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大明王朝1627 > 第130章 天子之鞭,无远弗届

大明王朝1627 第130章 天子之鞭,无远弗届

簡繁轉換
作者:一橛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1-13 05:18:31 来源:源1

有些事情看起来已经上了报,其实具体方案还在确认当中。

这说的就是千里电光传讯台了。

这名字可不是朱由检起的,而是田尔耕的手笔,充满了大明特色风格。

完全可以和威远大将军炮、天字将军炮...

夜色如墨,紫禁城的宫墙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青灰。乾清宫内烛火摇曳,映得龙椅上的少年天子面庞忽明忽暗。朱由检端坐不动,手中一卷《资治通鉴》已翻至“宦官乱政”一节,指尖却微微发颤。

他今年十七岁,登基不过三月,朝中局势却如滚汤沸油,稍有不慎便是倾覆之祸。魏忠贤虽已倒台,可其党羽盘根错节,东厂余威未消,锦衣卫内部更是暗流汹涌。更令他心忧的是,辽东战事吃紧,后金铁骑屡犯边关,袁崇焕上疏请饷,户部却推诿不前。国库空虚,百官贪墨成风,连他自己每月用度都被司礼监克扣三分。

“陛下。”一声低唤自殿外传来,轻得几乎融进夜风里。

朱由检抬眼,见是贴身太监王承恩躬身立于帘前,手中捧着一封密函。“西苑来的,说是从旧档房翻出的先帝遗诏副本。”

朱由检心头一震,挥手屏退左右。王承恩趋步上前,将信递上,手指微抖,似有千钧之重。

“打开。”朱由检声音压得很低。

王承恩小心翼翼拆开火漆,抽出一张泛黄纸页。字迹确系光宗亲笔,笔锋瘦硬,带着病中虚弱之态。内容不长,却如惊雷炸响:

“朕疾甚,恐不起。若皇长子年幼,大位当慎托。魏氏虽侍朕久,然权柄过重,恐为社稷祸根。若有非常之举,许内阁与司礼监共议废立,不得专断。钦此。”

朱由检盯着那行“许内阁与司礼监共议废立”,久久不能言语。这道遗诏从未公开,若非今日偶然发现,恐怕永埋尘埃。而最可怕的是??它竟被藏于西苑冷宫深处,由一名老宫人私藏,直至昨夜暴毙,才由其养女交出。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年泰昌帝驾崩前后,有人刻意隐瞒此诏!是谁?魏忠贤?还是……现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李永贞?

他缓缓合上诏书,闭目沉思。若此诏属实,则魏忠贤当年矫诏擅权、压制内阁便有了法理上的突破口。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自己清算阉党残余的正当性??不是出于私怨,而是奉先帝遗命,拨乱反正。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今朝廷之中,谁可信?

内阁六人,首辅黄立极乃魏党旧人,虽表面归顺,实则观望;次辅钱龙锡素有清名,却过于谨慎,遇事常持两端;其余诸臣,或依附权阉,或结党营私,真正可用者寥寥。

至于司礼监,李永贞掌印,曹化淳管东厂,二人皆曾受魏忠贤提携。虽在铲除魏党时表态支持新君,但动机难测。尤其是曹化淳,手段狠辣,耳目遍布宫禁,连朱由检寝殿之内都有其安插之人。

想到此处,朱由检睁开眼,冷冷道:“王承恩,你可知这封遗诏若公布出去,会掀起多大风波?”

王承恩跪伏在地,额头触地:“奴婢不知,只知先帝遗命,不可违逆。陛下若不动声色,暗中布局,或可借势而起。”

“借势?”朱由检冷笑,“孤家寡人一个,拿什么借势?”

话音未落,忽听殿外一阵急促脚步声。一名小太监跌跌撞撞冲进来,脸色惨白:“启……启禀陛下,坤宁宫报急!皇后娘娘突发高热,昏迷不醒,太医束手无策!”

朱由检猛地站起,心中警铃大作。

周皇后一向体健,怎会突然病危?且偏偏就在他拿到遗诏之时?

“走!”他抓起披风便往外冲,王承恩紧随其后。

坤宁宫内外灯火通明,几名太医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御医张景元颤声道:“娘娘脉象紊乱,似中毒征兆,但……但查不出毒源。”

“中毒?”朱由检怒目圆睁,“宫中守卫森严,何人敢下毒?”

张景元低头不敢答。倒是王承恩悄然靠近床榻,伸手探向枕下,摸出一块绣帕,凑近鼻尖一嗅,脸色骤变。

“陛下……这是‘牵机引’的气味。”

朱由检瞳孔骤缩。牵机引,剧毒之物,服之筋骨抽搐如牵机弩发射,痛苦万分而死。此药极为罕见,仅存于内库秘藏,非经司礼监特批不得取用。

“封锁坤宁宫!”朱由检厉声下令,“任何人不得进出,违者立斩!传朕旨意,刑科给事中吴履中即刻带锦衣卫入宫彻查,所有近身宫人押赴诏狱审问!”

命令刚下,李永贞便匆匆赶到,满脸焦急:“陛下息怒,此事恐有误会。牵机引乃宫中禁药,岂能轻易流出?或许是误诊也未可知。”

朱由检冷冷看着他:“那依李公公的意思,皇后是自己把自己毒死了?”

李永贞额头渗汗,忙道:“奴婢绝无此意,只是……此事牵涉重大,若贸然追查,恐引起朝野动荡。”

“动荡?”朱由检冷笑,“朕的皇后都快被人毒死在床上了,你还怕动荡?”

就在此时,曹化淳也到了,身后跟着四名东厂番子。他神色恭敬,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陛下,东厂愿协助查案。据线报,近日有可疑之人出入尚药局,形迹诡秘。”

朱由检目光如刀,在两人脸上来回扫视。一个是掌印太监,一个是东厂提督,平日争权夺利,此刻却出奇一致地主张“谨慎”。

他忽然明白了什么。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投毒,而是一场针对他的心理战。对方要让他陷入猜忌,逼他在愤怒与隐忍之间做出选择。无论他如何行动,都会暴露弱点。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好,你们说得对。此事不宜张扬。李永贞,你负责安抚宫人,封锁消息;曹化淳,你带人暗中排查尚药局过往账册,尤其是近三个月的药材出入记录。吴履中暂不入宫,由朕亲自督办。”

二人领命退下,各自眼神闪烁。

待众人散去,朱由检独自坐在皇后榻旁,握着她滚烫的手,低声说:“你要撑住……孤答应过母后,要护你一世平安。”

夜更深了。

三日后,调查结果陆续呈上。

尚药局账册显示,两个月前曾有一批“雪莲膏”入库,申报用途为调理贵人体质,批文上有李永贞签押。然而经查,该批药材实际并未送达坤宁宫,而是转送至西六宫一处废弃偏殿。

锦衣卫搜查该殿时,在夹墙中发现一个密封陶罐,内藏半瓶无色液体,经检验正是牵机引原液。更为惊人的是,罐底刻着一行小字:“丙寅年制,魏府监造。”

丙寅年,正是天启六年,魏忠贤权势熏天之时。

证据确凿,矛头直指李永贞??他曾任尚膳监太监,主管宫中饮食医药,与魏忠贤关系密切。而那批“雪莲膏”,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幌子。

朱由检看完奏报,沉默良久。

他知道,这是个陷阱。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等着他跳进去。

若此时拿下李永贞,势必引发司礼监反弹,甚至可能激起宫变。而曹化淳的态度耐人寻味??他主动提供线索,却又迟迟不抓人,分明是在等一个时机。

他召来王承恩,低声问:“你觉得,幕后之人是谁?”

王承恩犹豫片刻,低声道:“若是奴婢猜得不错……恐怕是曹化淳。”

“哦?”朱由检挑眉。

“此人表面效忠陛下,实则野心勃勃。他借陛下之手除掉李永贞,便可独掌司礼监与东厂大权。况且,牵机引若真藏了两年,为何偏偏现在出现?又为何恰好被东厂查获?太过巧合了。”

朱由检点头。他也想到了这一点。

但他不能退缩。皇后性命垂危,百姓赋税沉重,边疆烽火不断,他若再犹豫,大明江山就要断送在他手里。

次日早朝,他破例召见六部尚书与都察院正卿,当众宣读先帝遗诏副本,并出示牵机引物证。

满朝哗然。

黄立极当场跪倒,痛哭流涕称愿效忠新君;钱龙锡则直言应彻查宫闱,肃清朝纲。兵部尚书王在晋趁机弹劾户部尚书郭允厚贪污军饷,二人在殿上激烈争执,几乎动武。

朱由检冷眼旁观,心中已有计较。

散朝后,他单独留下钱龙锡与刑部尚书乔允升。

“两位爱卿,”他缓缓开口,“孤欲重启‘逆案’清查,凡魏党余孽,无论官职高低,一律革职查办。同时设立‘廉访司’,直属皇帝,监察百官。你们可愿助朕一臂之力?”

钱龙锡毫不犹豫跪下:“臣万死不辞!”

乔允升亦随之叩首:“愿为陛下驱驰!”

朱由检扶起二人,眼中闪过一丝锐光。

当晚,他亲笔写下三道密旨:一授钱龙锡兼领廉访司事权;二命乔允升提审李永贞,以谋逆罪立案;三召袁崇焕心腹将领祖大乐秘密入京,商议辽东防务重整。

与此同时,他命王承恩暗中联络几位年轻科道官,如御史杨鹤、给事中许誉卿等人,组建一支直属皇帝的情报网,专门搜集官员劣迹与民间疾苦。

一场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五日后,李永贞被捕,押入诏狱。审讯中,他起初矢口否认,但在拿出牵机引陶罐与账册铁证后,终于崩溃招供:确曾收受魏党旧部贿赂,隐瞒先帝遗诏,并参与策划对皇后的毒杀阴谋,目的是制造混乱,拥立一位“更易控制”的皇子继位。

朱由检听到供词时,面色铁青。

他没想到,这些人竟敢打起立储的主意!

更令人震惊的是,供词中提及一个代号为“影堂”的秘密组织,成员包括多名现任高官、太监乃至宗室子弟,专门从事颠覆朝局、操控舆论之事。其首领代称“玄衣翁”,至今身份不明。

朱由检立刻意识到,这已不仅是阉党残余的问题,而是一场深入骨髓的政治癌变。

他连夜召集群臣,宣布三项新政:

一、废除一切额外苛捐杂税,恢复洪武旧制;

二、开放言路,鼓励科道官直言进谏,凡因言获罪者一律平反;

三、重建厂卫体系,东厂归廉访司节制,锦衣卫增设“巡城司”,专司京城治安与反腐。

诏书颁布当日,京师百姓奔走相告,街头巷尾皆赞“天子英明”。许多被压迫多年的贫民纷纷上书鸣冤,状告地方豪强与贪官污吏。

然而,暗处的反击也迅速到来。

七日后,一名举报盐税舞弊的举人陈?在京郊被杀,尸体悬挂于城门,胸前插着写有“妄言国政者死”的木牌。同日,三名支持改革的御史家中遭窃,重要文书尽数失踪。

朱由检震怒,下令全城戒严,限期破案。

调查中发现,凶手使用的是东厂特制飞镖,且熟悉官衙布局。显然,内部出了叛徒。

他开始怀疑曹化淳。

果然,不久后有密报传来:曹化淳私设“黑狱”,关押不愿归顺的旧厂卫人员,并暗中与江南漕帮勾结,垄断南北粮运,牟取暴利。

朱由检决定收网。

他假意提拔曹化淳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加禄米三十石,赐蟒袍一袭,令其全面接管李永贞旧职。曹化淳欣喜若狂,连日大宴宾客,毫不掩饰得意之情。

十日后,中秋之夜。

朱由检以赏月为名,邀请曹化淳至西苑镜清斋饮宴。席间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仿佛君臣相得。

酒至半酣,朱由检忽然叹道:“曹公公追随朕多年,劳苦功高。孤常想,若无你扶持,恐难至此。但有一事不解,还望赐教。”

曹化淳忙道:“陛下有何疑问,奴婢知无不言。”

朱由检缓缓起身,踱至窗前,望着天上圆月,淡淡道:“李永贞招供,说‘影堂’中有位‘玄衣翁’,掌控全局。朕查遍内外,竟无一人符合。直到昨日,翻阅先帝旧档,才发现一件怪事??天启七年冬,魏忠贤曾密令东厂销毁一批档案,其中一份记载:‘玄衣翁夜访厂堂,授计三策,曰乱政、惑君、待变。’而签收焚毁令的,正是你曹化淳。”

曹化淳笑容僵住。

“更巧的是,”朱由检转身直视他,“那晚值班的番子共有七人,如今六人已死于意外,唯独一人活了下来??就是现在跪在门外的那个聋哑老仆。他不会说话,但会写字。昨夜,他画了一幅画:一个穿玄色斗篷的人,站在乾清宫檐角之上,俯视龙床。”

曹化淳猛然站起,袖中寒光一闪!

但迟了。

早已埋伏在梁上的锦衣卫高手凌空扑下,一刀劈落匕首。四周灯笼齐亮,数十名甲士涌入亭中,将其团团围住。

“曹化淳,”朱由检冷冷道,“你自以为藏得够深,可你忘了??孤虽年轻,却读过太多史书。历代权阉,哪一个不是死于骄横?你以为朕需要你,其实朕一直在等你露出獠牙。”

曹化淳面如死灰,忽然放声大笑:“好!好一个少年天子!可惜……你以为杀了我,就能救得了这个烂透的天下吗?‘影堂’不会亡,它早已扎根于每一座衙门、每一个角落!你斗不过他们的!”

朱由检不动声色:“带走,打入死牢,明日午时问斩。抄没家产,家属流放三千里。”

当夜,曹化淳被押入诏狱最深处的地牢。临刑前,他咬破手指,在墙上写下四个血字:“鹿死谁手?”

次日清晨,朱由检亲临刑场监斩。

鼓声三响,刀光一闪,人头落地。

围观百姓欢呼雀跃,称颂圣明天子铲除奸佞。可朱由检脸上并无喜色。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回到宫中,他翻开一本新编的《百官行述》,看到一页夹着匿名密信:

“陛下清明,然大厦将倾,非一人之力可挽。辽东饥兵百万,中原旱蝗千里,江南赋税尽入私囊。若不改弦更张,纵诛尽权阉,亦不过换汤不换药耳。臣愿效犬马之劳,唯求陛下勿忘初心。”

落款无名,笔迹潦草,却力透纸背。

朱由检凝视良久,轻轻吹熄烛火,喃喃道:“朕记得……孤登基那日,曾在先帝灵前发誓:定要让这天下,重见天日。”

窗外,晨曦初露,照亮了紫禁城巍峨的轮廓。新的一天开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