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87章 夷人改襄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87章 夷人改襄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87章夷人改襄(第1/2页)

新式的燧发枪逐步装备给十个军团和卫尉军、御林军,新式大炮只装备给十个野战军团,新式蒸汽动力战船逐步装备到各水战军团。

淘汰下来的火绳枪,优先装备给几个夷人较多的道属部队,而后再逐步给其他道属部队,保证各道有一定的维稳实力。

对外战争结束后,最风光的当属工商部尚书程异,和平时期看经济,经济主力是工商,工商业的繁荣成为唐朝的兴盛的典型标志。

过去人们观念中有士农工商的排序,但是现在人们对工商的重视反而超过士农。

当官固然不错,但是想选拔进入官员的难度大,而且官员都是死工资,虽然涨了俸禄,但是哪有工商赚钱。农民就更不用说了,种地只能维持温饱,哪里能赚钱。

凡是有些头脑的,都往工商业里面发展,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批巨商大贾,财富惊人,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对象。

长安到洛阳的铁路修通以后,很多人赶去尝鲜,感觉确实很方便,相比过去乘车步行,既快捷、又省钱。

从此,长安到洛阳之间,铁路成为人们出行和运货的首选,交通部靠卖票赚得盆满钵满,又给朝廷增加了一笔收入。

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到洛阳到夏原的铁路修建,预计修通以后,会吸引更多的人乘坐、运货。

自从可以从石油中提炼轻油,城市的居民都纷纷用轻油做灯油,燃烧的效果更好,灯光更明亮,夏原城几乎家家户户用起了轻油灯。

夏原城内的道路全部用混凝土修筑,既防水又不容易扬灰,坚固耐用,再也不怕下雨导致道路难行了。

夏原城新开了很多工厂,夏原城东成为重要的工业区,城市中机器轰鸣,外地涌来很多农民前来务工,都觉得务工的的收入比种地强多了。

在元和十一年时,迁都第二批人员就全部来到夏原,彻底完成了迁都,夏原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新首都,纷纷来夏原谋发展。

从元和十年迁都开始,到元和十二年,两年就涌来二十多万人,原来规划的五十万人的规模,立马不够用了,来晚的,只能只能在城外买地居住。

那些来的早的,可以在城内选择较好的地段,所开的商铺生意兴旺,财源广进,纷纷庆幸自己早来了夏原。那些当初选择留在长安的宗亲勋贵、臣僚富户一个个后悔不迭,都觉得自己看走了眼,眼看着两个都城东升西落,无可奈何。

李纯观察国家发展的形势,确信自己的决策没错,各项事业都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国家的综合实力蒸蒸日上,经济、科技、文化全面提升,唐朝人的幸福感、自豪感远超以前。

夏原北靠人口密集的黄淮平原,南接经济富庶的江淮地区,在引资引人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发展势头非常快。

长安偏居一隅,交通不便,以前完全是依靠朝廷从外地供血才维持一种表面繁荣,一旦失去朝廷的扶持,立即陷入颓势,人口在缓慢的流失,工商业的发展跟夏原没法比。

与此同时,其他很多城市也发展起来,势头最强的是广陵府,其原来基础就很好,通江达海,经济发达,当地人本就有经商的传统,有了朝廷的鼓励,工商业蓬勃兴起,隐然超过洛阳,成为全国第三城。

西南的成都、南方的番禺、北方的开封也都借着发展工商业的热潮,迅速的发展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

一些新建的城市如天门、钦江、新民、安顺,也都借着朝廷的资金支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普通小城发展成为道一级的首府。

李纯的四个嫔妃,郭贵妃喜欢抓权,纪妃崇信佛教,刘嫔喜欢美食,杜秋妃喜欢诗文音乐。李纯尽管更喜欢杜秋妃一些,但是也会经常去其他嫔妃那里转转,避免冷落了那个嫔妃。

一日,酷暑难耐,李纯就走到刘嫔那里,因为她管着尚膳处,给自己搞点小特权,那里经常备着清凉的酸梅汤、绿豆汤之类的,可以饮用去暑。

李纯来到承秀殿,看到里面摆了好几种水果,刘嫔正大口的吃着。刘嫔看到李纯过来,赶忙起身施礼,李纯摆摆手,让她继续吃。

李纯笑道:“平时朕不舍得吃,宫里的好东西都被你拿来吃了,尚膳处落到你的手里,你倒是可劲徇私了。”

刘嫔嘿嘿一笑:“臣妾觉得陛下就是劳累的命,每天操劳国事,那么辛苦,又不舍得吃喝,不知你是为了啥,臣妾管不住嘴,看到好吃的就想吃,每天大快朵颐,感觉很快乐。”

李纯平时自己生活简朴,到各个嫔妃那里时,有时也能沾点口福,特别是这个刘嫔,承秀殿里美食不断,李纯闲暇时也会过来打秋风。

李纯让宫女端来一碗酸梅汤,喝上几口,感觉暑气去了不少。李纯感觉,像刘嫔这样,虽然思维层次低,头脑简单,但简单也有简单的好处,容易获得快乐,不像自己考虑的事情太多,需要处理的事也多。

李纯突然看到,桌子上摆着一盘红彤彤的荔枝,忍不住就拿一个剥起来吃,吃完还问道:

“这个荔枝不是在岭南吗,当年玄宗皇帝为了杨贵妃专门搞快马往长安送荔枝,才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名句,你现在可以享受杨贵妃的待遇了。”

刘嫔说:“皇上,你怎么可能舍得像玄宗皇帝那样宠爱臣妾,臣妾也不敢为了吃的去乱来,这些荔枝都是从夏原的水果市场上搞过来的,只是皇宫毕竟有些小特权,荔枝一到夏原,就会送一部分进宫里。”

李纯突然想起来什么,就说:“朕想起来了,现在有了轮船,可以从潮州、漳州那边的码头直接运荔枝过来,连续不停的开,估计两三天可以运到夏原。”

刘嫔看李纯过来,就想表现一下,又拿出来一些水果、美食让李纯品尝。李纯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今天难得清闲,就好好享受一下待遇,有吃有喝,感觉真不错。

李纯吃好喝好,感觉舒服了不少,觉得也该回去考虑朝政的事了,就想起身离开。李纯好不容易来一次承秀殿,刘嫔怎么可能轻易让他离开,又是撒娇,又是搂抱,非要留他过夜。

李纯这才感觉到,吃了别人嘴短,拿了别人手短,也不好意思直接就走,半推半就就被刘嫔给拿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7章夷人改襄(第2/2页)

下半年,李纯将注意力集中在华夷两族的民族关系上,自从搞起了华夷分治以后,虽然权利增加的不是很多,但很多汉人还是感觉地位上升了,有了更强的自豪感。

百姓对华族的称呼能理解,但是很多人自称汉人惯了,也就出现了华人、汉人两种称呼共用的局面。

李纯觉得,华人就是比以前的汉人拓展了人群,属于更广的概念,主要是体现在户籍上,属于法律身份,至于民间怎么称呼都行。

李纯让人从民政部调来一些民族统计的材料来看,发现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夷人各族由于传承不同,起的名字差别很大。

如新罗、骆越基本是参照汉人的模式起名,不看户籍,根本难以和汉人区分。像渤海、契丹又是一种起名的方式,乌蛮、牂牁有的甚至连姓氏都没有,名字是乱七八糟。

在夷人的民族统计方面,也是比较混乱,自古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比较模糊,有的就是简单的用夷人、蛮人、狄人来称呼。这次报上来的民族,有些民族还好些,有的就是什么乌蛮、白蛮、黄峒蛮、谢蛮、土蛮,还有的就是用部落或者地名写作民族。

这些民族中大的如扶桑、新罗有上百万人,小的只有几万人,而且不少民族相差并不大,就是因为属于同的部落或地域,就分成不同的民族,非常不合理。

这些境内的夷人已经成为大唐的属民,继续称呼他们为这个夷、那个蛮的,听着也不雅。

外事部在报告中也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地人抓获境外的人员,无法快速确认身份,有的人就抵赖说自己是境内的夷人,每次都要到县乡确认户籍,非常麻烦,最好是每人配一个明显的身份证明。

李纯还考虑一个问题,既然境内的夷人以后是要配合华人参加远征的,属于唐朝的自己人,继续称呼他们夷人似乎也不太合适。

李纯思索了一番,认为境内的夷人以后是襄助华人发展的,是华人的帮手,可以称呼为襄人,以示跟境外夷人的区别。

针对这几个情况,李纯决定参照前世的模式,为每个家庭颁发户口本,为每个人发放身份证。境内夷人改为襄人,政策相应的改华夷分治为华襄分治,同时将襄人的民族和姓名进一步规范。

在襄人的姓名方面,李纯想到一个思路,那就是华人统一用单姓,襄人统一用复姓,华人的名字统一为两到三个字,襄人的名字统一为四个字。

这样,一听名字就能分出华襄区别,也省的一些襄人使用和汉人相同的姓氏,甚至是和汉人同名。

汉人姓氏中原有诸葛、司马、司空等复姓,这次要统一改一下,诸葛可以改姓诸或葛,司马改为司,司空改为空。

汉人的姓氏中还有一些不太好听的姓氏如苟、刁等,也可以一并改一下,苟改为敬,刁改为刀。

还有一些汉人的姓氏非常孤僻,既难写也难记,只有极少数人用,也容易造成错乱。

李纯计划制定一本千家姓,所有汉人只能在千家姓中挑选使用单字姓氏,不得随意乱用其他姓氏。

那些觉得自己姓氏不好的,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去改,那些复姓百姓也可以不用朝廷推荐的姓氏,可以改成其他姓氏,但是一旦改动以后,从此不得再随意变动,延续族群的传统。

襄人中,扶桑人的姓氏如加藤、藤原、德川,本就是复姓,其他也有一些民族是复姓,都可以直接沿用。

但是新罗人中有很多人姓金、朴、李,骆越人很多人姓胡、黎、武,这些和汉人姓氏都一样,必须要改。

有些襄人民族,姓氏冗长混乱,还有人没有姓氏,都必须改过来,选择双字复姓。

襄人的姓氏金可以改成贵黄,朴可以改成木甫,黎可以改成光明,当然都是一种推荐,供他们自己选择。

襄人也要搞一本千家姓,所有人最终只能在框定的千家姓中选择姓氏,名字不是复姓且四个字的,都要重新起名。

对于境内的襄人民族,李纯认为应当留大并小,并进一步规范名称,按照地域、语言、风俗等合并成几个大的族群,方便朝廷的管理。

如扶桑、新罗两个大民族予以保留,靺鞨、骆越、契丹、牂牁、乌蛮、党项等民族进行相应的合并,什么土蛮、谢蛮、都匀蛮、黄峒蛮之类的不雅名称全部取消掉。

在扶桑道,除了最多的扶桑族外,还有陆奥、虾夷等几个小民族,他们语言风俗相近,完全可以合并统一称为扶桑族。

新罗族人数较多,但有的地方称为高丽族,有的地方称为韩族,辽桓道南部还有高句丽族,他们语言风俗相似,可以统称为新罗族。

靺鞨与室韦临近,周边还有的部落自称粟末、秽貊、鲜卑,这些民族风俗语言相似,都生活在肃慎和辽桓北部,古为扶余之地,统称为扶余族。

晋并道北部和辽桓道西部生活着回鹘、契丹、奚族、沙陀以及其他杂胡,风俗相似,历史上都属于游牧的胡人,契丹、胡人各取一字,可统一称为契胡族。

秦陇道境内和川蜀道西部边境一带,生活着吐蕃、回鹘、党项、氐等民族,他们风俗相近,古称西戎,后又称为羌人,可统称羌戎族。

黔滇道境内主要有牂牁蛮、都匀蛮、乌蛮、谢蛮等民族,汉朝曾在此处设牂牁郡,就去掉蛮称,统称为牂牁族。

安桂道生活着骆越、西瓯、黄峒蛮等民族,风俗语言相对接近,两个最大民族各取一字,统称为骆瓯族。

长江以南的吴越道、广珠道、闽海道、湘楚道等地散居着多个少数民族,被分别称为僚人、俚人、闽越、山越、土蛮等,每个民族人数少,分布广泛,很多和汉族杂居,这些地区古为百越之地,可统称为僚越族。

经过合并和规范,唐朝境内的几十个襄人民族合并为8个大的民族,既方便了区分和管理,以后也方便从这八个襄人民族中抽人组成襄人部队,增强他们的内部凝聚力。

至于处于羁縻政策管理的回鹘、吐蕃、西域、南诏,目前还顾不上,先把内部梳理清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