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蜀汉之庄稼汉 > 第1460章 巨变

蜀汉之庄稼汉 第1460章 巨变

簡繁轉換
作者:甲青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19 05:29:53 来源:源1

任何一个人主,但凡智力在人类平均线以上,只要还有点理智,都不可能把平准司放到校事府手里。

可惜的是,此时吴国大皇帝,早已是嗑嗨了药,杀红了眼,根本不能以常人视之。

更别说南鲁之争后,大皇帝...

八月初三,秋风初起,渭水南岸的稻田已泛出金黄。长安城外三十里处的?县流民营,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昔日的破帐残棚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夯土屋舍,院前种菜,屋后养鸡,孩童在巷中追逐嬉戏,老者倚门晒阳,俨然一副安居乐业之景。

清晨辰时,营地东头的磨坊刚开碾,石磨嗡嗡作响,麦香四溢。几名妇人排着队送粮来磨,一边闲话家常。忽见一队羽林军策马驰入营区,为首者手持黄绸诏书,直奔中央议事厅。不多时,钟声三响,全营百姓纷纷放下手中活计,聚于广场。

“奉天子诏!”那军官立于高台,声音洪亮,“今岁关中大熟,流民营屯田亩产达两石七斗,超往年三成。陛下龙颜大悦,特颁恩旨:自即日起,凡在营中居住满两年、无犯罪记录者,皆可申领‘永业田五十亩’,官府代为立契,子孙世袭;另赐每户铁犁一口、耕牛半头(两户合用),并减免三年赋税。”

人群先是寂静,继而爆发出震天欢呼。有人跪地叩首,泪流满面;有夫妻相拥而泣,喃喃道:“咱……咱也有地了?”一个白发老汉拄着拐杖颤巍巍上前,双手捧接告示,反复摩挲,仿佛怕是梦醒便散。他原是青州临淄人,三十年前遭黄巾劫掠,举家南逃,辗转数地,终落脚于此。一生未曾拥有寸土,如今竟得朝廷赐田,如何不教人心潮翻涌?

消息传至太医署妇学堂,李娘子正在教孩子们写“田”字。听小吏报信后,她搁下朱笔,眼圈微红,转身对学生们道:“你们的父亲、母亲、叔伯,终于不再是无根浮萍了。这片土地认他们,就像母亲认回走失的孩子。”

当晚,冯府书房灯火通明。王?呈上各地报来的屯田数据:雍县垦荒四万亩,收粟十八万斛;?城新开渠十二里,引泾水灌田五万余亩;扶风一带更因推广“冯氏曲辕犁”,耕作效率提升近半。三郡合计新增纳税户一万六千余,其中九成为北人流民。

“这才是真正的安邦之基。”冯大司马执笔批阅,语气沉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若无百姓肯耕、肯信、肯留,纵有百万大军,也不过空中楼阁。”

王?点头,却又轻叹:“只是吴国那边,近日动作频频。据细作回报,孙权已命陆逊整军于武昌,水师巡江不止,又调丹阳冶铁匠三千人秘密北运,似在打造重型战船。更有传言,其欲联合辽东公孙渊,共谋魏蜀。”

冯大司马冷笑一声:“他越是张牙舞爪,越说明心中发虚。那一封《我们在季汉吃得饱》,怕是比十万大军更让他寝食难安。如今江东士族已有分化,年轻子弟多读此信,暗中议论‘何以民富在蜀,而我辈困于赋役’?孙权若再强行征兵加税,恐生内乱。”

正说话间,门外脚步急促。一名亲卫入内跪禀:“君侯,陇西急报!新稷乡遭遇百年不遇暴雨,山洪冲垮两段干渠,淹死三人,伤十余人,五百亩初垦田尽毁。”

冯大司马霍然起身,眉头紧锁。王?忙问详情,那亲卫道:“陈禾率众连夜抢修,未等朝廷命令便组织自救。他将剩余劳力分为三队:一队疏浚河道,一队加固堤坝,一队搭建临时窝棚安置灾民。又开仓放粮,每日两餐热粥不断。他还亲自背着病弱老人转移,脚底磨出血泡仍不下火线。”

冯大司马听着,眼中渐露欣慰:“好一个‘忠勤楷模’。危难之时方见本色。传令下去,拨库银五千两、米三百石,速运陇西赈灾。另,命太医署派两名医官随行,务必防止疫病滋生。”

王?犹豫片刻,低声道:“君侯,如今国库并不宽裕,这笔支出……是否需经户部审议?”

“不必。”冯大司马断然道,“救民如救火,岂能等文牍往返?我愿以私产补不足之数。若朝廷日后追究,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王?动容,再拜不起。

***

十日后,长安西市人头攒动。一场名为“北人手艺展”的集市悄然开张。这是冯大司马授意工部与流民署合办的新举措,旨在展示北人流民的手艺才智,打破“北方人只知蛮力”的偏见。

展场上,兖州木匠现场雕琢榫卯桌椅,结构精巧,不用一钉;青州陶工拉坯烧制彩陶罐,纹饰古朴,釉色温润;豫州铁匠抡锤锻打农具,刃口锋利,寒光逼人。更有女子织布、男子编席、孩童捏泥人,琳琅满目,观者如堵。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角名为“水利模型”的展位。展主正是从?县暴乱俘虏中脱颖而出的工匠赵五郎,曾为魏军工匠,精通沟洫之术。他用木头、竹片与陶管制成一座微型灌溉系统,演示如何利用地形高低引水自流,还能通过调节闸门控制水量分配。

围观百姓啧啧称奇,连几位太学博士也驻足良久。一名老农激动道:“这要是能用到我们村,哪还用天天挑水浇地?”

赵五郎腼腆一笑:“这是我跟陈禾兄弟学的。他在新稷乡讲《耕战策》时说,‘治国如治田,要顺势而为,借力使力’。我就想,能不能让水自己走路?”

话音未落,人群中传来掌声。众人回头,只见冯大司马身着素袍,未带仪仗,悄然步入场中。他逐一观看展品,不时询问细节,对赵五郎的模型尤为赞赏。

“你这套设计,可在实际中应用?”他问。

赵五郎躬身答:“已在?县城郊试建一段,效果甚佳。只需官府支持,三年内可推广至全郡。”

冯大司马当即下令:“工部即刻立项,拨款五百金,选十村试点。成功后纳入‘天下均水法’,全国推行。”

百姓闻言,齐声欢呼。有人高喊:“大司马真乃活菩萨!”冯大司马却摆手笑道:“不是我,是你们自己。是你们用双手证明??流民不是负担,而是国家的脊梁。”

***

与此同时,成都宫中,刘禅手执一封密奏,久久不语。奏章来自南中太守马忠,言?柯郡夷酋叛乱,勾结东吴细作,煽动诸蛮作乱,已攻陷三县,杀吏焚寨。马忠请发援兵,并建议重用降将孟获以镇南疆。

侍中谯周进言:“孟获虽降,终究异心难测。若再委以兵权,恐养虎为患。”

刘禅沉吟未决,忽闻殿外传报:“冯大司马特使到,携密函面呈陛下。”

使者呈上一卷绢书,乃冯大司马亲笔。书中分析道:“南中之乱,不在蛮夷,而在民心未附。昔年诸葛丞相七擒七纵,非为折服一人,实为立信于众。今若拒孟获于外,等于告诉天下:降者不得善终。不如授其虚职,令其招抚旧部,许以自治之权,但归郡县统辖。如此,既显仁德,又控其势。”

刘禅阅毕,拍案称善:“冯卿远在长安,却思虑周全至此。传旨:升孟获为‘南中安抚使’,赐锦袍玉带,命其率本部前往?柯劝降诸夷。若有不服者,再行讨伐不迟。”

***

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望远之际,冯大司马携王?登上长安城南观象台。远处田野如画,阡陌纵横,新筑的水渠如银带蜿蜒,连接起一个个新兴村落。

“你看那边。”冯大司马指向东南,“那是新设的‘义仓’十三所,专储流民屯粮,丰年纳谷,荒年放赈。每一粒米,都记着主人的名字。”

王?望着脚下这座渐渐复苏的帝都,忽然问道:“君侯,您可还记得建安二十三年,我们在许都街头见过的那个饿殍遍野的冬天?”

冯大司马默然良久,点头:“记得。那时我不过是个小吏,看着百姓啃树皮、吃观音土,却无力施救。我发誓,若有朝一日掌权,绝不让饥民再倒在路上。”

“如今您做到了。”王?轻声道,“可接下来呢?孙权未平,曹魏犹存,南中有乱,边患未息。您就不怕……功高震主?”

冯大司马仰头望天,秋雁成行,掠过苍穹。

“我只怕一件事。”他缓缓道,“怕百姓刚燃起的希望,又被战火扑灭;怕孩子们刚学会写的第一个字,最后变成墓碑上的名讳;怕这一场复兴,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

他转身凝视王?:“所以我必须走得更稳,更远。哪怕背负猜忌,也要把制度立起来,把学堂办下去,把路修到每一个角落。只要种子还在,春风总会再来。”

就在此时,驿骑飞驰而至,带来陇西捷报:新稷乡灾后重建完成,损毁渠段全部修复,且新辟支渠三条,灌溉面积反增两千亩。更令人振奋的是,首批“婚配屯边”的三百未婚女子已抵达营地,其中一百二十人自愿与新民团成员结亲,婚礼定于冬至举行。

随报而来的,还有陈禾的一封短笺:

>“君侯:

>今岁虽遭天灾,然人心愈坚。渠成之日,我率众人在渠首种下百株柳树,取名‘念恩林’。每一棵,代表一个不再流浪的灵魂。

>昨夜月下,我教新来的姑娘们写字。她学的第一个字,是‘家’。

>她说,原来家是可以写出来的。”

冯大司马读罢,眼角微湿。他命人取来纸笔,提笔写下八个大字:“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命刻于长安城南门匾额之上。

风起云涌,江山如棋。然在这片历经战火的土地上,最深的变革,不在庙堂之争,而在无数平凡人低头耕耘的身影里。他们不再问明天会不会打仗,而是关心麦苗长得好不好;不再盼着谁来拯救,而是相信自己能改变命运。

而这一切,始于一块从渭水淤泥中捞出的铜牌,始于一场失败的暴乱,始于一个少年在牢狱中拾起的竹简,始于一位宰相在灯下写下的第一行治国策。

历史从不轻易转身,但它终究会被亿万双不肯闭上的眼睛,一点一点,推向光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