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86章 合力推进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86章 合力推进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86章合力推进(第1/2页)

扶桑的生活环境比黔滇、辽桓更好一些,更适合汉人生活,唯一的难题是距离太远。

既然扶桑道可以免费运人过去,还免费分地、分房,吸引了不少无地、少地的农民过去,还有一些汉人去扶桑经商、采矿、办厂。

只用了三年的时间,扶桑就吸引了近二十万汉人过去,特别是东昌府、崎州、鹿州,由于海运便利,来的汉人更多一些。

有了这些汉人,还有一些新罗军,加上镇桑军的存在,田弘正心安不少,不怕扶桑会有异动。

刚开始,因为唐军和扶桑军因为有过两场大的厮杀,汉桑两族还是有些隔阂,田弘正对扶桑人还是有些成见。待了几年,田弘正发现,扶桑人非常勤劳能干,对待官府和汉人也很顺从,慢慢的也就改变看法了。

田弘正想,扶桑人除了慕强欺弱之外,其他的都还不算差,至少文明程度比其他不少夷族好一些,治理起来得心应手,只要他们愿意融入唐朝,追随华夏,自己就不会亏待他们。

刘光颜本来就驻军在新罗道,接到朝廷的旨意后,直接带着部队到仁川一带,然后把部队交给镇罗军统领宋朝隐,自己专心干起了新罗道巡抚。

刘光颜对新罗非常熟悉,直接在原新罗各州的基础上组建了浦州(木浦)、康州(群山)、良州(釜山)、清州(清州)、陵州(江陵)、安州(安州)、壤州(平壤)、板州(开城)、咸州(咸兴)。

新罗道组建之初,也是缺官员,但是新罗比其他几个边疆地区好一些,一是新罗气候和自然环境好,适合居住;二是新罗人性格恭顺,容易治理;三是离鲁青道等地不远,过个海峡就到。

经过一番努力,刘光颜也是把新罗道州以上的官员都配上了,开始认真治理新罗道。

按照规定,各州的部队也应该是由汉人组建,骤然招那么多汉人青年过来,难度很大。刘光颜干脆也学田弘正,直接跑去扶桑招一些流浪武士过来,编为各州地方部队,这也是帮助扶桑道减少隐患,田弘正也乐得配合。

刘光颜觉得仁和府的位置选的很好,位于新罗中部,周边平原多,更重要的是乘船可以直通登州一带,跟内地交流非常方便。

刘光颜大规模建设仁和府城,调动了不少民工参与建设,好在新罗人吃苦耐劳,非常配合官府的征调,花了两三年总算把城市建立起来了。经过几年的发展,仁和府吸引了汉罗两族不少人过来,逐渐也有了五万人的规模。

朝廷要求边疆各道招徕汉人,由于新罗打的比较顺利,唐军只没一些新罗王族的地产,能够免费分给来垦荒的汉人土地不多,加之新罗也是农耕民族,好种的土地都被耕种了,剩下的荒地也很少,刘光颜不禁犯了愁。

想了又想,刘光颜打算从大地产所有者动手,对于新罗旧有的官宦、大地主,每个家庭原则上不能超过两百亩地,多的都必须卖给汉人,三年内必须卖完,超过三年就将多余部分没收。

汉人如果购买新罗人土地的,官府给予半价补贴,但是每个汉人五人以下的家庭,最多购买不能超过五十亩,多一个人可以多十亩,八十亩封顶。

刚开始,刘光颜还怕一下子来很多汉人来新罗买地,官府的财政受不了,后来发现,各道都在吸引人口,隔壁的辽桓道土地都是白给,到新罗的人并不是很多,也就放下心来。

既然人来的没那么快,刘光颜就把新罗大地产者卖地的时间放宽到五年,来个细水长流。

安桂道、广珠道、闽海道虽然早先就属于唐朝的领土,也迁移来不少汉人,但是依然存在一些荒地,所以也借着朝廷开发边疆的机会,招徕汉人前来耕种。

安桂道则把红河三角洲一带的土地开放给汉人,汉人在这里挖了不少鱼塘,挖出的土再填出稻田,可以种稻、植桑、养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流求被征服并设置为流州后,那里的西部平原,土地肥沃,从大陆吸引了很多人前去耕种,人口增长很快,汉人赶上当地夷族人,逐步成为岛上西部平原的主体民族。

琼州岛也同样吸引了不少大陆居民过去发展,他们与岛上的夷族和平相处、共同开发,蛮荒之地展现出新气象。

崔右甫任刚民政部尚书的时候,本以为是个闲差,就负责管百姓的户口、婚丧、赈灾等事务,没想到刚上任就接到规范结婚年龄的差事,后面把宗教和民族事务划进来。

很多崇信佛教的人,要求放松对佛教的管制,他们不敢去找皇帝,就经常跑去找崔右甫,搞得他烦不胜烦。

最后被逼得没办法,崔右甫只能硬着头皮找李纯请示,没想到李纯倒也不生气,同意放松对佛教的管制,寺庙的和僧尼的限制数量可以扩大一倍。

李纯认为,彼一时,此一时,当时正是朝廷需要人力和钱财的时候,各大寺庙居然跟朝廷争夺资源,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李纯当然生气,开展抑佛运动。

经过猛烈的整治,佛教势力大为缩减,各个寺院也老实多了,专心于佛事,跑到寺庙混吃混喝的人员基本没有了。

如果是单纯的宗教,不与朝廷发生冲突,李纯愿意采取相对宽容的政策,但是还是坚持对入寺的僧尼进行考试,保证进去的人是真正研究佛法的。

李纯放松对佛教的管制,还有一个心思,那就是以后对外扩张,在军事、经济、文化征服的基础上,可以再加入宗教的影响。

现在唐朝的佛教,是已经汉化的佛教,后面可以在各地推广汉化佛教,从思想上软化各民族的反抗意志。

对外传教,需要不少人,先放松一下,如果各个寺庙能够安分守己,后面可以再放松一些,为以后对外派人,储备宗教人才。

崔右甫花了一年,还没忙完佛教新增加寺庙和僧尼的事宜,没想到又赶上汉夷分治的大政策,民族事务非常繁忙。崔右甫感觉人手不够,向李纯要人,李纯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去民政部,他都同意。

崔右甫忙着到处挖人,先是从快要解散的都畿道那边试试,没想到还真有一些后悔的官员,当初因为短视做了错误选择,现在看到有新的机会,赶紧跑过来。

崔右甫又从地方上挖了一些想进京的官员,总算有了足够的人力,充实了宗教司、民族司。

汉夷分治,涉及到很多政策的制定,数据的统计,要把所有居民的身份和民族确定清楚,是一个大工程。崔右甫带着户口司、民族司,在地方的配合下,忙了半年多才基本理顺,把各民族的人口区分完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6章合力推进(第2/2页)

按照崔右甫的理解,辛苦征服了这么多民族,肯定要来点大汉族主义,让各少数民族多交点赋税,汉人也可以占据一些好的土地,摆一摆汉人的威风。

最后发现朝廷对夷人就出台了三条限制措施,实质性的影响并不大,夷人似乎没有怎么吃亏,甚至还享受到了唐朝发展的红利,日子过得还更好了。

后面还是听李吉甫说了李纯的构想,崔右甫才觉得自己的认识狭隘了,皇帝就是皇帝,眼光放的长远,以后还要用这些汉化夷人帮他征服治理更多的江山。

元稹在外事部也是有了不少新任务,自从汉夷分治以后,外事部要主管的边境管控。按照李纯的设想,边境要彻底隔绝,但是实施起来哪有那么容易。有的地段,边境两侧同属于一个民族,有的还有亲属关系,还有的要越境经商,彻底断掉有点难。

好在大部分边界都是荒漠、高山、大河,只有少部分地段有居民,元稹让沿边的州县,认真勘测划定边界,对边界内的居民区分汉夷民族,全部登记户籍。

对于外面闯入的陌生人,如没有户籍登记信息,就抓进官府严格盘查,如果核实是边境外的民族,当场杖责五十,脸上刺青,罚银2两,如果是第二次发现闯入脸上刺青的境外边民,就直接斩首。

对于私自闯入境外的唐朝居民,沿边各小国必须将其抓住,扭送到唐朝的官府,奖励2两银子,如果胆敢窝藏唐朝的居民,外事部派相应的宣慰使前去交涉,如果交涉无效,直接派兵攻打。

对于抓住的私自出境居民,第一次杖责五十,罚银2两,进行训诫,并在官府登记在册;第二次发现,就属于明知故犯的顽固分子,直接永久发配到肃慎道的极寒之地。

边境隔离带的建立,执行的也是非常严格,北方以山脉荒漠为主,隔离带基本都在十里宽以上,西部和西南有些地段有居民生活,地方州县就把他们区分国籍,迁移到隔离带两侧,由朝廷出钱发给一定的补偿金,在远离边境的地方重新安置。

那些原来有人居住、可以通行的地方,全部把道路挖断,种上荆棘、刺蓬,形成十里宽的无人隔离带。严禁任何人以采药、打猎、放牧为由进入隔离带,只要进入隔离带,即使没有越过边境,官府也会进行杖责五十,以示警告。

为了发动边境附近的居民监督,外事部设立举报制度,只要有人发现并举报有偷越边境的,官府查证属实后,从罚银中扣除一两奖励给举报的居民。

刚开始还有些人抱有侥幸心理,私自接近越过边界,做买卖、放牧、采药,经过多次重罚以后,形成明显的警示作用,有的越境两次的真的被永久发配到肃慎极寒之地。

边民觉得,在境内生活的很好,何必为了一点小利越过那个骇人的边境,都有意识的远离边境隔离带。对于闯入的境外人员,不管怎么苦苦哀求,汉夷百姓都第一时间报告官府,既可以领赏,也可以省去不必要的麻烦。

经过一年左右的持续努力,边境隔离带完全发挥了阻隔作用,境外的各族人员,从此不得进入唐朝领土。

需要购买唐朝物资的,由商队到边城集中购买,再贩运到各地,唐朝的商队也会出来跟他们交易,境外民族也就没了越境进入唐朝的必要。

那些不管是仰慕唐朝文化,还是想偷学唐朝技术的外国人,从此只能死心,有人向唐朝出来的商队打探情况,商队的人员只说一些关于商品的信息,对其他的方面守口如瓶,问不出啥情况。

边境隔离带起到了阻绝外人的作用,但是唐朝还是要出去掌握别国的情况。外事部训练了一批暗探,每个出境的商队,都会配一个,既是监视商队不要乱说话,更是要沿途收集各国的情报。

这些暗探有的负责绘制山川地理的地图,有的负责记录各国的人口和军队数量,有的负责记录各国的风土人情。

这些情报源源不断汇总到外事部,由专门的人员收集汇总,再根据这些情报编写各国的综合情况报告。这些报告会送到军事部、中书省和李纯那里,作为以后开展军事行动的参考和依据。

科工部尚书韦贯之也是干的意气风发,到任以后深感科技的巨大作用,各项新发明、新物件深刻改变了唐朝的方方面面,那些威力惊人的火器在对外战争中大展神威。

按照李纯的指示,原来长安的火器厂保留,宋州的火器厂搬迁到夏原东郊,保留润州的造船厂,在晋江府增建一个造船厂。

长安和夏原的火器厂重点***炮炸弹,也可以自行研制其他战场需要的武器,两者形成竞争关系,谁的武器好,各军团就采购谁的,销售额大的,利润就多,这个厂的员工福利待遇就好。

润州和晋江的造船厂也是形成竞争关系,都是建造战船和海上装备,谁的质量好,部队就采购谁的,谁的利润就高。通过竞争提高各厂研发新式武器的积极性,提高制造武器的质量,避免因垄断造成懈怠。

为了减轻朝廷的负担,两个火器场除了制造军用武器以外,生产的火药也可以向市场销售,作为百姓开矿和制作烟花爆竹,但是由军事部和工商部对购买人进行审核,原则上圈定在一些值得信任的厂家范围内。

两个造船厂,既可以建造战船,也可以建造民船,建造的民船向市场销售,多挣的钱归本厂。

总之,通过军民两用和竞争关系,让两个厂形成造血能力,减少朝廷的负担。毕竟不可能一直打仗,战争结束以后,也不可能由朝廷一直养着。

战争需要时,就偏向于制造武器,和平时期就偏向于民用产品,做到战和兼备,都能持续发展。

在元和十二年,夏原的火器厂率先制造出燧发枪,不再需要枪上带一个火绳,提高了射击的效率。

长安的火器厂有了压力,制造出更加先进的火炮,在重量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更好的钢材,炮弹的射击距离更远,威力更大。

润州造船厂制造出蒸汽机动力的战船后,吨位更大,速度更快,深受军方的欢迎,镇海军、镇东军等水军部队纷纷订购。

泉州的造船厂则把重点放在民用船只的制造上,用蒸汽机带动明轮的商船,载人运货效果很好,也接到了不少订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