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 第8章 送别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第8章 送别

簡繁轉換
作者:青衣江月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33 来源:源1

第8章送别(第1/2页)

张汉钦咬紧牙关推开门,眼泪从眼角流下。几个守灵的贴身丫鬟退出灵堂,将屋子留给了这对父子。

他看见父亲躺在阴沉木做成的棺材里,布匹蘸桐油缠裹遗体数层,棺椁下方放置大冰块镇凉。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能应对就不容易,要全懂根本不可能。”

“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它走去。”

“要问山下路,顺问过来人。以后的路你们自己走,多向前辈请教。”

“你小子是个男人,得有个男人样。”

“儿子,成大气候的,都得有本事,单有聪明胆力,得有大勇,不学习不成啊”

“六子,睡吧,一觉醒来奉天还是奉天的。”

父亲的音容笑貌宛如还在眼前。

那些句子像烙在他骨头里的家法,一句挨着一句,往心口上拍。

张汉钦在心里应声:“记着呢,爹,句句记着呢。”

他想起父亲说话时习惯用拇指搓胡子,眼尾的细纹里永远夹着笑,笑里又有把人看透的锋锐——像秋后的刀风,凉,却不伤人。

“爹——六子回来晚了!您安心睡吧!

从今往后,

——东北在,我在;

——东北亡,我亡!”

张汉钦的声音先哑后亮,像火石一磕,窜出一缕光。

他靠在父亲的棺椁上,疲惫的身子沉沉睡前,这是他最后一次倚靠父亲了。

———————————

这一夜,他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

奉天六月,夜短得像截蜡头。

少帅蜷在灵堂,背抵阴沉棺,阖眼便撞进旧梦——

他在睡与醒的缝隙里打了个趔趄,像从雪窝里拔脚,鞋底还沾着霜。

耳畔的檀香味变淡,旧时的风一下子灌了进来,把他往回拽。

大青楼后院,月亮是冻过的烧刀子,白得发冷。

老帅褪了戎装,灰布褂子卷着旱烟味,摇蒲扇替他赶蚊子。

葡萄串低垂,露珠一碰就碎,碎成娘小时候唱的“月牙五更”。

院墙上爬满青藤,猫在瓦上迈着碎步;风从槐叶里钻出来,带着一星子夜凉。

张汉钦鼻尖一酸,想笑,又怕一笑人就化了。

“小六子,明儿要立秋,咱爷俩割把蒿子熏熏虫。”声音低哑,却带笑。

张汉钦想答,喉咙里滚出的是这几天的冰碴子——尸味、桐油、汗碱。

老帅用扇柄敲他脑壳:“没出息!梦里还能让味儿欺负?”

“爹,我……”他张口,只吐出一口热气。

老帅把蒲扇一横,像给他搭了道梁:“咋的?打小跟我混江湖,见过啥阵仗?味儿再冲,也冲不过一个‘忍’字。男人嘛,鼻涕往里咽,眼泪往回收,话往肚里放,事往前头扛。”

一敲,葡萄架变铁轨,一辆马车停在那儿。

菊花青马甩尾巴,车板上两碗抻面,汤面浮葱,像撒了碎银。

老帅先端碗,呼啦啦吸溜,汤汁溅到八字胡上,亮晶晶。

“吃!”少帅捧碗,热气扑眼,泪就下来——面是热的,爹的手腕是热的,连日来的冰块、炭灰、血痂子全化进汤里。

他端起碗,先吹一口,又不舍得吹凉,学着父亲的样儿“吸溜”一声,葱花和热汤一路滚到心坎上。

“这面,够劲儿。”老帅笑:“抻面的讲究,就一个‘韧’。人也一个理——扯得开,断不了。”

忽听汽笛远啸,黑烟漫上车辕。

老帅把空碗一扣,扣成顶小毡帽,扣在他头上:“别怕,烟是火车,也是时辰。时辰到了,咱得散。”

说完拔脚走,灰布褂子后摆扫过铁轨,扫出一溜火星,像那年剿匪夜里的流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章送别(第2/2页)

“爹,慢点儿!”他想追,脚刚抬,心里就先乱了,像被人拎着提梁壶,沸水乱晃。

老帅回头,眼神拿定:“世上道理,十句话里有七句糊里糊涂,剩下三句有用的,全在路上。你去走。”

少帅追两步,脚底却生了根。

低头看,根是帅府老槐,枝桠挂满纸灯笼,每个灯罩写“平安”。

老帅在树下回头,脸被灯笼映得通红,年轻得不像被炸过的人。

他伸手,掌心是块薄荷糖,糖纸褪成土黄,龙纹却亮。

“爹,你给我这个,图个啥?”

“图个醒神呗。”老帅咧嘴,“人上了台,脑子就爱发热。凉一凉,别糟蹋了手里的家当、脚下的地。”

“含住,化完再睁眼。”声音隔着十年烽火传过来,轻得像怕震碎灯罩,“记住——数到十,往前走。黑土地养人,也埋人,别怕。”

“黑土是咱的命根子。”老帅补了一句,“人心也是土,别让歪苗子抢了墒。”

糖入口,凉气顺着牙缝钻,一路冲到百会。

少帅再抬头,树下空无一人,只剩蒲扇摊在根旁,扇面歪歪扭扭的“老虎”被露水洇开,像刚哭过。

风一吹,灯笼齐晃,烛影筛在他脸上,像爹用粗糙手掌给他抹泪。

他攥紧糖纸,纸边“咔嚓”直响,像给自己敲鼓点儿:“稳住,六子,稳住。”

鸡鸣三声,长明灯抖了个花。

少帅睁眼,仍在灵堂,背靠漆黑棺。薄荷味却真真实实留在舌底,一路清凉到胸口。

他抬手,掌心空空,只余潮气,却像还托着那块糖。

他轻轻把两指并拢,像还怕把糖捏碎,心里头却多了一根主心骨——不软了。

“一、二、三……”

数到十,他撑棺站起,膝盖“咔啦”一声,像老火车挂钩。

窗外,奉天城的夜雾正被晨光撕开,黑瓦上跳起金边。

少帅把蒲扇轻轻放回原处,低声道:

“爹,我数完了,这就去换套干净衫子——今儿起我要挑起担子,得让百姓瞅瞅,咱老张家的脊梁没塌。”

说完他又补了一句只让自己听见的:“脊梁在,人心就不散。”

话音落下,灵堂里的烛火猛地拔高,像有人远远应了一声“好嘞”。

门外的风顺着门缝钻进来,纸钱轻轻一抖,像替那声应和点了两下头。

——————————

东北的列车缓缓向前,一路上的车站下了许多人,1924“半师半叔”的孙烈臣,1925“老师”郭松龄,“兄长”姜登选,1926“三大爷”冯德麟,1928“二大爷”吴俊升和父亲张作林。

如今火车头把握在张汉钦手里,东北的未来将去往何方。

一个个名字像站台上的灯,远了又远;有人教他使枪,有人教他识人,有人教他背后多长一只眼。

张汉钦把这些灯一道道装心上:灯不灭,路就不黑。

火车头在手,油门多给一指头还是少收一分寸,关乎千家万户的米袋子、灶火、娃娃的学堂。

他耳边仿佛又响起父亲那句老话:“看天看地,更得看人。”

他默念:孙老总的殉,郭先生的叛,姜兄长的直,冯三爷的滑,吴二爷的忠,爹的圆和宽——拢一拢,得个“渡”。

窗外的晨光像从刀背上擦过,利索也干净。

他提气理带,想起奉天人常说的一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没个拿主意的。”

他低声应道:“这回,我拿。”

自此,在这个平行时空,东北告别大帅张作林的时代,即将迈入少帅张汉钦的时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