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 第135章 国士无双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第135章 国士无双

簡繁轉換
作者:青衣江月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33 来源:源1

第135章国士无双(第1/2页)

民国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拂晓。

山海关,这座矗立于山海之间、见证过无数王朝兴衰、烽火狼烟的天下第一雄关,在深秋的晨雾中更显巍峨苍茫。

古老的城墙如同一位沉默的巨人,凝视着东方渐渐泛白的天际线,那里是渤海湾,更远处,是旅大方向隐约传来的、大地深处沉闷的悸动。

关城内,原东北军驻军司令部已被临时改为高级接待所。

院落肃静,岗哨林立,气氛庄重而略带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张汉钦与杨宇霆早已在装饰简朴却不失威严的会客厅内等候。

炭盆驱散了秋寒,茶香袅袅,但两人的目光却不时投向窗外通往火车站的方向。

“邻葛兄,你说……海宁先生的身体,当真如传闻那般……”

张汉钦眉头微蹙,语气中带着真切的关切。

他虽未与蒋海宁深交,但在后世读过其著作《国防论》、其保定军校校长的威望、其以死明志的风骨,早已如雷贯耳。

这样一位国士,若因牢狱之灾而损了根基,实乃国家之痛。

杨宇霆轻叹一声,推了金丝眼镜:

“去年其学生唐曼德第三次反常,海宁先生参与策划,事败后身陷囹圄圄。

虽因国内外舆论压力,常氏未敢加害,但狱中煎熬,岂能无损?

加之先生性情刚烈,忧国忧民,积郁成疾……

此次能得脱樊笼,已是万幸。少帅待会儿见了,便知分晓。

我已吩咐备下关东最好的老山参和随行医官。”

正说话间,门外传来卫兵清晰有力的报告声:

“报告!专列已进站!”

张汉钦与杨宇霆立刻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快步迎出厅外。

站台上,一列仅有四节车厢的专列缓缓停稳。

车头蒸汽尚未完全消散,如同疲惫的巨兽喘息。

卫兵迅速上前,打开中间一节车厢的门。

首先下来的是一位身着洗得发白的灰布长衫、面容清癯癯的长者。

他身形消瘦,背脊却挺得笔直,仿佛一株历经风霜的苍松。

虽舟车劳顿,面色略显苍白,但那双深邃的眼眸,却如古井寒潭,锐利而沉静,仿佛能洞穿一切迷雾。

正是蒋海宁。

然而,他刚踏上站台,一阵深秋的凉风掠过,便引得他一阵压抑不住的剧烈咳嗽。

他迅速从袖中掏出一方洁白的手帕掩住口鼻,肩膀微微颤动。咳嗽声沉闷而费力,听得人心头发紧。

张汉钦一个箭步上前,伸手欲扶,语气充满了敬重与担忧:

“海宁先生!一路辛苦!

晚生张汉钦,在此迎候先生!”

蒋百里勉强止住咳嗽,将手帕不动声色地收起,抱拳还礼,声音因方才的咳嗽略带沙哑,却依旧从容:

“有劳汉钦司令、邻葛先生亲迎,老朽……愧不敢当。”

他目光扫过张汉钦年轻却坚毅的面庞,以及杨宇霆精明干练的神情,微微颔首,

“东北气象,果有不同。

一路行来,所见井然,闻花园口之捷,更知司令乃真正御侮之干城。”

这时,又是一阵更猛烈的咳嗽袭来,蒋百里身形一晃,几乎站立不稳。

张汉钦连忙上前稳稳扶住他的手臂,触手之处,只觉得臂骨嶙峋,令人心酸。那方收回的手帕边缘,赫然沾染了一抹刺眼的殷红!

“先生!”

张汉钦失声,眼中痛惜之色溢于言表,

“您这病……快,先进屋歇息,医官已在等候!”

杨宇霆也上前一步,低声道:

“海公,身体要紧。一切安顿下来再叙不迟。”

蒋百里却摆了摆手,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喉间的腥甜,脸上露出一丝自嘲的苦笑:

“不妨事……老毛病了。

牢狱之地,阴湿晦暗,能留得残躯出得囹圄,见到今日之东北,已是天幸。这口血,吐出来,反倒畅快些。”

他的话轻描淡写,却透着一股军人特有的倔强与傲骨。

一行人簇拥着蒋百里来到温暖的会客厅。

落座后,侍从奉上参茶。

张汉钦亲自将茶盏端到蒋百里面前,恳切地道:

“先生请用茶,暖暖身子。”

待蒋百里饮了口参茶,气息稍平,张汉钦忍不住愤然道:

“先生大才,寰宇皆知!

常南京竟如此昏聩,不仅不能用先生,反加以桎梏梏,致先生身心受损!

他日若见此人,汉钦必为先生讨个公道!”

蒋百里淡然一笑,那笑容中充满了看透世事的沧桑与无奈:

“公道?

于现今之南京,何来公道可言?

彼视我辈为异己,能用时则用,不能用时则弃如敝履履。

能活着出来,已是各方角力、舆论沸腾之结果,岂敢再奢求其他?”

杨宇霆接过话头,他的分析则更为冷静透彻,如同手术刀般剖开常委员长的心术:

“少帅有所不知。海宁先生之才,于常氏而言,非福乃祸。”

他顿了顿,继续道:

“先生曾任保定军校校长多年,门下桃李满天下。

如今南京军中栋梁,如陈辞修(陈诚)、张文白(张治中)、顾墨三(顾祝同)等,皆出自保定,名义上皆尊先生为师。

若让先生掌兵,届时这些高级将领在军中听校长的,还是听总司令的?此其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5章国士无双(第2/2页)

“其二,黄埔系虽为常氏嫡系,但其教官骨干,多数亦为保定前辈。

论起辈分,常氏可称黄埔学生之‘师父’,而海宁先生,则是‘师祖’一级。

这尊卑伦常,在极重派系嫡庶的常氏心中,乃是大忌。

他岂容一个声望、辈分皆高于己之人,掌实际兵权,动摇其根本?”

“其三,先生学贯东西,留日、留德,深谙现代军事,著述等身,社会声望极高,且曾以死明志,风骨凛然。

常氏既无魄力杀之以除后患(恐激天下大变),亦无胸襟用之以其才。

故而,唯有‘冷藏’一策:

给一个高级顾问的空衔,予一份优厚的俸禄,束之高阁,既不让你死,也不让你活,更不让你真正发挥作用。

如此,方可安心。”

蒋百里听罢,再次自嘲地笑了笑,轻咳两声,道:

“邻葛剖析,入木三分。

‘冷藏’二字,确是我在南京数年之写照。

名为中将顾问,实同囚徒。也好,若非如此‘冷藏’,我今日又如何能北上,见到这黑土地上的勃勃生机?”

他话锋一转,目光陡然变得锐利起来,直视张汉钦:

“汉钦,闲言少叙。

老朽此番北上,非为叙旧诉苦。

我且问你,如今东北军秣马厉兵,剑指旅大,总攻在即。

依你之见,攻克旅大之后,棋局又当如何布设?”

张汉钦见蒋百里直接切入核心,精神一振,挺直腰板,将自己深思熟虑的战略和盘托出。

他语气坚定,充满自信:

“不瞒先生,旅大之敌,已是瓮中之鳖!

我重炮旅连日轰击,已将其核心工事摧毁严重,敌寇困守孤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覆灭指日可待!”

“至于战后布局,”

他走到悬挂的巨幅军事地图前,手指有力地划过,

“我军战略,清晰明确:乘胜南下,与南京决战,完成国家实质统一!”

他详细阐述理由,逻辑清晰,仿佛胜券在握:

“第一,政治合法性使然。

我‘全国抗战救国委员会’甫立,根基在于推翻卖国政府,领导全民抗日。

若顿兵不前,坐视南京苟延,则内部凝聚力必散,外部支持必堕。

唯有速定中原,方能正名位,聚人心!”

“第二,战机稍纵即逝。

我军新胜之余,士气如虹,民心所向!

而南京方面,据可靠情报,已人心离散,众叛亲离。

除其直接控制的苏浙皖等数省,各地将领密电输诚者甚众!

就连晋系驻守平津、河北的徐世昌将军,亦已密电表示拥护我《振华大纲》,愿接受整编,共赴国难!

届时将加入我军,打开南下通道,以促成抗战救国之大局!

此乃天赐良机,岂容错失?”

“第三,亦是关键一点,日军短期内已无力干预!”

张汉钦的手指重重地点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土,

“辽东一系列战事,予其朝鲜军重创,令关东军精锐几近全歼!

日军纵然疯狂,其国内动员、新师团编成、海军集结,绝非一朝一夕可成。

依我判断,经此连番重挫,日军至少需五到六年,方能恢复元气,发动新一**规模入侵!

旅大素有‘东方直布罗陀’,‘东方凡尔登’之称,乃日本大陆政策之象征,如今见死不救,正是其力有不逮之明证!”

他总结道,目光灼灼:

“故而,当下正是千载难逢之战略窗口期!

我军正当挟大胜之威,以雷霆万钧之势,挥师南下,与一切爱国力量联合,速战速决,彻底铲除南京反动政权!

如此,方能‘毕其功于一役’,结束内耗,整合全国之力,铸就真正强盛之国防,以应对未来必至之对日总决战!

此乃上应天时,下顺民心,中合兵家之道!”

张汉钦一番论述,慷慨激昂,有理有据,充满了年轻统帅的魄力与自信。

一旁的杨宇霆也微微颔首,显然对此战略深以为然。

然而,蒋百里静静地听着,期间又忍不住用手帕捂嘴低咳了几声。

他深邃的目光始终随着张汉钦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未曾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待张汉钦言毕,满怀期待地望向他时,蒋百里却久久沉默。

会客厅内只剩下炭火偶尔爆裂的噼啪声和他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他缓缓站起身,步履略显蹒跚地走到地图前,伸出枯瘦但稳定的手指,先点了点旅顺口,然后沿着漫长的中国海岸线,从渤海湾滑到东海,再到南海。

他的动作很慢,却带着一种千钧之重。

最终,他转过身,面向张汉钦和杨宇霆,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之前的温和与自嘲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比凝重、甚至可以说是悲怆的神情。

他清澈而深邃的眼眸中,仿佛倒映着未来的血海与烽烟。

他用那沙哑而沉重的声音,一字一顿地说道:

“汉钦,你的谋划,听起来顺理成章,气势如虹……

若论常理,似乎无懈可击。”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压下胸腔的不适,然后猛地提高了声调,那声音如同警钟,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然!若果真依此而行……”

“则东北危矣!神州危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