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1062章.周尚景的真正计划

摄政大明 第1062章.周尚景的真正计划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3 23:21: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

......

听到赵俊臣的建议,德庆皇帝下意识的想要直接拒绝。

按照德庆皇帝的想法,朱和坚乃是未来储君,必须要明哲保身、一尘不染,根本不应该让他参与到这场讨论之中。

这种时候特意召见朱和坚询问意见,只会让朱和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他若是同意了周尚景的提议,无疑是自讨苦吃、后患无穷;他若是拒绝了周尚景的提议,也必然会影响到朝野评价,被认为是推诿责任、缺乏担当。

然而,德庆皇帝正打算开口拒绝,却是突然间想起了“新***”刚才的浩大声势,不由是心中一动。

德庆皇帝是一个很贪心的皇帝,所以他对于储君的要求,也就充满了**。

在德庆皇帝的心目之中,一个完美的储君应该是这样的——既是世人称善、百官信服,但也不能声誉太高、盖过自己的风头;既是要植党营势、拥有稳定朝野的能力,但也不能权势太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既是要雄心勃勃、敢于担当,但又必须要懂得韬光养晦、谨守本分......

朱和坚从前面对德庆皇帝的时候能够游刃有余,只是因为他还**真正坐上储君太子的位置,德庆皇帝对他的要求并不高,他只需要证明自己拥有一定的忠孝品德与政治智慧,就足以让德庆皇帝满意了。

但时至今日,朱和坚已是准太子了,他在德庆皇帝的心中定位也就悄然间发生了变化,必须要满足德庆皇帝各种各样、相互**的要求,一不小心就会触犯德庆皇帝的忌讳。

比如这一次,朱和坚经营庙堂势力的事情,明明是得到了德庆皇帝的默许,但德庆皇帝见到朱和坚的庙堂势力发展超乎预想之后,就会出于本能的生出不安与猜忌,怀疑**也是迅速的发芽生长,忍不住就想要试探一下朱和坚的真实秉性、看他有**什么事情瞒着自己。

正是缘于这般心思,德庆皇帝拒绝的话刚到嘴边,却是鬼使神差的改变了主意,缓缓道:“既然如此,传朕的旨意,召见七皇子朱和坚赶来太和殿答话。”

*

德庆皇帝传旨之后,百官们并**安静等待朱和坚的出现,依然是为了周尚景的提议而争论不休,整个太和殿还是乱作一团。

“新***”的众位**已经察觉到,朱和坚一旦是现身太和殿之后,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他们希望能赶在朱和坚出现之前彻底否决掉周尚景的提议,所以就依然是高举着“祖训”大旗,纷纷向德庆皇帝禀奏,表示朱和坚的皇子身份绝不适合担当重任。

而“周党”的众位**这个时候也纷纷反应了过来,陆续开始站出来声援周尚景的提议,他们认为**祖制只是说“皇子不可干政”,但宗室事务与朝廷政务完全是两码事,朱和坚完全有资格负责调查各地宗室的罪行。

就这样,“新***”与“周党”之间,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正面争锋,双方皆是态度坚决、寸步不让

从某方面而言,这场争锋宣示着“新***”的正式登场,颇有一鸣惊人之势,与“周党”相互争锋之间,竟是丝毫不落下风。

甚至可以说,从今往后,庙堂之中已是形成了“周党”、“赵党”以及“新***”三足鼎立的基本局面。

只不过,“新***”的成立时间毕竟太短,看似是声势浩大,却远远不及“周党”众人的配合默契,而且程远道、林维、吕纯孝等人的眼光手段,也颇是不及“周党”的李和、宋启文、张伯崇等人,两党争锋之际看似是势均力敌,但很快就被“周党”的老狐狸们操控了话题走向。

“周党”的几位重臣同样是无法猜出周尚景的真实计划,却也看明白了周尚景想要打压朱和坚的想法,他们对于周尚景的政治智慧一向极为信服,认为周尚景的这般做法必然是有其深意,如今并**太多犹豫,纷纷是暗中配合行事。

于是,在“周党”几位核心人物的刻意引导之下,秉承着周尚景打压朱和坚的指示,这场争论的核心话题却是逐渐从“朱和坚究竟有**资格担当重任”,变成了“朱和坚究竟有**能力担当重任”。

但偏偏,还有许多“新太.子党”**一心只想着压制“周党”,竟是主动跳入坑中,纷纷表示朱和坚的经验不足、能力尚未得到检验,若是由他负责宗室之事,很可能会彻底搞砸,也许还不如太子朱和堉......被算计了也是毫无自知。

这场争论若是持续下去,只怕是“朱和坚能力不足”的观点很快就要变成百官共识了。

幸好,就在“新***”彻底毁掉朱和坚的能力评价之前,随着一声“七皇子朱和坚觐见”,朱和坚总算是及时赶到了太和殿之内。

*

实际上,朱和坚很清楚今天这场朝会的重要性,一直都在密切关注,他收到德庆皇帝的圣旨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大致情况,收到圣旨之后更是迅速赶到了太和殿,**耽搁任何时间。

但朱和坚赶到宫中之后,还想要继续观察一下局势变化,就一直躲在太和殿外、探听着“新***”与“周党”的争辩。

只奈何,因为“新***”的表现太过拙劣,朱和坚很快就听不下去了,差点被气炸,只好是被迫提前现身——若是真让百官们认定他的能力还及不上朱和堉,他今后就算是顺利上位成为新太子,也很难在庙堂之中站稳脚跟了。

迈步进入太和殿之后,朱和坚首先是深深看了周尚景一眼,目光深处既有恼怒也有疑惑,他不明白周尚景为何会毫无征兆的刻意针对自己;

随后,朱和坚又稍稍转头,认真观察了赵俊臣一眼,眼中暗藏着一丝忌惮,显然是有些担心赵俊臣接下来的立场态度。

但至始至终,朱和坚都**去看“新***”众人一眼——这些人的诸般拙劣表现,实在是让朱和坚失望至极,看似是声势不小,但至始至终都被“周党”牵着鼻子走,全是些酒囊饭袋!

“我今后若是想要在庙堂之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尽快搜寻一些真正的人才为己用!这些清流与前‘沈党’**,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废物!从前就一直被周尚景、赵俊臣他们玩弄于鼓掌之间,今后也只能利用以摇旗呐喊、助长声势,绝不能担当重任!”

暗思之际,朱和坚心中满是怨毒情绪,但他的表情神态却是一如既往的儒雅温和,快步走到德庆皇帝的御阶之下,参拜道:“儿臣向父皇问安,拜见父皇。”

德庆皇帝已是沉默良久,见到朱和坚出现之后终于是缓缓开口,问道:“老七,今天早朝上所发生的事情,你可是已经知道了?”

朱和坚叹息一声,点头道:“儿臣领旨赶来宫中的路上,就已经从传旨天使那里询问了相关消息,也大致明白了目前状况。”

德庆皇帝深深打量了朱和坚一眼,再次问道:“周首辅提议由你接替太子、负责调查各地宗室的诸般罪责,你对此有何想法?”

朱和坚显然是心中早有对策,**任何犹豫的直接说道:“只要能为父皇分忧,儿臣愿意做任何事情,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若是父皇您认为儿臣负责此事是一件为君分忧的好事,儿臣自然是责无旁贷;但若是父皇您认为儿臣接手此事有违祖训,儿臣自然是要主动避嫌、不敢逾越!”

听到朱和坚的这一番话,百官皆是心中暗赞,认为朱和坚的话术很是高超。

通过这一番话,朱和坚不仅是让自己避开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还顺便展现了自己的忠孝之心。

与此同时,朱和坚也把决定权交给了德庆皇帝,他认定了自己乃是德庆皇帝寄以厚望的未来储君,所以德庆皇帝绝不会让他身陷到宗室之事的泥潭之中!

听到朱和坚的这般表态,德庆皇帝表情欣慰的轻轻点头,显然是很满意朱和坚的回答。

“你倒是明白忠孝二字,也懂得体谅朕的难处,从来都不让朕为难!若是朝廷百官都像你这般懂事,何愁江山不稳?若是一个朝廷重臣完全不在乎皇恩天威,只懂得处处算计、与朕作对,又留他有何用?”说话间,德庆皇帝瞥了周尚景一眼,显然是意有所指。

顿了顿后,德庆皇帝的目光再次转向朱和坚,继续称赞道:“也难怪今天早朝上,百官们皆是对你交口称赞,他们的态度立场各有不同,彼此之间也是争论不休,但所有人都认为你品行高洁、立场公正、足以服众,各种赞誉之言不绝于耳......呵呵,太子他当初朝野声誉最高的时候,只怕也及不上你!”

德庆皇帝的这一番话表面上似乎只是为了敲打周尚景,但朱和坚听到耳中之后却不由是心中一紧,立刻答道:“《道德经》有云,‘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又有云‘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些都是先圣老子的警世名言,正所谓‘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儿臣也是深以为然!故而儿臣一向是独善其身、与人无争,自然也就无**敌了。”

朱和坚确实是学问极佳,立刻搬出了《道德经》的字句,以暗示自己从来都**任何野心。

这一番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说百官们之所以是异口同声的称颂他,只是因为他与所有人都**利益冲突罢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不争而善胜”;与此同时,因为朱和坚如今已经是准太子了,自然会有大量政治投机者主动拥护,这也就是所谓的“不召而自来”、“利而不害”。

简而言之,朱和坚就是想要暗示自己从来都**刻意的邀名养望,也从来都**瞒着德庆皇帝结党营私。

这一番话依然是很漂亮,德庆皇帝再次满意点头。

德庆皇帝特意传唤朱和坚问话,原本就只是为了试探朱和坚,看他究竟有**隐藏野心,并不是真想要让朱和坚接手宗室的烂摊子,朱和坚如今的几次回答让德庆皇帝很是满意,此前的猜忌之心也就消散了许多,就打算中止这个话题,寻个理由否决掉周尚景的建议。

然而,还不等德庆皇帝表明态度,今天早朝上异常活跃的周尚景再次站了出来,沉声道:“陛下,七皇子殿下的忠孝之心、勇于担当、聪慧睿智,皆是百官楷模,让老臣深感敬佩!

但目前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百官与厂卫皆是不适合出面接手宗室之事,七皇子殿下已是唯一人选,而且他本人也毫无拒绝之意,迫切想要为陛下分忧,可谓是一拍即合。

还望陛下能够当机立断、雷厉风行,任命七皇子成为朝廷钦差、专查各地宗室之罪行!陛下明鉴,宗室犯案的事情必须要尽快处理妥当,否则只会影响愈发恶劣,绝不能再有拖延了!”

听到周尚景的再次发言,德庆皇帝与朱和坚皆是面色再变。

与此同时,赵俊臣站在周尚景的身后,看了一眼表情变幻不定的朱和坚,则是险些笑出声来。

朱和坚确实是话术高超,顺利糊弄了德庆皇帝,但他想要在周尚景的面前玩弄话术,就显然是关公门前耍大刀了——这个老家伙不仅是当代文坛大家、党争经验丰富,而且他的思维敏捷也根本不像是一位就快要耄耋之*的老人。

此时,朱和坚就吃了苦头,他的诸般说法明明只是明哲保身的取巧之言,却立刻被周尚景曲解了原意,变成了“毫无拒绝之意”、“迫切想要为陛下分忧”,顿时就让朱和坚再次坐蜡了。

这样一来,即使是以朱和坚的急智与敏锐,一时间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应对。

另一边,德庆皇帝原本已经逐渐平息的心中怒火,也是再次高涨了起来,只觉得周尚景彻底疯了,竟是处处与自己作对,难道周尚景就真不怕桌子掀翻了之后不得善终?

只是,周尚景的表态依然是滴水不漏,德庆皇帝一时间也寻不到发火的理由,只好是强忍怒火、另寻对策!

*

目前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满朝百官**任何人敢接手宗室的烂摊子,生怕自己会惹上一身腥臊,皆是避之不及!

这般情况下,朱和坚似乎已经成了唯一的合适人选,德庆皇帝就算是想要反对周尚景的提议,也必须要另寻一个替代方案才能服众。

于是,德庆皇帝狠狠瞪了周尚景一眼之后,就把目光就转向了庙堂里的几位重臣,想要主动出击,迫使某位重臣出面接手调查宗室的事情,代替朱和坚抗下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这个黑锅。

有资格担当这般重任的大臣,除了周尚景刚才所提到的礼部与三法司的几位魁首之外,其实还有几位内阁辅臣也算是合适人选。

下意识的,德庆皇帝的目光首先停在了赵俊臣的身上——让赵俊臣背黑锅早已是成为了德庆皇帝的内心本能。

但很快的,德庆皇帝就轻轻摇头,认为赵俊臣不是合适的人选,因为赵俊臣曾经与太子朱和堉有过结盟,由他出面负责调查,只怕是各地宗室还会不服反弹,而且朝廷也需要赵俊臣留在京城中枢维系钱粮运转,脱不开身。

然后,德庆皇帝的目光又转向了阁老李和,此人乃是“周党”的第二号人物,把这面黑锅扣在他的身上,也算是报复周尚景今天处处让自己作对的事情。

只不过,这般计划也有变数——皇帝固然是可以逼迫臣子违心做事,但臣子也有对付皇帝的手段,那就是装病!而且,越是*纪老迈、地位显赫的臣子,就越是善用这般手段!

李和的岁数也不小了,还是一个老资格的阁老,若是德庆皇帝强迫他接手宗室的事情,他很有可能就会在半路上“大病不起”,德庆皇帝到时候还真拿他没办法,最多也只能削他的官职,但宗室的事情也会一直拖延下去无法解决——周尚景至少有一句话没说错,这件事情确实是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接下来,德庆皇帝又把目光转向程远道、吕纯孝、林维等人,同样是很快就收回了目光。

这些人皆是“新***”的核心人物,官位也足够高,德庆皇帝若是强令他们接手宗室之事,倒也不担心他们会使用“装病”这一招,毕竟他们若是躲在后面,就必须要让朱和坚顶上去,那样的话他们今后在“新***”内也就再无立足之地了。

只可惜,这些人的办事能力不足,德庆皇帝实在不放心让他们担当重任。

就这样,德庆皇帝的目光转了一圈之后,却迟迟寻不到合适人选,不由是心中暗恨,只觉得满朝百官尽皆是不忠不孝、难堪大用之辈,这种时候竟是一个人也指望不上。

而就在德庆皇左右为难之际,朱和坚也是偷偷转头,暗中给“新***”的几位核心人物打眼色,示意他们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

只要他们主动站出来毛遂自荐,哪怕是因为能力不足的缘故而被德庆皇帝拒绝,朱和坚身上的压力也会减轻大半!

只可惜,任谁都知道宗室的事情是一个烂泥滩,今后必然是要背黑锅、担责任,程远道一向惜身,从来都不会主动担责任;吕纯孝如今还记挂着太子朱和堉的好处,效忠朱和坚的立场并不坚定;林维更是一个自私自利之辈,更不会主动背黑锅......

于是,这几位有资格背黑锅的“新***”**皆是鼻观口、口观心,**任何要主动站出来的意思,就好似他们根本**注意到朱和坚的眼色。

见到这一幕,朱和坚更是心中暗恨,也愈发是下定决心,今后必须要寻找一些真正的人才为己用。

而就在这个时候,百官队列的中间位置,突然有人站出来扬声说道:“陛下!微臣依然认为,七皇子殿下的皇子身份并不适合担当重任,此乃祖宗之法,不可违背!但如今百官之中无一人愿意主动站出来担当重任,宗室之就这样事拖延下去也是不妥......若是陛下您不嫌弃微臣的位卑人轻,微臣愿意毛遂自荐、为陛下分忧!”

听到这一番话,百官皆是愕然,纷纷向着说话之人看去,却发现此人乃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佑伦!

见到王佑伦的主动请缨,满朝百官皆是觉得不可思议,完全没想到一向都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王佑伦会主动站出来,但德庆皇帝与七皇子朱和坚二人却是心中大喜、也暗暗松了一口气!

王佑伦的出现,无疑是一举打破了周尚景所营造的僵局。

然后,德庆皇帝与七皇子朱和坚皆是在心里迅速回忆着王佑伦此人的**经历、派系背景。

说起来,王佑伦乃是现任太子太师王保仁的得意门生,德庆皇帝前段时间把王保仁召回京城,就是为了让他辅佐朱和坚,从政治立场来看,王佑伦与朱和坚的利益一致,只是因为隔着王保仁这一层,所以王佑伦还不能算是朱和坚的嫡系势力。

当*王保仁与周尚景党争落败之后,被贬到南京担任南京吏部尚书,然后周尚景就迫不及待的出手清洗了王保仁留在京城中枢的所有朋党,却唯有这个王佑伦能够躲过周尚景的屡次打压而屹立不倒,竟是一步步的升到都察院右副督察御史的正三品官位,足以说明这个人的手段高超、能力不凡!

由这样一个人负责调查各地宗室的罪行,德庆皇帝倒也能够安心。

另一边,朱和坚心中暗喜之余,也是暗暗下定决心,认为王佑伦愿意主动出面为自己顶雷,显然是忠心耿耿,他的过往经历也足以证明能力,这般人物正是朱和坚目前迫切想要寻找的真正人才,今后必须要重用,甚至是引为臂助!

事实上,自从朱和坚的上位迹象愈发明显之后,王佑伦就屡次向朱和坚主动示好,但朱和坚担心王保仁的反应,不敢明目张胆的挖墙脚,态度一直是若即若离。

但如今看到王佑主动请缨伦的表现之后,朱和坚不由是心中有些悔意,认为自己当初就不应该顾忌太多、冷落王佑伦,却是险些错过了一个人才。

就这样,大约是因为周尚景此前逼得太紧,德庆皇帝与朱和坚二人这个时候只觉得王佑伦越看越顺眼。

而就在德庆皇帝与朱和坚各有所思之际,周尚景的目光中闪烁着莫名的意味,却是再次站出来表态反对:“陛下,王大人愿意主动请缨,固然是勇气可嘉,但他终究只是一个右副督查御史,而都察院的副都御史之职一向是无定员,如今足有十一位之多,地位与声望并不显赫,宗室之事又是如此重要,由他担当重任只怕是压不住阵脚,也不能服众!老臣还是认为,调查宗室之事还是交由七皇子出面负责最为妥当!”

德庆皇帝看了看周尚景,又看了看王佑伦,嘴角突然挂起了一丝笑意,道:“王御史愿意为朕分忧,朕心甚慰!周首辅认为王御史的官阶与声望有所不足,并不能担当重任,倒是提醒朕了,说起来......王佑伦的资历与能力早就足够了,如今也证明了自己的耿耿忠心,也是时候提拔一下了!

传朕旨意,王佑伦忠心勤勉、勇于担当,堪为百官表率,兹以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赏赐明珠十颗!

另,都察院左都御史杜白、右督查御史吕纯孝二人平庸无能、惯于推诿,当罚之以儆效尤,杜白罚俸一*、改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吕纯孝罚俸半*、降为都察院右副督察御史!钦此!”

颁布了圣旨之后,德庆皇帝只觉得自己的这般做法很是高明,不仅是寻到了负责调查宗室之事的合适人选,还顺便敲打了今天早朝上一直是逃避责任、推诿退缩的百官,最重要的是——王佑伦乃是周尚景多*以来一直想要对付的“政敌”,德庆皇帝趁机提拔重用了王佑伦之余,还顺带惩治了“周党”核心人物之一的杜白,也就报复了周尚景今天朝会上与自己屡屡作对的事情——可谓是一箭三雕!

再等到王佑伦迅速领旨谢恩、杜白与吕纯孝二人也是苦着脸领罚之后,德庆皇帝心中痛快,只觉得出了一口恶气,笑着看向周尚景,悠悠问道:“如此一来,王佑伦已是朝廷的正二品的督查御史、三法司魁首之一,周首辅认为他是否有资格调查宗室之事了?”

周尚景似乎是完全没想到德庆皇帝会是这般果断,毫无犹豫的越级提拔了王佑伦,不由是面色沉凝,垂头缓缓道:“有陛下的乾纲独断,老臣自然是无话可说。”

看到周尚景的哑口无言,德庆皇帝更是心中舒坦,再次颁旨道:“既然如此,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再传朕的旨意,任命都察院左都御史王佑伦作为朝廷钦差,最迟明日启程赶往洛阳,接替太子、全权调查福王的乱政违纪之事,各地官府皆是要全力配合王佑伦行事,务必要尽快查明各地宗室的罪名虚实,钦此!”

听到德庆皇帝的盖棺定论,王佑伦表情间满是赤胆忠心,再次出列领命,而周尚景则是垂头返回了百官队列,再也是一言不发。

从表面上来看,周尚景似乎是计划落空了,想要打压七皇子朱和坚不成,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是让他的眼中钉王佑伦讨到了大便宜。

所以,见到周尚景此时的垂首沉默之后,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周尚景这一次失算受挫了。

然而,所有人都**看到,周尚景低垂的老脸上,此时竟是闪过了一丝得计之色。

*

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当*王保仁党争**被贬到南京之后,王佑伦很快就转投到周尚景的门下,早已经变成了周尚景的朋党!

只不过,周尚景也早就猜到,王保仁迟早会返回京城与自己再次争锋,所以就刻意隐瞒了此事,让王佑伦表面上依旧是效忠于王保仁,实际上则是周尚景提前布置的一步闲棋,等到王保仁返回京城中枢之后,王佑伦就会变成周尚景埋伏在王保仁身边的眼线!

这也是王佑伦这些*来屡屡受到周尚景的“打压”、却依然是平步青云的真正原因!

再等到朱和坚成为了准储君之后,周尚景受到了赵俊臣的提醒,也逐渐察觉到了一些迹象,发现朱和坚的性格过于阴毒、似乎并不是继承大统的合适人选,但他只查到了一些蛛丝马迹而已,并**寻到确凿实证,所以就安排王佑伦借着王保仁的关系接近朱和坚、打探朱和坚的根底,只可惜朱和坚的性格极为谨慎,对于王佑伦的主动示好一直是不冷不热。

于是,在这般情况下,才有了今天早朝上这一幕!

周尚景之所以是屡次刻意的激怒德庆皇帝,又之所以是明目张胆的打压朱和坚,就是想要让他们心生冲动、别无选择,最终也就让德庆皇帝破格提拔了王佑伦担当重任,朱和坚也会感念王佑伦的挺身而出,再加上王佑伦如今已是举足轻重的都察院之首,朱和坚今后必然会重用王佑伦、引为心腹!

到了那个时候,有了王佑伦的眼线,周尚景就可以清晰探出朱和坚的真实秉性了!

其实,周尚景的计划如今固然是成功了,但也并不是毫无代价,他今天的这般举动必然会引来朱和坚的敌视,也打破了他与德庆皇帝之间自己绝不干涉皇位更替的默契,可谓是同时得罪了现任皇帝与未来储君,必然是后患无穷。

周尚景当然也有更为恰当温和的手段可以达成目标,完全**必要犯险出头,但周尚景的岁数太大了,这段时间已是愈发的精力不济,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只好是冒险走捷径了。

“只希望王佑伦可以趁着这次机会,迅速取得朱和坚的信任、尽快查实朱和坚的真实秉性......若是朱和坚确实是像赵俊臣所暗示的那般城府深沉、阴毒寡恩......这种人绝不能继承大统,老夫必须要赶在自己彻底撑不住之前解决这个隐患......唉!也不知道老夫究竟还能坚持几*......”

周尚景站在百官队列之前,只觉得今天自己实在是消耗太多、身心困乏,早朝进展到现在不过是半个多时辰,就已是难以为继了,不由是心生暗暗感慨。

*

确定了王佑伦就是朝廷调查各地宗室的最终人选之后,朝会终于是恢复了正常流程。

然后,德庆皇帝与百官们又花了半个多时辰的时间,商讨了一些细节与后续计划之后,终于是宣布下朝了。

早已是无法坚持的周尚景,不由是暗暗松了一口气。

今天这场朝会,因为周尚景的屡次搅局,局势发展已是彻底超出了德庆皇帝的预计。

按照德庆皇帝的最初预想,今天早朝应该是首先落实福王的罪名,然后再通过福王的罪行牵连出所有的相关宗室,再然后则是让赵俊臣出面弹劾朱和堉,最终就会造成各地藩王与太子朱和堉两败俱伤的局面。

但如今因为周尚景的屡次搅局,福王的罪名并**落实,各地宗室的罪行还需要进一步调查,太子朱和堉也只是不痛不痒的被训斥了几句然后召回京城,原本应该出面弹劾朱和堉的赵俊臣至始至终都**几次说话的机会。

这般情况相较于德庆皇帝的预想可谓是南辕北辙,若不是德庆皇帝自认为他最后成功反击了周尚景一把,这个时候只怕是已经气炸了。

却说,早朝结束之后,德庆皇帝迅速离开了太和殿,他离开的时候表情不阴不晴,显然是后续还会另有打算。

再然后,就像是周尚景所预料的那般,七皇子朱和坚主动走到了王佑伦的身前,态度亲和、各种示好,迅速拉近了双方关系,显然是已经下定决心要把王佑伦引为心腹了。

然而,还不等朱和坚与王佑伦二人多谈几句,大太监张德就再次出现于太和殿内,传唤王佑伦前往御书房单独觐见德庆皇帝,似乎是德庆皇帝对于王佑伦还另有叮嘱。

见到这般情况之下,周尚景的表情依然是波澜不惊,似乎是完全不以为意,在“周党”众位**的拥簇下缓缓离开了太和殿。

另一边,今天早朝上绝大多数时候都只是旁观看戏的赵俊臣,先后认真观察了德庆皇帝、周尚景、朱和坚等人的表现之后,却是愈发认定了一件事情——周尚景今天的诸般表现,绝不像是表面上那般简单!

这些*以来,周尚景像是今天这样态度强硬的积极表现,已是很少见到了,周尚景这般态度强硬的积极表现之后,却依然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情况,更是让赵俊臣难以想象!

更何况,周尚景今天早朝上屡次激怒德庆皇帝的表现,其实也很没必要,完全不像是周尚景一贯以来春风化雨、顺水推舟的作风。

最重要的是,周尚景的诸般异常表现,最终却只是成全了他的眼中钉王佑伦?

想到这里,赵俊臣满是沉思,见到几位“赵党”**纷纷来到自己身边之后,突然问道:“王佑伦......这个人一向是不显山不露水,我从前也有些忽视于他,对他并不了解,各位有谁能向我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

近*字大章!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