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凡人穿越修仙苟活 > 第五十九章 烟火起处家园兴,绿满魔城藏隐

凡人穿越修仙苟活 第五十九章 烟火起处家园兴,绿满魔城藏隐

簡繁轉換
作者:打字狂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28 05:48:19 来源:源1

第五十九章烟火起处家园兴,绿满魔城藏隐忧(第1/2页)

玉髓泉汇成的湖泊边,第一缕炊烟在晨光中升起时,魏所正带着族人们丈量土地。

湖面泛着温润的乳白光泽,倒映着远处新生的绿洲与天际的朝霞,岸边的固沙草已蔓延出数里地,根系牢牢锁住沙土,叶片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光。魏所手中的木尺(寻踪部族人用硬木仿制的烟火工具)在地面划出清晰的线条,将湖泊东侧的平地划分为居住区、农田、工坊三大块。

“居住区靠北,地势高,能避开汛期的湖水;农田沿湖分布,方便引水灌溉;工坊建在西侧,靠近古渠,取水方便还能减少对居住区的影响。”魏所一边划界,一边讲解,“房屋按‘三合院’样式搭建,每院住三户人家,中间留出门廊,既能遮阳又能避雨。”

老阿爷拄着木杖站在一旁,看着地面上的规划图,眼中满是感慨:“这布局比古籍中记载的先民村落还要周全。”他转头对族人们喊道,“都听魏先生的安排,青壮去砍伐胡杨木、搬运石块,妇女们编织草绳、和泥,孩子们去收集干草,咱们今天就动工建家园!”

族人们齐声应和,干劲十足。青壮们扛着铁斧(魏所指导打造的第一批铁制工具)钻进绿洲边缘的胡杨林,砍伐那些枯死的老树——新生的树苗已在玉髓泉的滋养下冒出新芽,需精心呵护,而枯木正好用来搭建房屋。铁斧锋利,砍在枯木上“咔嚓”作响,很快便有一根根粗壮的原木被拖回营地。

魏所教族人们搭建“穿斗式”房架:将原木凿出榫卯结构,不用一钉一铆,仅靠木材的咬合便能稳固成型。“这样的房架抗风能力强,就算遇到黑风也不易坍塌。”他一边示范榫卯的拼接技巧,一边讲解,“屋顶用红柳枝编织成框架,再铺上干草与黏土,既能防雨又能保温。”

阿九带着妇女们在居住区和泥,她们将玉髓泉边的黏土与干草混合,加水搅拌均匀,制成黏稠的草泥。“草泥要反复捶打,才能黏性十足。”魏所走过去,拿起木槌示范,“这样抹在房架上,才能牢牢粘住,不会被风吹掉。”妇女们学得很快,不多时,一个个草泥饼便整齐地码放在一旁,散发着湿润的泥土气息。

孩子们的任务相对轻松,他们在绿洲中收集干枯的草叶,捆成一束束,送到搭建房屋的现场。几个半大的孩子好奇地围着魏所,看着他用墨斗在原木上弹线,眼中满是崇拜:“魏先生,这黑盒子是什么?怎么能画出笔直的线?”

魏所笑着将墨斗递给一个孩子:“这叫墨斗,是盖房子、做家具的好帮手。”他手把手教孩子如何拉线、弹线,“你们要好好学习这些手艺,将来才能把家园建设得更好。”

正午的阳光渐渐强烈,族人们在树荫下休息,喝着清凉的玉髓泉水,吃着烤得香喷喷的兽肉。魏所则带着阿石与几位精壮族人,前往古渠遗迹,规划灌溉系统。“玉髓泉的湖水要引到农田,需要修一条主渠和十条支渠,主渠宽三尺,支渠宽一尺,渠底要有坡度,这样水流才能顺畅。”魏所用铁锹在地面划出沟渠的轮廓,“渠岸用石块砌成,内侧抹上草泥,防止漏水。”

阿石指着远处的沙丘:“先生,那些沙丘怎么办?要不要也修渠引水过去?”

魏所摇头:“沙丘的土壤太松散,直接引水会导致水土流失。我们可以在沙丘边缘扎更多的草方格,种上固沙草,让它们慢慢固定沙土,等土壤变得肥沃了,再逐步开垦。”他想起民丰县的治沙经验,补充道,“生态恢复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接下来的几日,魔城的土地上每天都充满欢声笑语。第一批五座三合院很快便搭建完成,原木搭建的房架透着质朴的气息,草泥抹成的墙壁平整光滑,屋顶铺着厚厚的干草,远远望去,像是镶嵌在绿洲中的珍珠。族人们搬进新房的那天,营地举行了简单的庆祝仪式,老阿爷点燃了一挂鞭炮(魏所教族人用硝石、硫磺和木炭制成的),噼啪作响的鞭炮声在绿洲上空回荡,驱散了往日的阴霾。

农田的开垦也在同步进行。族人们用铁铲、铁犁(魏所指导打造的耕作工具)翻耕土地,将玉髓泉的湖水引入农田,湿润的土壤散发着清新的气息。魏所从行囊中取出带来的作物种子——小麦、玉米、土豆、棉花,还有各种蔬菜种子,分给族人们:“小麦和玉米种在地势平坦的地方,土豆种在沙壤土中,棉花种在靠近古渠的地块,蔬菜种在居住区附近,方便采摘。”

他教族人们制作简易的播种器:用掏空的竹筒,在底部钻几个小孔,将种子装入竹筒,一边行走一边摇晃,种子便均匀地落在翻耕好的土地上。“播种深度要适中,小麦和玉米埋三寸深,土豆埋五寸深,蔬菜埋两寸深。”魏所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播种后要覆盖一层薄土,再浇适量的水,这样种子才能顺利发芽。”

工坊的建设也如火如荼。族人们在西侧搭建了铁匠铺、木工房、纺织房和制陶房。铁匠铺里,熊熊的炉火燃烧着,族人们在魏所的指导下,将铁矿石放入熔炉中熔化,去除杂质后,倒入模具中,冷却后便制成了各种铁制工具——铁铲、铁犁、铁镰、铁斧,越来越多的铁制工具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劳作效率。

木工房里,族人们学习制作桌椅、板凳、木床等家具,魏所教他们使用刨子、凿子、锯子等工具,将粗糙的原木加工成光滑的板材。“做家具要讲究榫卯结构,既牢固又美观。”魏所一边制作一张木桌,一边讲解,“你们看,这桌子的腿和桌面通过榫卯连接,不用一颗钉子,却能承受很重的重量。”

纺织房里,妇女们在魏所的指导下,学习用棉花纺纱、织布。她们将采摘的棉花去籽、弹松,然后用纺车(魏所绘制图纸,族人们仿制的)纺成棉纱,再用织布机(同样是仿制的烟火工具)织成布料。“这布又软又结实,比兽皮舒服多了。”阿九抚摸着刚织好的棉布,眼中满是欣喜。

制陶房里,族人们学习用黏土制作陶罐、陶碗、陶盆等生活用具。魏所教他们和泥、制坯、塑形、烧制,“黏土要选细腻无杂质的,和泥时要加入适量的沙子,这样烧制出来的陶器才不容易开裂。”他一边示范制作陶罐,一边讲解,“烧制时要控制好火候,先用小火烘干,再用大火烧制,这样陶器才能坚硬耐用。”

随着家园的建设,魔城的绿洲也在不断扩大。玉髓泉的湖水顺着古渠流淌,滋养着越来越多的土地,原本荒芜的沙丘渐渐被绿色覆盖,胡杨林、梭梭林、沙棘林长势喜人,各种野草、野花也纷纷绽放,五颜六色的花朵点缀在绿洲中,美不胜收。

更令人惊喜的是,许多动物也开始迁徙到魔城。几只野兔在草丛中跳跃,一群野鸡在农田边觅食,甚至有几只羚羊在湖泊边饮水。族人们狩猎时,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长途跋涉,偶尔在农田附近就能捕获到猎物。老阿爷看着这些归来的动物,感慨道:“地脉复苏了,生灵也回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九章烟火起处家园兴,绿满魔城藏隐忧(第2/2页)

魏所却渐渐生出一丝忧虑。他发现,随着农田的不断扩大,部分固沙草被铲除,绿洲边缘的沙土有松动的迹象;而且,族人们为了提高作物产量,过度引水灌溉,导致部分地块出现了积水,土壤开始板结;更让他担心的是,铁匠铺和制陶房的炉火需要大量的木材,族人们砍伐枯木的速度越来越快,甚至开始砍伐一些新生的小树苗。

这一日,魏所在巡查农田时,发现一片玉米地的土壤已经板结,玉米苗长得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已经枯萎。他蹲下身,用手抓起一把土壤,土壤黏腻不堪,散发着淡淡的霉味。“这是积水导致的土壤板结。”魏所脸色凝重,“过度引水会让地下水位升高,土壤中的空气被排出,作物的根系无法呼吸,就会生长不良。”

他立刻召集族人们,在农田边召开会议。“我们不能一味地扩大农田、过度引水。”魏所指着板结的土壤,“地脉复苏来之不易,生态平衡更需要珍惜。如果我们破坏了固沙草,过度开发土地,迟早会重蹈覆辙,让魔城再次变成荒漠。”

老阿爷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点了点头:“先生说得对。古籍中记载,先民曾因过度开垦,导致地脉失衡,魔城才变成了荒漠。我们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魏所提出了新的规划:“第一,停止扩大农田,现有农田实行轮作制,今年种小麦、玉米,明年种土豆、棉花,后年种牧草,让土地得到休养;第二,减少灌溉用水量,修建节水灌溉系统,用竹管将水引到作物根部,避免大水漫灌;第三,禁止砍伐新生树苗,设立‘育林区’,专门培育树木,铁匠铺和制陶房改用玉髓泉的沼气(魏所教族人收集沼泽地的沼气,储存起来作为燃料)作为燃料;第四,在绿洲边缘补种固沙草,扩大草方格的范围,防止风沙侵蚀。”

族人们虽然有些不解,但看到魏所严肃的神情和板结的土壤,还是纷纷点头应允。“我们听先生的,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绿洲再消失。”阿石率先说道,其他族人也纷纷附和。

接下来的日子,族人们按照魏所的新规划,开始调整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在农田中修建了节水灌溉系统,竹管纵横交错,将玉髓泉的湖水精准地引到每一株作物的根部;在育林区,族人们精心培育着树苗,给它们浇水、施肥,看着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在绿洲边缘,更多的草方格被扎起,固沙草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

魏所则带着几位族人,在育林区搭建了一座“气象观测站”。他用竹竿、布料制作了简易的风向标和雨量计,每天记录风向、风力和降雨量。“通过观察气象,我们可以提前预判风沙、暴雨等自然灾害,做好防范措施。”魏所对族人们解释道,“烟火之道不仅是改造自然,更是要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实,魔城的生态环境渐渐恢复了平衡。板结的土壤重新变得疏松,玉米苗、小麦苗长得郁郁葱葱;育林区的树苗茁壮成长,胡杨林、梭梭林的面积不断扩大;绿洲边缘的固沙草牢牢锁住沙土,风沙再也无法侵入;玉髓泉的湖水清澈依旧,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

工坊里,族人们的手艺也越来越精湛。铁匠铺打造的铁制工具越来越锋利耐用,木工房制作的家具越来越精美,纺织房织出的棉布花色越来越丰富,制陶房烧制的陶器不仅实用,还画上了精美的图案——有八仙的形象,有玉髓泉的风景,还有寻踪部族人劳作的场景。

居住区里,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着炊烟,饭菜的香味在绿洲上空弥漫。族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老人们在树荫下下棋、聊天,妇女们在院子里纺织、做家务,男人们在农田里劳作、在工坊里做工,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这一日,魏所坐在自己的院子里,看着眼前繁荣兴旺的家园,心中感慨万千。他取出《烟火实录》,在上面写下:“烟火之道,在于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与生灵共生。地脉复苏只是开端,唯有坚守生态平衡,方能让家园长久兴旺。”

老阿爷拄着木杖走进院子,坐在魏所身边,递给他一碗温热的奶茶:“先生,你看现在的魔城,比古籍中记载的鼎盛时期还要好。”

魏所接过奶茶,喝了一口,清甜的滋味在口中蔓延:“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老阿爷,接下来,我们还要教族人们读书识字,传承文化;建立学堂,让孩子们学习知识和手艺;设立医馆,用烟火之道救治病人,让这片土地不仅繁荣,更要文明。”

老阿爷点了点头,眼中满是期待:“有先生在,我们寻踪部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就在这时,阿九匆匆跑来,脸上带着焦急的神色:“先生,老阿爷,不好了!育林区的树苗突然枯萎了一片,而且湖水的水位好像也下降了!”

魏所和老阿爷脸色一变,立刻跟着阿九赶往育林区。只见育林区的西北角,有一片刚栽种不久的杨树苗,叶片已经发黄枯萎,根系也变得发黑腐烂。魏所蹲下身,用手抓起一把土壤,土壤中竟夹杂着一丝淡淡的黑气,与之前的腐骨水气息相似,但更加微弱。

两人又赶往玉髓泉的湖泊边,发现湖水的水位确实比昨日下降了半尺,原本温润的乳白光泽也暗淡了些许。魏所心中一沉,他能感觉到,地脉的能量似乎又在减弱,难道是玉髓泉的能量耗尽了?还是有其他未知的隐患?

老阿爷看着枯萎的树苗和下降的湖水,脸上露出了忧虑的神色:“先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地脉又要失衡了?”

魏所摇了摇头,眼神却依旧坚定:“现在还不清楚原因,但我们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他站起身,望着远处的中央土丘,心中隐隐觉得,这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秘密,而解开这个秘密的关键,可能还在八仙留下的线索中。

夕阳西下,余晖将绿洲染成了金黄色。魏所站在湖泊边,看着水面上自己的倒影,心中暗暗下定决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要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绿洲,守护好寻踪部的家园,让烟火之道在这片土地上永远传承下去。

而远处的中央土丘,在夕阳的映照下,依旧沉默而神秘。玉髓泉的能量为何会减弱?树苗枯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地脉的背后还有哪些未被揭开的秘密?魏所知道,新的挑战已经来临,而他必须迎难而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