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48章 建设巽他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148章 建设巽他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148章建设巽他(第1/2页)

相对于符真路的全面开花,巽他路的冯庆业则还是集中精力去抓经济,毕竟巽他路的底子薄,经济基础差,只能多想点办法,把经济先发展起来,再搞其他。

冯庆业受到朝廷政策的启发,也开始重点发展采矿业和金属冶炼,派出多支探矿队伍,发现这里的煤矿比较丰富,镍矿、锡矿、铜矿也不少,可以大规模的开发。冯庆业学习符真路,也派人到国内招商,吸引了一些企业过来发展,在文然新城还辟出发展产业的用地。

冯庆业仔细分析以后,觉得巽他路的农业潜力更好,除了大米和热带水果之外,巽他路更盛产丁香、胡椒、豆蔻等几种香料。这几种调料作为调味品深受国内的喜爱,在国内的价格很高,如果开发起来,大规模向内地贩运,将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冯庆业干脆将古晋打造成巽他路的香料集散地,让襄族商人到各地去收购,然后在文然新城的香料批发市场集中,国内的汉族商人直接到批发市场采购,而后运到国内加价转卖。

由于商路畅通了,运到内地的香料数量增多,价格比以前跌了一些,但是买的人更多了,总体还是有利可图,贩运量依然在稳步增加。

在宗教上,冯庆业认为巽他一带以婆罗门教、佛教、原始宗教为主,并不反对官府,宗教改革没必要搞得太激进,只是从内地招引一些和尚道士,给他们一些资助,办了一些寺庙和道观,让他们弘道传教。

在教育上,冯庆业觉得南洋群岛发展落后、民族众多,很多民族都还没有文字,有些地方一个岛一种语言,相互差异极大,谈何教育?

冯庆业让学政黄光明先把巽他路各地的语言文字摸清楚,没有文字的夷人民族还要帮他们创造文字,发音也要规范,以后大体也是实行双语教学。计划在元和19年在基础好的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先开办一批夷人学校,落后的地方待准备到位再办学校。

在执行夷人事务上,冯庆业完全按照朝廷的要求执行,给各郡划清边界,建立隔离带,设立一些出入通道。由于巽他路多岛屿,所以冯庆业将重点放在港口的管控上,所有要跨路、跨郡的船只必须在指定的港口进出。

在办理华襄夷三族的身份证件上,冯庆业也和元稹的思路相似,采取了一些变通措施,给有需要的人办理。

由于古晋原本就是一个小城,人口不足一万,古晋周围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原住民不多,征地虽然容易了,但是逐渐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作为当初向李纯建言夷人问题解决之道的人,冯庆业深谙人口引进和控制的重要性,冯庆业一方面大规模引进国内的骆瓯人,一方面则大力吸引南洋各地的晋襄人。

早期有一些来南洋发展的汉人,由于来的早,很多人和当地融合了,有的人甚至和当地的人通婚,还有的干脆说起夷人语言。

为了能够区分晋襄人,冯庆业让各郡的民政局全力处理此事,凡是自称汉人后裔,想加入晋襄人的居民,必须到各郡民政局进行甄别。

各郡民政局的甄别标准也不复杂,一是要求申报人讲出自己祖先在国内的籍贯,二是当面说出一段汉语,哪怕是方言都可以。

两条标准中,第一条可以编,第二条就没办法了,会说汉语当场就能说,不会说的也没法临时编出来。有一些人现场通过了测试,欢天喜地地去办理襄人户口本和身份牌,有些人没法通过测试,只能悲戚的离开。

冯庆业认为,确实也存在一些汉人,长期跟当地人通婚,血统逐步淡化,只会说夷人语言。这些人丧失了很多华夏民族的特征,甚至跟夷人差不多,但是毕竟有那么一些华夏的血统,冯庆业还是想办法要予以照顾一下。

冯庆业向各郡发出通知,要求在甄别晋襄人时,那些未能通过测试的人,但凡有一点华人血统,如果有其他晋襄人的推荐作保,可以划为洛夷族。洛从古都洛阳之名而来,说明这些人虽是夷人,但是与华夏还是有一丝联系,算是夷人中与华夏比较亲近的。

凡是划为洛夷族的人,办理好户口本和身份牌以后,会有一项特权,那就是进城不受限制。只要本人有意愿,包括古晋府在内,进城落户、务工都可以,经商、务工全部比其他夷人优先。

冯庆业的这个政策出来以后,不管是晋襄族,还是洛夷族都纷纷向古晋和其他郡城涌来,毕竟中心城市发展的机会更多。

冯庆业认为,巽他路虽然基础差,但是资源丰富,只要肯开发,经济肯定能发展起来,古晋府也会发展成一个较大的城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48章建设巽他(第2/2页)

古晋府除了本地人之外,只引进骆瓯人、晋襄人、洛夷人,其他夷人一概不得进来。冯庆业觉得,古晋周边的夷人非常落后,原本就没什么文化,数量也不多,不值得再专门为他们再搞什么文字。

既然古晋府招引来大量的晋襄人、洛夷人,晋襄人按照襄人标准用汉语教学自不必说,洛夷人也全部用汉语教学,不能再继续说夷话、用夷文,要反向同化过来。

古晋本地夷人数量不多,也就一起跟着汉语教学,如果不想学也行,学位本来就紧张,可以多让点给洛夷人。

冯庆业发现,古晋周边非常适合种植胡椒,胡椒在国内属于高端调味品,就发动本地人和新迁来的人种植。冯庆业还鼓励人们种植水稻、西米、椰子等作物,要把这个蛮荒之地发展起来。

由于加里曼丹岛地广人稀,所以新来的人不用买地,看到哪里条件好,直接砍一片树林烧掉,然后就可以直接耕种。

由于文然新城地多,所以基本上都是一层建筑,新城的建设速度很快,在元和18年8月,冯庆业带着属员正式迁入文然新城的官衙内,再也不用挤在古晋小城里了。

冯庆业决定,文然新城改为文然区,古晋旧城改为晋西区,以后重点发展文然区,待城市规模壮大,可以再增加新的区。

文然区成立后,成为巽他路的矿石集散和金属冶炼中心,水果和稻米也在这里汇集,交易非常繁忙。

文然区最出名的莫过于其香料交易市场,这里的香料品种多,数量大,质量好,深受国内的喜爱,大量的商人在这里交易,热闹非凡。古晋的香料交易市场和隆安的宝石交易市场成为南洋一带的两个明星市场,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安汶郡太守柯金石就任以后,发现面临和汪雨廷当初遇到的同样问题,那就是安汶一带太原始落后了,安汶甚至更偏僻、更落后。

安汶郡成立的晚半年,柯金石干脆就直接抄汪雨廷的作业,也向冯庆业要求允许来安汶的襄人可以免税五年,冯庆业也觉得安汶太落后,开始就答应先试点一年。

柯金石招徕一些骆瓯人过来以后,这些骆瓯人发现当地盛产丁香,丁香也是一种香料,在国内价格很高。这些襄人先是在安汶岛大量种植,后面又找夷人收购,可惜那些夷人都是原始部落,不懂耕种。

有些骆瓯人干脆就占据一大片地,然后教当地的夷人种植,丁香是当地的作物,夷人只需按照骆瓯人教的办法耕种,就可以提高产量。

安汶郡的夷人原来都是原始部落,骆瓯人随便给他们一点粮食和物品,他们就愿意用丁香来换。这些来安汶的骆瓯人或是自己种,或是向夷人采购,然后再卖出去,都是获利颇丰。

也就半年时间,那些早期来安汶的骆瓯人一个个赚的盆满钵满,立即引来更多的骆瓯人前来安汶郡。

冯庆业一看安汶的襄人靠种植、贩卖丁香赚了大钱,居然还免税,路的财政损失太大,立即就不干了,要求立即取消免税措施。经过柯金石的哀求,冯庆业最后答应将免税期缩短为两年,到了第三年必须开始交税。

由于安汶的襄人不能将丁香直接卖到国内,就只能用船运到古晋的香料交易市场,跟华族商人交易,由华商卖到国内,贩运环节的利润襄人拿,批发到国内的利润华商拿。

其实,这也是李纯有意为之,尽管他减少华人去夷人地区,但是把重要赚钱的行业全部给华人,冶金业、采矿业自不必说,光是跨路大宗贸易,就让不少华商赚得盆满钵满。

他们在几个大城市不动,就有襄人把收购好的货物送上门来,然后往国内一倒手,就可以赚钱。由于襄人不得出路,远程大宗贸易,实质上被华商垄断了。

其他几个郡,看安汶郡靠种植、贩卖丁香赚了大钱,也开始引进种植丁香。由于丁香的种植量增加,丁香的价格逐步下降,没有初期那么暴利了,但是仍有利可图。

安汶毕竟是丁香的原产地,质量会更好一些,卖的也更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靠着丁香带来的机遇,安汶岛上的安汶城也发展起来了,成为马鲁古群岛、帝汶岛及其周边岛屿的中心城市。

安汶以东就属于更加荒蛮的澳洲区域,朝廷命巽他路在安汶以东的海域划出了一道隔离线,严禁安汶人向东越过这个隔离线,一旦发现进行严惩。

为了落实隔离措施,巽他路命驻守安汶的骆瓯团,定期派人乘船在隔离线附近的海域巡逻,防止有人越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