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季汉帝师,从教刘备反夺兖州开始 > 第106章 翁为萧何婿为张良,共佐玄德三

季汉帝师,从教刘备反夺兖州开始 第106章 翁为萧何婿为张良,共佐玄德三

簡繁轉換
作者:佚名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28 05:48:25 来源:源1

第106章翁为萧何婿为张良,共佐玄德三造大汉,岂非千古佳话?

荀绍眼眸一动。

倒不是说自家叔父的猜想有错。

其实他多少也猜出,刘备所以能速破袁术,多半有自己那位妹夫背后谋划之故。

令荀绍意外的是,荀或竟称其为「我那女婿」。

这还是荀或知晓女儿委身于边哲后,头一次在人前如此称呼边哲。

这意味着,荀或其实内心中,已认可了边哲是他荀氏之婿。

荀绍面露喜色,遂是笑道:「叔父,你终于认那边玄龄是你的女婿了?」

荀或一愣。

无意间透露了心中想法,被自家侄子窥破,不禁略有尴尬。

轻咳几声后,荀或叹道:「不管这边玄龄是敌是友,你妹妹已委身于他是事实,他是我荀氏之婿亦是事实,为叔自然只能接受这事实。」

听得荀或亲口承认,荀绍心下愈是窃喜。

眼珠转了一转,当即趁热打铁道:「当初这边玄龄效忠刘玄德,叔父在辅佐曹孟德,彼此各为其主,虽为翁婿亦为敌人。」

「现下叔父已然辞官,刘玄德已非叔父之敌,这边玄龄自然也就不是叔父的敌人,更非我荀氏之敌。」

「叔父,侄儿觉得,既是曹氏弃我,叔父也当为自己,为我荀氏另谋一份前程了吧。」

荀彧心头微微一震。

荀绍的言外之意,自然是想劝他率荀氏一族,转投至刘备麾下。

荀或一时沉默不语。

「侄儿知叔父与曹孟德有承诺,然则其纵容曹仁夏侯惇之流欲害叔父,已然失信在先,叔父自然不必再守什麽承诺。」

「今刘玄德横空出世,破吕布逐曹操败袁术,数月间横扫徐兖,竟无一败绩!」

「咱们游历徐州这几日,更亲眼见得刘玄德治下之地,政通人和,贤能人尽其才,百姓交口称颂。」

「这等文韬武略兼有,仁义贤明之主,远胜曹操十倍!」

「且这刘玄德乃汉室后裔,其匡扶大汉之诚心,更是远非曹操可比。」

「当初叔父既能弃袁绍而佐曹操,今日既为曹操所弃,为何不能辅佐这刘玄德?」

「将来大事若成,于国于家,皆乃两利之事啊!」

荀绍索性捅破了窗户纸,将憋在心底,酝酿已久的肺腑之言一吐为快。

荀或依旧不语,眼神却已波澜澎湃。

仁明之主,汉室后裔,匡扶社稷,于公于私——

这些个字眼,句句点在了他的心坎上。

「关键是,刘玄德之谋主乃边玄龄,边玄龄又为叔父之婿!」

「以叔父的声名,再加上边玄龄这一层关系,若事刘玄德,必为其奉之为上宾!」

「彼时边玄龄为张良,叔父为萧何,翁婿共辅刘玄德成就三造大汉之伟业,将来史书之上,岂不是一段千古佳话?」

荀绍见荀或已动摇,当即再添一把柴。

荀或心头一震,不光是眼神,脸上亦现波澜。

「三造大汉,萧何——」

荀或抬起头来,望着眼前沸腾的人群,目光延伸向城楼,落在了那面「刘」字旗上。

他的眼神,似乎已若有所悟。

半晌后,荀或却轻声一叹:「玄德公确为吾心目中之仁主,只是为叔方辞别曹公,短短不到一月便改投新主,岂非叫天下人轻看?」

荀绍眉头一皱。

自家叔父还真是个拧巴之人,到这个时候了,还在顾虑着世人议论。

荀绍心中一急,张口欲要再劝。

「不过——」

未及开口,荀或却话锋忽转:「吾虽不便事玄德公,我荀氏一族却并非不能事之,你父亲现下不就正在玄德公麾下任职麽。」

荀绍眼眸一亮,转忧为喜。

他的父亲荀衍,自前番为梁父为刘军所俘后不久,便已出仕于刘备。

荀或言下之意:

我虽顾虑名声,不能即刻出仕刘玄德,咱们荀氏一族,却可以学你父荀衍,投奔于刘玄德麾下!

「叔父能有如此气量远见,我荀氏前途可期也!」

「侄儿代父亲,代咱们荀氏子弟,多谢叔父!」

荀绍如释重负,向着荀或一揖。

荀或一声轻叹,将这个急于「投刘」的侄儿,扶了起来。

「你也不必太过乐观,为叔这般决断,依旧是一场豪赌。」

荀或话气忽转肃然,目光望向北面:「曹孟德也好,吕布也罢,合之也远不及袁本初。」

「甚至是那袁术,亦是外强中乾,其实力远逊于其兄。」

「今袁本初已出手扶持吕布,更亲自下场兵围范县,兖州之局势已攻守易形。」

「玄德公若要夺取兖州,则势必要与袁本初开战,依其现下之实力,与袁本初大打出手实不明智。」

「可若不与袁本初交手,便不能全据兖州,不全据兖州则不足以平天下。」

「玄德公接下来的路,恐怕不会走的如之前那般顺利呀——」

荀或捋着细髯将充州局势点明,眉宇间流露出几分担忧。

荀绍也随之冷静下来,微微点头道:「叔父言之有理,袁本初之强,确实非曹操袁术之流可比。」

「不过玄德公有我那妹夫辅佐,不知凭其智计,可有补弥与袁绍实力上差距的希望?」

荀或沉吟不语。

心中权衡分析良久后,方道:「你所言未尝没有可能,毕竟你这妹夫,乃是能以一己之力,将刘玄德从沛县一隅,托扶到两州之主的世之奇才。」

「不过,这般重担,岂可令他一人承担,我荀氏也当出一分力才是。」

荀绍眼眸一亮。

「你公达兄长,现下还避居于荆州,我便修书一封,请他来辅佐玄德公。」

「公达才智过人,尤善行兵用谋,当可为玄德公左膀右臂。」

荀或目光转向了西南荆州方向。

荀绍立时明悟。

自家叔父,这是要召自己堂兄荀攸,前来出仕刘备。

荀绍面露喜色,点头道:「叔父曾言,论兵法计略,公达堂兄乃我荀氏之首,若能召他来辅佐玄德公,必能帮妹夫分担一二。」

荀或目光又转回北面,喃喃道:「光是公达一人,恐怕还不够,那个人素来鬼谋神算,倒是与吾这女婿有几分神似,只是不知他愿不愿意来辅佐玄德公——」

两天后。

刘备统两万大军,浩浩荡荡班师下邳。

入城当日,满城士民万人空巷,欢迎他们的新州牧凯旋。

.

望着夹道相迎,争相称颂的下邳士民,刘备是大感意外,显然没料到自己竟已有如此威望。

「自古为君者,欲得子民敬服,无非是文治武功而已。」

「主公破曹操而败袁术,御敌于国门之外,保得徐州士民勉于再遭战乱之祸,此为武功也。」

「主公用贤任能,吏治清明,待民以宽,短短数月间便令徐州从战乱阴影中走出,重现了生机,此为文治。」

「百姓心中有杆秤,主公有如此文治武功,百姓们焉能不由衷拥护。」

边哲一席话,将百姓夹道相迎的原由点明。

刘备这才恍然省悟,欣慰之馀,不禁慨叹道:「备只是做了一个为官者应做之事,未曾想到便能得百姓如此感激。」

「倘我大汉为官者,人人皆能尽其本份,大汉朝又何以衰落至此!」

唏嘘感慨间,一行人已回州府。

入府第一件事,刘备便召集随行谋臣武将,论功行赏。

除却张飞,陈登等已封任者,赵云,张辽,徐盛,步骘等有功之人,皆依功升赏。

上到府州从事,下至郡守国相,老刘自然是毫不吝啬。

作为首功的边哲,封赏自然最重。

金银布匹自不用说,光是官位,老刘就一口气给边哲添了三个。

头一个,在军师之后,加上了中郎将之职。

单纯军师,只有出谋划策之权,属于文官。

加上中郎将,则拥有了军职,获得了统兵之权,可招募自己的部曲。

第二个官职,则为充州别驾。

这个官职,乃州牧属官之首,地位与麋竺的徐州别驾相当,于一州之中,可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第三个官职,则是兼领山阳郡太守。

山阳郡东接徐州,北连兖州,乃两州之中,心脏枢纽,亦为老刘在兖州的大本营所在。

此郡之地位,与下邳国相当,甚至其重要性,还在下邳国之上。

老刘将山阳郡交给边哲,对他的这份倚重信任,尽显无馀。

至此,边哲的头顶上,便有了三个头衔。

军师中郎将,兖州别驾,兼领山阳太守。

地位之显赫,权势之重,已是名符其实的刘营众官之首。

老刘这般重封,众人自然皆无异议。

边哲的功劳,乃是众所周知,纵然是关羽和张飞两个义弟,亦无不信服。

边哲对老刘这份信任器重,心中自是大为感动,略作推辞之后,便毅然接下了这份重担。

论功行赏罢,接下来便是重中之重:

北救兖州。

众人各抒己见,争相进言。

多数人主张,对吕布当以战为主,对袁绍则当以和为主。

原因也一目了然。

吕布是要与刘备争夺充州,双方只能不死不休,绝不可以言和,更不可能共分兖州。

一山不容二虎,那就只能战出个胜负,分出个生死。

而顾忌于袁绍势大,众人则皆主张不宜与袁绍大打出手,能和则和。

故多数人以为,刘备当亲率大军,北上鄄城,全力击破吕布。

若破吕布,则袁绍无爪牙可扶持,多半会撤范县之围,令袁熙所部退回黄河北岸。

如此,老刘便不必直接与袁绍交锋,双方可依旧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

众人的观点,简而言之便是:

袁绍太强,能让袁军自行退走,不必与之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乃上上之策。

「玄龄,众人所言,你以为如何?」

老刘也拿不定主意,只得照惯例徵询边哲的意见。

堂中鸦雀无声,众人目光,齐聚向边哲。

边哲深吸一口气,朗声道:「哲以为,我们当先放着吕布不打,反而要先打袁绍!」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