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 第138章 榆关策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第138章 榆关策

簡繁轉換
作者:青衣江月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5 05:32:20 来源:源1

第138章榆关策(第1/2页)

蒋海宁的咳嗽声渐缓,他靠在椅背上,面色苍白,但那双向来深邃的眼眸此刻却亮得灼人,仿佛已洞穿未来十年的烽火与国运。

他凝视着张汉钦,声音沙哑却如洪钟,字字敲在聆听者的心上:

“汉钦,邻葛,昨日所言‘活路’……自然有,但绝非易途。

此路荆棘密布,需大智慧以洞察全局,大勇气以坚持到底,乃至……需要我前方将士与后方亿万百姓,以血肉之躯共担的、非凡的牺牲与忍耐!”

他略停片刻,让这话语中的千钧之力沉入对方心中,继而,枯瘦的手指重重按在地图上那蜿蜒的海岸线上。

“首要的,是必须在军事上完成整体布局,其核心,便是以空间换时间,以局部之牺牲换取全局之生机。”

“其一,在于巩固根本,巧妙示形于敌。”

他的手指从旅大连接到整个东北,

“旅大克复后,不仅要速胜,更要大张旗鼓宣扬此战之惨烈与我军之重大损耗,让外界皆以为我元气大伤,亟需长期休整。

与此同时,主力精锐则要悄然转入真正的战略部署:

沿着辽东半岛、辽西走廊直至热河,利用山川地利,构筑多层次、大纵深的防御体系。

这不仅仅是加固已有的工事,更要大规模构建隐蔽的永备工事群、地下指挥枢纽、秘密物资囤积点,并在关键地域广布雷区与反登陆障碍。

尤为关键的是,要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实行坚壁清野,演练游击战术,使全民成为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沿海防御战将异常残酷,每一处滩头,每一道阵地,都可能需要我忠勇将士以巨大的牺牲,去迟滞敌人疯狂的进攻步伐,用生命为后方调整部署赢得宝贵的时间。”

“其二,在于积极拓展战略空间,迅速整合华北力量。”

他的手指果断地向西、向南移动,划过河北,直指山东。

“对徐永昌、傅荣河等部,动作必须要快,要果断!

必须在日军大举进攻之前,将平津、河北之地彻底消化,将其人力、物力融入我整体防御。

而控制山东,更是关键中的关键!

对韩复榘部,需刚柔并济,既要密联其麾下孙荫亭等将领,许以光明前途,也要展示我强大军力作为后盾,令其阵前起义,尽可能以最小代价,完成收复整编。

目标是在明年春季之前,将我们的防线有效推进至济南、青岛一线,牢牢掌控山东半岛的良港。

此举的战略意义极为重大,是要将东北、华北与山东连成一片,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有巨大纵深的华夏北方海防体系。

这片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既是我们的战略缓冲,也意味着更重的守土之责。

整合过程中必有阵痛,巩固新防线更需要新附将士与当地民众同心同德,共担国难。”

“其三,在于最大限度发挥我之优势,着力发展不对称战力。”

他的手指点向天空与海洋。

“我军战机性尚能优于日军,此乃幸事。

然其航程所限,决定了我们须扬长避短,将战略目标锁定于近海制空——

即集中力量突击敌登陆船团,轰炸其前线机场与后勤枢纽,将敌海空力量尽可能阻挡在滩头之外。

因此,空军需加速扩编,尤其要优先发展能控制近海上空的机群。

海军则需彻底放弃与敌联合舰队进行主力决战的思维,转而全力发展鱼雷快艇、潜艇等机动灵活的力量,专司在近海进行破交作战,像狼群一样袭扰、切断敌漫长的海上补给线。

我们要让这漫长的海岸线,成为吞噬日军物资与兵员的泥潭,此即以我之长,击敌之短的智慧。”

————————————

他稍作停顿,气息微喘,但目光依旧锐利。

“军事布局乃骨骼,而政治整合方为血肉灵魂。

其次要务,在于政治上构建坚实的抗战救国命运共同体。”

“首要的,是对已接受整编的各方力量,如粤桂联军、川康联军、杨虎城等部,需明确其当前核心任务:

乃是巩固现有防区,积极整军备武,并负责编练、输送精锐部队轮换支援前线。”

他语调沉稳,

“李、白、陈所部可稳固两广,巩固粤海防御,相机向闽赣施加压力;川康联军可稳固西南,杨虎城部则巩固陕甘,并编练精锐,东出补充巩固前线。

我中央则需在资金、装备、军工技术上给予他们切实有力的支持,形成前线与后方同心,中央与地方协力的良性局面。

此非削弱其权,而是使其融入整体,共担国责。”

“再者,对于尚在观望的刘湘、阎锡山、冯玉祥诸公,”

蒋海宁的语气变得恳切而深沉,

“我等需以诚相待,更需以大势相告。此数公,观其过往,绝非偏安一隅、苟且偷生之辈!

彼等今日之犹豫,多因时局混沌,且存保存实力之念。

我应派得力干员,恳切陈词,直言日本之全面进攻已如箭在弦上,届时神州板荡,绝无任何偏安之可能!

唯有全国团结,方能挣得一线生机。我可承诺,彼等若加入委员会,可保有相当之自主,唯需在抗日军事上接受统一调度。

此乃以民族存亡之绝续大义,激发其内心深处未曾泯灭之爱国赤诚,呼唤其共赴国难。”

“至于南京方面,”

蒋海宁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常委员长其人,或待真正国难临头、火烧眉睫之时,方能下定共御外侮之决心。

然在其认为内部威胁未除之前,恐难改其‘攘外必先安内’之策,极大可能作壁上观,甚至企图火中取栗。

故我之策,不应寄托于其个人之觉悟,而应主动分化瓦解,争取其麾下人心。

南京军中,不乏心存热血、明辨是非之将领,我应密遣人员联络,陈明利害,许以抗日之光明前程,策动其弃暗投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8章榆关策(第2/2页)

同时,发动舆论,揭露其消极抗日、纵容外敌之行径,进一步孤立其核心,从内部攻破其壁垒。”

————————————

说完政治,蒋海宁的呼吸略显急促,他勉力支撑,继续言道:

“军事与政治之上,尤需夯实经济与民心此持久战之根基。

此前推行之‘减租减息’、‘国防公债’、‘扩充实业’、‘军事教育’已见成效,然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难,尚需进一步深化,此需举国上下做出更大之牺牲与奉献。”

“其一,须将土地改革推行到底,彻底动员广大农民。

在新控制区内,须将政策落实到位,并于条件成熟处试行土地分配,务使耕者有其田。

此乃激发我四万万人中最庞大群体之力量的根本,能为长期战争提供永不枯竭的兵员与粮食,是谓寓兵于农之最高策略。

其二,须行全民族之总动员,以保障浩大战事之后勤供给。

发行‘国防公债’所募资金,须悉数用于国防工业与战略储备。

要鼓励工人日夜赶造军火,农民努力多产粮食,商贾踊跃输财,学子投笔从戎……

须知,未来之战,乃是国力之较量,每一个国民之付出,皆关乎国家之存亡。”

言及此处,蒋海宁用尽气力,挺直身躯,目光如炬,直视张汉钦,言语中充满了沉重如山的力量与期待:

“汉钦,此番战略,非比寻常。

执行此策,需超凡之勇气与定力——要耐得住暂不南下、或被世人讥为‘怯懦’的寂寞;要忍得了整合内部、排除万难时所遇的重重阻力与非议。

然昔年勾践卧薪尝胆,汉高祖忍辱负重,皆成就霸业。

今日之战略退守与忍耐,正是为了明日更有力地进取!”

“然而,你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此战略蓝图之实现,其最深厚之基石,并非在于我辈在此间的运筹帷幄。

而在于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在于敌后民众的坚韧支持,在于举国上下为保卫每一寸山河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未来的沿海,必是尸山血海;长期的消耗,更需要我亿万军民以无比的忍耐去支撑。

昨日我所言‘活路’之艰难与沉重,其核心正在于此等牺牲之普遍与必然。”

“若我四万万人能同心同德,坚韧不拔,凭借此策,或可争得宝贵时间。

熬过至暗时刻,则我军根基将更为深厚,兵精粮足,以逸待劳。

而日军久顿兵于坚城之下,锐气必挫,其国内矛盾亦将激化。

届时,我再伺机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南下,则可势如破竹,真正实现国家之统一,并有余力彻底击溃疲敝之日军!

吾虽体弱,然于此战略细务、对敌情报研判,尚存一息,愿竭尽此生绵薄,与君同行,与亿万军民同行,直至目睹华夏重见光明之日!”

————————————

两人相视一眼,俱从对方眼中看到震撼与敬服。

张汉钦率先起身,长揖及地,声音微颤:

“先生今日所谋,以空间换时间,以牺牲换生机,整合山河之力,铸持久抗战之基——

乃是应对千年未有之国难,统筹四万万人之力,为民族求存续、为华夏开新局之宏图!

此策深远,堪比诸葛武侯之《隆中对》!”

杨宇霆亦抚掌叹道:

“此策当名《榆关策》,与此地同载史册!若能施行,国运可争一线天光!”

蒋海宁却缓缓摇头,枯瘦的手指抵住心口,咳嗽声如风箱抽动:

“然此策千头万绪……吾这病骨残躯,恐难亲见其成矣。”

他抬眼望向二人,目光灼灼如星火:

“趁此刻神智尚清,吾当为尔等写下《榆关策》全文。

纵他日身朽,亦无憾矣……”

张汉钦闻言色变:

“先生不可!

您累受牢狱之苦,如今已是劳神至极,若再耗心力书写——”

杨宇霆亦急劝:

“策论精要已刻于心……”

蒋海宁却执拗地推开药碗,声若金石:

“此事关乎国脉,吾意已决!”

言罢强撑起身,向书案踉跄而行。

二人见其步履虚浮却脊背挺直,知不可阻,只得含泪应下。

张汉钦默然取墨研磨,杨宇霆端来取暖火盆置于案边,亲手拨旺炭火,又取大氅为蒋海宁披肩。

一室之中,唯闻墨块与砚台相磨的沙沙声,火光跃动,映着三人肃穆的面庞。

蒋海宁执笔蘸墨,忽仰天长叹:

“榆关此地,北扼辽西,南望中原,今日以此地为策名,正是要后世铭记——

国难当头时,须以此关为志,守则寸土不让,攻则万众同心!”

语落笔走龙蛇,枯腕悬腕竟不见颤迹。

一时间,案上宣纸渐满,文言字句如铁画银钩,凝聚着血火谋略的《榆关策》渐次成形……

《榆关策》节录

夫立国之道,存乎强弱相形之势。今寇深祸急,欲存华夏,必行三纲:

……

嗟乎!

此策之艰,在忍辱守静,在牺牲遍野。然勾践卧薪,汉高忍辱,皆成霸业。

今以榆关为誓:固本培元,待敌疲而破之,则华夏可兴,天日重光!

书毕,蒋海宁仿佛耗尽了所有力气,缓缓靠回椅背,胸膛起伏,喘息不已。

然而,他那份源于对家国命运深刻洞察的执着坚定,却已如烙印般刻入张杨二人,乃至亿万国人心中。

一幅波澜壮阔、以亿万军民牺牲奉献为底色的救国图存长卷,已在这山海关的寒夜中,无比清晰地展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