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一百二十九章.“帝王心术”与“臣子心机”

摄政大明 第一百二十九章.“帝王心术”与“臣子心机”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3 23:21: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东厂厂督冯德胜,年纪大约五十有余,看似面容和蔼,但眼神阴沉,又总是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模样,让人看着心中发寒。

身为内廷司礼监的二号人物,在内廷之中,地位仅次于司礼监的掌印太监郑伦、御马监掌印太监成乐、以及德庆皇帝的随身太监张德,自然也是权高位尊。

但今日的冯德胜,进入养心殿后,却是一副小心翼翼又心惊胆战的模样。

快步来到德庆皇帝面前不远处,冯德胜看也不看赵俊臣,只是叩首行礼后,大声说道:“老奴冯德清叩见陛下!陛下,东厂有紧要情报禀报。”

说着,冯德胜转头看了一眼赵俊臣,意思很明确,既然是紧要情报,那闲杂人等就该避开了。

然而,赵俊臣还没有什么表示,德庆皇帝已是冷笑道:“哦?既然是紧要情报,自然需要第一时间禀呈于朕,只是不知你们东厂查到的紧要情报是哪一件?是山东菏泽难民进京告状?还是如今京城里的流言纷纷?又或是太子太师肖温阮突然暴毙?若是你打算告诉朕这些事情,那就大可不必了。这些事情赵爱卿已是全部禀报于朕了,并且早已经做了应对措施。”

听到德庆皇帝的反问,冯德胜的表情愈加的难堪,眼神之中,更有一丝阴狠之色一闪而过。

其实,自他见到赵俊臣出现在养心殿后,冯德胜就知道,自己这次又迟了一步。

事实上,自西厂重建以来,东厂的风头就完全被西厂盖过了。

正所谓“同行是冤家”,但若是风头盖过自己的同行,那简直就是仇家了!因为这样的同行,完全抹去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另一边,见到冯德胜沉默不语,德庆皇帝却是一拍御案,大声斥责道:“这些日子以来,朕都不知道养你们东厂究竟为了什么!西厂才成建了多长时间?你们东厂又成建了多长时间?赵爱卿才掌控西厂多长时间?你冯德胜掌控东厂又有多长时间了?为何你们东厂办事能力还不如西厂?何明灭门案是西厂办的,今天的这些事情又是西厂最先察觉!你们东厂呢?再这么下去,要朕看这东厂还不如撤了算了!”

听到德庆皇帝的斥责,冯德胜更是胆战心惊,一时间也再顾不得其他,只是连连叩首道:“老奴有罪,陛下息怒!”

德庆皇帝冷哼一声,也不理会,就这么任由冯德胜在赵俊臣面前丢脸难看。

…………

另一边,赵俊臣听着德庆皇帝怒气冲冲的大声斥责喝骂,又看着冯德胜可怜兮兮的连连叩首请罪,心中却是暗暗摇头,不住叹息。

自从赵俊臣与德庆皇帝第一次见面以来,领教过德庆皇帝的帝王心术之后,赵俊臣就发现了一个规律。

那就是——当德庆皇帝真正生气的时候,往往总是沉默不语面沉似水,却从不肯将心中情绪表露出现;但如果德庆皇帝看上去龙颜大怒,并且大发雷霆,那么这一切往往都只是假象罢了,而德庆皇帝通过这种假象,却总能达到某些目的。

如今的情况,也正是如此。

德庆皇帝在斥责冯德胜的时候,看似不经意间,竟是把西厂设为了标靶,言语之间,又总是拿西厂与东厂相互比较,褒扬西厂而贬斥东厂,夸赞赵俊臣而斥骂冯德胜。

如此一来,在冯德胜的心中,对于西厂以及赵俊臣的敌意,自是会有增不减,想不恨也难了。

“先是找理由让义兴候骆家的势力进入西厂,明摆着就是为了制衡于我,如今又加大了东厂对我的敌视排斥……德庆皇帝他对于我,究竟有多不放心啊……”

这般想着,赵俊臣暗暗苦笑不已。

德庆皇帝只不过是轻描淡写的几番表态,但赵俊臣接下来却是免不了麻烦缠身,所谓帝王心术,大概也就是如此了。

其实,德庆皇帝为何会这么做,赵俊臣也是心中清楚。

这些日子以来,随着意外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德庆皇帝必然会觉得朝野形势有些不受自己控制,在这种时候,以德庆皇帝一贯的手段心性,也定然是存着“襄外必先安内”的心思。

而赵俊臣与太子朱和堉之间的恩怨,德庆皇帝虽然一直假装不知,却也一直看的分明,虽说赵俊臣今日的表现很让德庆皇帝满意,好似忠心耿耿,全心全意的为德庆皇帝考虑,但以德庆皇帝的多疑心性,又如何能对赵俊臣完全放心?这般紧要时候,自然是想办法进行制衡了。

这还是赵俊臣早就有所准备,赶在第一时间就向德庆皇帝表露忠心,并想尽办法摘脱自己嫌疑的缘故。若不是如此,德庆皇帝此时,怕就不会仅仅只是制衡赵俊臣这么简单了。

~~~~~~~~~~~~~~~~~~~~~~~~~~~~~~~~~~~~

又将冯德胜斥责了一番后,德庆皇帝就让冯德胜离开了。

赵俊臣见时间不早了,本来也打算要告辞离去,但德庆皇帝犹豫了一下后,却又让赵俊臣留了下来。

“俊臣……”德庆皇帝沉吟之间,竟是向赵俊臣问策道:“这南巡的筹备事宜,本就是由你策划的,朕原本也是打算让你来具体负责,奈何当时事有不巧,你竟是突发了急病,朕无奈之下,只得把事情交给太子去做,但如今因为南巡的筹备,太子却惹上了一身麻烦……”

似乎感慨,又似乎威胁后,德庆皇帝话锋一转,又说道:“然而,太子他毕竟是储君,若是受流言所困,朕的江山,怕也会不安稳,如今这般情况,却也要想些办法解决,俊臣你可有何计策教我?”

说完之后,德庆皇帝看着赵俊臣,表情温和,却又目光炯炯,不放过赵俊臣丝毫的神色变化。

在这个时候,深知德庆皇帝心智如何的赵俊臣,自然也不敢弄虚作假,沉吟片刻后,用一副认真考虑的模样,沉声解释道:“陛下,其实臣当初在策划南巡筹备事宜之时,就有考虑过这一点,所以才会建议陛下,将南巡的筹备事宜分为两部分,使中枢与地方权职分离,由中枢负责监管监督,以及银钱分派,而地方衙门则负责具体实施。就是担心这事情一旦出了纰漏,所引发的种种民怨,不会牵连的朝廷中枢。”

说到这里,赵俊臣摇头苦笑,又补充道:“不过,臣原本是打算举荐工部尚书左兰山负责此事,没想到最终竟是为太子殿下添了麻烦。”

听赵俊臣这么说,德庆皇帝也不由苦笑,当初就是因为赵俊臣所献的南巡筹备“良策”,才让德庆皇帝下定决心,将这般吃力不讨好并极有可能损害清名的差事交给太子朱和堉负责,但如今想后悔也晚了。

这般想着,德庆皇帝问道:“你是说,将全部事情,都归罪到地方官员身上,由此来为太子摘脱关系?倒也有理,太子的性子,朕一向最是了解,又如何会这般乱来,定是那些地方衙门欺上瞒下,坏了大事!”

赵俊臣却摇了摇头,然后一声叹息,说道:“若是按照原本的策划,自是应当如此,但如今却不大容易。”

德庆皇帝眉头一皱,问道:“哦?怎么说?”

赵俊臣苦笑道:“陛下,臣是怕那些地方官员会倒打一耙啊!当初户部派发给地方的银两,实是经过精打细算的,不敢说是不多不少,但与南巡筹备所需相比,也是几乎等同,并且早有明言,若是所需不足,户部还会继续追加。然而,这事由太子负责之后,最终竟是足足省下了八万七千余两银子。可见太子分派银两的时候,定是能省则省,如此一来,地方银钱不足,却也有了增派税赋的理由了。”

顿了顿后,赵俊臣继续说道:“还有,太子的性子陛下您也是知道的,当初虽说定了中枢地方权责分离,但据臣所知,地方衙门在具体实施之时,太子所做的,可不仅仅只是监督监管、派发银钱那么简单,几乎可以说是事事过问、处处插手,所以如今地方衙门负责的事情出了纰漏,虽说定是他们在欺上瞒下害了太子清名,但若是将罪责全部顶到他们头上,他们又如何甘心?怕是必会血口喷人,反咬太子一口的。”

听赵俊臣这么一说,德庆皇帝却是面色一沉,冷声道:“难道就任由太子的名声受损了?这件事,明摆着错在地方官员,难道还要放过他们不成?”

赵俊臣摇头道:“陛下,臣绝无此意。臣的意思,却也是把罪责归在地方官员身上,由此来为太子正名,但方法手段,却要有些不同,应当雷霆行事,快刀斩乱麻,降罪于地方官员之时,大可以快速定罪,无需太多审问,也不给他们辩白的机会,由此才能断绝了他们反咬一口的可能,否则,若是按常规程序处理,这件事只怕是越闹越大,甚至有可能演化成庙堂中的派系攻讦,若是那样,再处理起来,可就麻烦了。”

德庆皇帝微微一愣后,然后沉吟的点了点头,似乎认可了赵俊臣的提议。

而赵俊臣则接着说道:“此外,如今关于太子的流言蜚语无数,即使降罪于地方官员,百姓无知,不知根底究竟,太子的名声名气,怕是依旧有损。所以臣以为,这捉拿审问地方官员的事情,大可以由太子和都察院来负责,由此才能最大程度的减轻百姓对太子的疑虑,恢复太子的清名,还请陛下明鉴。”

德庆皇帝犹豫了片刻后,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说道:“爱卿考虑的有道路,这确实是为太子挽回名声的好办法。就这么办吧!”

见到德庆皇帝最终竟是同意了自己的意见,赵俊臣心中一喜,自己谋划多时的计策,到了今天这一刻,才终于完全实现了。

…………

在这个世上,好意恶意,好事坏事,往往总是最难分辨清楚。

比如,当初赵俊臣暗中帮着太子夺得了南巡筹备的权责,并向德庆皇帝献上了“良策”,看似好意好事,但实际上,却让太子朱和堉陷入了如今的不利境地。

又比如,赵俊臣在不久前,曾下令西厂限制流言、捉拿传播流言之人,看似在帮助太子朱和堉,但实际上,因为赵俊臣的这番命令,流言反而愈演愈烈,太子身上的民怨也愈发的多了。

再比如现在,赵俊臣的这些主意,看似是在帮助太子挽回名声,并且思虑周详、谋划深远,但实际效果如何呢?

地方官员不经审问而直接定罪,此事又由太子直接负责,如此一来,百官们会怎么看?百姓们又会怎么看?

最终,只会让太子得罪大批的地方势力之余,更让人觉得太子这么做是在迫害地方官员,让地方官员为他顶罪!

如果说,如今的流言纷扰,影响主要集中在民间的话,那么经此一事后,怕是那些不知事情究竟的官场中人、朝野清流,也会对太子心存疑虑,以为这是太子心虚的表现。

而官场中人的种种怀疑,又会化作流言蜚语,并影响到民间态度,最终太子的名声,依然会大受损伤。

可惜,德庆皇帝很难想到这些,所以还是被赵俊臣利用了。

无他,无论是观念的角度,又或是思考的方向,因为地位立场的不同,德庆皇帝与世人有着极大的区别。

德庆皇帝是人间帝王,有天授神权,天下俯首,虽深悉帝王心术,但习惯了掌控一切,又受限于阶级立场,从帝王的立场角度思考,下意识里总有些想当然,认为只要计划是好的,世人就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许多常人的小心眼小心思,都不是他能轻易猜想到的。

可惜,这些常人的小心眼小心思,虽常常被掌权者所忽视,却总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这段时间以来,面对德庆皇帝,权势、心机、手段,赵俊臣皆不是对手。一直被德庆皇帝控制着,好似蜘蛛网中的蝴蝶,欲罢不能,根本挣脱不得。

而观念角度与思考方向的不同,或许就是赵俊臣如今唯一可以利用的地方了。

相比较“帝王心术”,这或许可以称之为“臣子心机”!

~~~~~~~~~~~~~~~~~~~~~~~~~~~~~~~~~~~~

暗思之间,德庆皇帝或是很满意赵俊臣出的这些主意,看着赵俊臣时的眼神,也宽和了不少,却是悠悠一声叹息,说道:“可惜,你的这些计划虽好,可惜毕竟无法根治,如今流言已然四起,想来影响不小,无论怎么做,太子的名声,怕是都无法像从前那般贤明了,所以,接下来朕总要想些办法才是……”

听德庆皇帝这么说,赵俊臣暗暗叹息一声,德庆皇帝虽然不喜欢朱和堉,但朱和堉毕竟还是储君,德庆皇帝终究还是一直在为朱和堉考虑着。

暗暗叹息的同时,赵俊臣却露出了犹豫的神色,并故意让德庆皇帝注意到了。

德庆皇帝眉头一扬,问道:“哦?俊臣你有什么想法?”

赵俊臣又是犹豫了片刻后,才迟疑着向德庆皇帝说道:“臣确实有些想法,但不敢说。”

德庆皇帝一愣,却又一笑,道:“说吧,朕恕你无罪就是,你在朕面前说的那些不该说的话,难道还少了?”

赵俊臣似乎又犹豫了片刻后,却是咬牙道:“陛下,臣以为,太子如今名声受损,未必不是好事。”

顿了顿后,早已是明白德庆皇帝有些嫉妒朱和堉贤明名声的赵俊臣,已是继续说道:“陛下,太子虽是储君,但毕竟还只是储君而已,如今的大明江山,依然是陛下您的,然而,太子殿下他一直以来的名声,实在是太好了,朝中上下无人可及,又有不少清流整日为太子摇旗呐喊,助长声势,民间百姓,因此而急切盼望太子登基的,不知凡几……”

说到这里,赵俊臣看到德庆皇帝神色渐渐深沉,却是闭口不言了。

许多事情,点到为止就是了。

而德庆皇帝,本来还打算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安排太子做些事情,搞些面子工程之类,想办法彻底挽回太子的名声,但经过赵俊臣的这番“提点”,却是打消了这般注意。

只见德庆皇帝沉吟间点了点头,说道:“你说的也有理,太子今后的日子还长,倒也不急于一时。”

说到这里,德庆皇帝似乎也没了谈性,看了看殿外的天色,向赵俊臣吩咐道:“时间不早了,你也退下吧,今天发生了这么多事,你怕也忙坏了,就早些休息去吧。”

赵俊臣刚刚应下,正准备退下,德庆皇帝又补充道:“明天早朝之后,你准备一下,随朕一同去肖府探望,肖温阮跟了我几十年了,如今薨了,君臣一场,朕总要探望一下。”

赵俊臣一愣,想到自己去肖府后,必是会碰到不少太子党人,也必会迎来不少难堪,也不知道德庆皇帝为何会突然产生这般想法。

只是,赵俊臣也不敢反对德庆皇帝的意思,还是应下了。

~~~~~~~~~~~~~~~~~~~~~~~~~~~~~~~~~~~~

PS:中暑症状没有丝毫减轻,反而因为码字时一直吸烟的关系,咳嗽的快死掉了!!不过,虽然状态不好,但依然五千字奉上!!(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