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1128章.会馆谈话

摄政大明 第1128章.会馆谈话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3 23:21: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

……

朝野之间,从来都不会缺少各式各样的流言蜚语,舆论走向也总是千奇百怪。

但有一个基本规律是——无论古今中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那些造成了较大反响的流言或舆论,幕后皆是有着某股势力在暗中推动。

比如说,前些天的市井之间,就流传着“赵俊臣乃是宋朝皇室后裔”、“赵俊臣野心勃勃想要复辟宋朝”之类的奇怪流言,而这些奇怪流言的幕后推手乃是建州女真。

与此同时,更还有“朝廷俸禄太低所以才造成了贪官横行的局面”、“朝廷应该提升俸禄来抑制贪官的出现”等等的奇怪舆论,而这些奇怪舆论的幕后推手则是赵俊臣。

除此之外,又有“内阁首府周尚景已经彻底放弃了长孙周素海”、“周尚景与周素海祖孙二人彻底反目”等等谣言,幕后推手却是周尚景本人。

但最近这段时间以来,朝野之间的流言蜚语与舆论方向,却是变得更为奇怪了。

自“赵俊臣是宋朝皇室后裔”的流言出现之后,市井之间又很快就陆续出现了好几条类似流言,譬如说“京营大都督关武元继承了先祖遗志,一心想要复辟汉朝”、“周尚景之孙周素文乃是太白金星转世,出生之际满堂红光”、“阁老李和乃是李唐后人、意欲重现大唐荣光”、“司礼监掌印太监吴信泉乃是女真奸细”等等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也正是因为类似的谣言太多了,朝野官民对于这些谣言也就逐渐感到麻木,又因为这些谣言涉及到了太多势力的重要人物,所以就没有任何人敢把这些谣言报知于德庆皇帝……

最终,也就没有谁还会留意最初与赵俊臣有关的那则谣言了。

事实上,近期以来,朝野官民最为津津乐道的事情,却是与七皇子朱和坚有关系。

*

这个时代,消息传播与接收之际,不同阶级的渠道也是各有不同。

对于官场权臣与商界巨贾而言,他们都有各自的情报网络;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茶馆酒楼就是他们增涨见闻的最好场所;而对于那些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读书人与寻常商贾而言,则是经常在会馆之中相互交流消息见闻。

会馆文化始于明朝前期,遍布于各大城市之中,乃是由同乡或者同业所组成的跨地域组织。

其中,京城境内的会馆,主要是同乡官僚、缙绅、以及科举之士的居停聚会之处,所以又被称为“试馆”。

这一天,京城城南的“云贵会馆”,有一位老者推门而入,身后则是跟着两名态度恭敬、气质不凡的年轻人。

这位老者的年纪大约是五十有余,身穿蓝色儒袍、身材枯瘦矮小,脸上带着平易近人的温和笑意,但举手抬足之间却是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气质。

见到这名老者的出现之后,正聚在会馆之中交谈的众人刚开始只是随意扫了一眼,但很快就想起了这名老者的身份,一时间所有人皆是连忙起身相迎、争相恐后的行礼问候,态度恭敬至极。

甚至于,还有几位年轻读书人表情间显出了崇拜与狂热之态,就好似是后世的追星族见到了自己的偶像一般。

显然,这位老者的名气很大、威望很高。

原来,这位老者名叫杨洵,出身于贵州,曾经担任过朝廷的大理寺卿,官场成就不低。

但杨洵的名气与威望,却不是因为他的官场成就,而是因为他本人乃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儒!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云贵等地乃是世人眼中的文化荒漠,就算是想要出一位两榜进士也是难上加难,想要出现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儒就更不容易了。

而杨洵本人,就是近一甲子时间以来,出身于云贵境内的唯一大儒,可谓是云贵人的骄傲!

但更让人敬佩的是——杨洵还是一位专精于律学的大儒!

何为律学?就是专门研究朝廷法律的学问,而且是根据儒家原则对朝廷法规进行注释与引申。

譬如关于礼与法的关系、释法与尊经的界限、条文与法意的联系、不同律法律例的关联,更还有定罪与量刑的宽严,肉刑之存废,刑名的变迁以及诉讼和狱理等等,皆是律学的研究范围。

简而言之,所谓“律学”,就是中国封建时期“外儒内法”的具体表现!

而杨洵最让人敬佩的地方,亦是与“律学”有关!

在十年之前,杨洵以四十岁出头的年纪担任大理寺卿,不仅是德庆皇帝格外看重于他,周尚景也会与他刻意交好,可谓是仕途广阔、前途无量。

然而,面对这样的大好前途,杨洵却是毅然决然的辞去官职,返回云贵老家、拿出一生积蓄创办书院,专注于开坛讲学,向云贵境内的读书人与普通百姓讲解律学之道。

云贵之地不仅是天高皇帝远、地理环境复杂,而且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遍布,境内百姓对于朝廷法规一向是缺乏敬畏,自然是治安状况极差,不同山寨之间发生械斗的情况时有发生。

然而,就是因为杨洵的坚持十年之久的讲学与教化,潜移默化的把律学之中所蕴含的儒家观念与朝廷法律灌输于云贵百姓心中,时至今日已是颇有成效。

到了今天,不仅是云贵境内治安状况大为好转,许多少数民族山寨首领对于杨洵也是信任备至、视之为师长与智者,遇到矛盾之后也愿意听信杨洵所讲的道理,而不再是一言不合就械斗火并。

这般教化云贵百姓的成就,堪称是功德无量,所以也难怪“云贵会馆”的众人见到杨洵出现之后,会是这般的尊敬与崇拜。

*

“杨老先生,您怎么来京城了?!”

“弟子拜见恩师!”

“杨大儒您来京城的事情,为何没有提前向我等通告一声,否则我等必然是出城十里相迎啊!”

“杨院长您还记得晚辈吗?晚辈曾在您的书院听课两载有余,至今还觉得受益匪浅!”

见到众人的纷纷行礼问候,杨洵依然是满脸平易近人的笑意,解释道:“老夫久居云贵多年,自身学问也遇到瓶颈,不由是静极思动,又听说近些年来京城中枢的情况已是与当年大为不同,所以就跑来涨涨见识,接下来也会在云贵会馆内暂住一段时间。

老夫只是一个闲人,腿脚也还算利索,没必要让各位大动干戈的迎接,所以也就没有通知大家,宴请问安之类的事情也就全都免了,老夫来京城可不是为了应酬……

当然,老夫今后若是在京城之中遇到麻烦事情需要各位出手相助,也肯定会拉下老脸直接开口,所以大家也不必在意老夫,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杨洵的讲话直白且又诙谐,云贵会馆的众人不仅没有觉得杨洵刻意疏远他们,反而是感到心中亲切。

然而,杨洵虽然是让众人不要在意他,但以他在云贵人心中的声望地位,众人又岂能真的不在意?

所以,趁着杨洵的两位弟子为杨洵安排房间、杨洵本人则是坐在云贵会馆之内暂歇之际,所有人皆是围在杨洵身边、希望能与杨洵交谈几句,这对于他们而言乃是莫大的荣幸。

见到这般情况,杨洵也不在意,只是笑着问道:“老夫刚才推门进入会馆之际,见你们正在专注讨论事情,却不知正在讨论何事?竟是引起了这般多的关注?”

一名出身云贵的读书人连忙解释道:“杨院长,我们刚才正在讨论七皇子殿下的事情……您也知道,因为储君废立的事情,七皇子殿下目前受到了各方关注,所以世人们也都对他的过往事迹产生了兴趣,这段时间以来,朝野各界也是多有议论。”

“哦?都是如何议论的?”

杨洵听到此言,却也有了兴致,开口问道。

这名读书人见杨洵与自己搭话,不由是愈发兴奋,滔滔不绝的讲道:“关于这位七皇子殿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点,乃是他的无为处世之道,很多人都认为七皇子殿下他能走到今日这一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无为’二字!”

接下来,这位读书人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诉起了有关于七皇子朱和坚的事迹。

简而言之,就是七皇子有多么尊重百官、从善如流,遇到争议之后从来都不会主动发表看法,而是会首先听从身边贤能的意见,若是遇到事情需要处理与解决,七皇子也从来都不会自己出手,而是会推荐有能力的贤能放手去做,自己绝不干预。

但也正因为如此,七皇子才会拥有如今这般洁白无瑕的声誉形象,所以他也才会成为下一任储君的首位人选。

“道家有言——‘无为而无不为’,学生认为,七皇子殿下的处世与行事,正是契合了这句真理!想当年唐太宗从善如流、垂拱而治,被后人传为佳话,而如今七皇子殿下有望成为储君太子,我大明朝也未必就不能复现当年的贞观之治……”

然而,听到这位读书人的讲诉之后,杨洵的花白眉毛却是微微皱起,再次问道:“你刚才说,这些说法目前流传很广、朝野各界皆有讨论?”

另一位云贵出身的朝廷底层官员则是迅速答道:“正是如此,也许是因为七皇子殿下的上位迹象已是愈发明显了,所以大家这段时间就皆是在讨论这些事情。”

听到这般答复之后,杨洵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但并没有任何评论。

接着,杨洵抬头一看,却发现他的两名弟子已经站在人群之中等候多时,显然已经安排好了杨洵的房间。

于是,杨洵也起身向会馆内的众人告辞,表示自己一路赶来京城、身体颇感疲乏,所以就想要及时休息一番。

听到杨洵的这般说法,会馆内众人出于心中敬重,皆是不敢挽留,只好是目送着杨洵离开,所有人的目光皆是充满了崇敬与遗憾。

*

却说,杨洵来到了自己的房间之后,坐在桌旁沉思片刻之后,突然摇头说道:“这位七皇子的目前处境,恐怕是很不妙啊……关于他的那些流言舆论,看似是在夸他,但实则是把他架在火炉上烤!”

杨洵身为当今大儒,能陪在他身边的亲传弟子自然也都是不凡之辈。

跟在杨洵身边的这两位弟子,相貌有七八分相似,却是同父同母的兄弟,皆是五官端正、身材挺拔、干练沉稳、精神饱满。

相较而言,年纪稍大一些的那名弟子叫做江淳,眼神表情皆是要更为温和一些,而年纪较小一些的弟子名叫江正,气质间则是更多了一些锋芒毕露之意。

此时,听到杨洵的说法之后,江淳不由问道:“老师,您为何这样说?”

杨洵缓缓道:“关于七皇子殿下的那些流言舆论,表面上是夸他无为不争、顺其自然、敬重百官、从善如流,但仔细想一想,所谓‘无为不争’、‘顺其自然’,又与缺乏担当、毫无作为有何区别?所谓‘敬重百官’、‘从善如流’,又与缺乏主见、性格软弱有何不同?

嘿!随着这般舆论越传越广,七皇子殿下的这般形象就会深入人心,若他只是一位寻常皇子,这般形象自然没什么不好,但他若是想要继承大统,这般形象的利弊可就难说了!

朝野各方势力不仅会怀疑他是否有能力担当重任,更还会下意识的轻视于他,认为七皇子这样的人物就应该是完全听取自己的意见……但这样一来,他今后又要如何坐稳储君之位?

对于一位九五之尊而言,必须要赢得官民敬畏才能统治江山,而这‘敬’与‘畏’二字,却是缺一不可,若是只能选取其一的话,又究竟是‘敬’字重要?还是‘畏’字重要?

从古自今,曾有许多皇帝仅是凭借着一个‘畏’字就坐稳了江山,但又有哪位皇帝只是依靠一个‘敬’字就能让天下官民景从?刚才还有人以唐太宗为例,却不知唐太宗在垂拱而治之前,乃是亲手打下了大半个江山啊!”

听到杨洵的这般评价,江淳、江正两兄弟皆是陷入了思索之中。

最终,江正缓缓评价道:“咱们在赶来京城的路上,曾驻足一间茶馆听了一段《西游记》的评书,说是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但佛教又总是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弟子当时就在想,为何好人成佛这般困难、恶人成佛又是这般容易?

经过深思之后,弟子认为应该就是印象落差的缘故,一个好人哪怕是行善无数,但只要他做了一件坏事,那就会显得格外坏,也会被世人视为是惺惺作态的伪君子!相反,一个恶人即使是做了无数坏事,但只要办了一件好事,就会显得格外好,也会被认为是本性未泯、可以挽救!

七皇子殿下若是任由这般舆论越传越广,他今后也就会是相同的处境,所有人都认为他理所当然就应该是无为而治、尊重百官,也认为他必须要重视自己的意见!

这般情况下,七皇子从今往后一旦是与百官们的意见稍有不同,反而会引发百官们更为激烈的反弹。

到了最后,就算是他可以顺利压下百官们的反弹,在史书工笔之下,恐怕也会留下‘前恭后倨’、‘城府阴沉’之类的评价,绝不是一件好事!”

江淳沉思片刻后,点头道:“若我是七皇子殿下的话,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要做些事情,展现自己的担当与主见,尽快扭转自身形象,否则他今后做事之际也就会愈发的束手束脚、事倍功半。”

然后,江淳偷看了一眼杨洵的表情变化,小心问道:“老师,依您来看,这些关于七皇子殿下的诸般舆论,会不会是有人躲在幕后刻意推动?若是有这样一个幕后主使的话,又会是何人?”

杨洵直接摇头道:“这般舆论竟是传播如此之广,必然是有人在暗中推动!但老夫已经离开庙堂中枢太久时间了,对于朝廷局势也不大了解,但隐隐觉得……像是这般在不经意间毁人于无形的手段,很像是内阁首辅周尚景的风格……

不过,听说赵俊臣也同样是颇有手段,恐怕也有可能……”

说到这里,杨洵很快就中止了话题。

他已经离开庙堂中枢十年之久,对于庙堂中枢的明争暗斗、鬼蜮伎俩也完全不感兴趣。

但提到赵俊臣之后,杨洵却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向两位弟子吩咐道:“说到赵俊臣……趁着天色尚早,你们把老夫的名帖送去赵俊臣府上,老夫想要尽快见他一面!”

此前,杨洵曾是向会馆众人表示自己这次前来京城只是静极思动、想要游历一番,但实际上杨洵却是说谎了,也只有江淳、江正这两位心腹弟子知道——杨洵这次来到京城,主要就是想要与赵俊臣相见一面。

虽然清楚杨洵的想法,但两位弟子至今也依然是秉持着不同意见。

兄弟二人相互对视一眼之后,江淳忍不住再次劝说道:“老师,您乃是誉满天下的大儒,而赵俊臣则是一个谤满天下的权臣,近段时间他的声誉虽然是好转了一些,但依然是饱受争议,您就这样主动与他接触,只怕是会影响到您的名声啊!”

杨洵却是毫不在意,挥手道:“关于这件事情,咱们师徒三人已经讨论过许多次了,赵俊臣此人就算是不谈他在陕甘三边全歼蒙古联军的赫赫战勋、以及协助朝廷收复河套的庙算之功,只看他那几项朝政改革皆是利国利民,就知道他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能臣!

但可惜的是,他不仅是一个能臣,也是一个受贿敛财的贪官,更还是一个结党营私的权臣……简而言之,此人有眼光、有能力、有手段,但私心太重!就像是当年的曹操一般,乃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像是这样一个人物,老夫身为律学大家,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朝廷律法约束于他,然后发扬他的长处、压制他的害处,也正是因为如此,老夫才会千里迢迢赶到京城、想要与他相见,就是为了确认此人是否会受到朝廷律法之约束!”

说到这里,杨洵的表情有些无奈,隐约间还带着一丝讥讽,继续说道:“至于老夫与他接触之后,是否会影响自身声誉,却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赵俊臣如今固然是饱受争议,但从古自今,任何一个有大成就的人,又有何人不是饱受争议?

嘿,就算是老夫自己,近些年也同样是受到众多大儒的非议,他们认为老夫的理念已经逐渐偏离了儒家正道,老夫所宣扬的律学也不再是儒家分支,反而是更接近于纯粹的法家!

你们别看老夫刚才现身于会馆之后,所有人都很尊敬老夫,但那只是因为此处是云贵会馆,会馆内众人皆是出身于云贵,若是老夫去了别的会馆,只怕是很快就会有读书人站出来、要与老夫辩经了!

所以啊,老夫身上的争议完全不比赵俊臣小多少,又何必忌惮与他接触之后会引发更大的争议?”

听到杨洵的这般说法,江淳与江正再次对视一眼,皆是面现无奈之色。

他们知道自己劝不了杨洵,只好是答应了下来。

大约半柱香时间之后,江淳已是寻出了杨洵的名帖,然后就离开了云贵会馆。

*

杨洵虽然已是百姓之身,但他的声望、地位、影响力,依然是举足轻重。

所以,杨洵来到京城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朝野各界,就连德庆皇帝与周尚景也收到了消息。

德庆皇帝收到消息之后,首先的想法就是把杨洵复征为官入仕,他至今也认为杨洵当年离开庙堂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至于周尚景,则是主动向杨洵送去了名帖,想要相邀见面——这些年来,庙堂百官之中,能让周尚景心生敬佩的人并不多,但杨洵绝对是其中之一。

而赵俊臣则是因为提前收到了杨洵送来的名帖,较之于德庆皇帝与周尚景二人还要更早收到消息。

而当赵俊臣收到杨洵名帖的时候,却是再次犯了“好为人师”的瘾头,正在向人讲诉“制造流言与引导舆论的正确方法”。

……

第一更,六千字!

凌晨左右还有第二更,大概也有四千字左右。

无事一身轻的感觉真好!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