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是来海尔厂的话,能不能解决住房问题?”
“不能,厂里有规定,外地职工工作满三年,厂里提供廉租房。”
“我的工资待遇呢?”
“技术员岗位,都是统一标准,入职后岗位工资520元。”
“没有试用期?直接可以转正?”
“对!但是入职三个月以后,部门领导会对你进行岗位职能考评,如果不合格,会进行调岗。”
“我的升职渠道呢?”
“那要看你的实际工作能力,你要是能力确实突出。”
李天明抬手指向了郑毅。
“我就让他混蛋,你坐他的位置,到时候,一个月工资,够你在国营厂干一年的。”
呃……
李总,你礼貌吗?
郑毅郁闷了,他今天是来帮着进行专业考核的。
“谁还有问题,一起问!”
最开始只有三五个人,可随着被心仪单位拒绝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天之骄子们也渐渐地认清了现实。
他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并不具备惊才绝艳的能力,也没有人求贤若渴的期待着他们的加入。
在现实面前,为了生存,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降低标准也就不得不为了。
一些人对李天明的答复,明显并不满意。
在他们看来,屈就一家集体企业,已经是自降身份了,理所当然的应该享受更高的待遇。
可李天明根本不惯着他们,那些专业不对口的,或者专业知识通不过考核的,一律哪凉快哪待着去。
他要的是真正的人才,是来了就能发挥作用的。
他不介意给对方成长的时间,但最起码也得是那块料才行。
“哥,咱们要是把标准定的这么高,还能吸引得来人吗?”
眼看着又被李天明打发走了几个大学生,天满不免担心的问道。
“你还想签回来一帮祖宗供着啊?关键是这帮祖宗还都是啥也干不了的。”
李天明确实希望能为企业储备一些人才,但前提是宁缺毋滥。
今天哪怕只拿下一个,也算是没白来。
更何况,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
王玉龙,还有刚刚给李天明捧哏的那个叫庄静的女学生。
此外还有好几个,都在接受吴月华的考核呢。
他们对前往集体企业工作的兴趣不大,可是有机会跟在吴月华这样的科研大佬身边学习,那吸引力可不是一般的小。
随着第一批来应聘的学生离场,第二批被放了进来。
还是一样的情况,大学生们只知道围着那些企事业机关单位,瞧都不瞧海尔厂和猎鹰厂一眼。
那些单位的招聘人员一个个的全都摆出一副看好戏的模样。
说得再多又有啥用?
集体企业就是集体企业,还打算逆天改命啊?
你们工资高又咋了?
我们是国企,工资只有你们的一半,可这些大学生照样只对我们国企趋之若鹜。
“哥,要我说,咱们就不该来,大学生多点儿啥?咱们厂自己培养出来的,也不比他们差。”
一直遭受冷遇,天满最先受不了了。
“你给我踏实坐着,我都不急,你急个啥?”
先让这些天之骄子们去碰碰壁,等一脑袋撞上去知道疼了,自然就明白什么叫面对现实了。
去年海城的大专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有多少人?
27000多,今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数。
这么多人,就算外地的单位接收一部分,至少还得剩下一万多。
全靠上面硬性摊牌,这些大学毕业生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李天明刚刚已经把条件亮明了,他不信没有人动心。
果然,半个小时以后,开始有人朝着他们的招聘窗口走了过来。
还是一样的程序,先进行专业考核,当然了,郑毅等人提出的问题不会太难。
通过专业考核的,直接来找李天明和天满等人谈条件。
有些异想天开的,直接让其混蛋。
真以为读了四年大学,就镀金身了?
也就是现在,再过10年试试,敢谈条件的都得边儿待着去。
愿意给他们这些生瓜蛋子提供一个就业的机会,不至于刚毕业就面临生计问题,都应该感恩戴德。
随着第三批,第四批……
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被放进来,关于海尔厂和猎鹰厂的待遇也在这些大学生当中传开了。
除了待遇之外,李天明对他们学以致用的承诺同样具有吸引力,更何况……
还有吴月华这块金字招牌。
老太太那一句:想干实事的,跟我走。
不知道让多少热血青年都要沸腾了。
一天下来,收获颇丰。
天满紧皱着的眉头,也总算是舒展开了。
只不过……
“哥,三十多个人,其中有十八个只想跟在吴老师身边学习,厂里一时半会儿的用不上,还要每个月开那么高的工资……”
天满心疼的倒不是工资,而是在担心,万一这些人跟着吴月华,学成以后另谋高就了,到时候,厂里的投入岂不是全都白费了。
“这么点投入算啥?将来他们就算不为海尔厂工作也无所谓,只要是咱们培养出来的,他们以后无论走到哪,身上都得打着海尔的烙印。”
当然了,这漂亮话是说给别人听的,只要和海尔厂签了劳动合同,还能让他跑了不成?
更何况再过几年,就业形势会变成什么样?
反正不会比现在好。
而海尔厂几年以后,又会发展成多大的规模呢?
李天明前段时间已经在和李蓉蓉研究在美国建厂的事了。
“明天各大院校就要开始陆续公布分配结果了,到时候,肯定还有想进海尔厂的,你和郑毅必须把好关,别啥样的都往厂里招。”
今天之前,李天明一直对90年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深信不疑。
可今天见识过以后才知道,原来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已经有那些眼高手低,不知道自己行老几的了。
对于这一类人,李天明的态度很坚决,别说大学生,就算是研究生也坚决不要。
“吴老师,您这边咋样?选到合心意的学生了吗?”
“这十几个,也都打算带回去,你来安排一下。”
今天这场招聘会,收获最大的就要数吴月华了。
被她选中的人,收做学生,或许还差了点儿,倒是给她做助手,基本上都没啥问题。
接下来就要看这些还没有正式步入社会的生瓜蛋子,能不能待得住了。
记录好这些学生的个人信息,李天明叮嘱了天满,让他尽快安排人,和对方所在的学校联系,档案要尽快拿到手里。
安排好一切,李天明随后便叫上了刘东,带着吴月华一起回村。
折腾了大半天,别说吴月华,就连李天明都有点儿累了。
“吴老师,您今天挑的这些人,到最后,您猜有几个能留下?”
“超过一半就行,现在的年轻人……和以前真的是不一样了。”
特殊年代开启之前,吴月华也是带着学生搞科研,那个时候的年轻人踏实,稳重。
现在……
“太浮躁了!”
一路聊着天,天黑前到了村里,一个多月没回来,吴月华此刻感觉喘气都舒服。
“吴老师,您回来啦?身体咋样?”
“吴老师,可不能再和以前那么拼了,不是小岁数的人了,可得注意身体。”
“平时要是有啥事就言语一声,乡亲们都能伸把手。”
“晚上别开火了,来我家吃,今个吃捞面。”
吴月华刚下车,就被乡亲们给围住了。
听着乡亲们关切的言语,吴月华顿时感觉心里暖烘烘的。
当年,她之所以拒绝返回原单位,决定留在村里,除了为报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在这里,她能感觉到人情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