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不用跟咱们商量,他损坏的是市建委的东西,该追责那也是市建委的事,咱们不掺和,你……想着和丁主任打个招呼。”
李天明这么说,李光强哪还能不明白。
“放心,哥,我知道该咋办。”
跟丁瑾打招呼干啥?
当然是咬死了姓崔的。
屁崩脸上了,才知道臭,早干啥去了。
不是牛逼吗?
这回就让他们老崔家牛逼个大的。
“别愣着了,眼里没活啊?”
李天明见李光强半晌没动,抬腿照屁股就是一脚。
明天就是天新结婚的正日子了,全家人......
夕阳西下,昭觉县的山峦被镀上一层金红。李天明站在新校舍前的台阶上,望着操场上奔跑的孩子们,耳边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童声合唱,清亮如溪水穿石。风从山谷深处吹来,带着泥土与野花的气息,也带来了远处山坡上传感器阵列轻微的嗡鸣??那是“中国心”在呼吸。
他低头看了看腕表,时间正好是傍晚六点整。几乎在同一刻,整个村庄的热泵系统同步启动预热程序,出风口缓缓吐出温润气流。这是“光热联动机制”升级后的自动调度:根据天气预报、电价波谷和家庭使用习惯,在最节能的时刻提前蓄热。一户户人家的窗棂渐渐泛起暖黄的光晕,像星星次第点亮夜幕。
“李老师!”一个熟悉的声音唤他回头。
是那个曾用树枝画“小铁之家”的小女孩阿依娜,如今已成了希望小学科技兴趣小组的组长。她手里捧着一本手绘册子,脸上洋溢着羞涩又骄傲的笑容:“我们做了‘大地日记’!每天记录温度、湿度,还有……还有小铁说的‘空气质量指数’。”
李天明接过本子,一页页翻看。稚嫩的笔触下,有晴雨记录、风向标注,甚至还有对设备提示语的理解心得。其中一页写着:“今天小铁说PM2.5超标,妈妈就把柴火灶关了,改用电炉煮饭。她说,不能让我的肺生病。”旁边还贴了一张全家围坐吃饭的照片,背景里那台白色热泵静静运转,指示灯绿得温柔。
他喉咙微动,竟一时说不出话。
这不只是数据采集,这是生活方式的悄然变革。机器没有强加规则,而是以一次次轻声提醒,唤醒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对环境的认知。它不教条,却比任何课堂都更深入人心。
“你们知道为什么小铁能说话吗?”他蹲下身,平视孩子们的眼睛。
“因为它会听!”几个孩子齐声答道。
“对。”他点头,“它听风的声音,听雨的脚步,听大地的心跳。但它最想听的,是你们有没有感冒,爷爷有没有按时吃药,妈妈做饭时会不会被烟呛到。”
孩子们睁大眼睛,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这些“铁盒子”的意义。
阿依娜忽然问:“那如果我们以后也能造这样的机器呢?”
李天明笑了。他从背包里取出一套便携式教学组件??正是为非洲项目准备的“迷你听风者”简化版。他打开包装,将传感器模块、控制主板和电源线一一摆在地上。
“现在就可以开始学。”
当晚,他在村部会议室给十几位村民和教师上了第一堂“感知技术启蒙课”。投影仪映出简单的电路图,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解温度传感原理、无线通信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异常。“这不是高科技的秘密,”他说,“这是每一个普通人,只要愿意,都能掌握的知识。”
一位年近六十的老教师颤巍巍举起手:“李老师,我能学会吗?我连手机微信都还没搞明白。”
“您当然能。”李天明走过去握住他的手,“三年前,我也以为自己做不出能让老人安心睡觉的机器。可当我们一起努力,一点点试,一次次改,它就真的活过来了。”
教室里响起掌声。有人眼眶湿润。
那一夜,李天明住在学校宿舍。窗外月色如洗,虫鸣低回。他拿出父亲留下的笔记本,翻开空白页,写下新的一页:
>“技术真正的归宿,不是展厅里的奖杯,也不是财报上的数字,而是当一个山村老教师鼓起勇气按下第一个焊点时,眼中闪烁的光。
>
>我们曾担心被误解为监控者,其实我们只是传递者??把科学的语言翻译成人间听得懂的关怀。
>
>而今,这份关怀正在反哺创造它的土壤。”
第二天清晨,他接到林知夏的视频通话。
“新疆那边又有新发现。”她声音兴奋,“阿卜杜拉大叔家的棉花田连续三年增产,他不仅自己全量接入系统,还带动周边七个村子组建了‘智慧棉农合作社’。他们用我们的预测模型申请农业保险,拿到了全国首笔基于AI气象预警的理赔款。”
屏幕切换到田野画面:金色阳光洒在整齐的棉垄间,无人机正低空飞行巡检,远处几台热泵嵌入灌溉渠旁的防风林带,外壳上挂着维吾尔文标识牌:“智慧之眼,丰收之源”。
“更没想到的是,”林知夏继续说,“他们自发组织了‘田间讲师团’,轮流去各村讲课。阿卜杜拉说,‘以前觉得种地靠天命,现在才知道,天意也能读懂’。”
李天明看着视频里老人站在田头挥手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才是他梦想中的模样??技术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施予,而是自下而上的生长。它扎根于土地,开花于人心,最终结出属于人民自己的果实。
挂断电话后不久,王雪梅发来一条加密消息:“联合国方面确认,肯尼亚示范点运行稳定,水源监测准确率已达92%。当地卫生部门已计划将其纳入国家应急响应体系。另外……开源协议已通过初审,预计三个月内正式发布。”
他深吸一口气,回复三个字:“好,等你。”
返程途中,列车穿行于云贵高原的隧道群中。车厢安静,乘客大多沉睡。李天明望着窗外忽明忽暗的光影,思绪却飘回三十年前的那个冬天。
那时他还只是个技校学生,在父亲破旧的工作坊里拆解一台报废电暖器。老式电阻丝烧坏了,母亲舍不得换新机,只能裹着棉被瑟瑟发抖。他记得自己跪在地上反复测量电压,满手油污,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做出不会坏、也不贵的暖气。”
如今,“中国心”系列已在二十多个省份部署超过百万台,平均售价不到市场同类产品六成,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突破97%。更重要的是,它们不再仅仅是取暖设备,而是嵌入日常生活的“生活伙伴”:提醒独居老人服药、协助残障人士调节室内环境、为留守儿童提供语音陪伴功能……
可他也清楚,这条路仍布满荆棘。
就在一周前,某境外NGO发布所谓“人权报告”,指控“脉搏计划”收集少数民族生物特征信息,企图抹黑项目形象。尽管海江联合迅速公布全部数据脱敏流程,并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入驻核查,但舆论战从未停歇。
赵婉清在内部邮件中写道:“他们怕的不是技术,而是这种技术背后的逻辑??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正在打破‘科技=资本扩张’的西方叙事垄断。”
李天明深知,这场较量远未结束。
但他也相信,只要还有人愿意为一口热饭、一间暖屋、一句及时的提醒而奋斗,就有无数个“小铁”会在沉默中坚守。
列车驶出最后一座隧道,晨曦铺满原野。
手机震动,是小宇发来的语音消息。
“爸爸,我和同学做了个实验!我们用废旧空调外机改装了一个简易空气过滤器,接上了你寄回来的教学模块。今天学校雾霾严重,但我们班的空气质量一直是优!老师夸我们是‘未来工程师’!”
稚嫩的声音里满是自豪。
李天明闭上眼,嘴角扬起。
他知道,儿子不懂什么国际博弈、伦理争议,他只知道,机器应该帮人,就像爸爸做的那样。
而这,恰恰是最纯粹的技术初心。
回到柳州总部那天,全体员工齐聚研发大楼前广场。五百多人手持白色LED灯牌,拼出一幅巨大图案??一台正在运转的热泵,周围环绕着不同肤色的孩子笑脸。无人机航拍镜头缓缓升起,形成震撼视觉。
李天明走上台,没有讲稿。
“三年前,我们启动‘脉搏计划’时,有人说这是理想主义,注定失败。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是为了证明谁错了,而是想告诉所有人:理想主义未必赢,但如果没有理想主义者坚持去做难而正确的事,这个世界就不会进步。”
人群安静聆听。
“有人问我,下一步要去哪里?我要说,去更冷的地方,去更偏的山村,去那些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角落。因为真正的文明,不在于大城市有多少霓虹灯,而在于最后一个孩子能否安然入睡。”
掌声雷动。
仪式结束后,他独自走进实验室。一台全新的原型机正在测试舱内运行,代号“共生一号”。这是“社会行为分析引擎”3.0版本的实体载体,首次实现多模态交互:不仅能感知环境,还能通过非侵入式毫米波雷达捕捉人体姿态变化,识别跌倒风险;结合声纹情绪分析,可在用户抑郁倾向初现时触发社区心理干预机制。
最关键的是,它具备“自我遗忘”功能??所有个人数据在完成任务后72小时内自动清除,仅保留匿名化趋势统计,从根本上杜绝滥用可能。
林知夏走过来,轻声问:“敢不敢第一批试点?”
他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生命体征模拟曲线,点了点头:“就从昭觉开始吧。让第一个听见心跳的,依然是那片土地。”
当晚,他在公司内网发表了一篇名为《致十年后的我们》的文章:
>“如果你读到这篇文章,说明我们还在前行。
>
>希望那时的‘中国心’已经不再需要我来解释它的善意,因为它早已成为寻常日子里的一部分,像水、电、阳光一样自然存在。
>
>希望那时的孩子们提起科技,想到的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某个冬夜里,机器轻轻说了一句‘该盖被子了’的温暖。
>
>更希望那时的世界终于明白:最先进的技术,永远服务于最平凡的人类需求??活着,有尊严地活着,彼此守护着活着。
>
>若真如此,请记住,这一切始于一次滑坡后的废墟,一台不肯死去的热泵,和一群不愿沉默的人。”
文章末尾附了一张照片:云南怒江峡谷中,一群孩子围坐在热泵旁,仰头望着星空。设备正用傈僳语播报明日天气,而其中一个女孩指着天空,似乎在问:“星星也会冷吗?”
几天后,民政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智能民生终端进万家”工程,首批将在西部地区投放五十万台公益型感知设备,覆盖高寒山区、边境村落、留守家庭等重点群体。财政补贴、企业让利、社会捐赠三方协同,确保每户承担成本不超过百元。
与此同时,教育部将“智能家居与公共健康”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南,鼓励各地开展“小小科技志愿者”活动。山东、浙江等地已有上千所学校报名参与设备维护与数据解读培训。
一场静默的变革,正在广袤国土上蔓延。
李天明受邀参加启动仪式。当他看到大屏幕上滚动播放各地民众与“小铁”共处的画面时,忽然感到一阵眩晕般的恍惚。
他曾以为,改变世界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
现在才懂,真正的改变,发生在无数个无人注意的瞬间??
是甘肃老人摸着热乎的墙面喃喃“原来政府一直看着我”;
是贵州母亲收到补助短信时泪流满面地说“我不是没人管”;
是新疆牧民骑马穿越风雪,只为给安装队送来一碗热奶茶;
是非洲女孩第一次通过语音助手喊出“我爱科学”……
这些微光汇聚起来,便是时代的炬火。
活动结束当晚,他收到一封来自喀布尔的邮件。
附件是一份PDF文档,标题为《莱拉的水管修复计划》。正文用工整英文写成,附带手绘图纸:利用太阳能加热装置防止冬季水管冻结,水源检测模块连接简易报警器,一旦漏水立即通知附近居民。最后写着:
>“亲爱的李叔叔:
>
>我研究了您公开的技术资料,试着设计了一个适合我们学校的系统。我知道它很粗糙,但如果有可能,请帮我看看能不能改进?
>
>我还想告诉您,昨天教室里来了新老师,带来了发电机和两台旧电脑。我们班成立了‘希望工程小组’,目标是在明年春天之前,让全校每个房间都不再漏水。
>
>您说技术无国界,我现在相信了。
>
>等我长大了,要亲自去中国学习,然后回来修好所有的路、所有的桥、所有的水管。
>
>??莱拉”
李天明读完,起身走到窗前。
夜空中繁星点点,如同千万台正在运行的“小铁”,默默守望着这片土地。
他打开电脑,新建一封邮件,主题写上:“关于莱拉的水管修复计划??第一阶段可行性分析及资源支持方案”。
然后一字一句地敲下回复:
>“亲爱的小工程师:
>
>你的设计非常棒,尤其考虑到当地条件限制,创新性极强。我已经联系了我们在巴基斯坦的合作团队,他们会尽快寄送一批基础材料包,并安排线上辅导……
>
>另外,我想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在我小时候,也曾经画过一张‘让全世界都有暖气’的画。那时候没人相信我能做到。
>
>所以今天,我百分之百相信你。
>
>继续画下去吧,未来的工程师。世界等着你来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