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 第152章 青霉素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第152章 青霉素

簡繁轉換
作者:青衣江月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26 17:46:58 来源:源1

第152章青霉素(第1/2页)

民国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晨,奉天

深秋的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奉天城,屋檐下挂着晶莹的霜花,空气中弥漫着凛冽的寒意。

一辆毫不起眼的军用吉普车穿过渐醒的街道,悄然驶入“东北边防军总医院”的后院。

张汉钦身着戎装,外披将校呢大衣,神色沉静地走下汽车。

他此行名义上是视察旅大战役后的医疗救治体系,实则心怀两桩紧要之事:

一是亲自探望慰问那些从血肉磨坊中归来的英勇伤员,二是去见证一个足以扭转国运、拯救万千生命的伟大成果的诞生。

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李博明早已率领主要医护人员在主楼前肃立等候。

见到张汉钦,他快步上前,利落地敬礼:“司令!”

张汉钦抬手还礼,目光扫过李博明那带着疲惫却难掩兴奋的面庞,以及他身后那些眼神中充满敬畏与期待的白大褂们。

“李院长,各位医护人员,辛苦了!弟兄们的情况怎么样?”

他一边与李博明并肩走向病房大楼,一边问道,声音沉稳。

“回司令,”

李博明的语气恭敬而清晰,

“旅大战役送来的重伤员,共计一千三百二十七人。

得益于战前储备的磺胺类药物和前线军医的及时处置,大部分伤员情况稳定,感染控制得比预想好。

但……仍有八十九位弟兄,因伤势过重或后续感染,不幸牺牲了。”

他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沉痛与遗憾,

“目前仍在住院的重伤员,还有四百余位,主要集中在骨科、胸外和烧伤科。”

张汉钦沉默地点了点头。

战争的代价,最终总是由这些最忠诚、最勇敢的将士们承担。

他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率先迈入了外科病房区。

消毒水的气味混合着药膏、鲜血与一丝若有若无的**气息扑面而来。

病房里排列着整齐的病床,许多伤员身上缠着厚厚的绷带,有些地方还渗着血迹。

缺胳膊少腿者不在少数,脸上带着灼伤或弹片划痕的更多。

看到司令进来,能动的伤员挣扎着想坐起敬礼,不能动的也竭力转过头,目光热切地追随着他们最高统帅的身影。

“弟兄们,都躺好,别动!”

张汉钦快步走到第一张病床前,轻轻按住一位想要挣扎起身的年轻士兵。

这士兵看起来不到二十岁,左腿自膝盖上方截肢,空荡荡的裤管刺眼地耷拉着。

“小伙子,叫什么名字?哪支部队的?”

“报…报告司令!

俺叫王栓柱,甲种第四师二团三营机枪连的!”

士兵因激动和紧张,脸色涨得通红。

“好样的!机枪连,是条硬汉子!”

张汉钦握住他唯一完好的右手,声音温和却极具力量,

“在白玉山,你们连死守二号阵地三个小时,为主力合围立了大功!

好好养伤,将来国家建设,还需要你们这样的功臣!”

他逐一走过病床,询问伤情,倾听战士们片段地讲述战斗的惨烈,或是对未来的朴素期盼——

回家种地、进城学手艺、看着妹妹出嫁……

他没有丝毫不耐,时而点头,时而拍拍士兵的肩膀,甚至开个玩笑,缓解病房中凝重的气氛。

副官和警卫默默跟在身后,记录下伤员们反映的具体困难。

慰问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当张汉钦走到病房尽头时,一位因面部严重烧伤、双眼近乎失明的老兵,忽然哽咽着开口,声音沙哑而模糊:

“司令……俺……俺还能‘看见’咱东北的旗,飘在旅顺口上头吗?”

张汉钦俯下身,紧紧握住老兵缠满绷带、微微颤抖的手,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说道:

“老班长,你放心!

您虽然眼睛不便,但你的心能看见!”

将来,我们还要让这旗,插遍所有被日寇夺去的土地上!

让全世界都看见,咱们中国人,站起来了!

老兵浑浊的眼中涌出泪水,用力地点着头。

这一幕,深深烙印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中。

慰问结束后,李博明引着张汉钦穿过数条安静且戒备森严的走廊,来到医院主楼后方一栋独立的、经过特殊加固和改造的二层小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52章青霉素(第2/2页)

门口有荷枪实弹的卫兵严格把守,门牌上没有任何名称,只有一个冰冷的代号:“第七实验室”。

一进入楼内,气氛陡然一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微带霉味和培养基气息的味道。

穿着白色实验服的工作人员步履匆匆,各种玻璃器皿碰撞发出清脆而忙碌的声响。

李博明直接将张汉钦引至二楼尽头一间宽敞的实验室。

实验台上,显微镜、离心机、恒温培养箱等在这个时代堪称尖端的设备一应俱全。

几位年轻的科研人员正在忙碌,见到张汉钦进来,激动地停下工作,恭敬行礼。

为首的是一位戴着圆框眼镜、年约三十的学者,他叫陈宜瑜,原是东北大学生物系的讲师,如今是“青霉素”项目的核心研究员。

“司令,您请看!”

李博明难掩兴奋,引着张汉钦走到一个用玻璃罩小心护着的培养皿前。

透过玻璃,可见皿中盛着淡黄色液体,表面漂浮着一层青绿色的、毛茸茸的霉菌团。

“这就是我们筛选出的FM-1菌株,目前活性最稳定、产量最高的青霉菌株。”

张汉钦凝视着那团看似卑微却蕴含无限生机的霉菌,眼神变得极为复杂。

时光仿佛瞬间倒流,那个寒冷彻骨、令人心碎的冬日景象,再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1928年12月,吉林平叛后,奉天某医院】

那时的东北,刚刚经历内乱初定,百废待兴。

张汉钦的爱将,在吉林保卫战中表现出色、被他视为未来栋梁的年轻政治指导员王卓然,因腹部中弹,伤口感染,正躺在一家条件简陋的医院里,生命垂危。

病房里阴冷潮湿,弥漫着脓血和**的气味。

王卓然高烧不退,脸色蜡黄,伤口溃烂流脓,整个人在病床上痛苦地抽搐、呻吟。

他的新婚妻子,挺着大肚子,守在床边无声地流泪。

张汉钦赶到时,主治军医(就是当时的李博明)刚刚完成又一次徒劳的清创。

他摘下口罩,脸上写满了疲惫与绝望,对张汉钦低声汇报:

“司令……子弹取出来了,出血也早就止住了。

但……伤口感染引发了败血症,高烧不退,细菌入血……

我们用了所有能用的方法,磺胺粉局部效果有限……我们真的没办法了……”

“没办法……”

这三个字像冰冷的锥子,刺穿了张汉钦的心脏。

他眼睁睁看着王卓然在极度的痛苦中,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

清醒时,王卓然还惦记着战事,断断续续地问:

“司令……吉林……守住了吗?”

弥留之际,他回光返照,看着张汉钦,又望向妻子隆起的腹部,眼中是无尽的眷恋与遗憾:

“司令……带好……咱们的兵……保护好……咱们的百姓……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最终,王卓然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那个冬天。

他没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

张汉钦记得自己当时站在病床前,拳头攥得发白,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一种巨大的无力和愤怒席卷了他。

他的将士们可以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不惧牺牲,却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伤口感染,在病床上毫无尊严地死去!

这种无谓的牺牲,必须终结!

就在那一刻,记忆被彻底激活——

“抗生素”、“青霉素”、“弗莱明的发现”……

这些词汇在他脑海中轰鸣。

他记得青霉素直到二战中期才大规模应用,而在此之前,无数生命被细菌感染夺走。

“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

离开医院时,张汉钦对跟在身后的杨宇霆和李博明斩钉截铁地说,

“必须有一种药,一种能真正对付伤口感染、对付败血症的药!

立刻成立一个秘密研究小组,不计成本,给我把这种药搞出来!

代号……就叫‘青霉’!”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