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1104章.朕不高兴(一)

摄政大明 第1104章.朕不高兴(一)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3 23:21: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

……

张德依然留在外面照看马车,赵俊臣则是陪着德庆皇帝进入了“张氏茶馆”。

却说,德庆皇帝与赵俊臣二人迈步进入茶馆之后,几乎是同时抬头打量,却发现这家茶馆的档次只是寻常。

茶馆面积并不算小,桌椅茶具也都还算干净,但环境颇是嘈杂,遍目皆是形态粗鄙的寻常百姓,茶客们聚集在茶馆店堂之内、三五人凑成一桌,或是嬉笑、或是呼叫、或是争论,喧闹不断。

无论赵俊臣还是德庆皇帝,皆是喜静不喜闹的性子,见到这般状况之后,就不由皆是眉头轻皱。

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的状况。“张氏茶馆”虽是号称请到了“京城境内最著名的评书人”,看似是有排面、大手笔,但这个时代“评书”还只是流行于市井之间,属于下巴里人的娱乐活动,尚未受到社会上层人士的接受与追捧,简而言之就是不上台面——京城境内真正上档次的几家茶馆,揽客手段大多是琴棋切磋、书画鉴赏之类——所以“张氏茶馆”哪怕是请来了最好的评书人,也并不代表它的档次有多高。

然而,也正因为“张氏茶馆”的档次只能算是中等,所以店内众多茶客的身份来历可谓是五花八门、囊括了三教九流,而他们的言谈表态,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这个时代各个阶层百姓的思想动态。

简而言之,这般环境最能向德庆皇帝展示“民心所向”。

见到这般布置,赵俊臣暗暗点头,认为许庆彦虽然没能及时领会自己的意图、临时改变计划,但也确实是下了一些心思。

如今既然已经进入了茶馆,就要按照预定的计划行事,所以赵俊臣并没有太多犹豫,当即是拦下一名茶博士,吩咐道:“这里环境太过喧闹了,给我们安排一处雅间。”

那茶博士先是一愣,但很快就陪笑道:“两位客官,实在抱歉,雅间都已经满了,两位若是想要在店内饮茶,只剩前堂还有两三张空桌……

而且因为今天店里请来了京城境内最著名的评书人张老先生的缘故,前来听书喝茶的客人极多,两位客官接下来说不定还要与别的客官凑一桌才行……

不过,两位客官在前堂饮茶也有好处,虽是环境喧闹一些,但待会听张老先生讲书的时候也更清楚,而且也与雅间一般干净,完全不碍事的。”

听到茶博士的说法,赵俊臣的眉头皱得更紧,向德庆皇帝请示道:“陛……伯父,这里的环境太喧乱了,实在是不适应,咱们还是返回马车里等候吧……依我看,外面的道路很快就会恢复通畅了。”

德庆皇帝思考片刻后,却是摇了摇头,道:“不必,就在前堂与众位茶客一同饮茶吧,平日里也见不到这般热闹。”

说完,德庆皇帝就率先向着一处空桌走去。

显然,德庆皇帝如今还惦记着仙缘之说,任何机会都要碰一碰。

见到德庆皇帝的这般态度,赵俊臣无奈轻轻摇头,只能是跟在后面。

最终,德庆皇帝与赵俊臣二人选了一张位置靠前的茶桌坐下,然后就与众位茶客一同等待着那位传说中的“著名评书人张老先生”现身讲书。

其实,德庆皇帝这次出宫,名义上是微服私访,但他毕竟是九五之尊,绝不会只带着赵俊臣与张德二人,自然还有几名身穿便装的锦衣卫暗中护卫,也一直跟在德庆皇帝身后不远处,如今这几名锦衣卫见到德庆皇帝进入“张氏茶馆”落座之后,也陆续进入茶馆之内,但接下来就陷入了犹豫迟疑之中。

茶馆内人员众多、环境复杂,若是想要更为周全的守护德庆皇帝,锦衣卫们最好是能与德庆皇帝坐在同一张桌子,但他们终究是心中敬畏德庆皇帝的至尊身份,不敢轻易与德庆皇帝并肩而坐,但他们若是落座于远处的另一张桌子,则又很难第一时间护卫德庆皇帝的安全。

而就在这几名锦衣卫迟疑不定之际,却又有两名茶客进入了“张氏茶馆”之内,分别是一名中年男子与一名青年男子,中年男子乃是生意人打扮,青年男子则是一身儒装。

这两人进入茶馆之后并没有太多犹豫,只是稍稍环顾了一下店内环境,似乎是因为德庆皇帝与赵俊臣二人所选的桌子位置更靠前的缘故,就直接走到了德庆皇帝与赵俊臣的桌前。

然后,那名中年男子笑着说道:“两位,拼一桌可好?”

说完,中年男子也不待德庆皇帝与赵俊臣回应,就直接坐下了,而那名青年男子冲着德庆皇帝与赵俊臣善意一笑之后,说了一声“麻烦了”,也同样是跟着落座。

见到这两人不经自己同意就自顾自的同桌而坐,德庆皇帝顿时是面现不快,但终究没有多说什么,毕竟民间的茶馆酒楼每当是遇到客满之际,几波客人拼桌而坐乃是常见状况,德庆皇帝若是因此而闹出干戈只会失了身份。

另一边,几名便装锦衣卫见到德庆皇帝并未提出异议,也只好是坐到了远处的另一张桌子上。

很快的,茶博士已经为前堂众位新来的茶客们奉上了茶水,赵俊臣还特意多要了一份点心与坚果。

因为同桌有外人的缘故,赵俊臣与德庆皇帝这个时候只是安静饮茶,皆是没有说话,但“张氏茶馆”所提供的茶水属实一般,让习惯了奢华的两人饮茶之际皆是苦着脸。

同桌的那两名茶客,却没有赵俊臣与德庆皇帝的顾虑与讲究,他们似乎都是话多之辈,很快就聊了起来。

那名中年生意人率先说道:“嘿,今天倒是撞巧了,堵路竟是遇到了张老先生讲书,却也是因祸得福。”

青年儒生对于“张老先生”并不了解,疑惑道:“霍叔,只是一名说书人罢了,你天南海北跑生意,也是见惯市面的,竟也会这般推崇?”

“霍叔”笑着解释道:“你懂什么?你可不要小瞧这位张老先生,他可不是寻常人物,乃是说书人这一行当的魁首,不仅是口才了得,更还兼有机巧之思,他从来都不会讲那些咱们早就听腻了的老套故事,而是紧跟时事新闻,这朝野之间每当是发生了任何瞩目的新鲜事,张老先生就会迅速编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新故事,所以听张老先生讲书不仅每次都会感到新鲜有趣,还能增涨见识,今后与人聊天之际也能多一份谈资。”

说着,“霍叔”转头向德庆皇帝与赵俊臣看去,问道:“两位也是为了张老先生而来?从前可有听过张老先生讲书?”

德庆皇帝不动神色的轻轻摇头,道:“此前从未听过此人,但听到你的介绍,倒是有些兴趣了。”

那“霍叔”却是一个自来熟,完全没有在意德庆皇帝的冷淡态度,满脸惊讶道:“哦?两位从前竟是没有听过张老先生的名气?不过,这京城境内的众多吃评书这碗饭的人,大多是拾着张老先生的牙慧,每当是张老先生编出新故事,他们就会有样学样跟着讲,所以两位就算是从前未曾听过张老先生的名气,也一定听过张老先生所编撰的那些精彩故事。”

德庆皇帝再次摇头,道:“我很少听人讲书,只怕也从未听过此人所编撰的故事。”

说完,德庆皇帝已经有些不耐,对于“霍叔”所讲的事情毫无兴趣,暗暗考虑着如何让这人闭嘴。

然而,“霍叔”接下来的话,却是很快就让德庆皇帝改变了心意。

只见“霍叔”先是遗憾摇头,道:“那你可真没耳福,要知道张老先生的讲书一向是极为精彩……我上次听张老先生讲书,还是半个月前,当时张老先生所讲的故事,是咱们当今陛下接受万国使节朝拜的事情,那叫一个让人拍案叫绝!”

“哦?那故事是怎么讲的?”

听到这篇故事的主角竟是自己,而且不出意外的话故事之中还会有很多吹捧推崇的内容,德庆皇帝顿时就生出了兴致。

“霍叔”就像是后世的粉丝一般,似乎是急切想要向同桌几人证明这位张老先生的不凡,竟是当场就绘声绘色的转述起了这篇故事。

这篇故事若是概括起来,就是对前段时间德庆皇帝寿辰之际接受各国使节称臣朝拜之事的加工与改编,讲诉各国使节前来朝拜德庆皇帝之际看似是态度恭敬,但实际上则是各怀鬼胎,有些使节一心想要讨占便宜,有些使节乃是落难王子想要寻求德庆皇帝主持公道,更还有些使节则是仗着自己国家兵强马壮暗含威胁,局面不可谓不复杂。

与此同时,在这篇故事之中,德庆皇帝的形象可谓是英明神武、睿智果敢,简直就是千古帝王之楷模,可谓是极尽美化与夸张之能事,面对各怀鬼胎的各国使节之际,不仅是轻描淡写就妥善处理了所有复杂问题,更是软硬兼施、手段不凡,充分展现了天朝皇帝的威严与睿智,几番敲打之后就让各国使节皆是心悦诚服,尤其是那几名原先曾是耀武扬威的女真使节,在德庆皇帝的天威之下更是五体投地、彻底臣服,表示“天朝有德庆皇帝这般伟大人物,建州女真今后绝不敢再有异心”云云,可谓是大涨明朝官民之威风与志气。

这位“霍叔”或许是从前听多了讲书的缘故,口才也是不凡,仅是两盏茶的功夫就把这篇以吹捧德庆皇帝为主题的故事转述了一遍,竟也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听到这样一篇故事,德庆皇帝自然是心中大快、面现得色,只觉得这篇故事要比平日里所听到的那些溜须拍马之言更让自己心情舒爽,若不是他如今还顾忌着要隐藏身份,简直就恨不得要重重赏赐眼前这位“霍叔”了。

“这篇故事……确实不错!百姓们可都喜欢?评价如何?”

听完故事之后,德庆皇帝面现笑意,也不再觉得这个“霍叔”聒噪,反而是追问起了细节与反响。

见德庆皇帝终于是生出兴趣,“霍叔”也是得意洋洋,道:“各国使节敬畏我天朝国威,咱们老百姓也是与有荣焉,张老先生的这篇故事,自然是博得了满堂喝彩……”

德庆皇帝脸上笑意更甚,对于编出这篇故事的张老先生也就多了几分好感,只觉得这名说书人虽然身份低微,但颇是有些见识眼光。

而就在德庆皇帝正打算进一步询问什么的时候,那位被誉为京城境内最好的评书人、被众位茶客翘首以盼的张老先生,终于是姗姗来迟、现身于茶馆前堂。

这位张老先生的年纪大约是五旬出头,身材枯瘦矮小,身穿青色儒衫,气质间充满了亲善之意,让人一见就会下意识的心中生出好感。

此人现身之后,一边向着众位茶客拱手示意、一边向着茶馆前方的讲台走去,众位茶客见到他的出现之后,也纷纷是面现兴奋之意,叫好声不断。

显然,张老先生在众位茶客之中颇有声望,像是“霍叔”一般对他推崇备至之人并非少数。

很快的,张老先生已是登台站定,只见他举起惊堂木一拍,原本还满是喧闹的茶馆大堂顿时就安静了下来。

然后,就听这位张老先生缓缓说道:“各位,老夫今天将要为大家讲诉的,乃是我朝一位大清官的故事……盛世之下,堂堂朝廷大臣为何会当众饿晕于衙门?京城商贾听闻消息之后,又为何都是弹冠相庆?半夜丢在房门前的巨额银两,究竟是何人所留?又到底是出于善意还是构害?败家兄弟的所作所为,究竟是寡廉鲜耻还是事出有因?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这一切的事情,且听老夫细细道来!”

这段开场白,在这个时代可谓是与众不同,顿时就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另一边,赵俊臣则是有些苦笑不得,暗暗想道:“当初与许庆彦讨论‘评书人行会’的事情,谈到评书内容如何才能更加吸引人的时候,我曾向他讲过几个例子,原本只是随意一提,没想到这段开场白还真的用上了……”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