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九百零三章.捷报传天下(二)

摄政大明 第九百零三章.捷报传天下(二)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3 23:21: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

……

赵俊臣率领明军在渭水南岸一举全歼蒙古联军的捷报,很快就传遍了陕甘各地,又迅速向着陕甘的周边省份——诸如山西、直隶、四川、湖南等地——四向散播而去。

一时间,明朝疆土的各地官绅商民,可谓是群情鼎沸、欢欣鼓舞,这般景象说是举国欢腾、率土同庆也不为过,捷报快马所途径的每一处州城府县,皆是可以看到官府与百姓的争相庆贺,鞭炮齐鸣、欢声不绝!

在这个时代,对于汉族百姓而言,蒙古部落的存在实在是太过特殊了——简而言之,就是又恨又怕、既是鄙夷又是畏惧。

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以来,这个草原民族就成为了汉族百姓的心腹大患,至今已是威胁中原安危五百余年,从未有一日能让汉族百姓安心。

等到忽必烈灭宋建元之后,中土沦陷于蒙古,汉人更是成为了“四等民”,像是猪羊一般任人奴役、受尽了屈辱——那是汉族百姓自五代十国以来最黑暗的一段时光——时至今日,汉人在元朝时期的悲惨境遇依然还在民间口耳相传,蒙古铁骑的恐怖也依然能让小儿夜里止啼。

随后,明太祖朱元璋横空出世,凭借着灭元驱蒙的不世奇功让大明王朝成为了中华正统,但也只是把蒙古族驱出中土罢了,依然不能彻底根除蒙古部落的威胁,这两百余年以来不仅是哈密、河套等地逐步遭到蒙古各部的蚕食,火筛入寇依然是陕甘三边、山西、直隶等地每年入秋之后的保留戏码,蒙古军队攻城掠地、长驱直入的消息依然是时有听闻,甚至还发生过“土木堡之变”这种皇帝与满朝文武皆是战败为囚的奇耻大辱!

时至今日,蒙古部落固然是逐渐没落了,相较于他们的祖先已是不可同日而语,对明朝的威胁也已是远远不及东北女真,但在汉人百姓的眼里,蒙古部落却依然是明朝的最大威胁,远非女真可比,对蒙古族的仇恨、敌视、畏惧等等心理依然不减,这种观念早已经根深蒂固了。

这样一来,赵俊臣一举全歼蒙古联军十万大军的战绩,自然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哪怕是这个时代尚且还没有“国家”的概念,“民族意识”也尚未深入人心,但各地百姓得知捷报之后也依然是发自内心的感到激动与兴奋。

*

“捷报!捷报!前线大捷!钦差大人赵俊臣率领大军于渭水南岸大胜蒙古联军、活捉了蒙古联军主帅巴根!历经渭水、阶州、小川河三战,全歼了蒙古鞑子十万大军!”

“捷报!捷报!前线大捷!钦差大人赵俊臣率领大军于渭水南岸大胜蒙古联军、活捉了蒙古联军主帅巴根!历经渭水、阶州、小川河三战,全歼了蒙古鞑子十万大军!”

当快马信使一边高声呼喊着捷报消息,一边策马奔入长安府城之后,顿时是引起了一片哗然。

自宋以来,长安城就是文化荟萃之地,文人辈出、大儒无数,讲学传道之风极盛,即使是近百年江南文坛迅速崛起、抢去了长安文坛许多风头,但也依然是声望不坠。

而长安文坛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就是八大书院了,不论是关中书院、骊山书院、鲁斋书院等等,皆是当代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

其中,关中书院乃是长安八大书院之首,院首张文华也是当代大儒,文坛地位极高,曾经还任过几年礼部侍郎的官职,只是后期仕途不顺,又得罪了曾经的朝中权臣温观良,无奈之下只好是致仕还乡,近几年受到关中书院的邀请担任院首之位。

张文华在朝廷中枢的时候固然是斗不过温观良,但他在长安城内却是门徒遍地、手眼通天,声望高隆不逊于历任知府,所以很快就收到了捷报消息。

收到消息之后,张文华马上就召集了关中书院的所有门人弟子。

等到关中书院的教授与学生们聚集一堂之后,张文华缓缓宣布道:“花马池营那边传来了捷报,钦差大臣赵俊臣赵俊臣已是全歼了此次入侵陕甘的蒙古联军十万人,甚至还活捉了蒙古联军的主帅巴根!可谓是战果赫赫、振奋人心!”

听到张文华的说法之后,在场的众位儒生反应各不相同,有些人表情欢喜、有些人面现狐疑,但绝大多数人都是一副无法接受事实的复杂表情。

这些读书人与朝中清流的关系密切,心底深处对赵俊臣可谓是厌恶至极,赵俊臣在民间的狼藉名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读书人的推动造势,如今发现赵俊臣这样一个大贪官大奸臣突然间变成了护国杀敌的大英雄,他们自然是一时间难以接受。

将众位儒生的神态变化尽收眼底,张文华的表情却是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是继续缓缓说道:“这是一件大好事!我们都是陕甘境内的百姓,最是明白火筛入寇的危害,多年来一直是深受其苦,如今钦差大臣赵俊臣全歼了十万联军,至此以后蒙古部落元气大伤,恐怕是往后十年内都无力威胁陕甘了,咱们皆是受惠极大……”

为这件事情定性之后,张文华稍稍加重了语气,又说道:“值此盛事,咱们关中书院也不能袖手旁观,理应出一份力……老夫听说,许知府他收到捷报之后,已是遍发官文、公告百姓,就是为了振奋民心、让百姓们一同欢喜庆贺,但民间读书识字辨理者终究只是少数,百姓们也无法在最短时间内明白这件事的重大意义,所以老夫已是决定,关中书院的所有教授与学生皆是要前往城内各处公告栏处,主动为百姓们读诵捷报、详细解释这场胜仗的重大意义,让世人知晓钦差大臣赵俊臣这一次的丰功伟绩!此外,还要传信给所有的返乡学生,让他们在各自家乡一同参与此事!”

听到张文华的表态,在场的所有儒生皆是大为震惊、面面相觑。

要知道,张文华与朝中清流的关系最为密切,平日里也就要以张文华对赵俊臣的恨意最浓、恶感最烈,而张文华的这般决定,简直就是主动为赵俊臣造势扬名,这要比赵俊臣的辉煌战绩更加让人不可思议!

众人面面相觑良久之后,一名教授态度迟疑的问道:“院长,先不谈这份捷报的真假,就算是赵俊臣当真是全歼了蒙古联军十万兵马,但他终究是一个贪官奸臣,为世人所不齿……咱们这样做,却是有为奸臣贪官扬名造势之嫌,似乎是有些不合适啊……”

张文华早就料到会有人质疑自己的决定,但他作为当世大儒,脑子里别的东西没有多少,但各式各样的“大道理”却是数不胜数,自然是可以轻易寻到正当理由说服众人。

只见张文华的表情变得稍稍严肃了一些,说道:“我等饱读圣贤书,皆是以正人君子自诩,自然也要秉公论断、持心为正,赵俊臣曾经固然是有些过错,所以咱们当初也一直是强烈谴责于他,从来都不畏惧权贵报复,这是咱们身为儒家门徒的底线与良知,但如今赵俊臣做了好事,咱们自然也要加以赞誉,这两者并没有任何矛盾,皆是出于圣人教诲!《左传》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依老夫来看,赵俊臣近年来已经极少传出贪墨受贿的传闻,还在朝廷中枢办成了许多善举,颇是让人刮目相看,显然是有了悔过的念头,既然如此,咱们也应该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难道咱们只是一群眼里只盯着别人错处、却不愿意承认他人好处的腐儒不成?诸位,切莫要忘了咱们关中书院的宗旨。”

听到张文华的这一番话,在场众位儒生皆是面色一变,齐声道:“移风易俗,教化为先!”

这个时代,儒生们并没有挑战权威的勇气,而张文华则是关中书院乃至于陕甘士林的最大权威,所有人皆是不敢挑战。

所以,这么一番话下来,众位儒生就被张文华说服了,至少表面上不敢违背。

张文华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诸位就依计划办事去吧!”

随着张文华的话声落下,众位儒生纷纷起身向着张文华行礼告别,然后就离开了关中书院的大堂,前往长安城内各公告栏处为百姓读诵官文了。

只是,离开大堂之后,众位儒生却是相互间议论纷纷,不断的猜测张文华对赵俊臣态度转变的真实原因——张文华所讲的诸般大道理固然是无法辩驳,但并不能让人真正信服。

事实上,张文华这次对赵俊臣的态度转变,自然不是因为他想要给赵俊臣一个“知错能改”、“浪子回头”的机会,而只是想要还给赵俊臣一个人情罢了,更还有些押宝示好之意!

这段时间以来,赵俊臣率领明军与蒙古联军连番大战,可谓是惊天动地、世人瞩目,但对于陕甘境内的读书人而言,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事情并非是这场战事,而是一场让士林文坛人人自危的“文祸”!

月余之前,因为少傅郭汤的一本《鹤溏诗集》里面发现了许多“反诗”,德庆皇帝大为震怒,最终不仅是郭汤本人丢官入狱,并且德庆皇帝还会严令厂卫监管天下读书人、严查各类反诗案,以此来遏制读书人非议朝廷之风。

这样一来,整个士林文坛皆是受到了牵连。

而长安文坛乃是天下士林重地,自然也就是首当其冲了。

张文华乃是当世大儒,与清流关系紧密,当年得罪权臣被迫辞官还乡之后有一段时间里颇是有些愤世嫉俗,那段时间里他的诗词文章之中颇有许多争议内容,所以很快就被东厂盯上了。

然而,就在东厂暗中收集证据的时候,“悦容坊”长安分店掌柜赵元真及时向张文华通风报信,让张文华迅速销毁了自己全部有争议的诗词文章,最终东厂查无实证,也就躲过了一场大祸。

“悦容坊”乃是赵俊臣的产业,长安分店的掌柜张元真曾是赵俊臣的府中管事,他这次向张文华通报消息也全是源自于赵俊臣的示意,所以张文华自然是欠了赵俊臣一个天大人情。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受了赵俊臣的恩惠之后,张文华对赵俊臣的态度自然是截然不同了。

再加上赵俊臣全歼了蒙古联军之后,崛起之势已是无法阻止,所以张文华才会有了今天这般为赵俊臣造势扬名的举动。

说到底,所有大道理都是虚的,一切都只是缘于个人利益罢了。

却说,等到所有儒生皆是离开大堂之后,张文华闭目沉思了片刻,然后则是吁气一声,轻声自语:“这样一来,老夫也算是还给了赵俊臣的一份人情……更何况,赵俊臣经此一战之后,必将是要声势大振,短时间内即使是德庆皇帝与周尚景也无法压制于他了,老夫这一次为他造势扬名,也算是一次押宝,事后会有好处也说不定……”

而就在张文华喃喃自语间,一名关中书院的教授匆匆返身回到大堂,向张文华禀报道:“张院长,我们按照您的吩咐,前往城内各处公告栏前为百姓们读诵捷报公文的时候,却发现鲁斋书院的教授学生也正在做同样的事情,似乎鲁斋书院的院长吕老夫子的想法与您相同……也是对赵俊臣刮目相看,打算给赵俊臣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听到这名教授的禀报,张文华不由一愣,先是表情有些疑惑,暗暗想道:“吕光道?他为何也要为赵俊臣造势扬名?难道他也和我一样因为这场文祸欠了赵俊臣的人情?不应该啊,此人的性子向来谨慎,这些年来更是少有文章诗词问世,偶有作品也大都只是注解经义罢了,不可能会被厂卫抓住把柄……”

但很快,张文华就已是面现恍然,却是想明白了关窍之处:“对了,听说赵俊臣前些日子迎娶了崔勉的孙女崔倩雪为妻,这样一来崔勉必然是要发动人脉为赵俊臣扭转名声,而吕光道与前阁老崔勉乃是同门、同窗、同科的交情,这个时候出力襄助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想到这里,张文华已经下意识的面现微笑,再次轻声喃喃道:“有了全歼蒙古联军十万兵马的赫赫战功,又有崔勉的人脉暗中推动,若是赵俊臣再在这场文祸期间广结善缘,那他在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印象必然反转,而天下读书人对他的印象反转之后,赵俊臣的民间声望也必将改善……到了那个时候,赵俊臣的民望、兵心、权势、功勋已是一应俱全,在朝廷的地位必将是稳如泰山……嘿,这次押宝看来是押对了!”

*

事实上,不仅是关中书院与鲁斋书院的儒生们因为不同理由主动为赵俊臣摇旗呐喊、歌功颂德,因为赵俊臣全歼蒙古联军的捷报太过振奋人心,各地的许多书生不需要幕后推动,就已经是主动转变了态度、积极为赵俊臣扬名造势了。

而赵俊臣的这般显赫战功所造成的影响,也要远远高于张文华的预想。

这一天,捷报快马进入了山西境内,与陕西相邻的平阳府也很快就收到了消息。

驿站信使奔入府城衙门禀报消息之后,平阳知府张志反复确认了捷报消息不假,顿时是惊喜交加,当即就命人在府衙外燃放鞭炮、鸣响钟鼓,又让幕僚抄写了多份捷报官文张贴于府城各处公告栏上。

就这样,不过是半天时间,赵俊臣全歼蒙古联军的辉煌战绩在平阳城内已经是路人皆知了。

百姓们纷纷自发汇聚在公告栏前,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确认着捷报消息,所有人都是面现喜色!

与陕甘三边一样,山西也是每年火筛入寇的重灾区,尤其山西还是肩负着守卫直隶与京城的重要职责,所以要同时负责太原、山西两大军镇的补给与后勤,所有百姓都是苦不堪言。

所以,得知了捷报消息之后,山西百姓的欢喜之情丝毫不逊于陕甘三边的百姓。

“刘老夫子,听说官府出了官文,说是朝廷的钦差大人全歼了蒙古鞑子的十万大军,这件事是真的不?俺们都是粗人不识字,求您给俺们读一下官文行不?”

人头涌动的公告栏前,几名匆匆赶至的百姓向一位身穿儒袍的老者请求道。

儒袍老者名叫刘成旭,乃是一名屡试不中的老秀才,近些年已经熄了继续考取功名的念头,就在平阳城内办了一所私塾,招一些小富之家的孩童读书,他这次却是主动来到布告栏前为百姓们读诵公文的。

虽然刘成旭在科举道路上只是一个失败者,但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终究只是少数,所以刘成旭在民间依然拥有一定地位,如今汇聚在布告栏前的百姓十有**都是大字不识,更是需要刘成旭来为他们读诵解释公告上的内容。

事实上,自从这份捷报官文张贴于公告栏上,刘成旭已经反复为周围百姓读诵解释了十余遍了,但赶来确认消息的百姓络绎不绝,总是需要刘成旭反复读诵解释。

此时,随着这几名新来百姓的请求,周围的百姓也纷纷是大声附和,同样是请求儒袍老者再次读诵官文——他们已经聚在这里听了好多遍了,但依然是听不腻,每次听完都会大声欢呼。

另一边,刘成旭也觉得自己今天出尽了风头,并不觉得厌烦,轻轻咳嗽一声之后,就再次对着公告栏大声读道:“花马池营于今日传来捷报,钦差大臣、户部尚书赵俊臣率领陕甘边军与禁军援军于渭水南岸大胜蒙古联军,历经渭水、阶州、小川河三战,全歼了蒙古鞑子十万大军!斩获敌首近三万,俘虏一万三千余,缴获战马总计八千余匹,另有军资无数,且还活捉了蒙古联军主帅巴根!经此一战,蒙古各部元气大伤,亦是大涨我汉人志气,西北边疆今后十年无忧矣!”

随着刘成旭朗诵官文完毕,周围的百姓也再一次的大声欢呼起来,气氛极为热烈。

对于在场百姓而言,这份捷报不论是听多少次,都是那么振奋提气!

然而,就在众位百姓欢呼声刚刚落下,却有一名青年男子情绪激动的问道:“刘老夫子,您是一个明白人,您来说说,朝廷的钦差大人这次当真是全歼了十万蒙古鞑子?消息可是千真万确?不是假的吧?往年的火筛入寇,各地军镇也是捷报不断,但实际情况就连咱们这些老百姓也都心里清楚,都只是谎报军功罢了,这一次声势这么大,会不会也是谎报军功?若又是谎报军功的话,咱们岂不是白欢喜一场?”

听到这名青年男子的说法之后,公告栏附近的气氛突然冷了下来,百姓们的表情间也浮现出狐疑之态。

各地军镇历年来的谎报军功,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不仅是地方上的百姓们皆是心知肚明,朝廷中枢的皇帝与衮衮诸公也是心里门清,只是没有人愿意去拆穿罢了,也正因为有无数先例在前,百姓们这个时候难免会心有怀疑。

刘成旭读了一辈子书,见识倒是更加高明一些,却是郑重摇头道:“这次应该不是谎报,往年的谎报从未有过这般大的动静,只是杀敌几十、驱敌千余之类,说是杀敌驱敌,但往往是既无俘虏也无缴获,偶有鞑子首级也是杀良冒功的伪证,这类捷报不痛不痒,朝廷也不会大动干戈的追究查证……但这次的捷报却是足足杀敌十万,这般大的动静必然会被朝廷反复查证,没有任何官员敢在这件事情上弄虚作假,那钦差大臣赵俊臣乃是朝廷重臣,他敢向朝廷保证西北边疆今后十年无事,自然是有极大信心,不怕事后翻账……更何况,这次捷报里写得明明白白,战后收集了鞑子首级三万余,还有一万三千余鞑子俘虏,另还缴获了战马八千以及军资无数,甚至就连鞑子联军的主帅巴根都活捉了……这些事情都弄不得虚假,最多也就是稍稍夸大,但战绩绝不会有假!”

听到刘成旭的这般解释,周围的百姓们也再次大声欢呼起来,欢呼声较之刚才还要更加响亮欢悦。

与此同时,也有百姓大声议论道:“我也觉得不会有假,那钦差大臣赵大人咱们都有耳闻,去年在潞安府灭蝗的时候亲力亲为,为了保住咱们老百姓的收成不惜得罪蝗神,这样的青天大老爷,自然是不可能谎报军功!”

“是啊,这位赵大人文能安国、武能守疆,这样的奇男子咱们往常只在戏文里,真希望皇帝老爷能任命这位赵大人当宰相,这样的话咱们这些老百姓的日子也许就会更好一些!”

“就凭赵大人这样的丰功伟绩,别说是当宰相了,就算是封为异姓王爷也是应该的……”

因为去年的灭蝗之事,赵俊臣在潞安府的名望极高,而平阳府与潞安府相邻,这里的百姓也受到了影响,对赵俊臣的印象较好,却是很轻易就把赵俊臣归到了“青天大老爷”一类了。

另一边,听到众位百姓的议论纷纷,刘成旭虽然没有反驳,但也是不置可否。

百姓们的这番议论,对于刘成旭这位读书人而言可谓是错漏百出,先不说明朝如今已经没有了宰相的职位,赵俊臣的这般功绩也远远没有达到封为异姓王的标准,要知道当年的王阳明、于谦、戚继光等人的功绩比赵俊臣显赫多了,最多也不过是封侯罢了。

“不过,赵俊臣的这般功绩虽然不足以封王,但必定是要赐封爵位的……只是不知道是何等爵位了!”刘成旭暗暗想道。

而就在百姓议论纷纷、刘成旭暗暗思索之际,刚刚那名提出质疑的青年男子却是突然间大声哭喊了起来,然后就要转身离开。

见到这名青年男子的表现,众人皆是不解,有人冲着他离去的背影呼喊道:“张牛子,你这是要去干啥?怎么一惊一乍的?”

张牛子脸上泪痕犹存,转身说道:“赵大人为我报了血仇,我要去为他准备一副长生牌位供奉在家中!”

说完,张牛子就转身离开了。

见到张牛子的这般表现,布告栏附近的百姓们又是议论纷纷,期间有知情者向众人讲诉了张牛子的过往。

原来,张牛子原本是榆林人士,四年前的火筛入寇期间,他的村落被蒙古鞑子攻破了,全村百姓被屠戮一空,包括张牛子的父母与未婚妻子,唯有张牛子因为上山砍柴逃得一命,所以张牛子与蒙古鞑子有血汗深仇,这些年来他来到平阳城成为一名苦力谋生,但心中对蒙古人的恨意依旧不减丝毫。

如今,赵俊臣一口气全歼了蒙古联军十万人,对张牛子而言就是为他报仇雪恨的恩人,所以张牛子要为赵俊臣立一面长生牌位的举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听到知情人的解释,在场的百姓又是一阵感慨,只觉得感同身受。

也因为张牛子的故事,这些百姓们对赵俊臣的感激与好感也是愈加深刻了。

*

与此同时,收到了赵俊臣一举全歼蒙古联军的捷报之后,民间的读书人与百姓固然是反响巨大,但他们的激烈反应却又远远及不上那些政治嗅觉敏锐的封疆大吏与巨贾豪商了。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