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二百七十四章.赵俊臣的紧迫感

摄政大明 第二百七十四章.赵俊臣的紧迫感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3 23:21: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摄政大明》更多支持!

……

皇帝任命百官,百官辅佐皇帝牧民。

皇帝与百官、皇权与臣权,自封建王朝出现之后,便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存在,双方谁也离不开谁,却又时常对立、彼此争锋。

在赵俊臣眼中,皇权与臣权之间的争斗,从君臣两大阶层出现之后便开始了,时而皇权压过臣权,时而臣权又压过皇权,可谓是此起彼伏,互有胜负。

然而,若是遍观中华之历史,就会发现,虽然臣权一直都在抗争着皇权,但随着朝代的更迭、制度的完善,皇权越来越强,臣权越来越弱,到了清朝雍正时期,皇权更是达到了顶峰,臣权从此再也无力与皇权相抗衡,从那以后,即使是首辅宰相,在皇帝面前也只能唯唯诺诺、叩首领命,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却再也不敢相争。

为何会出现这般情况?

许多史学家认为,这是清朝的雍正皇帝创建了军机处取代了内阁的缘故,但在赵俊臣看来,“密折制度”渐渐盛起后所产生的作用,丝毫不小于军机处的出现。

什么是“密折制度”?

所谓密折制度,就是允许和鼓励朝中一定品阶以上的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或是表述政见、或是弹劾官员。

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朝政的运行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以及百官对皇帝的敬畏感。二是鼓励朝中百官之间、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从而让百官彼此牵制、相互内耗,最终使皇帝坐收渔翁之利。

可以想象,若是“密折制度”真的实行,那么一定品阶的官员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身边的同僚全都变成“特务”, 甚至下级官员还可以越级状告上级官员,谁都有打小报告的可能,那么还有谁敢背着皇帝做不臣之事?自然是防不胜防,于是只好老老实实的“忠君”了。

而且,一旦“密折制度”实行,到时候庙堂之上必然会风起云涌,每个人都会借机弹劾别人,每个人也都会被别人弹劾,到了那个时候,皇帝手中掌控着每一个官员的罪证,即使一时没有惩罚,今后想要整治,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到了那个时候,皇权自然会死死的压着臣权,而百官自然再也不敢得罪皇帝。

…………

事实上,虽然“密折制度”创始于康熙,完全兴盛于雍正,但明朝也有着类似的制度,那就是“密疏制度”。

只不过,与“密疏制度”相比,“密折制度”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拥有密折资格的人数更多、保密措施更加完善、传递进呈的程序也更加的规范。

可以说,“密折制度”就是“密疏制度”的深入与完善,而其中最重要的改变,便是拥有密折资格的人数更多,以及传递进呈的程序改变!

在明朝,何人拥有密折资格,需要看他的职位为何,一般而言只有都察院的御史、六科的主官、钦天监官员、以及朝中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拥有上呈密疏的资格,而一旦失去了官位,或者变换了官职,这般资格也就不复存在了。

然而在清朝的“密折制度”之下,除了密折资格的门槛降低之外,只要得到皇帝的授权,任何人都拥有上密折与密疏的资格,哪怕丢了官职也同样可以直达天听。

在明朝,臣子们给皇帝送密疏,京官一般都是送往通政司衙门转呈,而外地官员则是借由布政司通过邮驿转呈通政司,如此一来辗转多处,自然多了泄露的可能,而随着通政司衙门渐渐被朝中各大派系所渗透,所谓“密疏”更是渐渐失去了保密的功效。

至于清朝的密折制度,则是臣子由自己或者遣派亲信直接将密折送到皇帝的手中,无需转手,如此少了几道程序,保密性自然大大的增加。

如此种种,“密折制度”的效果自然远远大于“密疏制度”了。

~~~~~~~~~~~~~~~~~~~~~~~~~~~~~~~~~~~~~~~~~~~

赵俊臣回想着自己上一世所了解的“密折制度”,再对比李纯臣在答卷中所描述的“密折制度”,发现两者不仅名字相同,连内容也是惊人的相似。

想到清朝正是因为“密折制度”的盛行,造就了皇权的巅峰、臣权的衰弱,赵俊臣自然会慎重对待。

这绝不是一件小事!

“历史总有其规律性,没曾想自己来到这个不一样的历史时空,但密折制度竟然还是出现了!……

……原来如此,这份答卷一旦让德庆皇帝看到了,自然会看出这般政策对于加强皇权的好处,也必然会心动不已,然后也必然会一步一步的实行答卷上所建议的政策,而李纯臣提出了这般建议,也必然会受到德庆皇帝的宠信,到时候有了德庆皇帝的扶持,再崛起于庙堂之间,也不过是轻而易举……

……怪不得李纯臣他这般自信,竟是不打算投靠朝中任何一个派系,更不想让自己身上沾有丝毫的派系烙印,恐怕他猜到了德庆皇帝在今科殿试的出题范围后,就想到了这个答案,密折制度是他想出来的,而且身上又没有任何派系的烙印,德庆皇帝在一步步的实行密折制度的同时,也必然会一步步的重用他,到了最后,说不定他就会成为负责处理与转呈密折之官员的最好人选。到了那个时候,自然是一步登天……”

暗思之间,思路虽然越来越清晰,但赵俊臣的眉头却越皱越紧。

赵俊臣如今一心想着摆脱德庆皇帝的控制,然而李纯臣所建议的“密折制度”一旦实行,怕是连首辅周尚景都会被德庆皇帝死死压制住,更别说目前的赵俊臣了!到时候赵俊臣再想要摆脱德庆皇帝的控制,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这也是赵俊臣为何会第一时间通知周尚景的原因。

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周尚景与赵俊臣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且赵俊臣也信任周尚景老辣的政治眼光与手段,所以在这般时候,赵俊臣也不介意与周尚景联手一番,一同阻止“密折制度”的出现与实行!

“不过,事情到了这一步,只要德庆皇帝下定了决心,即使我与周尚景两人联手,再加上黄有容、沈长茂他们,怕也很难阻止密折制度的实行,最多只是拖延些时日罢了,所以我的诸般计划,也需要加快进度才行,否则等到德庆皇帝日后想要过河拆桥之际,我就真没有任何的反抗之力了。”

暗思之间,赵俊臣心中原先对于李纯臣的好感,顿时荡然无存。

在此之前,赵俊臣一直以为李纯臣只是一个有野心也十分聪慧的年轻人,对他颇是欣赏的——这种欣赏,也许有些类似于周尚景在看待目前的赵俊臣。

然而,在看到了这份答卷之后,赵俊臣却发现这个李纯臣虽然足够聪慧,却目光短浅!难道他不知道“密折制度”一旦实行,他自己就再也无法抵抗皇权的力量了吗?到了那个时候,官阶再高、勋位再贵,又有何用?更不要说他这么做会把朝中的几大权臣全都得罪光了。或者,他的野心仅止于“得到陛下赏识”这一步吗?

~~~~~~~~~~~~~~~~~~~~~~~~~~~~~~~~~~~~~~~~~

而就在赵俊臣暗思之间,时光流逝极快,许庆彦终于去而复返。

只见许庆彦推门而入后,向赵俊臣禀报道:“少爷,去周尚景府中送信的人回来了,一同前来的还有周府的一位管事,名叫周全。”

赵俊臣点了点头,说道:“带他来见我。”

片刻后,许庆彦领着一名中年人进入书房。

“小人周府管事周全,见过赵大人。”

周全见到赵俊臣后,毕恭毕敬的行礼问安道。

赵俊臣点了点头,说道:“不必行礼,我送去的那份纸卷,周首辅想必已经看了,却不知他有什么看法?”

周全垂首答道:“我家首辅大人说,感谢赵大人您的提前通知,但这件事情,他一时间也没有办法可以阻止,我家首辅大人虽然是今科殿试的阅卷大臣之首,但阅卷大臣总数有十余人,其中更还有程远道等愚忠之人,更何况今科殿试的题目意味深长,陛下他恐怕还会亲自审阅,所以这份考卷陛下他无论如何都会看见的,而陛下一旦看到,也必然会按着考卷上的法子实行,到时候即使朝中各派齐心协力一同阻止,怕也只能阻挡一时而已。”

赵俊臣点了点头,这些他事先已经想到了,只是问道:“那么,首辅大人他对于这密折制度,又有何见解?”

周全微微一笑后,说道:“我家首辅大人说,自古以来,就从没有完美无缺的政策,许多政策在设想之初会让人觉得天衣无缝,看着颇是吓人,但实行日久之后,总会被人找出破绽,而一旦有了破绽,那么这个政策也就再没了效应,所以赵大人您也不必担心,只要静观其变即可。”

赵俊臣轻轻叹息一声,说道:“原来如此,首辅大人果然好城府,倒是我毛躁了,你回去转告首辅大人,就说若是他日后找到了这密折制度的破绽,还望他不吝赐教,我这人愚笨,却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制度的破绽所在。”

从某方面而言,周尚景的道理并没有错,这天下确实没有完美无缺的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本就是官员们的安身立命之本,任何一项政策与制度,只要认真寻找,就一定能找到破绽之所在。

不过,在赵俊臣看来,这“密折制度”的破绽即使真的存在,这个破绽恐怕也是极少极小,即使发现了也难以利用。否则另一个历史时空中的清朝时期,为何就没有任何官员能够在“密折制度”下抵抗皇权的力量?

所以,赵俊臣觉得,周尚景这一次怕是轻视了这个“密折制度”的严重性。

事实上,明朝的“密疏制度”就已经够烦人了,更别说是加强版的“密折制度”!

不过,既然周尚景已经表明了看法,那么赵俊臣也没有直接质疑,只是借着这一句话暗中提醒。

另一边,听到赵俊臣话语中的暗示,周全微微一愣后,点头道:“小人明白了,回去后一定会转告我家首辅大人。”

赵俊臣又是一声轻叹,见周全没有别的话要说,便挥手道:“庆彦,送客吧。”

…………

当许庆彦再次回到书房之后,已经打定主意要加快自己各种计划进度的赵俊臣,向许庆彦问道:“前些日子,我曾让你在‘悦容坊’的各家分店中,挑选一些忠心且精明能干的掌柜,这件事你办的如何了?”

许庆彦微微一愣,不知道赵俊臣为何会突然转变话题,但还是答道:“回少爷,人选我都已经挑选好了,只是如今‘悦容坊’的分店已经开遍了长江以北,许多被我选中的分店掌柜还没有赶回京城,我原本打算等人到齐之后,再一起带来见你。”

赵俊臣沉吟片刻,说道:“不必了,让那些已经到了京城的掌柜们明天就来见我!我有许多事情要吩咐他们去办,如今时间紧迫,需要提前开始,至于那些没赶来的那些掌柜,就让他们后续再加入好了。”

“明白了,少爷。”许庆彦很干脆的答应道,没有似往常一般提出疑问。

因为,许庆彦发现赵俊臣自从看到那份答卷之后,整个人都出现了一种紧迫感。

“另外,府中账上目前有多少银子?”赵俊臣再次问道。

赵俊臣虽然是个大贪官,但却从未关心过自己的身家,这还是他第一次询问自己手中的银子数量。

不过,对于这件事情,一向都是财迷的许庆彦倒是十分清楚,事实上,这些银子一向都是由许庆彦负责,赵俊臣平时身上甚至都不带银票与银子的。

果然,听到赵俊臣的询问后,许庆彦马上回答道:“少爷,咱们如今府中白银有三百七十一万八千余两,其中现银七十三万两,其余皆是存在银号里德银票,还有黄金二万三千三百余两,而府下诸般产业与商铺之中,也存着不少金银,但这些一向是方茹在负责,具体数目我并不清楚。此外,府中的古董、珠宝之类,还有……”

回答之间,许庆彦神色满是兴奋,这是金银数目,总是会给他带来一种特有的满足感。

“其他就不用说了。”赵俊臣挥手打断道:“你马上从这些金银之中取出一半数目来,恩,全都要银票,我明天见那些掌柜的时候要用。”

“一半?”许庆彦惊叫道。

赵俊臣皱眉道:“怎么?这些钱我不能动了?”

见赵俊臣神色严肃,许庆彦不敢再质疑,连忙回答道:“我马上就去准备。”

“还有,太子那边可有消息?他什么时候回京?”赵俊臣又问道。

“根据消息,若是不出意外,应该在两日之内回京。”

“我派去扬州的苏西卿和肖文轩,算算时间应该已经到了扬州了,目前可有回信?”

“还没消息,若是有了回信,我会第一时间通知少爷的。”

……

“密折制度”的实行,必然会极大的增强皇权的力量,目前虽然还只是一点点苗头,但依然是让赵俊臣急迫性大增。

所以,赵俊臣开始加快自己各种计划的进度了。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虚的,唯有实力才是正道!

…………

PS:恩,第二更!今天共更新万字!(我的小说《摄政大明》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 ”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