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1134章.杨洵复仕

摄政大明 第1134章.杨洵复仕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3 23:21: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

……

见到七皇子朱和坚的抢先一步、出声诉苦,德庆皇帝与杨洵二人皆是一愣。

要知道,朱和坚向来是以温文尔雅、谦逊有礼的君子之风而著称,现在他与杨洵二人同时觐见德庆皇帝,而杨洵则是名满天下的大儒与前辈,朱和坚这个时候按理说就应该是展现出谦让之风、率先让杨洵讲话才对。

然而,朱和坚竟是这般迫不及待,就连基本礼节也顾不上了,显然是失了方寸、被逼急了。

见到朱和坚的这般表现,德庆皇帝自然是心中重视,也顾不得杨洵在场,连忙问道:“究竟是何事?竟让你这般悻悻作态?”

“父皇,您还是先看一下这几份邸报吧。”

朱和坚摇头叹息一声,就把手里的几份邸报交给了大太监张德,转呈于德庆皇帝。

在明朝,邸报乃是庙堂中枢所刊发的官方报纸,用以公示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政治情报,大多会张贴于官府外的告示栏上。

到了崇祯年间,又因为活字印刷术的使用与普及,邸报的刊印规模也是越来越大,甚至还可以在民间售卖,读者范围也是越来越广,各地的官员、乡绅、商贾、以及读书人,皆是会通过邸报内容来了解庙堂动向。

德庆皇帝表情疑惑的快速翻阅邸报,却见到这些邸报的内容大多是刊载了自己的圣旨、朝廷官员的变动、朝廷重臣的奏章,德庆皇帝早就看过了这些内容,并无任何出奇之处。

于是,德庆皇帝抬头问道:“这几份邸报内容有何不妥之处?”

朱和坚苦笑道:“父皇,您难道没有发现,这几份邸报的内容,无论是您的谕旨、还是百官奏议、又或是内阁批示,所选内容皆是在‘夸赞’儿臣从谏如流、谦逊无为吗?

事实上,这般情况已是持续了近三个月时间,但儿臣也是近几天才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

数月以来,每一次的邸报刊发,其中内容皆是在‘夸赞’儿臣,反复向世人强调儿臣乃是一个从谏如流、高居深拱的贤人……对于这般夸赞,儿臣担当不起、也不敢担当啊。”

德庆皇帝微微一愣,隐约间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再次低头翻阅这些邸报。

随后,德庆皇帝也终于发现,这几份邸报之中的内容,皆是在“夸赞”七皇子朱和坚,而且夸赞内容也是格外一致,反复强调七皇子朱和坚是多么的从善如流、任人唯贤等等。

其实,这些内容并不难寻,自从德庆皇帝选中朱和坚作为下任储君之后,为了给朱和坚造势扬名,曾是屡次的颁旨嘉奖朱和坚;到了最近这几个月,随着朱和坚的上位迹象愈发明显,也经常有投机官员上呈奏疏、向德庆皇帝称赞朱和坚的品行。

在朱和坚正式上位之前,这些事情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朝廷邸报反复登载这些内容,明显是充满了选择性,这般情况就显得意味深长了。

看到德庆皇帝陷入了沉思,朱和坚继续诉苦道:“父皇,现在不仅是朝廷邸报在‘夸赞’儿臣,民间舆情也是同样的情况……时至今日,许多人已是深信了儿臣的从谏如流、谦逊无为,更还是知错就改,简直就是一个没脾气的软柿子!

这般情况,实在是让儿臣有苦难言,所有人皆是认定儿臣就应该无条件听取他们的高见,若是儿臣稍稍表达一些不同态度,他们就会表现出一副不可思议、大失所望的样子,就好似儿臣不应该拥有主见一般,其中又以清流们的表现最为明显……

父皇您也知道,儿臣与朝中清流们一向是关系紧密,经常会见面相谈,从前也算是相处和睦,但自从相关舆论越传越广之后,清流们在儿臣面前就变得……格外活跃了!

清流们原本就善于夸夸其谈、指点江山,如今更是变本加厉,皆是以谏诤儿臣为荣,总是摆出一副睿智长者的架势,抓住一切机会为儿臣指点迷津、查漏补缺,甚至还会擅自行事、替儿臣做主,动不动就会要求儿臣反躬自省……

嘿!时至今日,儿臣的声誉形象越来越好,但也越来越无法服众了!”

说到这里,一向是城府深沉的朱和坚,也忍不住眼中闪过了一丝怒意。

他所讲的这些事情,或许有些夸张之处,但也绝不是无中生有。

朱和坚此时的伪装形象,完全就是清流们梦寐以求的明主,自然是要抓住机会、发挥长处。

近段时间以来,朱和坚简直是烦透了那些总是自视甚高、以直谏犯上为荣的清流了,恨不得尽数诛杀干净。

但也因为清流们率先受到相关舆情的影响、纷纷忘乎所以的表现,让朱和坚终于是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所以才有了今天觐见德庆皇帝的事情。

朱和坚相信,相关舆情若是不能及时阻止,他的身边臣子迟早都会变成像是唐代魏征一般的“谏臣”。

对于朱和坚而言,这般情况一旦出现,与地狱景象也没有多少差别了。

另一边,德庆皇帝也意识到了严重性,顿时是沉下了脸。

“不仅是朝廷邸报……就连民间舆情也是如此?看来是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啊……朕记得朝廷邸报之刊发,要事先经过内阁的审批吧?呵!程远道也是一个废物,竟然完全看不出这里面的阴险之处!”

听到德庆皇帝的怒斥,朱和坚脸上苦笑之意更为浓重,道:“事实上,儿臣与程阁老谈及此事的时候,程阁老还向儿臣得意邀功呢!邸报里那些‘夸赞’儿臣的内容,有许多就是出自于他的手笔!

唉!这般手段真是高明,明明是把儿臣架在火上烤,但邸报之中所选用的奏疏内容,还大多是出自于那些与儿臣关系紧密的朝廷官员,儿臣在这般情况下就连反驳也无法做到,否则就会令身边人寒心,当真是有苦难言!”

听到这里,德庆皇帝的表情愈发沉凝。

沉默片刻后,德庆皇帝把目光转向了一旁的杨洵,问道:“杨大儒,你来到京城之后,可有听过相关舆情?”

见德庆皇帝向杨洵询问意见,朱和坚的眼中闪过了一丝喜意。

事实上,朱和坚选在这个时候觐见德庆皇帝,又抢先开口向德庆皇帝诉苦,就是因为杨洵的缘故。

杨洵此人乃是出了名的公正,虽然已是远离庙堂十年之久,但德庆皇帝对他依然是极为信任。

所以,只要杨洵开口为朱和坚说几句公道话,就可以促使德庆皇帝下定决心、全力支持朱和坚。

果然,杨洵在德庆皇帝面前完全没有任何隐瞒,当即就答道:“臣来到京城之后没多久,就听到了相关舆情,而且声势影响颇是不小。”

德庆皇帝皱眉更紧,又问道:“对于这般舆情,你怎么看?”

杨洵依然是坦然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道:“舆情闹得这般大,还有邸报的事情,必然是有人躲在幕后推波助澜!

臣听到相关议论之后,当时就有想过,所谓‘从善如流’,与‘毫无主见’究竟有何区别?所谓‘知错就改’,又与‘性格软弱’有何不同?还有‘任人唯贤’、‘无为之道’,也是在暗示七皇子殿下没有担当!

这些话术表面上是在夸赞,但实际上则是暗藏着诽谤与污蔑之意!若是任由这些舆情深入人心,世人对于七皇子殿下也只会有‘敬’,而不会有‘畏’……七皇子殿下若是一位寻常皇子的话,这般情况倒是也没什么不好的。”

说到这里,杨洵也就闭口不言了。

但杨洵的言下之意,德庆皇帝自然也听得明白——朱和坚并不是寻常皇子,而是德庆皇帝所选中的下一任储君!

若是朱和坚毫无主见、性格软弱的形象一旦是深入人心,朝野各方就会对朱和坚失去畏惧,朱和坚今后也就别想坐稳储位了!

再等到朱和坚登基之后,也必然会削弱皇权、壮大臣权,而德庆皇帝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这般状况发生。

想到这里,德庆皇帝终于是下定决心,要使用一切手段来扭转朱和坚的形象。

不过,如今杨洵还在御书房内,有些事情并不适合在杨洵面前多讲,所以德庆皇帝用眼神示意朱和坚稍安勿躁之后,就再次把注意力放在杨洵身上。

认真打量了杨洵几眼之后,德庆皇帝也没有绕圈子,直接问道:“杨洵,朕听说你来到京城之后,就一直都很高兴……

你是一个真正的人才,不应该留在民间浪费才华,朕每次想起你当年辞官离任的事情,总是深以为憾,只觉得应该多挽留你一下……现在,朕希望你能复仕为官、再次为朝廷效力,却不知你意下如何?”

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之后,杨洵不由是再次陷入了迟疑之中。

*

其实,德庆皇帝在今天早朝上出手罢免山东巡抚陆远安,不仅是因为德庆皇帝在赵俊臣的屡次强调之下,已经意识到了农务改革的必要性,也是想要趁机为杨洵腾出一个位置、让杨洵复仕为官。

当然,德庆皇帝并不是打算让杨腾直接担任山东巡抚,而是想要让现任的大理寺卿方世文升任山东巡抚,而杨洵则是像十年前一般继续担任大理寺卿。

所谓大理寺,就是这个时代的最高法院,拥有复审与平反之权,就连刑部判案也会受其节制。而且庙堂之中一旦有官员涉罪,也大多是交由大理寺审理,乃是庙堂党争之胜负的关键一环,可谓是至关紧要。

也正因为如此,德庆皇帝、周尚景、甚至还包括赵俊臣,都希望能把大理寺控制在自己手中。

而诸多势力同时争夺一个目标的时候,结果往往就是谁也得不到,只能选择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方案。

以大理寺为例,近二十年来的历任大理寺卿,皆是庙堂里的中立官员,也包括现任大理寺卿方世文。

但德庆皇帝对于方世文并不满意,此人虽然立场中立,但缺少担当,总是遇事就躲,所以大理寺许多时候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或者说,方世文的所谓“中立”,乃是“谁也不得罪”,而不是“谁都敢得罪”。

相较而言,德庆皇帝更为满意杨洵,毕竟杨洵此人不仅是中立公正,而且有担当、敢作为,在杨洵眼里朝廷法令大于一切,一旦遇到违法之事任何人面子都不给。

所以,若是让杨洵担任大理寺卿,哪怕是态度中立,对于德庆皇帝而言也是更为有利的,毕竟——他是九五之尊,大理寺没资格审他,但有资格审判周尚景、赵俊臣等人,今后一旦是抓到了周尚景与赵俊臣的把柄,就能让杨洵冲锋陷阵。

但这一切还是要看杨洵自己的想法。

于是,德庆皇帝见到杨洵的迟疑态度之后,则是态度温和的继续说道:“你若是不愿意重返官场,朕也不会强求,只是……朕对于现任的大理寺卿方世文并不满意,一直想要换个人接手,朕原本认为你是最佳人选,但你若是不愿意的话,那朕就只能让张伯道接手了!”

随着德庆皇帝的话声落下,杨洵顿时是面色大变,忍不住提出了质疑,道:“陛下还请三思,张伯道此人只看重儒家纲常,完全不在乎朝廷法令,一直认为三纲五常应该置于朝廷律文之上,岂能担任大理寺卿的重任?

更何况,他还是刑部尚书张伯崇的亲弟,若是让他担任大理寺卿,那大理寺衙门还要如何节制刑部?”

听到杨洵的激烈抗议,德庆皇帝顿时是笑了。

从某方面而言,德庆皇帝相较于朱和坚、赵俊臣等人,还要更善于驾驭杨洵这样的君子。

君子可欺之以方。

……

最近几天更新字数会少一些。

另,上一章之中,虫子记错了山东巡抚的名字,应该是陆远安,在德庆皇帝南巡的时候有提过(第300章),现已修改,大家见谅。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