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 第113章 三辞三让,以退为进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第113章 三辞三让,以退为进

簡繁轉換
作者:青衣江月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33 来源:源1

第113章三辞三让,以退为进(第1/2页)

民国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奉天帅府东院议事厅。

炽热的阳光透过高窗,在光滑如镜的红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檀香、雪茄以及一种近乎凝固的紧张气息。

山呼海啸般的“劝进”声浪余音未绝,仍在雕梁画栋间嗡嗡回荡,冲击着每个人的耳膜和心弦。

所有人的目光,如同被无形的磁石吸引,死死钉在主位那个年轻的身影上。

汤玉麟因激动而涨红的脸尚未褪色,张作相抚须沉吟的目光中带着期许,杨宇霆镜片后的眼神锐利如鹰隼,袁金凯、刘尚清等人更是屏息凝神,等待着那必将载入史册的最终回应。

然而,端坐于主位的张汉钦,脸上却不见丝毫狂喜或志得意满。

他眉头微蹙,目光低垂。那姿态,与其说是犹豫不决,不如说是一种深沉的、近乎痛苦的权衡。

————————————

‘憋不住了……真的有点憋不住了。’

张汉钦在心中暗自苦笑。

看着眼前这群平日里或老成持重、或桀骜不驯的叔伯僚属...

此刻一个个如同打了鸡血般,卖力地演绎着“黄袍加身”的戏码。

与前几天冷静分析局势时判若两人,这强烈的反差让他有种荒诞的喜剧感。

他想起让王树翰写那篇讥讽文章的初衷,纯粹是出于对常南京那种对外软弱无能、对内却色厉内荏的投降主义行径的极度愤慨。

没想到,王树瀚这笔杆子比一个甲种师还厉害!

尤其是那个“老王、男主人、长女”的比喻,通俗得像田间地头的俚语,却锋利如手术刀,一下子插进了常南京最虚伪的肺管子,让其瞬间沦为举国笑柄。

————————————

更让他目瞪口呆的是常南京接下来的反应。

那家伙心理素质之差,简直超乎想象。

原本最好的应对是冷处理,谁知他竟选择了最愚蠢、最疯狂的方式——

对外继续绥靖,对内则变本加厉地施行白色恐怖!

殴打、囚禁林森、于右任、邵力子这些德高望重的党国元老?

这简直是自绝于天下,自掘坟墓!

这一系列昏招,如同在已经倾斜的天平上又狠狠踹了一脚,让人心、资本、舆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东北倾泻。

这无形中,将本就因花园口大捷而声望如日中天的他,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

往前一步,自然是九十四加一的尊位,执掌乾坤;

但往后?哪里还有退路!

常南京及其背后的势力,还有那些潜在的觊觎者,早已容不下一个功高震主、深得民心的张汉钦了。

眼下,要么戴上那顶看似荣耀实则千斤重的“皇冠”,承载其不可承受之重,要么,就是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

可是,这顶“帽子”,是能轻易戴上的吗?

张汉钦的脑海中飞速掠过历史的烟云。

遗臭万年的袁大头,尚且扭扭捏捏地玩了出“三辞三让”,拖了五天;

曹丕代汉,假惺惺推辞了十天才“勉从众议”;

就连被骂了千年的司马炎,也足足演了十多天的戏。

更不用说光武帝刘秀的二十多天,老祖宗汉高祖刘邦的一个多月了。

为何?无非是“名正言顺”四字!

仓促上位,吃相难看,必遭反噬,合法性先天不足。

————————————

更何况,眼下真的不是最佳时机啊!

旅大还在日寇手里,犹如骨鲠鲠在喉;

南方白色恐怖蔓延,元老深陷囹圄圄;

内部虽士气高涨,但根基尚需夯实。

最稳妥、最智慧的做法,无疑是仿效古之明君,行“三辞三让”之策。

一边谦逊推辞,展现淡泊名利、顾全大局的胸襟;

一边以雷霆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光复旅大、解救元老、发展经济。

如此,既能赢得最高权力,又能最大限度地收获人心和合法性,为真正的新时代拉开一个光明正大的序幕。

————————————

想到这里,他与站在角落、同样嘴角微微抽搐、强忍笑意的杨宇霆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杨邻葛早已为他谋划好了对策,那十二个字如金石般掷地有声: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速定鼎!”

眼下,正是实行“三辞三让”第一阶段的关键时刻,以退为进,方能最终定下乾坤!

主意已定,张汉钦深吸一口气,缓缓抬起头。

他脸上的凝重之色未消,反而更添几分忧国忧民的沉痛。

他抬起手,轻轻向下压了压,那山呼海啸般的劝进声渐渐平息下来,议事厅内重归寂静,静得能听到窗外聒噪的蝉鸣。

“诸位叔伯,诸位同僚!”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诸位拳拳之心,殷殷之望,汉钦……感同身受,五内俱沸!”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全场,语气变得极其沉重:

“然,当此国难危急存亡之秋,民族命运悬于一线之际,汉钦年少德薄,虽侥幸借三千万东北军民之力,获此小胜,安敢因一己之虚名,而置国家于分裂险境,陷民族于内耗深渊?”

————————————

他伸出第一根手指,语气坚定:

“其一,国难当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眼下倭寇主力虽遭重创,然旅大要塞仍在敌手,关东军虎视眈眈,朝鲜军余孽未清!我东北首要之务,乃是以最快速度,光复旅大,将日寇彻底逐出辽东!此时若忙于另立中央,岂非予外敌可乘之机,徒令亲者痛,仇者快?此汉钦不敢受者一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13章三辞三让,以退为进(第2/2页)

接着,他伸出第二根手指,姿态谦逊:

“其二,汉钦年轻识浅,德才不堪重任。”

“花园口之捷,乃前线将士用命,后勤民众支援,各界人士心血之共同结晶,汉钦何德何能,敢贪天之功为己有?纵观寰宇,领导四万万同胞复兴之领袖,需德配天地,才贯中西。汉钦一介凡夫俗子,于治国理政大道,尚需潜心学习,砥砺磨练。此汉钦不敢受者二也!”

最后,他伸出第三根手指,神情转为悲愤与急切:

“其三,亦是汉钦此刻最为锥心刺痛之事——南方同胞正遭涂炭,党国元老身陷囹圄!”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难以抑制的愤怒与焦虑,

“常公……唉!”

他重重一拍桌子,痛心疾首,

“其对外交涉或有难处,然其对内之举,实在令人发指!”

“林森、于右任、邵力子诸公,皆我党国柱石,民望所归之耆耆宿!如今竟因直言获罪,被非法拘禁,生死不明!南方诸省,白色恐怖弥漫,报馆被封,学子系狱,百姓噤若寒蝉!此非治国,实乃虐民!此非维稳,实乃自毁长城!”

他环视众人,目光灼灼:

“我辈在此商议名位之事,而三老或许正在暗室之中备受煎熬!南方同胞或许正在铁蹄之下哭泣!每思及此,汉钦如坐针毡,羞愧难当!”

“若此时欣然接受诸位推举,置南方元老与百姓于不顾,汉钦与那只顾一己权位、冷酷无情之辈,又有何异?!”

“解救元老,解民倒悬,方为当前第一急务!此汉钦万万不敢受者三也!”

————————————

一番话,情理交融,掷地有声。

尤其是对南方元老和百姓处境的强调,将道德制高点牢牢握在手中。

一时间,刚才还群情激昂的众人,不少都面露惭色,若有所思。

张汉钦趁热打铁,不再纠缠于“接受与否”的问题,而是清晰地提出了接下来的行动纲领,这正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速定鼎”的具体化:

“故,汉钦之意已决!”

他斩钉截铁地说道,

“当前要务,非在虚名,而在实干!”

“第一,加速肃清残敌,光复旅大!集中我陆海空精锐,务必攻克旅顺、大连,将倭寇彻底扫出辽东!此乃巩固我东北之根本!”(‘高筑墙’)

“第二,全力推进‘建设新东北’计划!利用当前资本汇聚、人才北流之机,加速重工业、军工、交通建设,囤积物资,厚植国力!此乃夯实复兴之基!”(‘广积粮’)

“第三,对外宣示:东北当局之目标,始终在于富国强民,抵御外侮!我等暂不急于在形式上另立中央,一切以抗敌救国、团结内部为大前提。避免授人以‘军阀割据’、‘分裂国家’之口实,始终保持政治主动与道义高度!”(‘缓称王’)

“第四,也是刻不容缓之事——立即全力营救林森、于右任、邵力子三老以及所有被无辜迫害之士!动用一切可动用之力量,无论明暗,务必将三老及受难同胞安全接来东北!并向全国宣告,东北将是所有爱国志士的庇护所!此乃凝聚人心、彰显正义之举!”

(‘速定鼎’:通过一系列高超的政治运作,迅速确立自己作为全国政治领袖的实质地位,而非仅是一个地方军事强人。)

————————————

他话音刚落,汤玉麟又忍不住站了起来,嗓门依旧洪亮:

“汉钦!你处处为国为民着想,俺老汤佩服!可正因为如此,你才更应该站出来当这个头儿!只有你当了家,才能更好地救三老,才能带着大伙儿把鬼子彻底赶跑啊!”

袁金凯也立刻接口,语气更加委婉但目标明确:

“少帅忧国忧民,不忍内争,此乃仁德之心,天地可鉴!然,常氏南京倒行逆施,已失领袖之格。国不可一日无主,民不可一日无望。少帅若再谦退,岂非坐视国势崩颓,黎民受苦?为苍生计,请少帅勉为其难!”

众人再次纷纷附和,劝进之声又起,但语气和重点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功高当立”转向了“舍你其谁,为救天下”。

————————————

张汉钦看着眼前场景,心中明了火候已到。他再次抬手,这一次,动作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诸位之心,汉钦明白!”

他声音沉稳,目光锐利,

“然,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时仓促正名,非但无益,反生掣肘掣肘。汉钦之意已决,当前仍以‘东北政务委员会’及‘边防军总司令部’名义行事,专注于上述四项要务!待旅大光复、元老得救、内部更固之后,再议其他不迟!”

他目光扫过杨宇霆,杨宇霆微微颔首。

张汉钦最终一锤定音:“此事不必再议!散会之后,各依分工,全力执行!我东北之心,在于救国救民,而非争权夺利!”

会议在一种既充满决绝又留有巨大悬念的气氛中结束。

众人离去时,心情复杂,但方向已然明确。

————————————

很快,在这场内部会议上——

张汉钦在辉煌胜利面前不喜反忧,心系南方元老与百姓,并郑重推辞劝进,将精力集中于光复国土、发展建设、解救同胞的言论,竟然不小心泄露出去。

这个“不胫而走”的消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这“一辞”之举,如同巨石入水,再次激起千层浪。

其效果,远胜于急不可耐地黄袍加身。

天下人看到的,是一个功高不居、谦逊务实、心系苍生的新一代领袖形象。

对比南京的疯狂与残暴,人心的天平倾斜得更加彻底。

而一场旨在全力营救林森等元老的行动,迅速部署开展。

南方的黑夜深处,一缕微光即将刺破重重迷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