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大明王朝1627 > 第195章 末法之时!三阳劫变! 精彩!

大明王朝1627 第195章 末法之时!三阳劫变! 精彩!

簡繁轉換
作者:一橛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1-13 05:18:31 来源:源1

青城,一座不起眼的大宅院内。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一个满脸黢黑、面带风霜的大汉从门外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眉头紧锁,似乎揣着什么心事。

来人正是这宅邸的主人,郭鸾。

“爹爹回来咯!爹...

夜雨如注,乾清宫檐角铜铃在风中凄厉作响,仿佛鬼魂低语。朱由检披着玄色龙纹鹤氅,独坐御案前,手中紧攥着陕西巡按御史所呈的《流寇势图》。图上红笔勾勒,自米脂而起,经延安、绥德,直指西安府城郊,一条血线蜿蜒如蛇,标注着“闯王李自成部已逾十万众”。他指尖微微颤抖,并非因寒,而是心悸??那名字如钉入骨,日复一日地啃噬他的江山。

“均田免赋……”他低声念出这四字,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一介驿卒,也敢妄言改天换地?”

殿外雷声滚滚,照亮了墙上悬挂的《大明疆域全图》。那曾是万里锦绣的版图,如今却处处烽烟:辽东一线赤色斑驳,锦州虽复,然蒙古察哈尔部已暗通后金;山东白莲教余烬未熄,兖州知府奏报“妖人夜舞火符,煽动乡民”;湖广矿工据山为寨,烧衙劫库;四川永宁宣抚司土官奢崇明之子竟勾结苗蛮,重举反旗。而最令人心惊的是江南??昔日膏腴之地,竟有数十县拖欠钱粮,巡盐御史密奏:“苏松常三府士绅联名抗税,称‘天子苛敛,不若自守’。”

王承恩悄然入内,捧来一碗参汤,轻声道:“陛下已两日未眠,奴婢斗胆,请饮此汤稍歇。”

朱由检摆手,目光仍锁在地图之上。“你说,朕登基以来,罢黜魏党,抄没崔府,裁冗官、查贪吏、放仓粮、励边将,哪一件不是为民为国?为何天下愈乱,人心愈离?”

王承恩垂首,不敢答。他知道皇帝不需要答案,只需要一个能听懂孤寂的人。

良久,朱由检忽问:“杨嗣昌何在?”

“回陛下,已在文华殿候召半个时辰。”

“宣。”

不多时,杨嗣昌步入殿中,身着青袍,眉目沉静,行礼不卑不亢。此人原为湖广巡抚,素有谋略,尤擅理财与兵事,非东林亦非阉党,正是朱由检欲倚重的“实务之臣”。

“陕西之事,卿以为如何?”朱由检开门见山。

杨嗣昌略一躬身,从容道:“李自成虽猖獗,然其根基浅薄,所恃者不过饥民蚁附耳。若朝廷能暂缓征发,开仓赈济,则其众自散。然今若只知剿而不思抚,恐愈剿愈多。”

“暂缓征发?”朱由检冷笑,“辽东将士靠何吃饭?九边军饷从何而来?朕若不开征,难道要眼睁睁看宁远失守,让后金铁骑踏破山海关?”

“臣非谓全免。”杨嗣昌不慌不忙,“而是请陛下权衡轻重。今陕西大旱三年,颗粒无收,百姓易子而食,此乃积怨沸腾之时。与其耗百万帑银以养兵西征,不如暂拨三十万两,设‘安民使’赴陕北各县,一面放粮,一面招降胁从之众。同时严令洪承畴不得滥杀,但擒首恶,余皆赦之。如此,可瓦解其势,再徐图剿灭。”

朱由检沉默良久,手指轻叩御案。他知道此策看似缓和,实则深远。若成,则可省下数年战费;若败,则天下皆笑天子怯懦。

“你说得轻巧,”他缓缓道,“可若放粮之后,贼势更盛,如何收场?”

“那便是臣之罪。”杨嗣昌伏地叩首,“愿以性命担保。”

殿中烛火摇曳,映照君臣二人对峙的身影。窗外雨势渐小,雷声远去,唯有铜漏滴答,如命运的脚步。

终于,朱由检长叹一声:“准奏。即设‘陕西安民总署’,命尔为钦差大臣,持节西行,便宜行事。另调户部存银二十万两,太仆寺马千匹,随行调度。”

杨嗣昌叩首谢恩,退下而去。

王承恩待其走远,方低声道:“陛下真信此人?”

“不信又如何?”朱由检苦笑,“朕已无人可用。洪承畴兵疲将寡,孙传庭尚在丁忧,卢象升远在河南剿匪……朝中衮衮诸公,有几个肯赴死地?唯此一人,敢言难言之事,担非常之责。”

话音未落,殿外又传来急促脚步。曹化淳奔入,面色惨白:“陛下!不好了!东厂番役截获密信一封,乃南京礼部侍郎钱谦益致内阁首辅黄立极者,信中言道:‘今上信用宦竖,滥用酷刑,屠戮大臣,渐成独断之势。我辈清流,当思匡正’……还说,‘若天子执意南巡扰民,则江南士绅或将闭门不应’!”

“好啊!”朱由检猛地站起,怒极反笑,“朕削贪官、救饥民、拒强虏,倒成了独断暴君?他们口口声声‘清议’,实则护私利!什么匡正?是要逼宫吗!”

他一把抓过那封密信,撕得粉碎,掷于地上。

“传旨!”他声音冰冷,“即日起,凡六部五品以上官员,非奉诏不得私相通信;所有奏疏之外文书,须经司礼监查验方可递送。另,命锦衣卫彻查钱谦益在京亲信,若有结党议论朝政者,一律下狱审问!”

圣谕既出,京师再度陷入肃杀。东林诸臣人人自危,昔日喧嚣的讲学会停办,翰林院冷清如废庙。有人私下讥讽:“昨杀阉党,今压清流,天子欲效汉武乎?”但也有人暗自称快:“读书人只会空谈,国家危亡之际,岂容他们掣肘!”

十日后,杨嗣昌抵达西安,开府设帐。他并未急于进兵,而是亲赴延安、绥德等地,视察灾情。所见之处,尽是饿殍遍野,村落成墟。他在城隍庙前设粥棚,每日施粥万人,又张贴榜文:“凡弃贼归农者,免赋三年;携械来降者,授田十亩。”短短一月,流民归附者达五万余人。

李自成闻讯大怒,亲率精锐围攻宜川。杨嗣昌却不迎战,只令守军固守城池,同时派细作混入贼营,散布谣言:“闯王欲尽杀老弱,夺其口粮以充军用。”一时流民惶恐,夜间逃亡者络绎不绝。

与此同时,洪承畴趁机发动反击,在?州设伏,斩杀贼将刘哲,俘获辎重无数。李自成被迫退守榆林,兵力锐减至六万,声势大挫。

捷报传至京师,朱由检终露笑意。他亲自批红嘉奖杨嗣昌:“临危不乱,智勇兼备,真社稷之臣也。”并加封其为兵部右侍郎,仍留陕西督办善后。

然而,北方的阴云却愈加浓重。

这日清晨,兵部急报送抵:皇太极遣使至蒙古喀尔喀部,许以金银牛羊,诱其南下袭扰宣府、大同。更令人震惊的是,大同总兵马世龙竟秘密接待使者,赠马百匹,酒肉款待,形同通敌!

朱由检拍案而起:“又是大同!崔呈秀刚除,马世龙又叛?朕的边将,究竟还有几个忠的!”

他当即召见袁崇焕。这位辽东统帅风尘仆仆自宁远赶来,甲胄未卸,双目深陷,却依旧挺拔如松。

“袁卿,”朱由检语气沉重,“朕知你镇守宁远,劳苦功高。然今北疆动荡,蒙古诸部蠢蠢欲动,若大同有失,则京师门户洞开。朕欲调你北上,总督宣大、山西三镇军务,节制边将,可否胜任?”

袁崇焕沉默片刻,跪地叩首:“臣愿效死命。但有一言,不得不陈。”

“讲。”

“边将之所以易生异心,非尽因贪生怕死,实乃朝廷赏罚不明,粮饷不继。大同士兵一年欠饷八月,马匹瘦毙过半,主将无奈,只得私自互市求活。若陛下不能速补军需,严明法纪,则即便换将十次,亦难保不再生变。”

朱由检闻言怔住。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一味严惩,却忽略了根本??这些将领也是人,也要吃饭,也要养兵。

“你说得对。”他缓缓道,“朕……太过急切了。”

他当即下令:拨内帑银十五万两,火速送往大同、宣府;另从漕运截留十万石米粮,经陆路运往边镇。同时下诏申明:“凡边军将士,此后三月内足额发饷,违者斩。”并亲书手谕交予袁崇焕:“卿为朕之长城,朕必不负卿。”

袁崇焕接过圣旨,眼中泛泪,重重叩首:“臣纵粉身碎骨,不敢负陛下托付!”

三日后,袁崇焕启程北上。朱由检亲送至德胜门外,执其手良久不放。百姓围观者数千,无不感动涕零。

然就在此时,南方再起波澜。

扬州府急报:盐商郑芝凤联合徽州程氏、金陵薛家等**户,拒不缴纳新颁“盐引附加税”,并在城中散播檄文,声称“天子失信于民,吾等自保家园”。更有甚者,竟招募乡勇三千,修筑堡寨,俨然割据之势。

朱由检览奏,脸色铁青。他深知,若此时动兵南下,势必激起江南全面叛乱;可若妥协退让,则财政崩溃,边防立溃。

他连夜召集群臣议事。多数阁臣主张安抚,唯杨嗣昌自陕西发来密函,力主强硬:“江南富户积财百万,而国家危亡在即,彼等竟欲挟财自重,此风不可长。陛下宜遣威望重臣携诏南下,晓以大义,限其七日内缴税,否则以‘谋逆’论处,抄没家产,株连族党。”

朱由检反复思量,终下决心。他提笔亲撰《谕江南士民诏》,痛陈国难:“朕非不知尔等富庶之地,赋重难堪。然今辽左烽火不息,秦陇饥民百万,若无尔等协力输将,则九边将士何以为战?祖宗江山何以为守?望尔等念及君臣之义,共度时艰,勿使朕为亡国之君,尔等为覆巢之卵!”

诏书随同锦衣卫缇骑百人,由户部尚书毕自严亲自押送南下。

七日后,消息传来:郑芝凤被迫低头,补缴税银八十万两;程氏、薛家等亦相继认罚。江南骚动暂平。

然而代价沉重。民间传言四起:“天子搜刮江南,养兵西北,宁可亡南,不愿失北。”许多士人焚毁儒服,誓言不仕明朝。

朱由检读到这些流言,并未愤怒,只是默默将诏书副本收入匣中,题曰:“孤注一掷。”

冬去春来,局势稍稳。杨嗣昌在陕西推行屯田制,安置流民耕种荒地,又重建驿站系统,恢复地方秩序。李自成残部退入深山,活动范围日渐缩小。辽东方面,袁崇焕整顿边防,修筑堡垒,蒙古诸部慑于兵威,纷纷遣使纳贡。京城物价回落,百姓生活渐趋安定。

某夜,朱由检罕见地早歇。他卧于寝宫,听着更漏声声,竟觉多年未有的宁静。

忽然,一阵细微响动传来。

他警觉睁眼,只见床前立着一人,黑衣蒙面,手持短刃,正缓缓靠近。

“谁!”朱由检厉喝。

那人一惊,转身欲逃,却被埋伏在帷帐后的两名大内高手扑倒。搏斗间刀光闪现,一名侍卫胸口被刺,倒地不起,刺客也被制服,脸上黑巾脱落,露出一张年轻而扭曲的脸。

“你是何人?”朱由检坐起,声音冷静。

刺客冷笑:“我是陕北饥民之子!我父兄皆饿死于官仓之外,而你却在宫中饮酒作乐!今日杀不了你,自有后来人!”

朱由检盯着他,久久不语。最终挥手:“押下去,严审来历,但……勿用酷刑。”

次日审讯结果上报:此人名叫张小栓,原为延安府民,因家人饿死后投奔李自成,此次受命潜入京师,意图行刺天子,以激化民变。

朱由检看完供词,沉默良久,提笔在卷末批道:“此人虽犯大逆,然情有可悯。免死,发配辽东戍边,终身不得返中原。”

王承恩见状,低声劝道:“陛下宽仁,然恐助长逆贼气焰。”

“朕知道。”朱由检望着乾清宫梁上的蟠龙雕饰,轻声道,“可若连一丝怜悯都无,这皇位坐得又有何意义?朕不怕他们恨我,只怕有一天,连恨我的人都没了。”

春风拂过紫禁城,柳絮纷飞如雪。朱由检站在午门城楼上,眺望整座京师。街巷井然,车马往来,炊烟袅袅升起。他知道,这只是暴风雨间的片刻安宁。

但他仍要走下去。

因为他是皇帝,是这座帝国最后的支柱。

黎明之前,黑暗最浓。可只要烛火不熄,就仍有光。

而他,誓要做那执灯之人,哪怕燃尽自身,也要照亮这沉沦的江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