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三百零五章.阴差阳错(上)

摄政大明 第三百零五章.阴差阳错(上)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3 23:21: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

……

对于说书人所讲的故事,德庆皇帝原本面带笑容、认真听着,甚至还在说书人讲完一段之后,随着周围茶客鼓了鼓掌。

然而,就在这时,周围茶客们的讨论声,却渐渐传入了德庆皇帝的耳中。

“真痛快啊!太子一口气除去了百多位贪官污吏,咱们这些老百姓,心中也总算多了些盼头!”某位茶客神色振奋的说道。

“固然是大快人心,但也没什么可高兴的,仅仅是南直隶到北直隶之间,就有这么多贪官,其他地方的贪官还不知有多少!”另一位茶客则是摇头叹息,缓缓说道。

“是啊,原先的贪官虽然除掉了,但那些接替的官员,也未必就会是青天,到时候受苦受罪的恐怕还是咱们这些平头百姓。”第三位茶客神色冷静,皱眉分析道。

“唉!朝廷如今藏污纳垢,幸好还有太子殿下光明磊落、一身正气,也愿意为民除害,否则这朝廷还不知要乱成什么样子,怕是要贪官横行了吧?咱们这些草民,就更是暗无天日了!”又有一位茶客苦笑道。

“对啊!可惜太子还只是太子,毕竟不是皇上啊!只希望太子他能够早日继成大统,这样咱们大明朝离中兴盛世也就不远了!”还有一位茶客则是露出了期待的神情,轻声说道。

“要我说,还是皇帝老爷用人有问题,若不是皇帝老爷纵容贪官,朝廷又怎会昏暗成如今这般模样?确实,太子若是可以早些登基就好了,咱们也能早些脱离苦海。”一名年轻茶客如此说道,说话之间,左顾右盼,似乎是期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同。

“咳咳!诸位,慎言!请慎言!如今陛下驾临本州,时机敏感,切不可妄议……”就在这时,一位老年茶客连忙说道,神色略有慌张。

而随着这位老年茶客的提醒,茶馆内一时间沉默了下来,众茶客或是摇头,或是叹息,与他们不久前在听书时兴高采烈的模样截然不同。

另一边,听到这些谈论,德庆皇帝的面色却是越来越黑,突然冷哼一声,站起身来,然后转身快步离开了茶馆。

赵俊臣的眼中闪过了一丝笑意,但神色间却好似焦急无比,并连忙起身相随。

这所有的一切,自然是赵俊臣提前安排的,也正是赵俊臣在昨晚交代给许庆彦的最后一件任务。

根据赵俊臣对德庆皇帝的心思揣摩,认为德庆皇帝最初之所以屡屡打压太子朱和堉,一方面是因为德庆皇帝身体尚且健康,并不希望储君太过强势,另一方面也是太子朱和堉的名声太好、声势太盛,许多人甚至坚定的认为太子朱和堉一旦继位,就能远远胜过德庆皇帝,所以一向是自命不凡的德庆皇帝,却是心生嫉妒了。

然而,在赵俊臣以及朝中几位权臣的算计下,太子朱和堉这段时间来屡屡受挫,甚至连名声也不似从前那般贤良,德庆皇帝也就忘记了从前的嫉妒心理,并转变了态度,开始大力扶持太子朱和堉。

也正因为德庆皇帝的扶持,所以太子朱和堉虽然屡受挫折,但储君位置依然是稳如泰山。

而赵俊臣的这次安排,也正是为了让德庆皇帝回忆起从前他对朱和堉的嫉妒心理!

如今看来,赵俊臣的计划很成功!

…………

这般心思只是一闪而过,接下来赵俊臣已是快步来到茶馆外,追赶上了德庆皇帝。

来到德庆皇帝身旁,赵俊臣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样,轻声说道:“黄老爷,百姓们无知,完全不知治国之难处,只是在胡说八道罢了,您又何必与他们置气?”

德庆皇帝又是一声轻哼,冷笑道:“这茶馆里的茶客,三教九流一应俱全,他们的想法,怕就是民间的普遍想法了吧?嘿嘿!竟是期望太子早些即位,那岂不是在期望朕早些去死?!还有,他们认为太子继位后,大明朝将会迎来中兴?何谓中兴?衰败之后再次强盛才是中兴!难道大明朝在朕的治理下竟是衰败了吗?朕是皇帝!在民间的声望竟然比不上太子,朕又如何不气!”

眼见德庆皇帝怒气冲冲,赵俊臣眼中再次有笑意一闪而过,又眼见周围没有旁人,口中也恢复了君臣规矩,却是宽慰道:“所以,臣才说,百姓无知,根本不懂得深层道理,陛下您的伟大圣明,又岂是他们能看明白的?战场上,有‘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说法,因为那些真正善战的将领,总能将一切隐患消灭在萌芽,如此自然是太平无战事,而在臣看来,庙堂之事,也是同样的道理,我大明朝近三十年来,朝野局势皆是安稳无比,如此百官安心办事、百姓安心营生,这岂不是陛下您的功绩?古往今来,虽有帝王无数,但又有几位帝王能做到这一点?

至于太子殿下,如今尚且稚嫩,也不懂得这些道理,虽然办事之间轰轰烈烈、抢尽了风头,但若是没有陛下您在背后稳定局势,这朝廷还不知要乱成什么样子,而朝廷若乱,朝野一体,民间百姓也必然会受到牵连,到了那个时候,这些妄议时政的茶客们,如何还能安心坐在茶馆中喝茶水、听故事、瞎议论?

陛下您别看百姓们此时恨不得太子马上登基,但容臣说一句冒昧的话,若是太子他现在就登基了,必然会在庙堂中大动干戈,到时候朝纲大乱,这些百姓也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牵连,到那个时候,他们就开始怀念陛下您的好处了。”

听到赵俊臣的宽慰,德庆皇帝的神色稍缓,但依然有些恼怒的说道:“哼,这些百姓,竟然还敢质疑朕的用人任官,听他们的意思,好似大明朝的贪官污吏全是朕纵容出来的!当真可气!”

赵俊臣又笑道:“依臣看来,百姓们如今推崇太子殿下,未必就是因为太子殿下的贤良名声、又或是诛杀贪官的举动,只是因为太子扳倒了许多朝廷官员、让他们看了一场热闹罢了!百姓嘛,总有仇富仇贵的心理,如今看到许多原本远比他们福贵的人倒霉了,心中就会高兴,如今太子扳倒了一群贪官,他们会叫好,改天若是一群清流垮台了,他们也同样叫好,却是与陛下您的用人任官无关。若是硬要说的话,倒是吏部负责考核官员,责任更大。”

德庆皇帝看了赵俊臣一眼,神色再次一缓,叹息道:“奈何,有你这般见识的人,终究只是少数,无论百官还是百姓,又有谁知道朕的难处与考虑?似太子那般除恶务尽就当真是好办法?哼,朕又何尝不知朝廷里有许多贪官?但若是除去了这些已经吃饱了的贪狼,还不是要再补一批更加饥不择食的饿虎?满朝上下,能清廉自律的又有几人?更何况,若是把贪官全部除掉了,朝廷的震荡不谈,朝廷的声誉不谈,更不知有多少读书人会对仕途敬畏如虎,今后还有谁帮着朕治理天下?”

“陛下说的有道理,一语道破本质。”赵俊臣连连点头,道:“如今的文人,早已失去了古时的淳朴与志向,他们之中绝大部分人,之所以愿意苦读诗书,也只是为了考取功名当官,而他们之所以想当官,更只是为了改善自己与族人的生活、享受福贵罢了,在这般形势下,若是官员们一个个皆是生活清贫、又活的小心翼翼,那么读书人报效朝廷的心思,怕就没那么强烈了,到时候大量人才流失于民间,又不为朝廷所用,必然会生出大乱啊!”

说到这里,赵俊臣倒真是有感而发,又摇头叹息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车马多如簇……嘿嘿,说起来,自从宋真宗赵恒写下了这篇《励学篇》之后,读书人的心思就从此不纯了,贪官污吏也就愈发的多了,若想要扭转,只能慢慢来,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听到赵俊臣的这一番话,德庆皇帝微微一愣。

德庆皇帝从未想到,赵俊臣除了一身理财本领之外,竟还有这般见识!

不过,德庆皇帝此时正值心烦,却也没有多想,反而难得的说了许多真心话:“你的这些话,虽然不能明说,但确是真理!江山如何可以稳固?就是将天下聪慧之人收罗为帝王所用!如此即使出现了一些波折,没有那些聪慧之人的领头,也都只是小乱罢了!

然而,如何才能让天下聪慧之人为帝王所用?还不是需要以富贵相引诱?所以我朝的官员稍稍聚敛一些银子,朕也一向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只有让百官们的生活富足一些,民间的那些聪慧之人才会一门心思的想要当官,才会认准科举这一条道路,而他们当官之后也才好控制。

反之,若是百官清贫,又因为帝王严厉而小心翼翼,民间的聪慧之人自然不愿意当官,却又不甘蛰伏,而在那个时候,一旦生出了什么乱子,又有聪慧之人的推波助澜,朕的江山才会真正的危机四伏!”

听到德庆皇帝的这番道理,赵俊臣连连点头,深表赞同。

这些日子以来,赵俊臣一直潜心研究传说中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期间也确实捉摸出了一些道理。

其中一条,就是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往往会将智慧和财富分离,让真知者不能拥有巨富,使巨富者不能成为真知,而两者一旦兼具,就会让人不满足于现状,并会成为祸乱的苗头——而所谓科举,其本质上就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至于朝廷里的清流与贪官的对峙,也是这一理念的另一种实践。

不过,在德庆皇帝面前,赵俊臣的身份是“弄臣”、是“佞臣”,这样的人不应该有太高明的见识,刚才为了宽慰德庆皇帝,赵俊臣已是有些展露锋芒了。

所以,听到德庆皇帝的这番道理之后,赵俊臣先是“愣”了片刻,然后才连连点头,大赞道:“陛下高明,这番道理,古往今来怕是没几位帝王可以捉摸明白,陛下果然是千古圣君啊!”

另一边,德庆皇帝已是有些后悔,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赵俊臣面前谈论这些帝王心机,不过看到赵俊臣此时一副“强装恍然”的模样,又认为赵俊臣并不明白其中深意,也就没有再在意。

不过,也因为赵俊臣所表现出的懵懂,所以德庆皇帝也就没了谈性,只是摇了摇头后,向着李园的方向走去。

看到德庆皇帝前行的方向,赵俊臣微微一愣,追上去问道:“陛下,咱们不去大寺街了?”

德庆皇帝再次摇头,冷淡道:“朕没那个兴致了。”

眼见德庆皇帝一副不高兴的模样,知道这个时候再怎么宽慰也没用——事实上赵俊臣也不打算真心宽慰德庆皇帝——所以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招来一辆马车,并伺候着德庆皇帝乘车,并返回临时行宫。

…………

在返回临时行宫的途中,马车内的气氛显得有些凝重。

德庆皇帝沉着脸不知在想些什么,而赵俊臣则小心翼翼的坐在一旁,生怕会再次引起德庆皇帝的不高兴。

不过,赵俊臣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因为根据赵俊臣的观察,此时的德庆皇帝已是再次对太子朱和堉产生了嫉妒与忌惮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在将来的某些时刻一旦发作,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而这些连锁反应,一定是太子朱和堉不愿意看到的!

只是,赵俊臣终究不是算无遗策的再世孔明,而德庆皇帝的心思也并不容易控制,这一次他却是失算了。

因为赵俊臣的这一番安排,虽然德庆皇帝确实对太子朱和堉产生了嫉妒与忌惮的情绪,但与此同时,德庆皇帝也开始审视自身。

德庆皇帝是一位好大喜功、自诩不凡的皇帝,而这种皇帝往往会十分注重自己的百年名声、后人评价。

事实上,经过今日在茶馆中的经历,德庆皇帝突然有些担忧,担心在他殡天之后,后人们的史书工笔,真的会把他描述成一位无道昏君,这对德庆皇帝而言是无法容忍的。

虽然赵俊臣一直都在溜须拍马,称德庆皇帝是“千古圣君”,但德庆皇帝也非常清楚,以他登基以来的种种功绩,离“圣君”的评价还差的很远,虽然他登基多年来朝野局势稳定,但这般功绩往往会让后人忽略。

“这些年来,朕一心稳定朝野、巩固皇权,如今也该为自己的百年名声考虑了。只是,究竟应该怎么做,却需要好好考虑,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所谓‘圣君’、‘明君’,所走的道路不外乎三条,一是改革弊政;二是创造盛世;三则是开疆拓土……”

德庆皇帝暗暗想道。

以德庆皇帝一心求稳的性子,让他改革弊政、整顿吏治、惩办贪官,借此营造自己的“圣君”之名,却有些勉为其难,只看宋朝在王安石变法后多年朝野震荡的情况,就足以让德庆皇帝打消这般想法,更何况这么做也否定了德庆皇帝自己从前的政策道路,所以德庆皇帝很快就否定了这般想法。

至于创造盛世——虽然在封建时代所谓“盛世”的标准极低,只要百姓每天能吃两顿饱饭就算是旷古绝今的盛世了,然而以封建时期的生产力,即使想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尤其是如今的大明朝因为在崇祯手中得到了延续,又在德庆皇帝的治下安稳了数十年,人口已是接近三万万之数,想要喂饱这三万万张嘴巴更是无比困难——德庆皇帝虽然自诩不凡,但也知道如今的大明朝离“盛世”还有些距离,而且创造“盛世”不仅费心费力,也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同样被德庆皇帝否定了。

于是,德庆皇帝又想道:“如此一来,朕只剩下开疆拓土的道路了……然而刀兵之争不宜兴起,否则说不定就会造成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更何况这些年来无论是蒙古还是建州女真,都还算是安分,朕也没借口开战……还有如今国库的银粮也不充裕,却也没有足够的准备……”

暗思之间,德庆皇帝再次摇了摇头,亦是否定了第三条道路。

如此一来,德庆皇帝却发现,在求稳的前提下,自己想要成为后人眼中的“圣君”,竟是哪条道路都不好走,心中不由的更加的不高兴。

只是,虽然三条道路皆是被德庆皇帝否决了,但想要大干一场的心思,却从此潜藏在德庆皇帝的心中深处。

而在将来某一刻,这般心思也将会影响德庆皇帝的决定,并将大明朝带向一条未知的方向!

而阴差阳错的造成这一切的人,却是此时还自以为得计的赵俊臣!

…………

PS:这段时间,虫子的事情很多,工作上、家庭上、写作上,最终有些透支了身体,病了一场,刚刚康复,前两天没能更新,请大家见谅。

嗯,大章节!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