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新命记 > 第一一五二章 姿态

大明新命记 第一一五二章 姿态

簡繁轉換
作者:哼哈大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19 23:20:24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一一五二章姿态

之前,硕托、拜尹图一行来杨振这里,初提议和之事的时候,曾经为金海镇出售米、麦、粟等粮食,开过一个价,当时开价是每石银十两。

特别是针对上等精米,甚至开出了每石银二十两的价钱。

这是很有诱惑力的价格。

如果对方不是清虏,杨振是很难忍住不与其贸易的。

毕竟,他都不需要搞什么倒卖朝廷军粮的骚操作,他只需要派出船队到江南,或者汉城,或者倭国,按市价采买粮食,然后运回金海镇来,就能大赚特赚了。

而且他也很清楚,现在清虏手里多的是金银珠玉之物。

因为他们先前一次次打进关内,掳掠过大同、宣府、京畿、北直隶、山东等大明北方许多地区,破了几十座城池,除了人口,这些地方府库与民间的金银财帛,几乎被他们席卷而空。

与此同时,他们也一次次抢掠和勒索过朝鲜以及察哈尔和漠南蒙古诸部落,攒下了无数的金银珠玉之物。

抢来的人口、粮食、牲畜、布帛、器械等财货物资,多数会在战后作为战利品赏赐有功之人。

可是掳掠搜刮而来的黄金、白银,却会大量积攒下来。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外藩蒙古部落和伊彻满洲各部落,进贡战马、参、貂、东珠等物之后,更喜欢领回他们部落急需的物资赏赐,而不是要黄金白银。

因为要了黄金、白银,他们也无处购买所需的盐茶、布帛、药材、铁器等紧俏物资。

另一方面,清虏也需要打量的储备金银,以备与宣大沿边各口的晋商们进行大宗的走私贸易之用,用大量的真金白银,从晋商手中换取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战略物资。

但是这几年来,由于杨振的因素,他们与宣大地区沿边各口商人们的贸易,几乎全部中断,而这也导致他们手中存有大笔金银。

然而银两虽多,却无处贸易,久而久之,导致其国中银贱,而诸物腾贵。

在这样的形势下,只要杨振答应贸易互市,他就能轻轻松松的把清虏手里的大笔金银赚回来。

而这也正是上一次祖泽润跟随洪承撰前来盖州时,向杨振说起过的一个赚大钱之道。

祖泽润他们这些人的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毕竟就算真的收复了辽沈,真的占领了清虏盛京的皇宫府库,那里就算有再多的黄金白银,也不是你杨振自己的,而是朝廷的。

你若敢贪墨盛京宫室府库里的金银财货,到时候有的是人弹劾你。

到那时你本来就处在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境地,只要有人弹劾你,那你就真的是吃不死也要脱层皮了。

如果考虑到以往历史上一再出现的类似故事,你很难说祖泽润的担忧是多余的。

相反,通过“养寇自重”确保自己不被裁撤或者治罪,然后通过垄断互市贸易,将清虏的真金白银一笔一笔赚到自己手里,的确是大多数边将最好的生存之道了。

但可惜,杨振并不是大多数边将中的一员。

所以他的真实想法,是祖泽润这样的人根本理解不了的。

当然,也不是硕托所能理解和看破的。

因为杨振想要的,不只是清虏历年抢走的金银,他还要被他们占据的土地,甚至包括他们的命。

但是,这一点并不妨碍杨振在现阶段,摆出一种愿意与他们互市贸易的姿态。

“我知道你们不缺钱,但是金海镇的粮食也不宽裕,要是卖给你们了,我们吃什么呢?”

“都督说笑了,你们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地大物博,无所不有,区区十万石、二十万石粮食,不过九牛一毛而已!”

眼见杨振对贸易的态度有所松动,硕托立刻跟进。

“二十万石?诚郡王你可真敢狮子大开口啊!”

“都督想想,二十万石粮,可相当于两百万两银子呐!”

自古财帛动人心,硕托不信杨振在两百万两银子面前能够无动于衷。

果然,硕托话音刚落,陪同在场坐在杨振右手一侧首席的吕品奇一时间难掩心中激动,忙扭头去看杨振,满脸跃跃欲试。

包括临时奉命赶来陪同会见,坐在杨振右手一侧次席的征东军右翼总兵官杨珅,也在听到“二百万两银子”这个数目时,瞬间转头去看杨振。

不过,他们两人一个神色激动,另一个却是神色凝重。

杨振见状,一边冲着吕品奇、杨珅,用右手往下压,示意他们稍安勿躁,另一边,则面对硕托,笑道:

“二百万两银子,可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你们确定一次拿得出来?”

硕托早已看到了杨振手下与会的两个总兵的反应,知道杨振心动,而且他也相信议和后,这帮南朝边将没了顾虑,只要有银子,他们什么都会出卖。

于是他立刻答道:

“当然!都督若能一次拿出二十万石粮,我们当然不会吝啬这些许银子!”

硕托的语气斩钉截铁,仿佛二百万两银子并不多,随随便便就能拿出来一样。

杨振盯着他看了一会,看出他不像是在信口开河,随后哈哈一笑,端起茶杯说道:

“那你们就先备着银子吧。要知道二十万石粮食,即便对本都督来说,筹措起来,也需要一段时间。而且此事体大,本都督也要再考虑考虑!”

“正该如此!”

话说到这里,杨振本想打发他们出去,让人先安顿他们休息一下,但是硕托丝毫没有要休息的意思。

他只好放下茶杯,笑着说道:

“看来,诚郡王这一回,不只是为了贸易,为了互市而来啊!”

“都督果然目光如炬!”

硕托顺手拍了杨振一记马屁,随即神情变得肃穆,说道:

“两国议和期间,都督麾下,不仅派人在耀州城的眼皮子底下垦荒,而且还在三岔河口一带筑城,消息传到盛京,我大清皇上,命我前来询问,贵我双方早有约定,何故不收前约?”

硕托神色肃穆,但此话说得却是相当尴尬。

其实,金海镇往北盖州以北安置人口垦荒定居的事情,耀州城的清虏早就发现了。

包括金海镇的水师派人派船到三岔河口筑城的事情,耀州城的清虏巡哨也发现了。

而且这些情况,早在九月里,就报到了海州,报到了辽阳,然后一路报到了盛京城。

只是当时议和的事情,对多尔衮他们来说,还属于剃头挑子一头热,他们不愿意节外生枝,跟杨振撕破脸皮。

因为对多尔衮及其支持者们来说,他上位后的国策有二:其一是讲和,其二是自固。

而且不讲和的话,又无以自固。

不自固的话,多尔衮权力根基不稳,随时可能出事。

真到那时候,多尔衮皇位可能就没了,追随者们甚至可能命都没了,哪还顾得上计较金海镇北上垦荒的事情啊!

所以,消息报上去后,便被多尔衮及其支持者们硬生生压了下来,没有立刻做出反应。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经济退步之后,讲和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几乎已成定局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给明里暗里的反对者们一个交代,也为了显示多尔衮的强硬姿态,他们决定拿这个事情说道说道,起码不能再装看不见了。

对此,硕托是很不以为然的。

虽然杨振不讲武德,又是派人在三岔河口筑城,又是派人北上定居垦荒,可问题是金海镇的人马,还真的是没有越过蟠龙山啊!

至少面子上还说得过去啊!

再说三岔河口两岸,多是沼泽滩涂和荒草甸子,夏天潮湿炎热,蚊虫肆虐,之前白给都没什么八旗人丁愿意去那里屯垦。

现在自家人马已经撤离熊岳、盖州了,那里更是荒无人烟,安全都没有保证,还有争来争去的必要吗?

硕托相信,从海州出兵前去,一开始是完全可以将筑城的人撵走的,甚至也有把握将新修的城池夷为平地。

可是有什么用呢?

如果大清国出兵在那里驻屯,那里离海那么近,根本守不住。

如果大清国只是把城池毁掉,然后撤离,那么等他们走了以后,金海镇的人马必定还会再来。

因为,整个辽南地区的沿海,早就已经是杨振的天下了。

所以,硕托是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希望盛京方面息事宁人的。

这一回,硕托奉旨到盖州来见杨振,原本第一件事就该为此事提出严正交涉的,但他怕影响接下来的正事,所以忍下没提。

但是,这是多尔衮为他此行定下的任务之一,哪怕是做给别人看,他也不能不提一提。

他见杨振对互市的事情似乎颇为动心,不会随意翻脸,因此趁机把它提了出来。

“呵呵,诚亲王这是询问呢,还是质问呢?”

“询问,询问——”

硕托的姿态进一步放低。

“若是询问,那本都督就给你一个理由。”

“都督请讲!”

“九月以来,我们垦荒也好,筑城也好,都是为了提醒你们,不要低估了我们金海镇继续开战的决心,提醒你们应当加快议和的进程!”

“这——”

杨振的理由,当然是随口瞎诌的。

但是他愿意给一个理由,就已经很给硕托面子了。

硕托闻言,愣了愣,也没再多说什么,暗中叹口气,只能默认这件事已经翻过去了。

因为接下来,他的话题已经转到别的方面。

“另外,关于金海镇从通远堡,——撤军的事情,还请都督尽快下令!”

“我大明朝廷的旨意下来,本都督自会遵旨而行,你们急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