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二百七十二章.殿试开始

摄政大明 第二百七十二章.殿试开始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3 23:21: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

在明朝,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它虽不似前些日子的会试那般重要,只是决定着最终的名次排列,并不存在着落榜的问题,但对于天下读书人而言,却是一场极为隆重的文坛盛事,每届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们,也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扬名天下,受无数世人追捧。

殿试只考时务策,在太和殿内颁发策题。期间,皇帝会在殿廷上对贡士们亲自策问。

待殿试结束后,于次日读卷, 皇帝及监考大臣们会根据考生的表现,划分三甲,一甲只有三人,既世人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然后二甲若干人,名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名曰“赐同进士出身”,并于第三日放榜。

接着,在放榜当日,皇帝会于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其中一甲三人于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则皆授翰林院编修;至于其他进士,按殿试名次分别授以翰林院庶吉士、主事、中书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不过,赵俊臣对于殿试的重视,却并非是因为这是读书人的盛典,而是他在关心那些“赵党后备军”们的殿试最终名次!

虽说殿试并不存在落榜的问题,只要会试晋级之后,考子们便已经算是踏入了官场,并且在为官之后,其本人的家世背景、靠山人脉、以及为人处事的本领,才是他们为官道路上的关键所在,但殿试名次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小觑。

举个最实际的例子,目前的朝中首辅周尚景,便是孝贞皇帝于四十一年前钦点的殿试状元,并且还是三元及第,文名满天下,朝中清流们虽然整天嚷嚷着周尚景是大贪官、大奸臣,但若论学问,却少有人可与之相提并论;而另一位阁老程远道,则同样是崇祯年间的殿试状元出身,剩下的两位阁老黄有容与沈常茂虽然出身稍差,但也分别是前朝的榜眼与探花出身。

再往前说,前阁老崔勉是崇祯年间的殿试状元,而前阁老温观良是德庆三年的殿试榜眼出身。

即使不谈这些阁老们,就说如今朝中这些手握大权的尚书与大学士们,也皆是在科举中表现不凡,赵俊臣本身是状元出身不说,工部尚书左兰山是德庆十二年的二甲进士第五名;吏部尚书宋启文是德庆十三年的榜眼;即将到任的新任刑部尚书张伯崇,是德庆七年的二甲第四名出身;礼部尚书林维,是德庆四年的二甲第三名出身……

相对而言,兵部尚书王寿的功名最低,殿试成绩只是二甲第二十八名,但他同时还是勋贵出身,有世袭的爵位,其家族世代都受到明朝帝王们的信任,如今德庆皇帝更是让他掌管兵部尚书要职,却又不能与寻常人同日而语。

至于那些学问卓著的大学士们,就更不用提了。

再往下数,六部的侍郎、五寺的寺卿、都察院的都御使们,有一个算一个,除了少数勋贵出身之外,他们的科举殿试成绩,就没有一个低于二甲十五名的!

如此一看,便知道科举名次的重要性了,殿试的最终成绩直接影响着一个官员的起点、晋升速度以及官职上限!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两名同样政绩卓著的官员,吏部在晋升他们官职的时候,若是抛开了其他的考量因素,绝对会优先晋升那位科举成绩排位靠前的官员。而一位考生若是在殿试中只取得了二甲靠后、甚至是第三甲的成绩,那么除非他拥有十分过硬的圣宠、运气与背景,否则三四品左右的官阶就是他一生极限了。

若论原因,只能说这是一个读书人掌控着话语权的时代,许多时候连皇权也不敢相争,朝中的上下官员也皆是科举出身,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官员们唯有在科举中取得卓越成绩,才能赢得上下同僚的尊敬,在担任要职之后,也才能让世人信服。

如此一来,对于那些投靠自己的考生们的最终殿试排名,赵俊臣自然是十分在意,这不仅密切关系着“赵党”一派的后续发展与经营,并且还是赵俊臣积蓄自己在朝中底蕴的第一步。

这一次名列杏榜的一众贡士之中,先后共有二十余人投靠了赵俊臣,赵俊臣也需要借着这次殿试的机会考察一下,看看在这里面究竟有谁值得自己重点培养,若是这些人有谁能够名列一甲,又或者二甲前列,赵俊臣接下来自然会集中资源着重栽培,至于那些二甲靠后乃至于名列三甲的贡生,赵俊臣就只能给他们一些残羹剩饭吃了。

~~~~~~~~~~~~~~~~~~~~~~~~~~~~~~~~~~~~~~~

赵俊臣的诸般考量,暂且不用再提,却说在崔俞搬入赵府后的第三日,殿试终于开始了。

在这一天,赵俊臣与众大臣一样,不敢迟到,早早的来到午门点卯,然后到了太和殿内,等待德庆皇帝的驾临。

当德庆皇帝驾临之后,先向众臣询问了几句,得知众贡生皆已经到齐,并且朝中暂无其他重要事情之后,便宣布殿试开始。

接着,在众大臣的注目之下,众贡生鱼贯进入太和殿内,先后历经了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等礼节,再随着众贡生入座,殿试也正式开始了。

殿试的诸般礼节,其实颇为枯燥,赵俊臣并没有认真观礼,只是细细观察着眼前这一众贡生。

在这一众贡生之中,最让赵俊臣在意的,共有五人。

第一人自然是“江南才子”赵山才,前太子太师何明的关门弟子,赵俊臣深知此人的能力心智,可惜屡次试探都无法收服,他最终还是决定辅佐太子,让赵俊臣深感惋惜,这一次赵俊臣也想看看他究竟能取得怎样的成绩。

第二人,则是首辅周尚景的孙子周素文,此人早有“神童”之称,又深得周尚景的喜爱,更还是本科会试第一名,想来并非易与之辈。

第三人是四川布政使曾从荣的小公子曾炜,在投靠了赵俊臣的一众考生之中,赵俊臣最看好他,不仅学问好,而且颇有心计城府,知进退、懂辩势,再加上出身家世也不错,所以颇受赵俊臣的重视,而曾炜也没有辜负赵俊臣的厚望,本科会试考了第三名,这次殿试想来名次也不会太差。

第四人,自然是柳子岷了,赵俊臣关注他并非因为对他有多么看好,只是与他比较熟悉罢了。不过看在他这些日子以来为赵俊臣办了不少事情的份上,赵俊臣也同样希望他能取得一个好成绩。

至于第五人,便是与赵俊臣有过一面之缘的李纯臣了!

…………

PS:恩,第二章!身边出了点事,耽误了许多时间,所以这一章字数不多,只是过度章节!(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