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4章 约见重臣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4章 约见重臣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4章约见重臣(第1/2页)

李纯觉得杜黄裳确实倾向于自己,便附和道:“我也觉得他们的执政方式有些荒谬,因为父皇生病,政务上传之事,要一经韦执谊,二经王叔文,三经王伾,四经李忠言,五经牛昭容,才能为父皇所知晓,下达之事,环节亦同,只要有一个环节卡住,政务就会被拖住。”

杜黄裳点点头:“我也看清了,这些人权迷心窍,名为革新,其实就是想把持朝政,恐对广陵王不利,广陵王要早做决断。”

李纯忽然想起什么,说道:

“听说韦执谊还是你的女婿,你原来担任侍御史,因为他的帮助,你才得以升任太常寺卿。”

杜黄裳凛然道:

“韦执谊虽然是我的女婿,但在政见上我们却是两路人,他跟王叔文等人搅在一起,我非常看不惯。我深受三朝皇恩,心向广陵王,认准了只有广陵王才能撑起大唐的担子,愿追随广陵王振兴我大唐,虽死不悔!”

杜黄裳如此表明态度,李纯不觉动容,慨然道:

“我素知黄老忠贞为国,今闻卿言,更觉感动,以后的事还要多多仰仗黄老,纵有千难万险,我们一起来干,从目前来看,你觉得哪些人还可以为我们所用?”

杜黄裳略微思考了一会,说道:

“排第一的应该是俱文珍,这个人虽然是宦官,但是此人心机深沉,果断狠辣,又识大体,他曾任宣武军监军,宣武军多次兵变内乱,都被他平息下来,很有一些手腕,当年颇受德宗皇帝赏识,德宗末年他回到宫中,凡是握有兵权的宦官,大多依附于他,使他成为宦官的头领。皇上即位时,他没有机会参与,少了拥立之功,又与皇上宠信的宦官李忠言不和,更对王叔文一帮人不满,如果他能站到我们这一边,将会起大用。”

李纯道:“黄老居然看重一个宦官,他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杜黄裳郑重说道:

“我朝从肃宗时期开始,宦官势力做大,经常参与皇帝的废立,俱文珍作为宦官的首领,地位举足轻重,而且他还心向广陵王,曾经提出拥立殿下为太子,要尽力争取。”

李纯想起来,在唐朝中期宦官势力做大,争取宦官的支持确实很重要,就说道:

“黄老说的对,在我朝宦官是一支重要的力量,特别是在宫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俱文珍心向于我,他这边我会想办法沟通,朝中有哪些人可以用?”

杜黄裳说:“卫次公,裴垍、李绛、武元衡、郑余庆等人都是忠心体国之士,各有不凡之才,也都支持殿下出来参与朝政,将来可堪大用。”

李纯道:“好,朝中这些人就麻烦黄老先去联络,有空我会见他们,以后在朝中,小王还要多多仰仗黄老。”

杜黄裳听到仰仗二字,连忙客气一下:“广陵王说的哪里话,如有用到老臣的地方,我定当尽心竭力。”

李纯道:“黄老忠心为国,小王谨记在心,今天先到这里,小王病愈以后还会经常到黄老府上叨扰一番。”

杜黄裳拱手道:“老臣自当随时欢迎广陵王光临寒舍。”

两人聊完后,李纯还专门让吐突承璀代自己送一下杜黄裳。

吐突承璀送完杜黄裳走进来,李纯问他:“俱文珍这个人你了解多少?把他的基本情况说给我听听。”

吐突承璀赶紧表现一下:

“俱文珍是我们宫中资历最老的宦官,多年在外担任监军,对军事上、管人上很有一套,我们都比较怕他,他现在负责禁军这一块,宫中的其他事务也有很大的参与权,算是我们宦官里的头领。”

李纯又问:“李忠言呢?他可是皇帝身边的宠信宦官,应该更有实权吧。”

吐突承璀答道:

“李忠言资历较浅,在宦官里威信不高,也就是今年顺宗皇帝登基后,才跟着受宠。他这个人相对老实本分,也就是帮着皇上传个话、办个事之类的,没啥大的野心,也不会拉拢人,跟他的人不多,在大的场合他也有点怕俱文珍。”

李纯继续发问:“你觉得宫里的形势怎么样,还有哪些人跟着俱文珍?”

吐突承璀略微一愣,然后谨慎地说:

“恕奴才多言,目前宫里大体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妃子牛昭荣和宦官李忠言为首,他们跟王叔文等人联系紧密,捞到了不少好处,他们人少,但是有皇帝撑腰,暂时得势。一派是以俱文珍为首,还有刘光琦、薛盈珍等人的多数宦官,他们因受王叔文等人压制,内心仇视王叔文一伙,心向皇后和殿下。”

李纯还不放心:“你觉得俱文珍他们实力如何,在大事上能够发挥多大作用?”

吐突承璀则说:

“俱文珍和刘光琦、薛盈珍等人掌管着宫中的很多事务,特别是掌握了禁军,如果没有了皇帝的支持,李忠言那些人根本不是俱文珍的对手,大事上没有他的帮助不行。”

李纯思忖一会,然后说:“既如此,你今日抽空去俱公公那里一趟,代我向他问个好,说我有空会约他走动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章约见重臣(第2/2页)

经过和吐突承璀沟通一番,李纯确认俱文珍在夺取皇位上非常重要,此人在历史记载中也不算坏,认为必须把此人争取过来。

李纯对历史中宦官的印象不太好,在东汉、唐朝、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很多为祸朝野的大宦官,在唐朝,就有李辅国、鱼朝恩、仇士良、田令孜等。

李纯知道,政治是一个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向来是成王败寇,为今之计,必须要尽量争取多的力量到自己一边来,自己输不起、败不起,否则所有的理想都将化作泡影,目前宦官集团很重要,必须要把他们拉到自己这一边。

李纯又考虑到,组建自己的班底,获取太子之位,固然是当今第一要务,但是以后要富国强兵,还有其他的准备工作要做。

在唐朝要想强国,有两个东西很重要:一是蒸汽机,二是火器。蒸汽机是搞工业革命、发展经济的重要机器,但是目前情况下难度太大,短期内不现实,可以后再考虑。制做火器的火药,在唐朝就有了,搞起来难度比蒸汽机小很多,可以先找人一起弄一下。

吐突承璀到俱文珍那里传话回来后,李纯问道:“我朝是不是有很多炼丹的道士,听说有的还搞出了火药?”

吐突承璀想了想才答道:“我朝皇家崇信道教,进宫炼丹的道士很多,但是是否炼出火药之类事就不太清楚了。”

李纯觉得此事也不急于一时,就说:“这样吧,你先差人找找看,如有发现会炼制火药的道士,随时禀报于我。”

过了两日,李纯明显感觉身体好多了,可以在府里走动了,该进行下一步的大棋了,就对吐突承璀道:

“你去约请一下俱公公,让他下午来府上一叙。”

下午,李纯正在王府里散步,吐突承璀就领着俱文珍到了,只见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监,一身宫服,眉宇里透着一份雷厉果决之气,一看就不是凡俗之辈。

见到李纯,俱文珍赶忙躬身叩拜说:

“恭喜殿下、贺喜殿下,这看着病情应该是大好了,老奴特带来一支百年老参,给殿下滋补身子。”

说罢,拿出一个装了人参的锦盒交给了吐突承璀。

李纯感觉俱文珍还挺会做人,就拱手道:

“俱公公客气了,本王身体已无大恙,就是有段时间没见着俱公公,有点想着慌,就差人请俱公公来府上一叙。”

俱文珍的眼睛转了转,连忙说:“老奴一介残躯,仅有微薄之力,怎值得殿下惦记。”

李纯知道人都喜欢正话反说,就继续拣好听的说:

“俱公公多年来为国事操劳,先是在宣武军多次平复兵乱,现在又执掌禁军,劳苦功高,本王对你一直非常钦佩,也想与你这样的忠贞之人多交往。”

俱文珍听了,果然来了兴致:“都说殿下胸怀天下,礼贤下士,果然不一般,难怪大家都心向着你。”

李纯会心一笑,说道:“也不尽是如此,听说王叔文他们就不赞成立我为太子。”

俱文珍听到王叔文,立即表明态度:

“王叔文他们不过是小人得志,蹦跶不了多久,大势还是在广陵王这边。”

李纯也不想跟他继续绕圈子,就想着引入正题,得拿出点东西打动他,便说:

“听说王叔文不仅反对我当太子,还对宦官有意见,不仅罢了宫市五坊使,还要限制宦官权力,对待宦官的态度很不好。”

俱文珍像是被揭到短处,气愤道:“我们宦官都是为了皇上办事,总会有个别人招摇过市,惹出一些篓子,稍加惩戒就是了,结果把所有的罪名都扣在我们身上,这是什么事!”

李纯看到自己的策略有点作用,就继续说些拉拢的话:“别人不说,就说俱公公这些年的表现,就比很多大臣强很多,对于王叔文他们的很多做法,我也很不赞成,宫中宦官这些年为了皇上的事出了不少力,挨了一些骂名,主流还是好的,不能全部污名化,俱公公也是宫里的老人了,关键时刻要发挥作用,不能由着他们胡来!”

俱文珍已经感受到李纯要表达的态度,自己也有攀附之意,知道是要表态的时候,赶忙说:

“一个王叔文翻不了天,李忠言当年还是我的一个跟班,宫里的事,老奴自会为殿下帮衬着。”

李纯也跟进表态:

“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我自然是要竭尽全力,如有俱公公的帮助,自当事半功倍,事成之后,我不会忘记俱公公的襄助之情。”

俱文珍会心一笑,说道:

“宫里的太监,大都是我带出来的,我说的话,还有人听,殿下有什么事,只管知会一声。”

李纯亲切地说:

“多谢俱公公为我分忧,以后在一些大事上,还希望俱公公能够襄助一下,小王必不忘俱公公的功劳,以后俱公公有事可以随时来府里找我。”

俱文珍慨然应诺,两人算是达成了一致阵线,俱文珍觉得该说都说了,就不再浪费时间,拜首告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