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84章 发展变化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84章 发展变化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84章发展变化(第1/2页)

迁都后,夏原成为唐朝新的政治中心,由于位置好,周边人口众多,交通方便,作为国都,发展前景良好,全国各地很多人跑来夏原发展。有的是经商,有的办厂,有的来务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元和十年10月正式迁都夏原后,全国各地又涌来很多人到夏原买地建房,朝廷也在夏原搞起一些新的工程,整个夏原就像一个大工地,到处都是建房、建厂、修路的,人们忙的不亦乐乎。

夏原本地人靠卖地赚了不少钱,一个个成为了土财主,周围的淮北人也借助地利,跑来夏原经商务工,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第一波红利。

洛阳经开封到夏原的铁路,分几段同时施工,艾笛声沿线不断巡查督促,向李纯保证可以在元和十三年修通。

铁路修到夏原以后,李纯还准备将其延伸到扬州,这就必须在淮河上修大桥,这在当时是一个难题。

李纯让建设部侍郎潘兴法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研究攻关,尽早拿出设计和建造的方案,最晚在元和十三年初,必须要开始动工建设淮河大桥。

工商业发展越来越兴盛,蒸汽机开始用于各个行业,冶金、纺织、采矿等行业大规模发展起来。

元和十一年五月,朝廷在润州的造船厂率先将蒸汽机装到船上,作为驱动战船前行的动力,战船的速度和航程有了明显的提升。

元和十一年八月,又有人将蒸汽机装到商船上,通过蒸汽机驱动明轮,助推商船快速行进,解决了船舶靠风力和人力前行的难题。

由于行船走水路,不像火车需要修铁路,所以船舶更换蒸汽动力的积极性更高,凡是有些规模的造船厂,都在尝试建造蒸汽动力的商船。

用火车和蒸汽轮船的运输,速度比较快,运输量更大,而且运输成本也比以前降低,成为载客运货的首选。

蒸汽机要用大量的煤,城市居民也喜欢烧煤做饭,社会对煤炭的需求大增。各地都在积极的探测、开采煤矿,晋并道一带煤矿丰富,很多人挖出煤炭,转运到到各地去卖,矿主们都赚了大钱。

在延长县,有人发现地底冒出的石油,可以燃烧生火,周围的居民经常采回去烧火做饭。

有一个奇人,叫罗飞来,发现石油有浓厚的气味,认为其具有挥发性,就采用蒸馏的办法,从石油中蒸馏出轻油,轻油容易燃烧,是做灯油的好材料。

很多人纷纷效仿,到延长采油蒸馏轻油来卖,废弃的重油具有粘合性,可以用来粘掉猪毛、鸡毛,深受屠宰行业的欢迎。

由于火药的发明,可以在采石场用来爆破,开采石头比以前方便多了,建房修路都需要石头,很多人靠开办采石场发了财。

混凝土建的房子高大坚固,经久耐用,深受富户的欢迎,一些大型工程也需要混凝土,大量的水泥厂、采砂场也也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

修铁路、建大桥、盖大房子都需要钢铁,冶铁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一些新的冶铁技术被推广,冶铁的规模和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冶铁的发展,带动了采矿的发展,有资源的地方纷纷采矿,荆汉道的鄂州(武昌),冀燕道的平州(迁安)、洺州(邯郸)成了新的冶铁和采矿中心。

以前民众普遍贫穷,大家不舍得买布做衣服,新的技术推广,开始用机器纺纱织布,布匹的价格下降了,品种也多了,老百姓也富足一些了,对布匹的需求越来越大,纺织业发展的非常兴旺。

老百姓有钱了,需求也多了,珠宝业、食品业、酿酒业、旅游业也都跟着发展起来,甚至妓院、赌场这些灰色产业也跟着发展起来。

朝廷对色、赌灰色产业俨然采取严格的限制,只能在限定的区域开设,而且收取高额的赋税,尽量减少社会负面影响。

各种产业发展起来了,朝廷的税收也增加了不少,尽管要修建铁路、开发边疆,资金仍然还有些富余,李纯想到了提高官员待遇问题。

唐朝官员的合法收入不高,守法的官员生活较为拮据,虽然几年前提高了两成俸禄,但是相对于目前居民收入的提高,已经明显落伍了。

如果再不提高官员的俸禄,可能就会迫使很多官员增加灰色收入,或者进行贪污受贿。唐朝的发展强大,官员和将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理应享受发展的红利。

凭着财政有钱,李纯决定慷慨一次,对官员、将领和其他公职人员来一次大规模的加薪,从元和十一年七月份起,每个官员增加五成俸禄。

这些年,唐朝的经济发展很快,老百姓日渐富裕,很多商人赚得盆满钵满社会上的有钱人越来越多。相比之下,官吏的收入增加缓慢,不少人颇有微词,有些门路的还辞去公职,下海经商。

大部分人舍不得辛苦挣得的官位,但是心里还是有些怨气,有些甚至开始搞点灰色收入。

这次朝廷进行的大规模加薪,犹如打了一针强心剂,很多人欢欣鼓舞,终于可以增加不少合法收入,对朝廷十分感恩。

加薪的同时,朝廷也强调了廉洁的重要,让官员们理解朝廷的苦心,决不能一边拿着高俸禄,一边还敢贪腐。

经过几年的整治,特别是成立监察院以来,对官员贪污受贿的问题抓的很严,老百姓可以层层举报,没有官员敢明目张胆的贪污。加上各地各部都建立了五人政务会制度,重大事项都是集体讨论决定,必须合法合规,限制了乱用权力的行为。

李纯的思路很明显,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加薪加严管,尽量堵住官员**的口子,决不能让**侵蚀朝廷的肌体。尽管如此,李纯也不相信就能杜绝贪腐,估计只是压缩了范围,变得更加隐蔽一些。

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明目张胆的贪腐,一些隐蔽的、细微的潜规则,也是难以避免,只要不要影响国家的发展,引起百姓的反感,李纯也不想去对每个官员求全责备。

反腐是一个难题,目前能够在总体上控制住就不错了,后面时机成熟,李纯还准备推出新的措施,逐步构建相对完备的机制,力争解决**的问题。

教育事业依然是李纯重点关注的方向,各县的初中师资都已配备齐全,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学制是四年,第一批学生将在元和十三年6月初毕业。

从朝廷到地方,选取秀才、举人、进士都要求具有综合知识,学子们都积极补习科学、经济等内容,力求各门功课齐头并进,在考试中拿到好成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4章发展变化(第2/2页)

朝廷也非常重视夷人的教育,但是教育的目标和模式与汉人不同。对夷人学生的教育目标是学会汉族的语言和文化,可以顺利和汉人交流,以后可以在新的征服区,帮助汉人统治地方。

对夷人的教育模式偏重于汉语和思想教育,要求学生能掌握和运用汉语,要忠君爱国,服从朝廷的治理,与汉人和睦相处,也搭配学习一些数学、历史、地理、科学知识。

朝廷的华夷分治顺利推行,由于对夷人的限制不多,没有引起夷人的抵制,夷人认为朝廷能够这样对待其他民族,已经算好的了。夷人只要安分守己,也可以从事工商业,他们合法的土地和房产受到保护,对夷族收取的赋税和华族相同。

朝廷要求,前去边疆开发的汉人只能找一些无主的荒地,不得强占有主的夷人土地,但是汉人可以合理的价格买夷人的土地,对于有争议的土地,由官府来判定。

当然,开发边疆的过程中,华夷之间多少会有一些纠纷,官员处理时当然会倾向华人一些,但是夷人的基本权利还是得到了保护。

为了强化对夷人的统治,朝廷向夷人地区派去了大量的汉人官员,道和州一级的官员必须是汉人。

县以下的官员根据情况区分,如果是县内汉人占有半数以上,县令用汉人官员,其他官员也以汉人为主。

如果是夷人占据绝大多数,可以任用夷人官员为县令,但是至少要派一个汉人官员任县监,另派一个主管教育的汉人官员,保证朝廷的政令在夷人县得到贯彻,顺利推行对夷人的汉化教育。

为了加快夷族的汉化过程,朝廷向夷人地区派去大量的教师,进行汉化教育,加速他们和汉人的融合。

在学校教育上只能使用汉字,禁止使用夷人的文字,但允许他们本族之间讲自己的语言,保留自己的风俗、服饰和生活习惯。

虽然能够入学接受教育的只是少数人,但是汉夷两族民间沟通也不少,也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各个夷族逐渐汉化,但是身份又是夷人,可以内部使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保留自己民族的特色。

由于夷人不能出道,也不善于经商,所以很多汉人跑到夷人地区做生意,他们深入夷人地区,买卖货物,就必然要和夷人交流。有些脑瓜聪明的夷人,看到经商赚钱,也纷纷与汉人做生意,为了更好的交流,主动学习掌握汉语。

有些夷人地区存在大量的铁矿、铜矿和其他矿藏,很多汉人就跑过去开采,有的带内地的汉人过去,也有的雇佣当地的夷人。通过工商业的发展,华夷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加速了夷人汉化的过程。

搞了这么政策和动作,耗费了李纯不少心思,感觉累的够呛,自己搭好了框架,也需要各级官员抓好贯彻,不能出现梗塞。

李纯一方面通过各个官员送来的奏章、汇报了解各项事业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各道的巡抚,每年至少进京一次,边远的道可以两年进京一次,向皇帝述职,便于皇帝当面问询了解各道的发展情况。

正当李纯忙于国家的发展建设时,突然传来一个噩耗,元和十一年8月,李纯的母亲王太后突然病危。李纯自从来到这个世上,母亲王氏一直是最关心他的人,特别是前几年是遇到一些危机,王氏都是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他。

李纯由于忙于朝政,将王太后接到夏原以后,陪他的机会不多,这时就想极力弥补一下,每天都要去床前探望,问询侍奉一番。

当年9月,王太后病重去世,李纯非常伤心,命礼事部为王太后举办了隆重的葬礼,罢朝五日,以示哀悼。王太后去世后的几天里,李纯披麻戴孝,哀思母后,无心朝政,让中书省处理日常事务。

柳宗元出任黔滇道巡抚以后,从夏原乘船溯长江而上,到达川蜀道以后,从泸州经播州(遵义)到达安顺府。

前面乘船还好,从泸州往南进入黔滇道的区域,到处都是山,山路难行,沿途基本都是少数民族,贫穷落后,只有少量的汉人在条件好一些的地方经商务农。

到了安顺府,更让人揪心,就是一个土墙围住的小城,哪里是道的首府,还不如内地的县城。

让人欣慰的是,朝廷给了很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自己可以放心大胆的干。柳宗元前期重点抓了几件大事,如调整州县,选拔官员,修建道路,营建安顺城。

柳宗元到任后,通过了解发现,黔滇道的州县行政设置非常混乱,很多州县随意设置,面积大小不一,人口相差很大,不少州竟然仍然采用羁縻州的模式,任用地方夷族首领为刺史,与朝廷的政策不符,必须改变。

柳宗元深知李纯非常重视州县的均衡化设置,他认真查看地图,向熟悉情况属员请教,最后决定在黔滇道的安顺府以外,设置10个州,分别是昆州(昆明)、昌州(西昌)、靖州(曲靖)、昭州(昭通)、蒙州(蒙自)、播州(遵义)、思州(思南)、兴州(兴义)、甸州(罗甸)、凯州(凯里)。

柳宗元详细划分了各州的区域范围,力图做到相对均衡,把夷族的州官分批换为汉人官员,仅在县以下保留夷人官员。

柳宗元深知,要在黔滇道干一番事业,必须要有一帮得力的官员,特别是重新设州,需要不少汉人官员,加速当地的汉化。

柳宗元先是向人事部要人,但是能要来的人有限,他干脆通过自己的关系,寻找志同道合的行政人才,吸引愿意谋发展、干事业的官员来黔滇道。

内地虽然生活安逸,但是官员的位置已经饱和,进一步发展很难,黔滇道虽然艰苦一些,但是有发展前途,很多重要岗位缺人,愿意来黔滇道的内地官员都能提拔使用,甚至可以主政一方。

有了朝廷资金的支持,柳宗元也很慷慨,来黔滇道的官员,不仅可以升官,还发给艰苦地区补贴,待遇比内地好,对跟随而来的家属,也发给一些补贴,解决了官员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很多有能力的官员来黔滇道发展,一些空缺的职位,很快就填满了。

官员队伍充实以后,就有了足够的力量开展大规模的建设,落实朝廷的政策,招徕汉人来黔滇道垦荒经商。

为了强化与内地的沟通,柳宗元决定修建泸安大道,从泸州经播州西部到安顺修一条便于人车通行的大道。柳宗元委任黔滇道布政使安文远,具体负责泸安大道的建设,在资金和人力上给予全面的支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