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九十二章.好意与恶意

摄政大明 第九十二章.好意与恶意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3 23:21: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你是说阉人巷啊。”

赵俊臣坐在床头,听着方茹的汇报,轻声慢语间,若有所思。

而方茹则坐在一旁,静静的等待着赵俊臣的答复。

沉吟片刻后,赵俊臣点了点头,说道:“这倒是一个渗透内廷的好办法,日后咱们确实可以对阉人巷那边多关注一些,若是有可用之人,亦可接触一下,有咱们资助银两的话,想来从中挑选些人入宫也容易,而这些入宫之人,日后说不定就会有大用。”

顿了顿后,赵俊臣又说道:“不过,阉人巷那边太过混乱,那些没能入宫的阉人,良莠不齐,多为泼皮无赖,茹儿你与他们接触多有不便,这件事就由庆彦来负责吧。”

听赵俊臣这么说,一旁的许庆彦点头应是。而方茹眼中却闪过了一丝失落之色。

这般失落,倒不是因为赵俊臣把事情交给了许庆彦负责,方茹本身也不愿意与那些阉人多有接触。

只是,这通过阉人巷向内廷渗透的办法,虽只是方茹的灵光一闪,但方茹也对它抱有着极大的期望,本以为会引起赵俊臣的重视才对,但没想到赵俊臣在得知后,虽然同意了她的计划,但神色之间,却是一副兴致寥寥的样子。

方茹的失落,自然没有瞒过赵俊臣的眼睛。

“茹儿,你对内廷终究不是很了解。”赵俊臣宽声解释道:“如今内廷里的那些掌事太监,一个个都是识文断字之人,若是大字不识几个,是很难在内廷中出头的。而内廷历年来在挑选新近太监时,也自有标准。其中首选,当为识文断字者,当然,这种人毕竟只是极少数,毕竟有了识文断字的能耐,也犯不着去当太监了;接下来则是年纪尚幼者,其中聪明伶俐者,更会被送到内书堂传授学问;内廷二十四衙门,各殿各宫,诸多掌事太监,大都是这般出身。剩下的名额,则会挑选些身强体壮者,但这些人入宫之后,就只能做些粗活累活,大都不会有什么出息。”

顿了顿后,见方茹若有所思,赵俊臣接着说道:“而阉人巷里的那些人,十有**都是落选之人,可见他们各有缺陷,或是心性不好,或是年岁太大,或是能力有缺,用些银子贿赂管事太监,把他们送入宫中并不困难,但这些人想要在内廷出头,却是难上加难,对咱们的帮助也不大,最多也只能传递一些无关紧要的消息,而想要掌控内廷,重点还是内书堂、司礼监和御马监这三大衙门。”

“原来如此。”赵俊臣虽然解释清楚了,但方茹反而愈加失落了,只觉得自己在赵俊臣面前出丑了,低声道:“还是老爷看的明白,是妾身想当然了。”

“也不能这么说。”赵俊臣抬手轻摆,笑着宽慰道:“你这计划其实也不错,投入小,风险也小,但收获却不一定低,安排入宫的这些人,虽说很难出头,但只要咱们多投些银子,让他们上下打点,却也不一定就会无用。更何况,当年魏忠贤权势汹天,又何尝不是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可见万事无必然,但若是咱们运气好些,也未必就不能成事。”

本只是宽慰方茹之言,但说着说着,却是连赵俊臣自己,也觉得这般方法未必不能一试。所以话声刚落,赵俊臣又对着许庆彦叮嘱道:“庆彦,这件事既然由你负责,你也要用心些,若是真能找到些人才,咱们大可以鼎力相助,说起来,内廷那边也快要补充人手了。”

许庆彦自是点头答应,道:“少爷你放心,阉人巷里阉人无数,想来总有几个可用的人,我自会为少爷用心挑选。”

赵俊臣点了点头,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捧起手中的折子,垂着头继续检查。

这份折子,赵俊臣已是准备多日,几经修改,如今终于近乎完工,此时正进行着最后一次检查。

见赵俊臣如此,方茹神色之间,不由闪过了一丝无奈。

赵俊臣这些日子以来虽说对外称病,但却依旧不见丝毫休息的样子,不仅庙堂中枢的诸般风吹草动,都一直在紧紧盯着,从不疏忽,而诸般谋划,更是不断的耗费心力,不见有丝毫放松。

对于赵俊臣如此,方茹虽然劝过,但赵俊臣如今已经习惯了事事计较、时时谋划,对于方茹的劝告,虽听了进去,却又总闲不下来。

………

如今,据赵俊臣对外称病,已是过去了五日时间。

然而,这南巡的诸般安排,究竟该由谁来负责,朝堂之上,却依然没有定论。

当初在定计的时候,赵俊臣与周尚景等人,终究还是小觑了德庆皇帝保护太子朱和堉的决心,这般吃力不讨好,并极有可能损害声誉的差事,德庆皇帝可以交给赵俊臣,甚至可以交给朝堂上任何一个人,却绝不会交给太子朱和堉。

如此一来,虽说朱和堉每天都会给德庆皇帝上折子请愿,虽说周尚景、黄有容、沈常茂三人一直都在明争暗助,虽说太子一党如今已是最有力的竞争人选,但因为德庆皇帝的缘故,众人却依旧不能如愿。

而这般僵持,迟迟不能决定,随时都会生变,自然不利于计划,赵俊臣终于看不下去,决定出手,“帮助”朱和堉得偿所愿。

………

而赵俊臣的办法,就是他手中的这封折子。

将折子再一次检查后,赵俊臣突然递给了方茹,说道:“茹儿你看看,我这篇折子写的如何?”

见赵俊臣如此,方茹不由一愣,因为赵俊臣已经很久没让她参与朝堂之事了,但还是听话的点头接过,打开后细细查阅。

然而,这封折子,方茹却是越看越觉得吃惊。

待读完之后,方茹更是满脸的不可思议,向赵俊臣问道:“老爷,这封折子,你当真要呈给陛下?”

原来,赵俊臣的这份折子,是他对南巡准备的一些建议。

帝王南巡,花销极大,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只是五大方面:南巡仪仗、随行人员的吃穿住行、各地官员的迎来送往,行宫的建设、以及南巡路线的准备。

而如今庙堂中枢的提前准备,却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即“南巡路线的准备”。

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却又涉及了方方面面,比如路线的勘察、比如道路的修整、比如河路的扩宽、比如龙舟马车的准备等等。

这些事情,却又最容易造成劳民伤财,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赵俊臣的这封折子,正是有鉴于此,所想出的应对之策。

总的来说,赵俊臣的建议,可归纳为了三方面。

其一,路线的勘察、以及龙舟马车等物的准备,将由朝廷中枢直接负责,所需花费,也由户部与内库共同承担。

如此一来,即能做到公平公正,也能减少民间征招。

其二,道路修整与河道拓宽,需要大量的民工劳力,为了减免民怨节省民力,这民工劳力的征集,可任凭百姓自愿,只是百姓一旦参加,就能获得官府奖励,依据该百姓出工出力的程度,可减少下一年的自家税赋,甚至表现优良者还能得到银钱奖励。而一众参工的百姓,当以家境贫寒者优先。

如此一来,不仅能节省民力,减少民怨,更能回赠民间,并扶持贫困百姓。

其三,为了保证道路河工的修建质量,中枢可对道路河段进行分段,南巡路径的每州每县,都由当地官府具体负责,中枢只负责监督,并根据道路河段的长短、以及修整的难易程度,进行审核后拨出银子,却不直接插手,待建成后进行评断,速度质量皆优的府县,不仅该地的父母官会被吏部记功,并着重提拔,该府县在日后也会得到朝廷的优惠政策。

如此一来,不仅能节省朝廷中枢的精力人手,也能保持工程质量,最重要的是,将来即使出现了什么岔子,其错也在地方官府,而不在中枢。

这三点建议在后世只是寻常,但在这个时候却颇为新颖,至少在方茹看来,若是按照赵俊臣的这些建议做事,负责之人不仅不会招惹民怨、清名有损,更能得到朝野双方的一片赞誉,正是名利双收。

………

想到这里,方茹忍不住说道:“老爷,你这封折子一旦呈了上去,陛下他见到好处,必会把事情交给了太子,而太子若也依策行事,这次南巡准备,不仅害不了他,反而会增加他在朝野的清名声誉,讨得陛下欢心信任,如此一来,岂不是与老爷你的打算截然相反了?”

听方茹这么说,赵俊臣却似笑非笑,问道:“你当真以为这些都是良策?”

见赵俊臣神色悠然,方茹不由愕然,但思考片刻后,却还是点头。

赵俊臣一笑,悠悠道:“在这世上,好意或是恶意,其实最是分辨不清,就拿这次南巡的准备为例,我想让太子他亲自负责此事,看似好意,但心中却存着陷害他的想法,而我如今准备的这三条‘良策’,除了暗助太子得偿所愿之外,效果也是相同。”

顿了顿后,赵俊臣神色间多了一些感慨,又说道:“古往今来,朝野之间,所谓良策,数不胜数,但最终能落得好结果的又有几条?原因为何?其一,时机与环境不恰当,其二,过于想当然耳,其三,具体负责之人存了异心。而我这所谓‘良策’,却三条全都占了,看似前景良好,但具体实施之后,还不如依照旧例行事,所产生的祸害,恐怕还要更大。”

听赵俊臣这么说,方茹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