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 第128章 盛大开幕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第128章 盛大开幕

簡繁轉換
作者:青衣江月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33 来源:源1

第128章盛大开幕(第1/2页)

民国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拂晓。

奉天城在一种历史性的悸动中苏醒。

晨光尚未完全驱散秋日的薄雾,但整座城市的心脏早已开始为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盛会而强劲搏动。

街道被洒扫得一尘不染,每隔十米便肃立着一名东北边防军宪兵,军容整饬,目光锐利而克制。

主干道两侧,簇新的青白旗与此次会议的会旗——依旧是青白底,中心缀以金色禾穗齿轮环绕“救国”字样的圆形徽章——交替悬挂,在微凉的晨风中猎猎作响。

————————————

在光复宾馆三楼临街的客房内,来自《大公报》的资深记者陈敬轩,正对镜仔细整理着藏青色的长衫。

他几乎一夜未眠,眼眶微显疲惫,但那双见证过无数风云变幻的眼睛里,却闪烁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光芒。

窗外,隐约传来军乐团反复排练《救国会议进行曲》的雄壮旋律,那旋律庄重、昂扬,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力量的气魄,与他听惯了的北平或南京的曲调截然不同。

“秩序…效率…希望…”

陈敬轩喃喃自语,指尖拂过桌上那份制作精美的会议手册。

手册内页,会议议程、代表名单、座位图、甚至奉天交通美食指南,一应俱全,考虑之周详,令他这位老报人都叹为观止。这绝非旧式军阀割据的粗犷做派,而是一个志向高远、准备充分的现代政治实体方能展现出的气象。

他将那枚大会发放的、沉甸甸的铜质纪念章郑重别在胸前,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將这历史时刻的空气都吸入肺腑。

————————————

与此同时,隔街相望的东北饭店顶层套房,伦敦《泰晤士报》远东首席记者詹姆斯·威尔逊,正就着台灯的光晕,在便携打字机上飞快地敲击着。

键盘的嗒嗒声与他澎湃的思绪共振。

“凌晨五时,奉天。”

他写道,

“这座城市如同一部精密上弦的机械,为‘国民救国会议’的开幕做著最后的校准。

街道洁净得令人惊叹,宪兵执勤规范,与上海租界巡捕的跋扈或南京军警的散漫形成尖锐对比。

一种沉默而高效的力量感弥漫在空气里,暗示着此地的主人绝非等闲。

今日于此开幕的会议,其组织水平所展现出的现代性与专业性,已远超南京政府所能企及的任何集会。

这或许不仅是另一场政治博弈,更可能是一个古老文明试图挣脱泥沼、迈向复兴的关键转折点。”

他停下笔,望向窗外。

一队身着统一蓝色制服、臂戴“服务团”标识的东北大学学生正精神抖擞地走向各自岗位,他们的年轻面孔上洋溢着参与历史的自豪感。

威尔逊敏锐地意识到,这股蓬勃的朝气,或许才是这个新兴政权最宝贵的资产。

————————————

七时整,奉天城彻底醒来。

各代表团下榻的宾馆门前,专用的客车已准备就绪。

车牌清晰标注着“华北”、“华南”、“华侨”、“工商”等字样,调度井然。

陈敬轩在宾馆门口遇到了他的引导员——东北大学中文系的女生张薇,胸牌上是醒目的“128号”。她笑容明朗,举止得体,熟练地引导陈敬轩登上“华北-07”号客车。

“陈先生,您的座位在第三排靠窗。车程约十五分钟,这是您的瓶装水和今日议程的最终定稿版。”

女孩的声音清脆悦耳,业务熟练。

客车内,来自平津教育界、新闻界的代表们低声交谈,语气中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南开大学的王教授指着会议手册啧啧称奇:

“连茶歇的糕点出自哪家老字号、用的是关东糖还是西洋方子都标注清楚,这份心思,真是绝了!”

————————————

詹姆斯·威尔逊选择步行前往东北大学,他需要更近距离地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

他注意到,每一个十字路口都有双语指示牌和面带微笑的引导员。

沿途的警察并非简单地站岗,而是主动为代表车队疏导交通,姿态专业而礼貌。

他在笔记本上速记:

“城市管理的水准,直追欧洲二流首都。公共服务的意识已深入人心,这绝非短期可成。”

————————————

七时三十分,东北大学“汉钦楼”礼堂入口已是人流如织,却忙而不乱。

签到处设置了多个通道,工作人员效率极高,核对身份、发放资料袋(内含最终议程、席位图、纪念章、奉天风物志、甚至一张老边饺子馆的代金券)、引导入场,流程顺畅无比。

陈敬轩在“新闻出版界”签到处领到了他的资料袋。

他打开那本精致的《奉天风物志》,扉页上“携手同心,共纾国难——张汉钦”的题词让他心神激荡。

这不是简单的客套,而是一种沉甸甸的承诺与号召。

————————————

詹姆斯凭借特殊的银色记者证,通过了额外的安检(礼貌且高效),被引至二楼视野最佳的“国际观察员及记者席”。

美联社、路透社、塔斯社、哈瓦斯社的同行们几乎都已到场,架设相机的声音不绝于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8章盛大开幕(第2/2页)

从他这里俯瞰,整个礼堂的布局尽收眼底:

台下,席位经过精心规划:

最前排是政治要员,士林清流及各派系全权代表;

其左翼是胡洪骍、梅贻琦等为首的文教界泰斗;

右翼是张公权、陈辉祖等工商金融巨子与华侨领袖;

中后排则是各界贤达、中级军官、社会团体代表。

这种布局既彰显了传统资历秩序,又巧妙凸显了知识、资本与海外力量在新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政治智慧极高。

台上,深红色的幕布前,一字排开十一张座椅,桌上放置名牌、麦克风、茶水杯,间距恰到好处。正中央的位置,则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

八时整,礼堂内华灯齐放。

军乐团奏响《迎宾曲》,旋律庄重而充满希望。代表们在引导下悉数就座,交谈声渐渐平息,一种庄严的期待感在空气中凝聚。

八时二十分,全场灯光微微调暗,聚光灯打在主席台入口。

军乐声止,整个礼堂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八时二十五分整,主席台侧门准时开启。

主持人顾维钧率先走出。

他身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金丝眼镜后目光沉稳,步伐从容,尽显国际级外交家的风范。

他走到主持席前,向台下微微鞠躬,随后以清晰洪亮、兼具中英文的声音宣布:

“国民救国会议开幕典礼,即将开始。恭请大会主席团成员入场!”

话音落下,军乐团奏起激昂的《进行曲》。

第一位步入会场的是张作相。

这位东北军政元老,身着戎装,面容敦厚坚毅。他的出席,象征着东北内部的团结与权力的平稳传承。台下响起热烈而敬重的掌声。

紧随其后的,是李宗仁上将的全权代表,一位精干的桂系中将。

他的出现,标志着强大的桂系军事力量对此会议的公开支持与认可,象征着地方实力派的向背。掌声中多了几分审视与考量。

第三位是于右任。

监察院院长,党国元老,美髯公,书法泰斗。他步伐稳健,神情肃穆,代表着党内监督与文人风骨。他的到来,无疑是对南京当局最大的否定。教育界、新闻界区域爆发出尤其热烈的掌声,饱含敬意。

第四位是蔡鹤卿。

北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华夏新式教育的奠基人,士林领袖。

第五位是谭延恺。

这位辛亥元勋、前主席,德高望重,堪称革命活化石。他的到来,极大地增强了此次会议的历史合法性与革命正统性,仿佛将辛亥精神直接传承于此。掌声中充满了对历史与先贤的敬仰。

第六位,张汉钦。

当他挺拔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时,整个礼堂的空气仿佛被瞬间点燃!

他身着笔挺的东北边防军上将戎装(未佩枪械),身姿如松,目光如电,沉稳的步伐中蕴含着磅礴的力量。他走向那个万众瞩目的中央位置,向全场敬以标准的军礼。

“轰——!!!”

山呼海啸般的掌声与欢呼声猛然爆发,瞬间达到了顶点!

于右任、蔡元培、谭延恺等先入场的元老们率先转身,向他报以赞许和肯定的掌声。

紧接着,台下所有代表,无论来自何方、代表何派,全体激动地起立!

“拥护张司令!”

“抗日救国!”

“中华万岁!”

呐喊声、掌声如同澎湃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冲击着礼堂的每一个角落,震耳欲聋。

许多人热泪盈眶,奋力鼓掌,仿佛要将积压已久的屈辱、愤懑和希望在这一刻彻底宣泄出来。

第七位是林森。

立法院院长,党国元老,素以德高望重、超然物外著称。他的出席,象征着法统与立法机构对此次会议的认可。掌声热烈而持重。

第八位是邵力子。

政学系元老,资深外交家,文人从政的典范。他的出现,代表了务实、理性的政治力量的选择。掌声中透着对其经验与智慧的尊重。

第九位是章太炎。

国学大师,革命元勋,一代文宗,以其学问和铮铮铁骨闻名于世。他的到来,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界对抗日救亡事业的坚定支持,其分量极重。学界区域再次爆发出由衷的敬仰的掌声。

第十位是杨宇霆。

东北边防军总参议,东北政务委员会实际操盘手,以干练、谋略著称。他的出现,代表着支撑张汉钦的强大执行团队和治理核心。掌声中夹杂着对其能力与权势的敬畏。

最后一位是回到主持位的顾维钧。他的再次亮相,确认了其大会司仪的角色,也预示着会议将遵循国际通行的议事规则。

十一人悉数就位。

但掌声和欢呼声依旧持续了将近三分钟,才在顾维钧多次的示意下,渐渐平息下来。

然而,空气中那份炽热的激情与历史的厚重感,却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张汉钦站在中央,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激动而期盼的面孔,他知道,聚光灯已经打下,一个新时代的序幕,正由他亲手拉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