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45章 出巡东南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45章 出巡东南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45章出巡东南(第1/2页)

李纯道:“朕上次就跟你们提过,要逐步放开商业,你们还是没有完全理解,只是一味在盐铁上想办法,盐铁是军事和百姓必需的物资,不能再加税了,新的都城划几个大型的商业区,只要不在官府限制区域内,其他的地方可以根据老百姓自己的选择位置开店,全部都让他们自己建,只要是合法经营,政府可以管的宽松一些,按月收税就好。”

李巽说:“这个微臣也能理解,商业搞活了,买卖就会兴旺起来,税收自然会增加,只是以前确实保守了些,没敢放开。”

李纯道:“以后要给商业松绑,搞活贸易,这样起码可以增加上千万贯收入,你们户部要保护商贩合法利益,打击强买强卖,让商人能够安心经商,百姓的权益也能够得到保障。”

李巽说:“自古以来重农抑商,臣怕这些商人富起来后,会引起不好的影响,很多人都去靠买卖获利,士农工都会效仿去追金逐利,败坏社会风气。”

李纯道:“你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立场,所言有其道理,但是迁都要钱,给官员加薪要钱,后面对外打仗也要钱,只有人们赚的钱多了,我们才能多征税,朝廷才有钱办事。既要保护合法商贩,也要打击不法商贩售卖伪劣商品和投机倒把的行为,如果商人是合法赚钱,士农工商各有自己选择职业的自由,当然后续朝廷也会采取一些平抑政策,想办法让富商多缴税,稳定一下其他阶层的情绪。”

柳晟说:“陛下所说的发明大会,臣建议在中秋节后的几天举行,这是否也是陛下强国的办法?”

李纯道:“说的好,发明创造被很多人视为奇技淫巧,被很多士大夫不屑一顾,你们想想,靠农业,全国就那么多土地,即使风调雨顺,产出也是有限度的,搞活商业,可以增加一些收入,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买卖的东西就那么多,也会有个尽头,后面就需要工业,也就是制造出更多老百姓需要的东西,这样才能创造更多财富。”

柳晟说:“我们工部一直是花钱的部门,没想到也可以帮助朝廷创收,当前老百姓在衣食住行方面需求确实很多。”

李纯道:“就比如从长安到岭南,舟车步行,用好几个月,如果能制造出快船、快车,只要价钱合理,是不是大家争着乘坐?还有目前的手工织布速度太慢,布料的价格贵,大部分人的衣服不够穿。”

柳晟说:“跟陛下聊一聊,臣下的思路打开很多,也想在任上好好干出一番事业,为振兴大唐做贡献。”

李纯道:“嗯,这样的精神状态才好,你明天让那个艾笛声进宫一下,朕会跟他交代一下器物如何制作,后面朕会出巡一下,挑选查看一下新都的位置,柳爱卿跟朕一起去,带几个懂行的官员,那个发明大会可中秋节后在洛阳举办,你让工部侍郎刘元景负责筹办此事。”

第二天,工部的虞部司郎中艾笛声,进宫面圣,李纯便跟他谈起如何制造那个器物,没想到此人的慧根不错,沟通了一阵,他就理解了。

原来艾笛声这个人也爱捣鼓物件,推崇三国时期的马钧,但是一直不受重视,跟李纯聊了一阵,兴致大起,也要在发明大会搞出一个自己的物件。李纯让他在八月初之前搞出来,弄到洛阳,自己到时要先看一下。

随后,李纯又举行了一次朝会,大家知道了李纯迁都的决心,没人再反对迁都,但是各种意见还是很多,支持洛阳的最多,其次是汴州,然后是扬州、襄州,还有提成都、邺城、武昌的,各摆各的理,争论不休。

李纯总结道:

“众爱卿为了迁都的事,积极献言献策,这都很好,长安地处西北,物产贫乏,又被吐蕃威胁,从江南运送粮赋来长安的成本太高,不适合继续作为全国的中心,至于洛阳,比长安稍好,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洛阳周边都是山,水陆运输的成本也高,也不是最佳地点。自我朝以来,经济和人口逐渐向东南发展,长安、洛阳距离太近,朕想继续使用两京制,但要分出一个靠近东南方向,加强对全国的管理。”

众人一听,发现自己理解有误,都住在长安,当然不希望搬长安,于是纷纷支持迁东都。那些原本支持汴州、襄州、成都等地的不吭气了,很多人转而支持扬州。

李纯却另有一番想法:

“扬州经济发达,水运便利,是个好地方,但是离江海太近,水上安全也是问题,毕竟全国的重心还是在黄淮一带,朕要综合考虑。朕即位有五年了,除了长安周围,还没到其他地方看一看,这次朕要出行一趟,一是选择东都的新址,二是顺道查访民情。朕将三日后出发,工部尚书柳晟、枢密使崔群随行,御林军护驾,经洛阳,最终到扬州。朕离开前,重要事项可迅速禀报处理,朕走后,由中书省主持日常事务,一般重要事项可派使者与崔群联系,需众臣参与的重大事项可由朕回长安再处理。”

李纯认为,前面是藩镇割据,出行不方便,而且还有很多事要处理,没时间。

在发明大会之前还有四五个月的时间,自己到东南方向走一走,既可以现地查看东都新址,也可以认真看看自己所统治的国家,看看基层百姓的官员的状态,为下步治理的方向提供思路。

带上柳晟,自然是为了选择新都的需要,新都的选址和建造均由工部负责,他们必须要参与。带上崔群,自然是为了方便处理出巡的各项事务,他相当于皇帝的大秘书,很多事都需要他来去办。

既然是皇帝出巡,还是要有些阵势,安全保卫工作也要做,于是让郭钊带领三千御林军护驾。

但是李纯也知道,这样去巡查也看不到真实情况,老百姓被吓跑了,官员会搞些表面现象。所以李纯早就在枢密院成立了察访司,为的就是能够替自己收集到一些真实情况。

对于自己看到的有疑惑的、需要核实的地方,可以让吕元膺通过正式渠道去调查,如果发现有大的问题,可以联络让御史台介入,由御史台深入调查。

纪奎出身于底层小官,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人比较聪明能干,被李纯选中为察访司员外郎后,非常珍惜机会,平时干活格外卖力。

这次可以让他带人以民间身份,从侧面打探消息,了解一些隐藏的情况和内幕,使李纯对形势作出更加客观全面的判断。

当年秦始皇、隋炀帝巡游带着大批随行人员,沿途负担极重,隋炀帝甚至带了几十万人出行,消耗了太多的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李纯深以为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5章出巡东南(第2/2页)

为了减轻地方的负担,李纯要求此次出行花费全部由户部支出,地方不用另外出资,确需有沿途地方供应的,物资折银,在次年上交朝廷的赋税中抵扣。

在人数上,也严格限制,仅带崔群、柳晟两个必要的高级官员,其他必要的中低级官员十几人,带上嫔妃刘氏,宦官、宫女也就几十人,仪仗和保障人员三百人,御林军三千人,总共不到三千四百人,属于规模很小的出巡。

在出行路线上,李纯和崔群议了一下,决定从长安向东,经潼关抵达洛阳,再往东南向汝州(今河南平顶山)、许州(今河南许昌)、陈州(今河南周口)、颍州(今安徽阜阳)、寿州(今安徽淮南)、滁州(今安徽滁州),到达扬州。

而后沿运河北上,经楚州(今江苏淮安)、宿州(今安徽宿州)、宋州(今河南商丘)、汴州(今河南开封),最后经郑州回到洛阳。

出巡要经过的地方,由崔群提前和地方官员对接安排好,使活动平稳有序。当然,纪奎的人员活动情况,肯定不会通报的,察访司的暗探或提前到,或延后走,暗中观察沿途的情况。

为了减少支出,出行人员尽量乘坐朝廷已有的马车、舟船,不够的,租用民间现有的,稍加装饰,不再新造,御林军全部是骑兵,一路全部骑马伴行。

为了防止地方官以接待皇帝出游的名义,擅自增加百姓负担,李纯让崔群通知沿途地方按照朝廷规定的标准接待即可,力戒奢靡,不得扰民、停工、误农时。

总之,李纯就是想把负担和影响降低到最低,就是告诉大家,皇帝出来规规矩矩巡视地方,不是出来享受的。

崔群准备完毕,李纯和刘嫔、李承闽坐上一辆皇帝专用的大型马车,崔群和柳晟各自带上随员,各乘一辆较大的马车,后面还跟着二十几辆载人装物的马车。

御林军前后夹道护卫,仪仗人员在前,保障人员在后,全部步行,一行人出长安城东,向潼关走去。

出发时,正是三月份,刚出城不久下起了小雨,下了一会就停了,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李纯想起了王维的一句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只是当初王维是送朋友西行,如今李纯是带人东巡。

尽管是已经精简了人员,但是皇帝出行的威仪仍在,沿途不少百姓在远处观望。

按照当时规定,百姓不得接近皇帝车驾,李纯也只能远远的看一下沿途百姓。总的感觉,老百姓的衣着和气色比前几年好一些了,精神头好些了,看到朝廷的人,不躲不跑了。

三月初,正是春季正好的时节,秦川大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沿途的村居充满烟火气,国家稳定了,农民忙着播种施肥,都想努力把日子过红火起来。

刘嫔也是出身社会底层,刘嫔的家人亲戚也大都是社会底层人物,所以能够和刘嫔说一些社会底层的事情。

平时,李纯陪刘嫔的机会少,这次就带她出来弥补一下,正好可以跟她聊一些底层人士的事。

刘嫔说:“以前经常打仗,百姓们不得安宁,经常逃亡,现在稳定了,很多人都回来了,安心种地过日子,多生儿女,还是陛下有办法,把藩镇给治住了,百姓们生活都好多了。”

李纯道:“藩镇之乱,本质上是国家内部的争斗,遭殃的是百姓,削平藩镇后,看到百姓们能过上好日子,朕也甚感欣慰。”

刘嫔说:“我家有好几个亲戚,要么种地,要么经商,生活情况比以前改善多了,家家都生了好几个孩子,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们都感觉官府没有以前那么霸道了,宦官也不敢滋扰百姓了。”

李承闽赶忙接上话:“娘娘说的是什么话,现在皇上对我们太监管的那么严,我们哪还敢出去惹事。”

李纯问:“那你们出去采买东西怎么办,会那么自觉吗?”

李承闽说:“现在宫内都是集中采买东西,宫里太监出去买东西,宗正司都会有人陪同监督,并作记录带回去,察访司定期核对。”

李纯道:“还是制度完善些好,堵住漏洞,减少人犯错的机会,人的**是无穷的,没有制度约束,会肆意妄为。”

刘嫔说:“我记得在德宗皇帝时,宦官们出来都是耀武扬威的,经常随意敲诈百姓,连顺宗皇帝年轻时都看不下去。”

李纯道:“御史台监察百官,朕在枢密院成立察访司,就是为了监督皇亲国戚和宦官,人还是要有些约束,以前的宦官太害人,现在应该好多了。”

李承闽说:“现在宦官都是老老实实办事,出宫后有察访司盯着,在宫内有内卫处,不管在哪里,只要敢乱来,都会被抓住严惩。”

李纯道:“郭贵妃跟我说过,成立个内卫处,让王守澄负责,具体都是管什么?”

李承闽说:“内卫处主要有两个职能,一是在宫内巡查维持秩序,算是皇宫内部的警卫;二是对宦官和宫女进行监督,对有违反宫规的人员进行处理。”

刘嫔说:“这个内卫处可严了,宦官和宫女们但凡有人犯错,都会被审问打板子,我的一个宫女有次偷吃了宫里的肉包子,被内卫处发现,掌嘴二十,打的够呛。”

李纯说:“犯错应该被罚,但是偷吃些东西就掌嘴二十,是不是有些重了。”

刘嫔说:“内卫处的王守澄仗着郭贵妃的宠信,喜欢严惩立威,在宫里面权势大得很,宦官们私下里称李承闽、梁守谦、王守澄是宫内三巨头。”

李承闽说:“我哪里是什么巨头呀,就是帮皇帝办事的人员而已。”

李纯听罢,笑而不语,李纯觉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会比个高低贵贱。以前宦官中是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三巨头,现在老的一批倒下了,又兴起一批新的三巨头。

不同的是,老的三巨头以前权势极大,掌握禁军、干预朝政,影响朝廷的稳定,新的三巨头权力被局限在宫里,内部争点小权力。

李纯的原则是,宦官的权力必须严格限制在宫里,外有察访司,内有内卫处进行监管,让他们不能胡作非为,至于他们内部的阶层划分、争权夺利,这都是不可避免的,李纯不想在这些难以解决的琐事上伤脑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