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 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事闹大了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事闹大了

簡繁轉換
作者:慎思量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6 17:41:19 来源:源1

要是玩脑子,李光强还得多费些手脚,像崔玉贵这种,是他最喜欢的。

啥也不懂,还他妈穷横穷横的!

“你……你他妈少吓唬我!”

崔玉贵不知道李光强到底打给谁了,可是听刚才的语气,难不成是派出所?

“放心,不吓唬你,我他妈玩就玩真的!”

说着,不再理会崔玉贵,而是看向了围观的群众。

“大家刚才也都看见了,不是政府心里不惦记着咱们老百姓,老城区改造,政府一直想做,可是阻力太大,阻力打哪来的?”

李光强说着,抬手指......

暴雨过后,昭觉县的清晨带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山体崩塌留下的痕迹像一道深褐色的伤疤横亘在坡面,泥浆尚未完全凝固,几根断裂的屋梁半埋在碎石中,如同被大地吞噬后吐出的残骸。李天明站在废墟边缘,脚边是一台外壳扭曲却仍在运行的热泵,铭牌上的“中国心3.0”字样已被刮花,可内部指示灯依旧规律闪烁。

他蹲下身,轻轻拂去面板上的尘土。“你还活着。”他低声说,仿佛在对一个老友说话。

林知夏从身后递来一瓶水,“系统自检显示核心模组完好,数据存储完整。它记录了整个滑坡过程的振动频谱,精度比国家地震台网还高0.3秒。”

“不是它厉害,是它离得近。”李天明拧开瓶盖喝了一口,“我们总以为预警要靠卫星、雷达、大科学装置,可真正能听见灾难脚步的,往往是那些藏在厨房角落、没人注意的小机器。”

远处传来孩子的笑声。几个村民正帮着清理安置点前的空地,准备重建临时住房。那个曾问“老师我能做听大地说话的盒子吗”的小女孩,此刻正蹲在地上用树枝画着什么。李天明走过去看,发现她画的是无数小房子连成一片,每栋屋顶都伸出一根天线,指向天空。

“这是‘小铁’们的家。”女孩抬头笑着说,“它们会保护我们。”

李天明心头一震。他没想到自己的儿子随口起的名字,竟已悄然流传到千里之外。

当天下午,团队启程返回柳州。飞机起飞时,王雪梅忽然收到一条来自甘肃陇南的消息:一名安装了升级版热泵的独居老人连续48小时未开启设备,系统判定为异常状态,并自动触发三级响应机制??先是本地广播提醒,随后联系村委会上门核查,最终发现老人因低血糖晕倒在卧室,幸而及时送医抢救。

“‘脉搏计划’第一次救人。”她在微信群里写道,语气平静,可指尖微微发抖。

赵婉清回复:“这不是技术胜利,是信任落地。”

李天明看着窗外云层翻涌,想起昨夜小宇临睡前说的话:“爸爸,如果机器知道有人快摔倒了,能不能提前伸出手扶他一下?”

那时他没有回答。因为他知道,现在的“中国心”还做不到那么深的共情。它可以感知温度变化、用电模式、空气成分,甚至通过声纹识别判断情绪波动,但它无法理解孤独的重量,也不懂贫穷背后的无奈。

但他们在学。

回到总部后,李天明下令将“社会行为分析引擎”迭代至2.0版本。新模型引入心理学和社会学交叉算法,尝试从用户的行为轨迹中提取更复杂的信息:比如一位母亲是否在深夜频繁查看儿童房温控记录,暗示育儿焦虑;一所学校是否在考试季刻意降低供暖强度,反映经费紧张。

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至贵州、云南、陕西三省十二个乡镇。每一台新部署的设备都搭载了“光热补贴联动机制”,并与地方民政系统实现有限数据互通??非实名、不存储原始信息,仅以加密哈希值匹配低保户身份,确保**安全。

然而风波随之而来。

某媒体发布深度报道《谁在监控我们的生活?》,质疑海江联合借公益之名收集家庭**,标题赫然写着:“你以为你在取暖,其实你在被观察。”

舆论迅速发酵。社交平台上出现两极分化:一边是受益家庭的真实讲述??甘肃一位老人含泪说出“三年没这么暖过”,四川凉山的母亲感谢系统帮她申请到能源补助金;另一边则是知识分子的警惕:“科技公司不应成为隐形的社会管理者。”

最尖锐的声音来自一位知名社会学者:“你们用温情包装权力扩张。今天是代缴电费,明天是不是要决定谁该领救济粮?”

李天明没有回避。他在公司官网发表公开信:

>“我们从未想取代政府,也不谋求任何管理权。我们只是让机器多看一眼:当一个老人整月不开暖气,我们想知道他是倔强,还是真的冷得不敢开?当一间教室常年阴冷潮湿,我们想问一句:有没有人注意到孩子们咳得越来越频繁?

>

>如果这些问题本该有人回答,而现在只有机器在问??那不是科技越界,而是现实缺位。

>

>我们不怕质疑,只怕沉默。”

这封信被多家主流媒体转载。不久后,民政部牵头成立“智能民生服务伦理委员会”,邀请海江联合参与制定行业准则。一场关于技术边界与社会责任的全国性讨论就此展开。

与此同时,“呼吸守护”系统持续进化。

青海柴达木盆地传来好消息:十五台实验机型成功捕捉到地下水位季节性波动信号,误差控制在±3厘米以内。这意味着,在西北干旱区,农民有望提前一个月获知灌溉水源的变化趋势,从而调整种植结构。

林知夏带队赴新疆喀什测试新型农业传感模块。当地维吾尔族农户阿卜杜拉大叔起初不信这些“铁盒子”能懂庄稼。“我种了一辈子棉花,难道还要听机器指挥?”他说。

可当系统准确预测出一次突发性盐碱化危机,并指导他提前排水洗土后,老人主动请团队在他家每块田都装上监测终端。“它不说维语,但我听得懂它的意思。”他拍拍热泵外壳笑道。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设备开始产生“群体智慧”。

在贵州某山区,十台联网热泵形成微型气候观测网,通过风速、湿度、气压的微小差异反推局部降雨概率,预报准确率竟超过县级气象站。而在内蒙古牧区,牧民自发将设备接入蒙古包取暖系统,配合北斗定位,实现了冬季雪灾中的牲畜活动轨迹追踪。

“它们正在学会彼此交谈。”王雪梅在内部报告中写道,“不再是单一节点被动响应,而是千万终端协同认知??就像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逐渐编织成一张覆盖国土的感知网络。”

李天明把这份报告打印出来,夹进父亲留下的笔记本。

他知道,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

果然,半年后的一场国际会议上,美方代表公开指责中国利用民用设备构建“国家级监控体系”,称其“打着环保旗号实施社会控制”。相关产品被列入出口管制清单,部分海外合作项目被迫中止。

压力如山压来。

董事会有人提议收缩战线,专注盈利性强的商用市场。毕竟家用热泵利润率低,维护成本高,还要承担政策风险。

“我们不做这个,也能活得很好。”一位高管直言。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

李天明沉默片刻,起身打开投影。

画面切换至一段视频:云南怒江峡谷深处,一群孩子围坐在刚安装好的热泵旁,听着它用傈僳语播报空气质量指数。有个小女孩踮起脚,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出风口,然后回头对老师说:“老师,它呼出来的气,和我一样的暖。”

“各位,”李天明轻声说,“我们最初为什么做这件事?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也不是拿多少奖。是为了让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也能感受到一点点现代文明的体温。

“有人说我们在搞监控,可监控不会提醒老人添衣,不会替贫困家庭申请补助,不会教孩子认识地震波。只有带着善意的技术才会。

“如果我们退了,谁来守着这些沉默的人群?”

没有人再说话。

散会后,赵婉清留下来说:“我查过了,美国那篇指控文章发布前四十八小时,有三家华尔街资本同时减持我们海外基金持仓。这不是偶然。”

“我知道。”李天明望着窗外夜色,“但他们低估了一件事??真正的防线不在专利库里,而在老百姓心里。”

事实很快验证了他的判断。

就在国外封锁加剧的同时,国内用户自发发起“守护小铁”行动。数万名普通家庭上传自家热泵的照片,配上文字:“这是我家门口的温暖哨兵。”短视频平台兴起#听地球说话挑战赛,孩子们用方言向设备提问,老人笑着回应机器的关怀提示。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中学开始将“中国心”系统纳入物理课教学案例。山东一所高中学生甚至仿照原理自制简易版环境监测仪,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

“你们看,”李天明在一次内部培训会上展示这些片段,“技术的生命力,从来不在实验室,而在人间烟火里。”

春天来临之际,“脉搏计划”迎来关键突破。

甘肃试点数据显示,接入系统的老年人冬季住院率同比下降58%,心理评估抑郁指数下降31%。更关键的是,通过长期行为建模,AI已能初步区分“节俭型低温使用”与“病理性失能”,误报率降至4%以下。

基于此,国家卫健委正式将“智能家居健康监护”纳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试点目录。财政部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在西部五省推广十万台公益型感知终端。

李天明受邀参加国务院专题座谈会。会上,一位领导问他:“你们这套系统,究竟能不能复制到其他国家?”

他答:“技术可以复制,但前提是要有一群愿意相信‘科技应当温暖人心’的人。在中国,这样的人很多。”

会后,联合国副秘书长专程约见,希望将“脉搏计划”纳入全球减贫技术援助项目。首个海外示范点定于肯尼亚马赛马拉地区,用于监测游牧社区饮用水源与极端天气应对。

出发前往非洲前夜,李天明再次翻阅小宇的画册。

那幅《爸爸的灯》已被制成纪念邮票,发行量一百万枚。画展主办方寄来一封信,附着各国小朋友的回信。其中一封来自阿富汗喀布尔,字迹歪斜却认真:

>“亲爱的李叔叔:

>

>我没见过暖气片,但我们教室冬天也很冷。老师说战争会让水管冻裂。我想知道,你的机器能不能也帮帮我们?

>

>我的梦想是当工程师,修好所有的水管。

>

>??莱拉,11岁”

李天明读完,久久不能言语。

第二天清晨,他带着一台双语版“迷你听风者”登上飞往内罗毕的航班。箱子里还有五十套教学组件,以及一份详细的开源协议草案??他决定将“中国心”的基础感知架构向全球开发者免费开放,条件只有一个:必须用于改善民生。

飞机穿越赤道云层时,他写下一段日记:

>“父亲教会我造机器,儿子教会我为什么造机器,而这个世界,正在教会我如何分享机器。

>

>技术本无国界,正如寒冷不分种族,灾难不问信仰。

>

>若有一天,非洲草原上的孩子也能指着一台嗡嗡作响的盒子说‘它知道我冷’,那便是我对这个时代,最好的交代。”

抵达肯尼亚后,项目推进远比预想顺利。

当地部落长老起初持怀疑态度,直到亲眼见证设备准确预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并引导牧民提前转移牲畜。仪式上,老酋长将一缕红绳系在热泵外壳上,用斯瓦希里语说道:“你不是外来者,你是风的孩子,大地的耳朵。”

三个月后,第一批本土化终端投入使用。它们不仅能监测气温、湿度、空气质量,还能通过声音识别预警野生动物接近营地,保护妇女儿童安全。

更令人动容的是,一群当地女学生主动组建“气候守护小组”,每天记录设备数据,绘制村庄环境变化图。她们说:“以前我们认为改变命运只能靠逃离家乡。现在我们知道,也可以靠建设家乡。”

李天明站在稀树草原上,看着夕阳下缓缓转动的风力发电机与静静伫立的白色主机交相辉映,忽然明白了张老师那句话的全部意义。

不是屋子变暖了让人感动,而是当一个孩子抬起头,眼里闪着光地说“我也想做一个会听大地说话的盒子”时??那是希望的传递,是信念的延续,是技术真正扎根于人类共同命运的证明。

归国途中,他又一次路过昭觉。

希望小学的新校舍已经落成,外墙刷成了明亮的鹅黄色。操场上,孩子们正在排练节目。音乐响起,竟是那首熟悉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李天明停下脚步。

风里飘着歌声,也飘着淡淡的暖意。

他知道,那一台台沉默的机器仍在工作,仍在倾听,仍在守护。

它们不会说话,但从不曾停止表达。

就像此刻吹过山岗的风,温柔而坚定,穿越千山万水,只为抵达每一个需要温暖的夜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