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46章 洛阳反贪

世界江山一统志 第46章 洛阳反贪

簡繁轉換
作者:唐风万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27:49 来源:源1

第46章洛阳反贪(第1/2页)

李纯等人就这样边走、边看、边聊,一行人马直奔潼关而去,一路上都是土路。多年以来由于战乱不断,朝廷和地方都没多余的钱往修路上投,路况不太好,有些路段比较颠簸。

李纯想,即使迁都,长安也会是陪都,还是全国的重镇。长安到洛阳,再到河南、江淮一带,都是国家的核心地区,必须修建高标准的道路,交通的通达顺畅,也是国家兴盛、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队伍一路经骊山、华山、潼关、陕州,路过不少名胜古迹,李纯想起了很多关于这些地方的故事,还和柳晟、崔群谈论了一下,只是没有时间在这些地方停留,直奔洛阳而去。

在经潼关往陕州的这一段路时,李纯发现这里左有黄河,右有大山,只有中间有一条狭长的谷地可以通行,地势险要,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里曾是崤之战的古战场,也是秦国与六国争霸的地方,历代王朝选在长安定都,看上的就是这里的山河险固,可以阻挡东来的军队,保证京师的安全。

李纯认为,如果是一个西北地区的诸侯,选择长安定都,算是明智,比如战国时的秦国,南北朝时的西魏,都是靠着险要的地势,阻挡了东来的军队。

如果是一个中央政权,定都长安反而不利,长安周边物产贫乏,朝廷大量的人员全靠黄淮和江南地区的供给,地势的险要也提高了运输物资的难度,搞得长安的物价偏贵。

一个王朝的兴盛,靠的是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制度完善、军事强大,不是靠几个关隘。

唐朝定都长安以后,玄宗时期长安被安禄山叛军攻破,代宗时期又被吐蕃占领,德宗时期又被朱泚叛军占领,说明长安周边的地势险要意义不大,一个王朝如果内政不修、政治**,就是铜墙铁壁也防不住。

经过半个月的行程,李纯一行终于到达洛阳。洛阳府是当时的唐朝陪都,又称东都,也是后来设置的河南道首府,城市发展了上千年,居民众多,商业繁荣,城市规模仅次于长安。

河南道布政使张敬则早已带领本道和朝廷在东都的属官,泱泱一群人,在洛阳西门外恭候。行跪拜之礼后,张敬则带领几个主要官员,随李纯进入洛阳城内。

进入洛阳城已经快到中午,张敬则连忙带人设宴款待。李纯带人入座后,发现菜品繁多,不乏一些名贵珍品,比宫里日常吃的好多了。

李纯又看了看,这一桌就自己和刘嫔、崔群、柳晟,加上张敬则作陪,也就五个人,几十个菜,一个大桌子摆的满满的。

李纯坐下看着满桌子菜,踌躇很久也没动筷子,搞得张敬则一脸尴尬,忙问道:“陛下,臣准备的菜品不合适吗?”

李纯对崔群说:“出发时,朕不是让你通知各地,一切从简,按照接待标准准备吗?这顿饭应该超出很多了吧。”

张敬则连忙说:“崔大人确实有通知,只是微臣以为,皇上好不容易来河南一趟,总要招待周全一下。”

李纯说:“朕如果吃了吧,说明朕下的旨意都是虚的,做样子的,如果不吃,反而批评你,你也是好意,朕于心不忍,所以才一时拿不定主意。”

张敬则说道:“陛下贵为一国之君,怎么能吃普通饭菜呢,这都是按照以前皇帝来东都的标准准备的。”

李纯道:“这样吧,留下三成菜,多的七成菜分给其他随行人员吧,我们五个人哪能吃得完,小李子也坐下一起吃。”

张敬则本想多留一些珍品菜,李承闽则摆了摆手,留的大都是普通菜,只留了两三个较为名贵的菜。

李纯也不想再说什么,就和几个人坐下吃饭,兴致不高,吃了一会就吃好了,要去休息一下。洛阳本就是东都,建有紫微城,也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张敬则连忙带路去紫微城。

李纯在紫微城休息了一阵,就在宫内走走,发现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好,经过与东都留守属官询问一阵才知道。

紫微城在武后和玄宗时期,宫殿和设施比较奢华,后面在安史之乱中遭战火,焚毁了大部分建筑,后面虽在原址重修,但是规模不如以前了。

李纯召来柳晟,围着几个宫殿走一圈,看了一下,感觉规模自然不能和长安的几个宫殿相比,但是拆了可以搞出不少建材,帮营建新都省一些材料钱。

李纯想了想,自己就三个妃子,加上附属机构,也住不了太多地方,差不多够住。诸王和其他的皇亲国戚就先不用搬,留在长安,可以省不少费用。

到时在新都选好宫殿位置后,先盖一部分够住就行,后面留点空地,有钱了再慢慢增建。

李纯又让柳晟出去,到东都留守的机构和官衙那里看看,能拆能搬的都计算一下,提前做好筹划。到时东都留守人员,原则上搬到新都夏原,分配到各部任职。

柳晟走了以后,李纯又召来崔群、吕元膺、纪奎。

李纯对崔群说:“前面都白下旨了,你是怎么沟通协调的,都这样招待吃喝,要多花多少钱?”

崔群连忙说:“臣罪该万死,考虑不周,以为交代下去就可以了,没想到地方还是按自己的理解,随意提高接待标准。”

李纯道:“要迁都、要修路,还要给你们官员提高待遇,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怎能还如此浪费?”

崔群说:“我后面一定让传旨的人,严肃告诫,反复交代,严格按照节俭的标准执行。”

李纯对吕元膺说:“你以菜品超标为借口,查一查接待的开支情况,看有没有其他超标支出的问题。”

又对纪奎说:“你的人来的时候,就应该有在暗访,后面再查探一下,看有没有什么其他情况。以后朕但凡去一个地方,你们的暗访人员分两波,一波提前三天到达,一波延后三天再走,把当地的情况都了解清楚。”

李纯最后正色对三人说:“以前秦始皇、隋炀帝出巡,人员众多,花费巨大,浪费严重,成为亡国的催命符,你们要引以为戒,决不能给地方和百姓增加负担,你们两个明察暗访清楚以后,把情况报给朕听一下。”

吕元膺和纪奎立即回去分头展开一系列的调查,收集到不少线索,第二天就一起来到紫微城禀报情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6章洛阳反贪(第2/2页)

张敬则原任凤翔节度使,在李纯组织人马讨伐河北三镇时,他负责在西部防御吐蕃,打退了吐蕃几次小规模的攻击。李纯感念其功,在削藩后,仍给他一个重要的职位,任河南道布政使。

此人虽有些能力,但是品行不太好,原来在凤翔就捞了不少,这才来河南道不久,又开始想办法弄钱。

正好赶上李纯出巡,所以干脆就借着高标准迎接圣驾的借口,从商民那里征收了不少钱财,又在官府的财政里挤占挪用了不少经费,美名其曰:迎驾专项经费。

由于是打着迎接圣驾的名义,其他官员也不敢违逆,即使有个别官员提出不同意见,他就反驳说,如果皇上怪罪下来谁能担当的起?河南道相关官员就只能配合其敛财。

聚敛的钱财,他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贪污,而是在采购和花费上下功夫,在所有的采买物资上收取两成回扣,商人也趁机加价,以至于采买的物资价格虚高。

综合算下来,花费金额是朝廷规定标准的三四倍,浪费比较严重。

纪奎还反映了一个情况,当时不仅给皇上招待的饭菜超标很多,给其他官员、侍从、御林军的招待也是超标,菜品多,品质高,数量大,所以李纯撤下很多菜品给随从们吃,他们也是吃不完。

吃剩的很多饭菜,都被张敬则派人埋掉了,说是皇帝和亲随吃剩的,再给其他人吃,于礼不合。

李纯气坏了,这不是隋炀帝出巡那一套吗?讲奢侈、论排场、比浪费,与自己的初衷完全不符。还趁机捞钱,顶风违纪,这是给皇帝脸上抹黑。

李纯怒了,让吕元膺派人将相关情况报送给御史台,让他们彻查,让纪奎继续跟踪河南道后续路程的接待情况,发现有不法行为,一并汇总报给御史台。

洛阳毕竟是东都,李纯还是多待了几天,在柳晟和崔群的陪同下,先后去了白马寺、龙门石窟、牡丹园看了一下,最后还选定了举办发明大会的地方。

张敬则当天下午就听到了风声,马屁拍在马腿上,气的直跺脚,后面找人想通过李承闽向李纯疏通,李纯也不理他。

一旦见了,他又是下跪,又是求饶,李纯难免心软,干脆交给御史台办理就好,自己就是要借机找个反面典型,敲打一番,狠刹这股歪风。

在洛阳待了五天,李纯就带人经伊川、汝州到达许州的襄城县,此处已进入淮河流域,淮河的支流沙河流经襄城,李纯舍陆登舟,开始走水路。

沙河在襄城县的水流不是很大,先坐的是中等规模的船舶,到了陈州(今河南周口),沙河、颍河汇合。水流变深,改坐大船,一路沿颍河向东南而去。

前面张敬则吃了瘪,后续沿途官员再也不敢自作主张,随意提高接待标准,对李纯及随行人员,按照朝廷下达的标准供应。

所有供应的物资在够吃、够用的基础上,略有盈余,李纯等人有多余的,就分给随行人员,随行人员多余的,就分给沿途百姓,基本上没有浪费。

这样沿途的官员和百姓也省心,少花钱、不扰民,一路上少了奢侈排场,多了一份平淡祥和。

沿途上,李纯还不时召见当地的乡贤名士,询问百姓的生活情况,征询对朝廷的施政意见,尤其是当前仍存在哪些弊端需要解决。

这些人反馈,百姓们感觉天下安定了,逃出去的很多都返回了,努力生产,生活有了奔头。

存在的问题就是各地的税卡较多,道路也不好,货物流通不畅,本地不出产的物品价格较高,老百姓总体还比较穷困,很多东西买不起。

百姓生活安定了,也能有饭吃了,但是收入低,物价高,生活的质量还是不够好。

李纯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还是很重,出巡结束后,首先要取消税卡,修筑道路,活跃商业,再逐步推出其他改革措施,让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

一行人坐船到了颍州,进入了李纯印象中熟悉的皖北地界,有种对故乡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只是当时的沿途面貌和居民口音和前世完全不一样,只能在心里感慨一下。

李纯在颍州登岸休整了两天,在这里大概走动一下,接见了一批当地的官员和名士,然后就乘船沿颍河,入淮河,直奔下蔡(今安徽凤台)。

下蔡县在当时属于颍州,位于淝水与淮河交汇处的北岸,淮河对面就是著名的寿州和八公山,在当时就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县城。柳晟等人怎么也没想到,这里居然就是李纯设想的迁都之地。

由于地方狭小,当地安排的吃住条件很一般,李纯也不计较,对李承闽吩咐说,会在这里多住几天,多准备一些物资。然后又对柳晟说,这里就是他要选择的迁都之地,让他赶快带人到周边看看。

柳晟和一旁的崔群,听了就是一愣,怎么选择这么一个小地方,哪里都比这强呀。李纯也不与他们多说,就让他们先走走看看,再思考一下,晚饭后再交流。

下午柳晟和崔群一起,查看周围哪里适合建设新都,哪里可以建皇宫、官衙之类的。李纯带着刘嫔、李承闽另外行动,也到附近边走边看,通过闲聊,刘嫔和李承闽没想到李纯居然对这里比较熟悉。

李纯说,下蔡在春秋战国就已存在,建城也有一千多年了,也算是千年古城。淮河沿岸均较低洼,容易发生水患,唯有这里,处于八公山的余脉,地势较高,算是一个台地,所以不受水患侵扰。

因为曾经传说有凤凰来此栖息,此地又称凤台,下蔡南临淮河,水运便利,北边就是淮北平原,周边是大片的农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粮食和物资供应不成问题。

晚饭时,李纯让柳晟、崔群过来一起吃,吃完就开始聊起迁都的事。

崔群首先说:“陛下提迁都的事,臣沿途想了好几个地方,臣觉得,即使不选洛阳,也应该选扬州、汴州、寿州,就是颍州,条件也比下蔡好,怎么也没想到陛下会选择在这里。”

柳晟说:“臣看了一下,下蔡位置还可以,靠近淮河,运送物资方便,周边场地平坦,也容易建设,但是条件比下蔡好的地方很多,臣也想不通为啥会选在下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