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摄政大明 > 第1137章.无中生有

摄政大明 第1137章.无中生有

簡繁轉換
作者:虫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13 23:21:47 来源:源1

最快更新摄政大明 !

……

……

江正思索之际,表情极为专注认真,就像是正在大脑之中迅速翻阅资料。

大约只是半盏茶时间之后,江正已是答道:“学生这里有一个粗略想法,还望赵阁臣赐教!”

听到江正的这般说法,赵俊臣与杨洵二人皆是一愣。

赵俊臣是万万没想到,江正竟然还真能想出对策,而杨洵则是万万没想到,江正竟然是这般迅速就想出了办法——听到赵俊臣的询问之后,杨洵也同样是陷入了思索之中,但同样是没有寻到任何头绪。

赵俊臣再次认真打量了江正一眼,点头道:“你来说说看。”

江正缓缓道:“若是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况下,想要化解两派势力的利益矛盾,往往只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己方主动退让一步,另一种则是对方主动退让一步,前者需要让利,后者需要筹码。”

这是一句废话,但废话往往都是正确的,于是赵俊臣点头表示同意。

江正又说道:“依照学生的猜测,赵阁臣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化解双方矛盾,若是赵阁臣愿意主动退让、分给‘周党’一部分利益,其实是可以化解双方矛盾的,而赵阁臣您如今只是不愿意选择这种办法罢了!

但与此同时,赵阁臣手中也没有足够的筹码,可以逼迫‘周党’主动退让,所以才会局势僵持、无法化解双方矛盾,却不知是否如此?”

赵俊臣再次点头,道:“正是如此!我若是主动让给‘周党’一部分利益,这场矛盾自然是迎刃而解,说不定还会让双方关系蜜里调油,但我并不想这样做……与此同时,‘周党’毕竟是势力庞大、根深蒂固,想要寻到足够份量的筹码、逼迫他们主动退让,也是极难实现。”

江正似笑非笑,又说道:“其实,在学生看来,筹码这种东西,完全是可以无中生有的!”

赵俊臣若有所思,隐约间已是有了灵感,追问道:“有点意思……你详细说一说。”

江正则是当场讲了一段看似完全不相干的故事,缓缓道:“这些年来,学生追随在老师身边,居住于贵州境内,而贵州境内有大量少数民族,因为习俗、信仰、以及利益等方面的关系,不同民族、不同寨子经常会发生冲突,时不时就会见到火并械斗之事,所以学生也经常跟着老师到处奔走、化解矛盾……期间,学生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

赵阁臣您也知道,贵州境内最常见的少数民族就是苗族,但苗族也有许多分支,分别自称为果熊、蒙、木、嘎弄、嘎闹等等,可谓是数量繁多。

其中,苗族果熊的历史最为悠久,话语权最重,而苗族蒙则是崛起势头更快,与官府的关系也更好,双方可谓是实力相当、各有优势,所以矛盾也就越来越大,苗族果熊虽然想要压制苗族蒙,但手中并无任何筹码。

这般情况下,苗族果熊却是无中生有,仗着自己在苗族各分支之中影响力更大的优势,到处造谣说苗族蒙不遵祖训、败坏祖祭等等,让苗族蒙受到了苗族各支的排斥与孤立……

而苗族蒙为了改善自身处境,最终只好是向苗族果熊低头退让,于是苗族果熊占到好处之后,也再次站出来为苗族蒙澄清了谣言……这样一来,苗族蒙不仅是吃了亏,随后还要被迫感激苗族果熊的澄清,即丢了面子、又丢了里子。

在这场冲突之中,苗族果熊的实力至始至终都不占上风,但它利用自身影响力方面的优势,无中生有的凭空制造筹码,又让苗族蒙无法发挥自身优势,可谓是以长击短,最终也就赢下了这一局。”

说到这里,江正也终于是回到了正题,继续说道:“所以,若是赵阁臣手中没有筹码可以逼迫‘周党’退让,那就无中生有、凭空创造筹码!

简而言之,就是在自身占优势的领域,设法制造一场事端,等到‘周党’因此而焦头烂额、只能求助于赵阁臣之际,赵阁臣的手中筹码自然也就有了!

依学生的看法,苗族果熊对付苗族蒙的手段,虽然算是高明,但还不够精妙,因为苗族蒙至始至终都知道,相关谣言乃是苗族果熊所传播的,所以他们在低头退让之际也就不大服气。

更何况,苗族果熊只是为了逼迫苗族蒙低头退让,而赵阁臣则是为了与‘周党’缓和关系,目标并不相同……

所以,赵阁臣出手之际,最好是尽量隐蔽一些,只要是手段足够巧妙,让‘周党’无法察觉到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等到赵阁臣亲自下场为他们解决了这场麻烦之后,他们不仅会与赵阁臣主动缓和关系,甚至还会对赵阁臣感恩戴德!”

说到这里,见到赵俊臣与杨洵二人皆是陷入了沉思,江正稍稍一顿之后,则是继续补充道:“学生刚来京城不久,对于庙堂局势并不是特别了解,也无法提供具体的方法,只能根据自身的见识,向赵阁臣提供一个大体的思路。

但实际操作究竟应该如何做,学生一时间也是无能为力,若是赵阁臣认为学生所提供的这个思路有些作用,就只能亲自完善细节了……

但学生认为,赵阁臣与周首辅的情况,相较于苗族果熊与苗族蒙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苗族果熊的优势是历史悠久、影响力更大,而赵阁臣相较于周首辅,在影响力方面则是不占优势,反而还要处于劣势……

但赵阁臣能与周首辅并肩齐立,也必然有着自身优势,譬如说赵阁臣掌握着朝廷财政大权,大可以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听到江正的详细解释,赵俊臣也完全明白了江正的意思。

不得不承认,江正的思路很有道理,也让赵俊臣寻到了下一步的计划方向。

“简而言之,就是利用自己在朝廷财政方面的优势,暗中为‘周党’制造一场麻烦,再等到适当时候亲自出手解决这场麻烦,趁机卖给‘周党’一个人情,然后就可以缓和双方关系……确实是一个可行之策。”

想到这里,赵俊臣不由是陷入了沉思。

眼见到赵俊臣的这般表现,杨洵与江正二人也皆是沉默不语,以防是打断赵俊臣的思路。

与此同时,杨洵看向弟子江正的目光,也充满了诧异与惊奇。

这是因为,杨洵突然发现,江正虽然跟在自己身边多年,可谓是继承了真传,但他在解决问题之际所采用的思路,竟是与杨洵自己截然不同!

也就是说,相较于杨洵所传授的那些内容,江正所学到的东西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同之处。

杨洵传授给江正的知识,乃是规则的制定、执行、以及隐藏在规则之下的逻辑,而江正的此时思路,却更倾向于不同规则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利用规则赢得冲突的手段。

作为一名学问高深的当世大儒,杨洵对于这些差异自然是异常敏感。

更让杨洵感到诧异的是,他竟然是直到今天才发现了这一点!

于是,杨洵不由是暗暗思索,究竟是江正此前一直都在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还是说,江正与赵俊臣相接触之后,心中想法已经发生了某种微妙的转变?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是杨洵乐意见到的。

杨洵隐隐间已是觉得,自己把江正引荐给赵俊臣当幕僚的事情,也许会在未来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另一边,江正注意到杨洵的目光打量之后,则是心中不解,不明白杨洵的反应为何是这般奇怪。

就这样,安静气氛持续了大约一盏茶的时间,赵俊臣也终于是整理好了思路,再次把目光转向了江正。

这个时候,赵俊臣已经决定要把江正收为幕僚了。

毕竟,江正能在短时间内就为赵俊臣寻出对策,绝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他所展现的能力与心智,已经完全不逊于当初的赵山才了。

更何况,赵俊臣若是要依照江正的计策行事,也必须要把江正收为幕僚。

否则,今天这场谈话的详细内容,也许就会在不久之后传播出去,而“周党”一旦是收到消息之后,就绝无可能与赵俊臣缓和关系了。

不过,赵俊臣依然是有些怀疑,江正今后会不会成为杨洵安插在自己身边的眼线,心中暗暗有些顾虑。

所以,赵俊臣认真打量了江正片刻之后,突然问道:“江正你身上可有功名?”

江正点头道:“四年之前,学生曾是来到京城参加会试,最终位列二甲第七名,拥有进士功名。”

听到江正的回答,赵俊臣不由是有些吃惊。

看江正的年纪,不过是二十五六的样子,又一直跟在杨洵身边研习律学,对于正统的儒家经义必然是没有投入太多精力,赵俊臣原以为他最多也就是拥有举人功名,没想到江正早在四年之前就考取了进士功名,而且排名很高。

仅看这一点,就知道江正的聪慧与才学,还要更高于赵俊臣的预想。

稍稍吃惊之后,赵俊臣则是轻轻摇头,道:“你拥有二甲进士的功名,才智也是颇为不俗,只是留在我身边当一个幕僚,实在是太屈才了……你若是愿意的话,我可以保举你进入庙堂为官,在我与杨大儒的全力扶持之下,必然是可以平步青云、前途无量。”

赵俊臣很重视江正的才能,也想要重用此人,但相较于把江正留在身边担当幕僚,赵俊臣还是希望江正进入庙堂之中当官任职、成为自己的心腹朋党,今后依然可以为自己出谋划策,却又不必担心江正成为杨洵的眼线、紧紧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

然而,对于赵俊臣的这项提议,江正则是立刻摇头道:“学生曾是认真总结过一名朝廷官员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也曾认真思索过自己的长处短处,最终结论是学生必然无法适应官场上的蝇营狗苟,所以学生当年中了进士之后才会辞官离开庙堂,返回老师身边继续学习。”

“哦?你曾有总结过朝廷官员所需的基本素质?究竟有哪些?说来听听。”

赵俊臣饶有兴趣的再次追问。

江正稍稍犹豫了一下,还是答道:“欺上瞒下、利益交换、推诿责任、争功邀名、蛊惑人心……若是想要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行,反而是实际政绩可有可无,所以学生认为自己并无能力在庙堂之中立足。”

随着江正的话声落下,同样是厌恶庙堂争斗的杨洵轻轻点头表示认同。

赵俊臣对于庙堂环境可谓是如鱼得水,也完全符合江正所总结的几项基本素质,但他此时并不觉得尴尬,只是再次打量了江正一眼之后,认真道:“千万不要低估自己。”

听到赵俊臣的这般说法,江正不由是表情微变,还以为赵俊臣是在讥讽自己。

虽然,江正刚才的那些说法也同样存有讥讽赵俊臣的嫌疑。

然而,赵俊臣则是继续说道:“我这样说并不是在讥讽于你,完全没有这个意思……但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君子,一种是普通君子,另一种则是‘有作为的君子’,前者只需要问心无愧即可,但后者的要求却要高多了,不仅要问心无愧、坚守底线,还必须要比小人更为精擅那些蝇营狗苟的伎俩!唯有这样,君子才能战胜小人,也唯有战胜了小人,君子才能有所作为。”

说到这里,赵俊臣微笑道:“你乃是杨大儒的亲传弟子,自然是一位君子,但我希望你还能成为一位有作为的君子……就像是你的老师杨大儒一般。”

说来说去,赵俊臣还是希望江正进入官场,而不是留在自己身边当幕僚。

然而,江正认真思索片刻后,依然摇头道:“老师他自然是一位大有作为的君子,不仅能坚守底线原则,还可以反过来算计小人,但学生自问做不到这一点,就算是可以勉强做到,也必然是一辈子心神憔悴、毫无乐趣,所以学生还是想要留在赵阁臣身边当一个普通幕僚,只需是出谋划策即可,不必去考虑决策之际的取舍之事。”

“既如此,你今后就留在我身边吧,你是一个有才能、有抱负的奇才,当幕僚虽然是屈才了,但对我而言却是一件好事,我今后也一定会重用于你……但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身为我的幕僚,虽然不必亲自做出决定,但依然会频繁面对取舍问题。”

见到江正的态度很是坚定,赵俊臣也不再强迫,只是表现出一副既欢迎又惋惜的模样,又表示自己今后一定会重用于他。

*

接下来,赵俊臣就把自己府里的几位主要幕僚召来正堂,又把江正介绍给了他们。

牛辅德、苏西卿、李伦等人皆是异常惊喜,更还有些受宠若惊,毕竟江正不仅是拥有远高于他们的进士功名,还是大儒杨洵的亲传弟子,在读书人眼中可谓是地位极高。

于是,几位赵府幕僚也纷纷表达了欢迎之意,拉着江正不断说着恭维话。

江正在接人待物之际,总是一本正经,似乎很少会出现表情变化,气质间也总是有一股咄咄逼人的锐气,但他与几位赵府幕僚相识之际依然是态度客气,很快就融入了圈子。

看着江正与几位赵府幕僚相互说话,赵俊臣先是微微一笑,但表情很快就变为严肃,随后就把手边那份资料推给了杨洵。

然后,赵俊臣压低声音说道:“杨大儒,您很快就要接任大理寺卿了,与方世文交接公务也就是这几天的事情……所以,趁着交接公务之前,我这里有一份资料,需要您来看一眼。”

见赵俊臣说话之际刻意压低声音,表情也是格外严肃,杨洵不由是心中重视,拿起这份资料仔细翻阅,很快就面现凝重。

这份资料的内容,皆是大理寺近年来所审判的争议案件,因为时间仓促的关系,这份资料的内容虽然还算是全面,但并不是特别详细。

但以杨洵的眼光与经验,依然是迅速察觉到了这些案件的蹊跷之处。

“这些内容……都是真的?”仔细看完了资料内容之后,杨洵表情严肃的抬头问道。

赵俊臣也是严肃点头,道:“这些案件在大理寺皆是留有记录,杨大儒很快就要接掌大理寺,到时候一查就知!晚辈自然是不敢有任何诓骗!”

杨洵咬牙道:“方世文……他可是朝廷的大理寺卿,乃是朝廷法纪的维护者与执行者,最是需要公正审案,他、他怎么敢做出这些事情!他眼里可还有朝廷法纪?!”

赵俊臣摇头道:“近几十年来,我朝的历任大理寺卿,首要条件乃是态度中立,但态度中立分为两种,一种是谁都敢得罪,另一种是谁都不敢得罪,而方世文显然就是后者……

他平时审案还算公正,但一旦是案件涉及了朝中权贵,他的屁股也就歪了!而杨大儒您所看到的这些争议案件,就皆是与朝中权贵有关系。

譬如说,前首辅沈常茂的儿子沈聪,曾在三年前当街策马撞死了一名幼童,方世文就看在沈常茂的面子上,设法为沈聪逃脱了惩处,只是赔了一点银子了事……据说,此案审结的当天晚上,沈常茂就摆下了一场大宴用以招待方世文,也许暗地里还另有好处……

再譬如说,半年前曾有百姓失手打伤了兵部尚书王寿的小舅子胡海,顺天府就判了那名百姓三十仗刑,这件事原本与大理寺没关系,谁曾想方世文硬是插手,除了三十仗刑之外,还增加了流放三百里的刑罚,两项刑罚相加之下,那名百姓很快就死在了流放路上……

其实,早在半年之前,陛下就已经不满意方世文了,想要换一个人执掌大理寺,结果方世文趁着这件案子讨好了兵部尚书王寿,而王寿则是陛下的心腹重臣,所以他的位置也就暂时稳固了……”

听到赵俊臣的这些解释,杨洵的眉头越皱越紧,眼中有怒意不断闪烁。

不过,杨洵也不会听信赵俊臣的一家之言,只是把这份资料收入怀中,然后就起身向赵俊臣告辞,道:“老夫立刻就去大理寺衙门查探真相,若是这些案子确实存在不公之处,老夫必然会推翻这些冤假错案,也会向陛下弹劾方世文的罪责……

至于赵阁臣的今日做法,无论是不是为了利用老夫对付方世文,都算是维护了朝廷法纪,所以老夫也会投桃报李,不会向他人提及今天的事情,赵阁臣放心就是!”

赵俊臣刚才曾是提到过“君子”与“有作为的君子”之间的不同,而杨洵早在十年之前就能位居朝廷九卿之列,显然就是一位“有作为的君子”。

所以,杨洵其实要比寻常小人更为聪明,一眼就看穿了赵俊臣想要利用自己对付方世文的意图。

只不过,杨洵并不在乎这些,他只在乎朝廷法纪,但依然是利用这一番话,稍稍敲打了赵俊臣一下。

赵俊臣当然也听懂了杨洵的敲打之意,但他面色不变,依然厚着脸皮拱手说道:“若是能为朝廷法纪出一份力,晚辈自然是义不容辞。”

杨洵深深看了赵俊臣一眼,然后就直接离开了,赵俊臣则是亲自把他送到了赵府门外。

送别了杨洵之后,赵俊臣的表情恢复了严肃,立刻就返回到书房之中,准备详细制定一份能让“周党”对自己感恩戴德的计划。

*

而就在赵俊臣送别杨洵的同时,七皇子朱和坚也正在准备着“南京祭祖”的事宜。

在朱和坚看来,德庆皇帝的计划已是万无一失,可谓是“成则有功、败也无过”,但因为这件事情与周尚景有关系,朱和坚依然是心中隐隐不安。

毕竟,德庆皇帝的智慧手段虽然不凡,但这些年来一直都没能在周尚景身上占到便宜。

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南京之行更为万无一失,朱和坚就必须要安排更多的后备手段。

……

六千字!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