您一件事吗?”
“什么事?”
“我想和您再签一份雇佣契约,做您的女使,为您驱使十年,可以吗?”女使,也就是奴婢。
邓茵跪在了陈晚娘的脚边,面上皆是忐忑,还有惊惧,她不想回去,可是她想不到别的办法了,如果她为奴的话,那父亲母亲就管不到她了。
陈晚娘抱着谢宁上车,见邓茵如此作态,目露不解,“邓茵,你和你阿娘都是签订的三年,若是到时候你们想续,再续就是了,你怎么突然......”
现在邓茵想签的契约可是和她们之前的契约不一样,现在她们都还是良人,若是签了那为奴的卖身契,就是贱籍了。
“夫人......”邓茵低下了头,眼泪砸在地上,与落雨相融,却掩不住苦涩,“求夫人救我。”
陈晚娘不知道邓茵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温和的道,“你先起来吧,城中铺子里还有些账目没算完,你随我回城吧。”
马车上,邓茵因为淋了雨,脸色有些青白,身子也不由的瑟瑟发抖,陈晚娘便将披风和手炉递了过去,“好了,这里没别的人,你便说吧,可是发生了什么事?”
“我阿娘找到我爹了......”邓茵吸了吸鼻子,将她们母女三人是怎么被卖的,又是如何逃了一命的事缓缓道来,她对生身父亲不仅没有丝毫感情,相反,还有恨。
可是母亲却觉得父亲有苦衷。
到底是什么苦衷,能够让他卖妻卖女?就因为没钱上船吗?
邓茵不懂,她也不想懂。
听了邓茵的故事,陈晚娘也罕见的沉默了,良久,她才拍了拍邓茵的肩膀,“我可以帮你拟一份假的契书,但如果是你自愿的,你阿娘恐怕不会轻饶了你。”
谢宁将清梨热好的茶递了过去,“如果说邓茵姐姐打碎了家中珍宝呢?”
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成功的让邓茵背上一份假的债务,而且还可以让她借此看一下邓母的心。
邓茵没想的那么多,只觉得此法甚好,但她不要假的身契,她要真的,她想借此摆脱父母的控制,也想借此取得陈晚娘更多的信任。
便是十年后她解除了身契,也不晚,她才二十多岁,她还能从头干起,这十年,就当是学习了,她并不觉得有什么。
因为她清楚谢家的为人,是不会轻易的打杀和苛待奴仆的。
不知前方遇上了什么,马车忽然停下。
“怎么了?”
“夫人,前面有官兵抓人,咱们得绕路了。”
谢宁掀开帘子往外瞧去,便看到一个穿着白色交领大袖袍,头戴巾子的文人坐在地上吟诗,几个官兵在拉扯他,而旁边的酒楼里也陆陆续续有人被抓了出来。
现在雨已经停了,但地上都是积水,那个坐在地上的文人也不惧泥水,还在那里仰天大笑。
陈晚娘坐在谢宁旁边,将车帘放下,“从另外一条街回家,宝儿,往后你若是遇上这种人,可得离远些。”
谢宁点了点头,这些人诽谤讥议新法,被抓到自然是要治罪的,最近街上巡逻的官兵都多了不少。
回到家后就被告知谢望之受了新的任命,要跟着去出差了。
“两浙发生水灾,朝廷拨了十万石粮食赈济灾民,我之前在泉州的时候对此有所建言,所以就被放进了去赈灾的官员名单里。”
谢望之拉着陈晚娘的手细细交代,这次赈灾如果顺利进行,那他回来应该就能升职了。
“你放心去吧,家里我会照顾好的。”
大家都没想到,谢望之这一去,就是一年多。
第566章一梦华年98
燎沉香,消溽暑。
谢宁和燕曦躺在小榻上一起看书,两侧都放着冰盆,小榻的前方是一个铜制的香炉,幽幽沉香,消却深暑。
燕曦看了眼远处的宫女,拉着谢宁的手吐槽,“阿宁,我昨日躲在父皇殿里的屏风后,他又与那些老大人们吵架了,怪不得母后总是让丁内侍在父皇桌上放上一杯降火的茶水。”
说着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燕曦如今长大了些,也不再阿爹阿娘的叫了,只有撒娇的时候才会这般喊。
谢宁将书翻到下一页,问道,“他们昨日又吵什么?”
“还有什么,父皇不是推行新法吗?总是在吵这个,还有就是那个什么换官,朝上有些大人觉得不公平,认为由武官转文官太难了,远远没有从文官转武官简单。
特别是我三表兄,他是榆木脑袋,可念不进书去。”
而由武转文,可是要考试的。
又是新法,谢宁在心中默默的叹了一口气,最近因为街上抓的严,所以她又仔细的回顾了一下新法的利弊。
虽然新法的初衷是好的,朝廷想通过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减轻底层民众的压力,抑制兼并,增加国库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但她也发现其中的弊病的确是不少,“燕曦,那你觉得新法是好还是不好?”
燕曦是个很聪慧的孩子,特别是她颇受帝宠,便是偷偷跑到上朝的大殿都不会被训,更别说她还经常在皇帝的议事的书房睡觉了。
耳濡目染之下,对新法也算了解,而且她还能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了。
“我觉得很好啊。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也是农人吃不起饭的季节,因为他们的麦子才下去没多久,而很多人存着的粮食是不够吃的,这就是,青黄不接。
在这个时候,地方上的有钱人会放高利贷,你知道高利贷是什么吗?”
“我知道,我经常去阿娘的庄子那里,有的织娘就说过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她们就向富户借粮,往往需要几倍的还回去。”
“对!”
燕曦转过身子,正对着谢宁,她觉得谢宁好聪明,她喜欢和聪明的小孩聊天。
“父皇推行青苗法,就是想让农人不必承担那么高的利息,可以成功的度过春荒,让那些放高贷的富户,再也不能压榨吃不起饭的百姓。
如此,百姓好,朝廷也好,虽然利息低,但也是有钱的,父皇整日为了北边的军费和大人们的俸禄发愁,有了这个利息,多多少少能减轻一点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