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九百二十三章.真相(三)

摄政大明 第九百二十三章.真相(三)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3 23:21: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

……

在周宅正堂之内,赵俊臣再次见到这名男性灾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至始至终都不知道此人的名字。

此时,这名男性灾民跪在赵俊臣的面前,脸上满是激愤之色,用焦切的眼神看着赵俊臣,看得出来他的心情十分焦急,但赵俊臣没有开口讲话的时候,这个人虽然是心情焦急但也没有抢先开口,只是等着赵俊臣先行讲话。

“此人身体强健,气质威猛,但又很懂得规矩尊卑,并且还会骑术……”

想到这里,赵俊臣再次打量了这名男性灾民几眼,突然开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是何出身?可曾入伍?”

男子灾民知道赵俊臣的身份尊贵,又指望赵俊臣帮助自己,所以也不敢隐瞒,连忙答道:“回大人的话,小民名叫赵大力,原本乃是大同军镇下属安边卫靖远堡的夜不收……但因为今年五月曾有一个蒙古部落突然来袭,靖远堡被蒙古鞑子攻破,堡内所有军户皆是被屠戮一空,而小民当时正好在外面刺探消息,所以就逃过了一劫,眼看着军堡被毁,小民就索性回到了忻州老家,谁知又遇到了天灾,于是就与家乡百姓们一同逃荒了。”

赵俊臣点了点头,并没有纠缠此人的逃兵身份,只是问道:“我让你骑马寻找同伴,怎么就你一个人回来了?你的同伴呢?”

赵大力面现悲戚,再次向赵俊臣叩首道:“大人,小民并没有寻到同伴,反倒是打探到了消息,与小民一同逃荒的同伴已经被潞安府官差抓走了!大人,小民的村落总计有三百一十余人逃荒,一路上病死饿死三十七人,剩下的同伴全部都被各地的官差抓走了,至今也不知道他们的下落,也不知道他们的下场如何,究竟是生是死,更不知道各位官府为何要抓走他们……大人,您身份尊贵,还是一位青天,一定要查明百姓下落,为百姓们主持公道啊!”

见到赵大力的模样实在是悲惨可怜,不等赵俊臣发话,鲍文杰就已经是忍不住插口说道:“你放心好了,那潞安知府刚刚离开不久,并且很快就要回到这里,到时候赵大人自然会让他放掉你的同伴。”

赵俊臣转头看了鲍文杰一眼,有些不满鲍文杰代自己做出决定,但并没有表示什么,只是向赵大力说道:“你起身谈话吧……放心,你那些同伴的事情,我自然会给你一个交代。”

听到赵俊臣的表示之后,赵大力的表情终于是稍稍轻松了一些,然后就站起身来,恭敬的垂手而立。

在任何时代,军人都是阶级意识最强的群体,眼前的这个赵大力看似粗野,但他的一举一动依然是让人挑不出毛病。

对于赵俊臣而言,搭救赵大力的同伴只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得知了赵大力的身份之后,从赵大力这里收集一些边疆局势的情报,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从这方面而言,赵俊臣的运气也算不错,竟是在潞安府遇到了大同军镇的逃兵,可以提前打探到一些边防局势。

此外,刚才赵大力无意间所透漏出的某些内容,也引起了赵俊臣的兴趣。

于是,赵俊臣马上就结束了赵大力同伴的话题,只是问道:“你刚才说,今年五月份的时候,曾有蒙古部落侵犯大同军镇?据本官所知,今年三月份的时候,就有几个蒙古部落联合起来进犯陕甘三边……往年的火筛入寇总是秋收前后,怎么今年蒙古各部落不仅是提前侵犯,并且是这般频繁?规模又是这样的零散?你可知道什么消息?”

赵大力茫然摇头,答道:“小民身份低微,也不清楚详细,但正如大人您所说的那样,蒙古鞑子今年的举动确实是有些异常,时不时就会有一些部落南下劫掠,而且他们的表现颇是疯狂,就好似被逼得走投无路似得。”

一旁,鲍文杰再次插话说道:“如今陕甘、山西各地都是灾情严重,恐怕蒙古那边也是日子不好过啊,想来他们也是没了粮食,实在是被老天爷逼急了……嘿,他们屡屡侵犯我朝疆土、劫掠我朝百姓,也是他们活该。”

因为南关村的种种事情,鲍文杰对赵俊臣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如今的屡屡插话,却也是他从心里接受了赵俊臣的表现。

但不得不说,鲍文杰的这种表现实在是有些烦人。

赵俊臣依然是没有理会鲍文杰,只是再次问道:“据你所说,乃是蒙古部落进犯了大同军镇,而不是蒙古骑兵……也就是说,蒙古鞑子侵犯大同军镇的时候,不仅是出现了蒙古骑兵,并且这些蒙古骑兵还拖家带口、携带着部落里的老幼妇孺?”

赵大力再次点头道:“大人英明,一眼就看穿了蹊跷之处,小民也觉得奇怪,按理说蒙古鞑子往年进犯,仅仅只是出动骑兵罢了,各部落里的老幼妇孺依然会留在草原深处,但今年来犯的蒙古鞑子不仅是蒙古骑兵,而且是整个部落的所有人尽数南下,就好似草原已经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了。”

另一边,鲍文杰再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点头道:“看来,蒙古草原的灾情还要比想象中更加恶劣啊!”

赵俊臣沉吟片刻后,突然开口问道:“你乃是边疆军镇里的夜不收,负责刺探情报之事,可曾有亲眼见过那些南下的蒙古部落?”

赵大人依然是点头答道:“小民曾经骑马远远的见过一眼,还险些被蒙古鞑子捉住。”

赵俊臣表情严肃的缓缓问道:“那些南下的蒙古部落的精神面貌如何?”

赵大力有些不明白赵俊臣口中“精神面貌”四个字的意思,不由是面露疑惑。

赵俊臣也只好进一步的解释道:“我的意思是说,他们的状态看上去如何?更像是饿极了的难民?又或者更像是走投无路的败军?”

鲍文杰有些不明白赵俊臣的意思,但赵大力则是若有所思,道:“听大人您的提醒之后,小民也想到了不对劲的地方,那些南下进犯的蒙古部落显得非常狼狈,不仅是牛羊马匹数量不多,连帐篷之类的日常用具也不齐全,还有很多人带着伤势,不像是仅仅因为躲避天灾而南下迁移,反倒更像是战败后被驱逐了一般。”

赵俊臣同样是若有所思,又询问了一些边防情况之后,就让赵大力离开了。

等到赵大力离开了房间之后,赵俊臣的表情前所未有的严肃。

事实上,自从来到了山西境内之后,赵俊臣的表情就一直很严肃,越是了解详细、就越是心情凝重,发现事态远远不似自己预估中的那么简单,刚出京时的放松心态早已经是荡然无存。

然后,赵俊臣轻轻一叹,说道:“自从进入西北之后,就没遇到任何好消息……如今看来,不仅仅是咱们的西北诸省有些诡异,就连蒙古草原上也发生了一些变故,这两件事说不定还有一些关联……今年的边防形势,或许还要比想象中更加严峻得多。”

鲍文杰好奇问道:“赵大人何出此言?”

赵俊臣看了鲍文杰一眼,又看了洪高功一眼,却是摇头道:“如今只是一些推测罢了,还说不准,也没有实证……一切还是等到咱们见到山西巡抚张勋之后再说吧。”

赵俊臣乃是钦差大臣,他不打算明说,鲍文杰与洪高功二人也不好逼问,只是心中愈加疑惑了。

实际上,很多猜测赵俊臣不告诉鲍文杰与洪高功,也是害怕自己的猜测会吓到他们。

并且,鲍文杰与洪高功一旦被吓到了,就一定会坏事,以鲍文杰的性格,他一旦被吓到之后就必然会向德庆皇帝呈奏详情,请求德庆皇帝另派朝廷重臣前来西北主持大局,这不利于赵俊臣掌控局势,而洪高功一旦被吓到,则是一定会退缩不前,再也不敢往北走了,同样会拖累赵俊臣的计划。

所以,许多事情,赵俊臣目前也只能独自承受。

而就在三人若有所思之际,毛家栋再次进去房间禀报,这一次则是南关村的王老丈想要求见赵俊臣。

*

这天的下午申时,潞安知府孙淼再次赶到了南关村,不仅是送来了赵俊臣所需的路引,并且还带来了一大堆东西,皆是赵俊臣一行人路上能用到的东西。

比如逃荒灾民与地方官差的衣装,又比如地方官差押送犯人之际所用的锁链刑具,再比如一些身份证明的腰牌,甚至还找来了一位真正的潞安府官场作为向导,倒也算是考虑周详、准备齐整。

当孙淼被毛家栋领入房间之后,却发现赵俊臣正是表情和善的与南关村的耆老谈话,所以孙淼也就知趣的闭口不言,只是退到一旁等待谈话结束,同时又竖起耳朵倾听赵俊臣的讲话内容,心中暗暗留意。

这位南关村的耆老,自然就是王老丈了,他求见赵俊臣乃是受到南关村的百姓们嘱托,向赵俊臣打探朝廷农务整改计划的事情。

朝廷的农改计划由赵俊臣一手操办,而潞安府也是计划中的试点州府之一,按照朝廷的政令,潞安府的百姓们今后将要有一半的土地种植一种叫做玉米的植物,这个时期的玉米还只有南方少数地区种植,潞安府的百姓们大都没有见过此物,自然是心有疑虑,所以就拜托王老丈来向赵俊臣打探消息。

此时,赵俊臣正是耐心的向王老丈讲到:“玉米这种作物,不仅耐寒耐旱,容易耕种,并且产粮也极高,潞安府的土地一向是比较贫乏,又时常会发生天灾,种植玉米乃是最好的选择!不瞒王老丈,朝廷的农务整改计划就是由我亲自主持的,这件事对于潞安府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王老丈你难道还信不过我赵俊臣吗?实际上,这个政策还是第一年实行,朝廷所储备的玉米种子不多,还不足以大规模推广,我把潞安府放入计划之中,并且免费向百姓们赠送玉米种子,也是对潞安府百姓的特殊照顾。”

听到赵俊臣的解释之后,王老丈的表情稍稍轻松了一些,又问道:“朝廷送来玉米种子的时候,村民们稍稍煮了一些,想要看看这东西能不能吃,但发现这东西的口感不好,嚼起来比较费劲……虽然要比糠米要好,但就怕商人们不收这东西,若是商人不收的话,又或者是收价太低的话,村民们就没银子纳税,就要白忙活了……”

赵俊臣却是摇头道:“放心吧,我这次前来山西,也正是为了解决商人收购玉米的事情,我很快就会召集晋商们说明此事,想来那些商人们也会给本官一个面子的。我也在这里保证,这潞安府距离京城不算远,不过是六七天的脚程,将来若是商人们不收玉米、又或者是刻意压价的话,潞安府的百姓就可以来京城找我赵俊臣,我也会亲自为你们解决此事……”

顿了顿后,赵俊臣为了让王老丈安心,又讲了许多种植玉米的好处:“这玉米看起来口感不好,但亩产却是寻常庄稼的好几倍,受天气土地的影响也小,无论如何也不会让百姓们吃亏……实际上,我还建议百姓们明年这个时候不要卖给商人太过玉米,要自己多留下一些,玉米可是一个好东西,不论是喂鸡鸭还是喂猪兔,都是最好的饲料,百姓们还可以趁机多养殖一些家畜,那可要比单纯的种粮食赚银子多了。”

赵俊臣的这一番话,自然也是有依据的,玉米在后世的主要用途就是饲料,无数的例子证明了玉米饲料可以让一个国家的肉类产量大幅增涨,以明朝的基础条件,今后几年的肉类产量就算是连续成倍增涨也不奇怪。

当然,以明朝百姓们的生活状况,玉米依然要以食用为主,发展养殖业只是少数地方的致富手段,如今的明朝百姓大都是以粗粮为主,玉米完全可以替代,但产量却要高出数倍之多,所以朝廷推广玉米种植绝对是可以造福百姓的。

听到赵俊臣的连连保证之后,王老丈终于是安了心,点头道:“既然是赵大人开口保证了,我们南关村的百姓自然是相信!赵大人您是青天大老爷,不可能祸害我们!”

赵俊臣则是笑道:“仅仅是你们相信了还不够,你们还要把我今天的这些话告诉其余村庄的百姓,就和他们讲,这一切乃是我造福潞安府百姓的举措,让大家安心跟着朝廷走,将来若是遇到了麻烦,我赵俊臣会亲自出面解决,绝不会让百姓们有后顾之忧!”

王老丈自然是连连保证,表示潞安府的百姓们是深信赵俊臣的,南关村的百姓们也一定会到处传播赵俊臣的言论,让潞安府的百姓们安心。

最后,见到孙淼的出现,王老丈不敢再打扰赵俊臣,千恩万谢的离开了。

此时,孙淼正是暗暗思考着赵俊臣的这一番话,认为自己应该更加重视朝廷的农改计划,并且是大力督促潞安府的百姓们种植玉米,将来或许就是一项耀眼政绩。

不过,等到王老丈离开之后,孙淼也就不再多想,只是急忙向赵俊臣禀报道:“赵大人,您前往太原府路上所需的一切东西都已经准备妥当了,下官还私自做主召来了一名潞安府的衙役,此人名叫马佳,一直是负责潞安府与太原府的公文往来,与沿路的官府都非常熟悉,由他来负责领路,也可以减少许多麻烦……此外,下官见赵大人的二百余名手下皆是骑马,这么多的马匹同样会引起不必要的怀疑,所以下官就多准备了一份路引,表明这些马匹乃是潞安府支援给大同军镇的,这样也可以减少许多麻烦……”

听到孙淼的禀报之后,赵俊臣满意的点了点头,赞赏道:“你做得很好,比我周详多了!”

孙淼有些受宠若惊,连忙说道:“大人您乃是操办朝廷大事,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自然是不需要多想,否则我等下官也就没有用处了。”

赵俊臣笑了笑后,突然想起了赵大力的事情,就向孙淼问道:“对了,你们潞安府是不是前两天抓捕了一批逃荒的灾民?”

孙淼答道:“确有此事,近十天以来总计拦截了灾民二百一十三人,昨天上午的时候已经把这批灾民全部送往太原府了。”

赵俊臣一愣,问道:“已经送到太原府了?”

孙淼点头应是,又有些奇怪赵俊臣为何会突然问及此事。

赵俊臣轻轻摇头,却是站起身来,向鲍文杰与洪高功吩咐道:“既然如此,这里也就没有事情了,咱们准备一下,让手下人等换上官差与灾民的衣装,这就出发前往太原府……此外,派人把灾民的事情告诉赵大力,让他不必担心,本官抵达了太原府之后,自然会搭救他的那些同伴!”

洪高功不由一惊,问道:“赵大人,已经是下午申时了,再过不久就要天黑,咱们这个时候启程?要不咱们还是休息一晚,等到明天早上再启程吧。”

赵俊臣看了洪高功一眼,却是摇头道:“如今事情紧急,就算是一个时辰也耽搁不得,我总觉得北疆局势有变数,所以咱们要尽早启程……并且咱们这几天还要日夜兼程,一路上绝不会轻松,你也提前说明一下,让所有人都提前准备一下,省得到时候抱怨叫苦。”

事实上,洪高功如今就已经想要叫苦了,但赵俊臣的吩咐他不敢不听,所以最终还是苦着脸答应了。

……

PS:第一更!五千字!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