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1046章.大事与小事

摄政大明 第1046章.大事与小事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3 23:21: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

......

当初赵俊臣与朱和堉二人见面密谈之际,赵俊臣就曾向他说过,朝廷这一次调查各地藩王的违法乱政之事,结果注定是雷声大、雨点小!

因为这件事情太过**感了,不仅是涉及了“祖制”与“国本”,而且藩王们与地方势力早就盘根错节的结合在了一起,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能用小火慢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处理,绝不能大张旗鼓、大动干戈,否则就会逼迫各地藩王联合起来反抗,到时候整个朝廷局势都会动荡不安。

更何况,德庆皇帝这一次的目标也从来都不是一举废除藩王制度,只是想要杀鸡儆猴、敲打警告,废黜几位带头乱政的藩王,趁机从藩王那里收回一部分利益、减轻一部分朝廷负担,仅此而已。

所以,朱和堉出京调查藩王之前、向赵俊臣请教的时候,赵俊臣的建议也很简单,那就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从最显眼的那几位藩王开始调查,调查完了一位藩王再去调查另一位藩王,陆续会有藩王落实罪名、遭到废黜,但朱和堉所面临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大,等到朱和堉调查之际逐渐是寸步难行的时候,德庆皇帝与朝廷中枢就已经达成了目标,这件事情也就该结束了。

这般方法看似平庸,但也最是稳妥,成绩不会太耀眼,但也不会引来麻烦。

所谓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就是分化拉拢的手段,拉拢一批、打击一批、警告一批,尽可能的降低敌对势力与后续影响,仅此而已。

但可惜,朱和堉终究还是没能听劝,又或者是有人误导了他的判断,竟是想要大干一场。

赵俊臣更为倾向于后者,认为朱和堉又被人给坑了。

现如今,朱和堉同时寻到了十余位藩王的确凿罪证,打击面实在是太大了,必然会引来全体宗室的人人自危与激烈反弹,也必然会联手反抗,而朱和堉站在风尖浪口之上,就必然会成为藩王们反击之际的首要目标。

到时候,德庆皇帝为了安抚全体宗室的愤怒与惶恐,再加上他本身也有废黜太子的心思,只怕是朱和堉不仅无法立功,反而是多做多错、就要倒霉了。

最重要的是,朱和堉的这般做法,无疑是引来了全体宗室的反感与敌视,还会影响到赵俊臣为他量身制定的以退为进的未来计划。

从前的时候,太子朱和堉屡次掉入坑中,赵俊臣总是躲在一旁看笑话,甚至有许多坑就是赵俊臣亲手挖下的,还在朱和堉背后狠狠推了一把。

若不是德庆皇帝那时候还在竭力维护朱和堉,赵俊臣早就已经把坑里的朱和堉给活埋了。

但现在,赵俊臣与朱和堉已经化敌为友、结为同盟,就必须要给他擦屁股了。

说起来,这段时间赵俊臣什么事情都没干,就顾着给德庆皇帝与朱和堉这对父子收拾烂摊子了。

想到这里,赵俊臣无奈摇头,缓缓道:“太子他......果然不像是信任肖温阮、赵山才一般信任于我,我明明已经为他安排好了后路,看似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实则是以自保与养望为前提的以退为进......但很可惜,他终究还是不敢把自身命运托付于我,忍不住想要做出一些成绩,心存侥幸的垂死挣扎、背水一战......唉!真是不听劝!”

张玉儿试探着问道:“若是太子他总是不听话,咱们干脆放弃他也就是了,又何必是一直为了他而耗心耗力?老爷你说他已经成长了不少,但玉儿总觉得这个人成不了事。”

赵俊臣却是再次摇头,道:“就是因为他很难成事,所以我才会在他身上押注,若是他离了我之后依然可以成事,我对于他的价值又在哪里?今后又要如何控制他?更何况,如今的重点并不是太子朱和堉,而是即将要走向幕前的七皇子朱和坚......我必须要利用太子他来制衡此人!”

听到赵俊臣的解释,张玉儿顿时就不说话了,她的面色隐隐有些发白,眸子里也闪过了一丝恐慌。

她原本就是从七皇子朱和坚那里叛逃到赵俊臣这边的,随后还险些死于朱和坚的暗算毒害,最是了解这个人的可怕之处。

事实上,因为七皇子朱和坚的缘故,张玉儿至今也不敢正大光明的走出赵府内宅、抛头露面,一直是伪装自己当初已经死于胃疾、香消玉损了。

见到张玉儿的表情变化,赵俊臣起身走到她的身旁,抬手轻轻拍了拍她的香肩,用这般动作表示自己的庇护之意,安抚了张玉儿的心中惧意。

张玉儿的心情稍稍平复,又问道:“但......太子他惹出了这般大乱子,咱们又该如何做才能助他读过这场难关?一旦是各地宗室联合起来针对于他,这场麻烦可就要无法收拾了。”

赵俊臣认真思索了片刻,缓缓道:“也未必要助他化解这场危机,但有些计划......却是可以提前展开了。”

这是一个早有准备的计划,自从太子朱和堉主动与赵俊臣化敌为友之后,赵俊臣就已经暗**手布置了。

*

这天晚上,太子朱和堉同时弹劾十余位藩王的奏疏送到了京城,奏疏里的内容可谓是罪证翔实,顿时是引发了渲染大波。

涉案宗室之数量众多、涉及案情之罪行严重,皆是远远超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所有人的想法都像是赵俊臣一样,完全**料到太子朱和堉这一次的表现竟是这般出众,短短半个多月时间就查出了这般多的确凿罪证,但就是不知道这般杰出表现对太子朱和堉自身而言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了。

一时间,京城之中暗流汹涌,各派系的**纷纷是相聚讨论、打探消息,但因为这件事情涉及到了众多宗室,在德庆皇帝还**明确表态之前,任谁也不敢主动发表意见,皆是观察着风向变化。

而德庆皇帝收到了朱和堉弹劾众位藩王的奏疏之后,却是罕见的毫无表态,既**赞赏朱和堉的办事得力、也**训斥藩王们的胆大妄为,甚至都**召集朝廷重臣进行商议,似乎是想要等待众位藩王的反应,又似乎是心中另有打算。

事实上,德庆皇帝收到朱和堉的奏疏之后,唯一的反应就是宣布取消了今后三天的早朝,群臣们无法亲自观察德庆皇帝的态度,也无法在朝会上公开讨论这件事情,就愈发是私下里议论不停了。

而就在庙堂中枢的所有人皆是专注于这件大事的同时,京城之中还发生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情。

就在太子朱和堉的弹劾奏疏送到京城的第三天,一位名叫宋焕成的京官,乃是朝廷正五品的礼部郎中,在礼部衙门办公的时候突然间当场昏倒了。

见到宋焕成昏倒之后,礼部同僚们皆是大吃一惊,连忙是唤来医生为他诊治。

而医生的诊断结果,更是让所有人皆是不敢置信。

宋焕成,堂堂的朝廷正五品**,竟是饿晕过去的。

但若是稍稍了解一下宋焕成的为人,对于这种事情也就不会意外了。

**的**俸禄一向极低,**们为了维持生活与**,许多时候也只能使用某些见不得光的敛财手段,否则就连饭都吃不饱。

而宋焕成这个人,却是一位真正的正人君子,一向是坚持清正之风,从来都不屑于做那种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事情,也从来都不会结党营私。

而且,宋焕成与那些朝中清流也有本质不同,清流们固然是较少有贪污受贿之事,但他们大都是不愁衣食、出身于世家豪族,也从来都不吝于利用自身权利为家族牟利,还最是喜欢抱团结党,但宋焕成则是家境一般,也从来都不会以权谋私,与清流们并不是一路人。

这个和光同尘的时代,像是宋焕成这样的人物简直是凤毛麟角。

据传,太子朱和堉曾是钦慕于宋焕成的清名,想要接纳宋焕成进入“太.子党”,但宋焕成则是表示“君子不群”,又说“太子你只是未来的皇帝,而焕成却是不侍二主,只会效忠于今日的皇帝,等到太子殿下您今后登基大宝,不必刻意招纳,焕成自然就会矢忠不二”;

据传,赵俊臣听闻了宋焕成的事迹之后,也想要招纳于他,甚至是亲自出面、不惜许以重利,而宋焕成面对这位权臣的招纳之际,就更为态度鲜明了,直接表示“道不同不相为谋”,一度让赵俊臣无法下台。

在京城**之中,宋焕成还有一个外号,叫做“宋茅石”,就是说他像是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这种人物,在****环境之下,自然是生活极为清苦,就更别说宋焕成的家里还有一位*迈多病的老母以及一位游手好闲的兄弟了,经常是只能食用稀粥咸菜度日,就连身上官服也打着好几处补丁,据说宋焕成的妻子平日里还会做些针线活补贴家用。

原本,靠着宋焕成的官俸与他妻子的针线活,还勉强可以维持每日衣食,但偏偏......这半*以来,朝廷为了支援陕甘与河套的战事,连续两次的“俸米折银”,所有**都只能领到俸银,却无法领到俸米,还要花银子从民间粮铺购米,但这半*以来民间粮价同样是涨了近一倍之多......

这般情况,对于绝大多数**而言并不算是什么,他们原本也看不上那点官俸,但对于宋焕成的影响却是极大,让他愈发是生活拮据了。

这般情况下,宋焕成突然间饿晕过去这种事情很奇怪吗?

不奇怪!

这个世道,君子就是要活得比小人辛苦得多,像是宋焕成这般君子之中的君子,能活到现在都已经算是奇迹了。

正人君子**于道、卑鄙小人大鱼大肉,本来就是这个世界的常态,也没什么值得关注的。

但这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竟是在朝野之间悄然流传、越传越广,也引发了许多讨论,偶尔还会听到一些奇怪的评论,却是批判朝廷的官俸太低。

这一切,就好似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幕后推动一般。

当然,庙堂上的衮衮诸公只顾盯着朝廷大事,就譬如是太子朱和堉与藩王们的案子,自然是不会注意到这种小事情。

所以,也就没人能够及时警觉,这件小事将会引发怎样的后续影响。

......

PS:上一章,虫子尝试着改变了一下的写作风格,但想了想还是先按照既定风格写完这本书再说吧。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