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两千二百五十五章 过犹不及的手段

大明:寒门辅臣 第两千二百五十五章 过犹不及的手段

簡繁轉換
作者:寒梅惊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7-09 14:35:44 来源:源1

厚厚一叠,写满荒唐言。

顾正臣看得津津有味,翻至最后时,竟有些意犹未尽:“应该继续审下去,最好是审出来这个镇国公打算先从何处谋反,拉拢了哪些勋贵、皇子,集结了多少兵,是在鄱阳湖还是在长江上与陛下决战。”

朱元璋那双些许发白的眉微微动了动,深不可测的眸里涌动出一丝异样,缓缓地说:“然后问问他们,是朕赢了,还是你这个镇国公赢了?”

顾正臣将招册放下,没有半点畏惧地对上了朱元璋的目光:“是啊,说不得他......

朱景炎回到京城时,已是深冬。永昌一役之后,朝野震动,林清风的余党被连根拔起,其在西南的残势力亦被彻底肃清。乌兰汗使者被押解入京,当众供出林清风多年勾结敌国、泄露军情之罪,此案遂成铁案。

然而,这场胜利并未带来真正的平静。朱景炎清楚,自己已站在风口浪尖之上,成为无数人眼中的眼中钉、肉中刺。

回京当日,皇帝亲自召见,于御书房密谈良久。朱允?虽未明言,但言语间已流露出对朱景炎日益倚重之意。他不仅将兵符再度授予朱景炎,更赐予“辅政大臣”之衔,令其协理六部政务,协助整顿朝纲。

这一举动,无疑将朱景炎推上了权力的巅峰。

可也正是从这一刻起,暗潮汹涌的宫廷斗争愈发激烈。

***

数日后,朝堂之上风波骤起。

礼部尚书王敬之率先上奏,弹劾朱景炎“擅权专断”,称其在西南擅自调兵遣将,未经朝廷许可便行拘捕之举,实为越权之罪。随后,刑部侍郎李怀安亦附议,称朱景炎此举有违祖制,若不加以惩戒,恐开乱臣贼子之先例。

此二人皆属旧派官员,曾与林清风过往甚密,如今虽未受牵连,却早已心生不满。

朱景炎听闻此事后,并未立即回应,而是静观其变。

果然,不出三日,兵部尚书周世昌、户部侍郎李文渊等人纷纷上书为朱景炎辩护,称其西南之举乃为保境安民,实属必要之策;翰林院学士赵廷玉更是直言:“若非朱大人果敢决断,今日乌兰汗或许已陈兵边关,祸及社稷。”

朝堂之上顿时分成两派,争论不休。

朱允?端坐龙椅,神色沉凝。他心中自有定夺,但却不愿在此刻站队太明,以免引发更大动荡。

最终,他只是淡淡道:“朱爱卿所为,朕已知晓。至于功过,待来日再论。”

这番话看似模棱两可,实则已表明态度??朱景炎依旧得宠。

王敬之等人虽不甘心,却也无可奈何。

然而,他们并未就此罢手。

***

夜深人静,朱景炎独坐御药房偏殿,翻阅各地送来的奏报。

窗外寒风呼啸,屋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他略显疲惫的面容。

他知道,自己如今已成为众矢之的。昔日林清风倒台,是因他手中握有兵权、掌控朝局太久,而如今,自己也正一步步走向同样的位置。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斩敌,亦能伤己。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朱景炎微微抬头,只见陈修远缓步走入,神色凝重。

“怎么了?”朱景炎放下手中的奏折,问道。

陈修远低声道:“刚刚收到消息,有人在暗中联络前太子旧部,意图借机复辟。”

朱景炎眉头一皱:“你是说……建文帝?”

陈修远点头:“虽然陛下已经登基多年,但仍有部分旧臣心存怀念,尤其是那些曾在建文年间任职的大臣,对当今局势多有不满。如今你势大权重,这些人恐怕已经开始另寻靠山。”

朱景炎沉默片刻,缓缓道:“看来,这盘棋,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

陈修远叹了口气:“你若想稳住局势,就必须尽快做出抉择。是继续扶持陛下,还是另作打算?”

朱景炎目光微冷:“我从未想过要背叛陛下。但我也明白,若我不做点什么,迟早会被人取代。”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宫墙上的积雪,语气坚定:“既然他们想动我,那就让他们看看,我是否真的那么好动。”

***

翌日清晨,朱景炎便上奏请旨,请求彻查朝中潜藏的异心之人,并提议设立“风宪司”,专门负责监察百官言行,以防奸佞作乱。

此奏一出,满朝哗然。

许多老臣纷纷反对,认为此举形同特务治国,有违祖制。更有甚者,指责朱景炎欲效仿锦衣卫,以酷吏手段控制朝堂。

朱允?并未立刻批复,而是将此事搁置数日,命内阁大学士商议后再定。

然而,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一封密信悄然送至朱景炎手中。

信中写道:

>“朱大人,王敬之近日频繁出入东宫,似与太子私交甚密。另有传闻,太子身边已有幕僚建议其提前监国,以分陛下之忧。”

>

>“请大人警惕,切莫让局势失控。”

朱景炎看完信后,脸色阴沉。

他终于意识到,真正的敌人,不只是那些表面反对他的老臣,还有那隐藏在东宫背后的影子。

***

几日后,皇帝召朱景炎入宫议事。

御书房内,气氛比往日更为凝重。

朱允?端坐案前,神情复杂地看着朱景炎:“你提出的‘风宪司’一事,朕已思虑多日。你说,若设此司,如何确保不会滥用职权?”

朱景炎拱手答道:“陛下放心,臣已拟定章程,风宪司只监察朝中五品以上官员,且所有调查必须经陛下亲批方可进行。此外,风宪司设三名副使,分别由兵部、刑部、都察院各选一人担任,相互制衡,以防一家独大。”

朱允?听后,微微颔首:“如此安排,倒是可行。”

他顿了顿,忽然问道:“朕听闻,近来有人在背后议论你欲图不轨,你可曾听说?”

朱景炎神色不变,坦然答道:“臣有所耳闻。但臣问心无愧,所作所为皆为大明江山社稷。若陛下不信,臣愿辞去一切职务,归隐乡野。”

朱允?看着他,良久未语。

最终,他轻轻叹息一声:“罢了,朕信你。风宪司之事,准你所奏。”

朱景炎叩首谢恩,心中却明白,这只是暂时的胜利。

真正的风暴,还在酝酿之中。

***

风宪司成立之后,短短数月之内,便查处十余起贪腐案,牵涉多名地方大员。朝堂之上,风气为之一新。

与此同时,朱景炎也开始逐步清理那些仍在暗中活动的旧势力残余。

王敬之被查出私通前太子旧部,遭贬谪岭南;李怀安则因贪墨军饷,被革职查办。

昔日林清风的亲信幕僚,也被一一揪出,或杀或流,震慑四方。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大局已定时,一件震惊朝野的事情发生了??

太子突然病重,昏迷不醒。

据御医诊断,太子体内竟有慢性毒物残留,疑似长期服药所致。

此事一出,朝堂震动。

朱景炎第一时间赶往东宫探视,发现太子面色苍白,气息微弱,显然病情极为严重。

他立刻下令封锁东宫,并彻查太子身边的侍从与膳食来源。

不久后,一名小太监在严刑拷打之下招认:太子中毒,系其贴身侍读张承义所为。而张承义,正是王敬之的门生。

朱景炎当即下令将其缉拿归案,并亲自审讯。

面对证据,张承义低头认罪,声称自己是受王敬之指使,欲通过下毒逼迫太子早日监国,以对抗朱景炎。

此案一出,举国哗然。

朱允?震怒,下令将张承义处死,并废除太子监国之议,同时彻底清洗东宫旧臣。

至此,朱景炎终于完成了对朝堂的全面掌控。

但他知道,自己已无法回头。

权力的漩涡,一旦踏入,便再无退路。

风雪依旧,紫禁城的琉璃瓦上积雪未化。

朱景炎站在御药房门前,望向远方,眼神坚定如初。

他知道,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

而他,已准备好迎接这一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