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40章 宗教改革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140章 宗教改革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140章宗教改革(第1/2页)

岳林辉作为军人出身,自然是听从老大的,支持元稹,蒋文辉则态度暧昧,不愿卷入争论。最后三人支持,一人反对,一人弃权,通过了元稹大搞宗教改革的意见。

元稹和李德裕商议后认为,必须采取几条硬措施,否则不温不火的,很难有实质性进展。

李德裕说:“卑职认为,要推广佛道两教,首先要从华襄两族做起,禁止华襄两族信仰其他宗教,只能信仰佛道两教,这样才能给夷人带头。”

元稹说:“如果华襄两族敢于去信仰婆罗门教或者其他外来宗教,只会让夷人笑话,必须禁止,除此之外,还要对全路的宗教人员和宗教场所进行总量控制,跟国内的度牒一样,宗教人员必须有凭证才行。”

李德裕说:“元和六年的抑佛活动的有些办法可以借鉴,比如可以没收婆罗门教寺庙的土地,驱逐一些有问题的宗教人员。”

元稹说:“你在建设同奈新城时,选址建设一个道观、一个佛寺,从国内选一些道士、高僧过来主持。”

李德裕说:“卑职认为,在严厉打击时,也留一个口子,目前华襄两族主要在路、郡、领三级的城市内,这些地方可以搞的严一些,对于农村地区先松一些,等把城市搞完,再想办法搞农村,不至于一下子阻力太大。”

元稹说:“你这个办法可行,先城市后农村,你明日就拟一个布告,要求路、郡、领三级的城市内,要大规模推进宗教改革,除保留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寺之外,其他的婆罗门寺都要在一年内遣散僧侣,交出土地,保留的大寺也要控制人数。”

李德裕说:“卑职建议,可以先在隆安府推行,测试一下夷人的反应,并让符真师做好准备,如果顺利再逐步往郡、领推进。”

元稹说:“好,先在隆安府大搞一个月,一个月后在郡城搞,再一个月在领城搞,三个月就可以见大成效。”

两人说干就干,次日就在隆安府张贴布告,开始宗教改革行动。布告中严禁华襄两族信仰佛道以外的宗教,隆安府两区四领范围内,仅保留三个婆罗门大寺,每个大寺仅保留50人,其余的婆罗门寺一概关闭,宗教人员还俗。

从布告的内容来看,只是关闭宗教场所,没有禁止夷人信教,算是留有余地。

在隆安府的夷人当中,既有很多人信仰婆罗门教,也有不少人信仰佛教。布告发出后,那些信仰婆罗门教的信众自然是不满,但是华襄两族和信仰佛教的夷人则是热烈拥护。

婆罗门教信徒自发聚集到符真路民政厅的临时办公场所,表达抗议,华襄百姓和信仰佛教的夷人也来到民政厅,与婆罗门信众形成对峙。

元稹本想把婆罗门信众驱散,李德裕认为直接驱赶不妥,完全可以采取其他办法达到目的。李德裕命令符真师派出三千人员,将两拨抗议的人群都包围起来,但是不驱赶。

符真师部队在支持佛教的一方留了个口子,送进很多吃的喝的,甚至可以进出,在支持婆罗门教一方则是严密封控,不得进出。

这样,对峙了几个个时辰以后,支持婆罗门教一方的人员顶不住了,解手都没法进行,饥渴交加,支持佛教一方的则是有吃有喝,稳如泰山。

那些支持婆罗门教的人员,信众非常愤怒,又无可奈何,最后有人顶不住,开始要推开部队离去。李德裕看基本差不多了,挥手示意让部队放行,但是只准出不准进,支持婆罗门教的人群最终全部散去。

三日后,元稹派人到隆安府的各个婆罗门寺下最后通牒,五日内必须按照布告整改到位,否则将强行驱离,没收寺产。三个大寺觉得能保留下来不容易,首先将多余的宗教人员放出,每寺只留下50人,其他各寺的人员则是赶紧带着值钱的东西逃离。

不到十天功夫,就打赢了第一回合,元稹信心大增,又跟李德裕商议将那些没收的婆罗门寺改造成佛寺道观。

李德裕说:“朝廷虽然给我们拨了一些钱,但是又是建城,又是增加人员,还要发展经济,如果把钱都投入到修寺庙上,其他的就不够了。”

元稹说:“我这个人既不信佛,也不信道,只是想尽快推行宗教改革,那些婆罗门寺空着,佛寺道观建不起来,宗教改革的成效就难以显现。”

李德裕说:“在国内,也没有几个佛寺是官府建的,都是民间自发捐建的,可以发动百姓参与改建佛寺道观。”

元稹说:“这里信佛的人不占多数,想一下子改建估计有些难度。”

李德裕说:“这些废弃的婆罗门寺也是资产,谁愿意改建,就把整个寺庙给他,会有一些和尚道士想占这个便宜。”

元稹说:“还是你小子鬼点子多,有人占了便宜,我们出了政绩,一举两得。”

元稹让民政厅去招徕,只要有道士和尚肯出钱将婆罗门寺改成道观佛寺,就可以将寺庙资产赠与他。当地的一些夷人和尚,听说可以这样操作,立马组队去募捐,捐到一些钱,就跑到民政厅承揽。

这些和尚图省钱,直接将里面的婆罗门塑像移走,改成佛教塑像,其他建筑全部保留,改头换面成了佛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40章宗教改革(第2/2页)

其他和尚看到这样的操作,犹如醍醐灌顶,纷纷效仿,反正不用自己出钱,靠募捐一些钱,改一下塑像,就可以凭空得到一个寺庙,领头的和尚立马成了主持。

结果,还没等国内的和尚、道士过来,很多婆罗门寺被当地的和尚瓜分一空,改成了佛寺。李德裕是个有心人,提前保留了几个同奈新城附近的婆罗门寺,留给后面国内过来的和尚道士。

民政部在国内动员了一批和尚、道士到夷人地区传教,这些人来到符真路之后,元稹将他们安排在几个提前准备好的寺庙、道观。这些寺庙、道观完全按照国内的样式新建、改建,相对比较规范,就作为华襄两族的宗教场所。

元稹在隆安府大获成功,立即来了信心,立即让各郡也开始开始进行宗教改革。各郡也学隆安的样子,保留一两个大寺,其他的婆罗门寺全部没收,大部分由当地的夷人和尚改成了佛寺,少部分保留给国内来的和尚道士。

一个月后,又在各领推广,领城内最多只能保留一个婆罗门大寺,其他的也纷纷改成佛寺。

符真路让民政厅拨出专项资金,对从国内过来的和尚道士进行补贴,各地均保留一些婆罗门教的寺庙,由官府出钱改建,吸引国内的和尚、道士前来传教布道。

国内的和尚、道士听说符真路给了这么好的条件,先后有不少人过来传教,扩大了佛道两教的影响。

几件大事做完,眼看就到了年底,元稹还专门去同奈新城看了几次,看到新城总体还算大气,新的官衙拔地而起,心里美滋滋的。

元稹想,自己来符真路半年,叛乱讨平了,新城开建了,宗教改革大有成效,经济发展也步入正轨,多少有点成就感。

冯庆业带人到了古晋城以后,深感巽他路的基础太差,古晋作为一路的首府,人口不足五千人,而且加里曼丹岛土地贫瘠,物产匮乏。自己从内心是不认可李纯的选择,更想选到爪哇一带建首府,但是君命难违,只能硬着头皮先干起来。

冯庆业认为,当务之急是先把城市建起来,扩建码头,招徕内地的人来发展,改变巽他贫穷落后的局面。

既然朝廷拨付了资金,冯庆业就命古晋府尹廖峻涛主持修建古晋新城,至少让巽他路有个像样的首府。廖峻涛考察一番,觉得古晋城位于砂拉越河以西,可以将新城建在砂拉越河以东,将新城、旧城区分开来。

冯庆业还专门去河东现地查看了一番,觉得这个地方建新城很好,也省的跟夷人挤在一起。冯庆业在考察时,听说此地东南有个村庄叫实文然村,突然来了灵感,就称此地叫做文然新城。

冯庆业觉得古晋一带基础较差,怕难以吸引足够的人口,不敢建的太大,将文然新城规划在10万人的规模。

冯庆业认为古晋这个地方属于热带雨林,土地肥力不足,搞农业很难,最好就是利用巽他路的物产,先搞起商贸业,后面再搞一些加工业,主要依靠工商业把城市发展起来。

古晋大体处于巽他路的中心位置,南洋一带基本都是靠水运,冯庆业就开辟了几条水上运输路线,打通古晋和其他各郡的航运,力图通过商贸业先把经济发展起来。

慕青雨到了奎松城以后,就带着苏禄郡、苏威郡、百屿郡三个郡的太守,在襄兵的保护下,乘船南下寻找三个郡的建城之处。慕青雨一行往南,发现那里太落后,完全都是原始部落,想找到合适的地方建城很难,其他三个郡的太守看了也是面有难色,愁的直摇头。

慕青雨和三个郡的太守最后只能是矮子里拔高个,优先选择适合建港口、土地肥沃的地方作为郡城。

经过一番查看,最后选择宿务岛南部一个渔村,作为苏禄郡城;选择苏威拉西岛西南的小城乌戎潘当,作为苏威郡城;选择巴厘岛东侧马塔兰岛西部一个小城,作为百屿郡城。

城址选好了,三个郡的太守就带着属员和襄人团开赴过去,开始就地组建郡一级的机构,慕青雨则返回古晋府。

三个郡之中,苏禄郡最为悲催,别的两个郡城好歹还是两个小城,苏禄郡城根本就不是城,就是个村,而且还是一个原始渔村。

苏禄太守汪雨廷带人上岸后,在渔村附近驻扎下来,然后让襄人团将周围的原始部落威吓了一番,让他们知道唐军的厉害,并让他们服从唐朝的统治。由于语言不通,那个渔村和其他的原始部落非常畏惧襄人团,就远远的的躲开,把地方让给了汪雨廷等人。

堂堂一个郡,居然连房子都没有,汪雨廷只能命人就地取材,先用木头和茅草搭建一些简单的住房,然后再想办法建城。

这个襄人团的士兵,大都来自于安桂道廉州一带,很多人会捕鱼,他们在建房之余,经常跑到附近水里捕鱼,发现这里鱼获甚多,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量海鲜。还有人发现,这里土地肥沃,周围植物茂盛,盛产椰子、芒果,每天水果也能吃个够。

汪雨廷觉得苏禄郡草创,那些夷人过于落后,教化需要很长的时间,自己目前能依靠的就是这些骆瓯人,何不在他们身上想点办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