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435章:肉烂在锅里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第435章:肉烂在锅里

簡繁轉換
作者:执笔见春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9:52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神风!”

大堂内,冯胜口中,不断的念叨这个词。

他对面坐着的,钦天监监正刘日新点头说道:“根据下官等的推算,东方气象莫测,有风云之变化,即神风之征兆。”

“下官寻了锦衣卫,特地去问过当地的倭人土着,神风在倭国几乎每年都有,也差不多正是在这个时节。”

一直在内陆征战的冯胜,自然是从未见过台风,也不知道台风刮起来的时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景象。

不过有蒙元的前车之鉴,冯胜对于钦天监提示的神风,自也不会说无视。

“神风大约还有多久过来。”

沉思一会后,冯胜问道。

刘日新道:“在东南沿海的民间有“六月一雷止三台,七月一雷九台来”的说法,不过我等地处倭国,神风自当是先抵达倭国,而后才会自我大明。”

“按照时限推算,倭国神风比之大明,应当提前一两月左右,当下正是五月,远东之方有雷声鸣动,神风约在一月之后抵达。”

“下官已经命人呢,自高山上时刻观察东方海上迹象,神风来临,必定会有鱼形云在空中漂浮。若云色为白,则预兆台风来势缓和。若云色呈黑,那么台风势必凶勐。”

“届时便自当知晓。”

冯胜点点头:“看来,只能立即建造防御工事了,就是不知道这次的飓风,将会有多么凶勐,倘若比之三年前那场,怕就不好行事了。”

“如今倭国那边按兵不动,九州岛内更是躲避三舍,不与我军正面抵抗,估计也是打着这神风的主意。”

“妄图以神风摧毁我军,而后亦如蒙元那般,取得胜利。”

朱元章立国后,大明境内也有两场很大的台风。

有记载:

洪武五年,七月,大风雨,海溢,漂没死者万余人。

洪武二十三年,七月初一,飓风,扬沙拔木,漂没三州,一千七百家尽葬鱼腹。崇明沿沙庐舍尽没,民溺十之七八,松江府溺死二万余人。

在和刘日新交谈完之后,冯胜也不迟疑,立即下令建造防御台风工事。

对于台风的防御,主要的手段主要就是加固了。

不过摆在冯胜面前的,还有关于大明船队。

“冯诚,传我军令,立即自军中选出万人,将船队开回大明。”

冯胜把侄子叫来吩咐道。

他不知道飓风会有多大规模,若是规模过大的话,那么对于船队的打击是非常厉害的。

每一艘船,都是宝贵的财富,在飓风之下,人都已经很难生存,更何况之船。

“叔父,若是船队回转,侄儿担忧军中士气会遭受打击。”

冯诚迟疑片刻后说道。

船队对于大明的军士来说,就像是一条后路,如果船队全部走了,感觉就像是后路被断,士气自然滑落。

“又不是不过来了,回转大明后,将这里的情况上奏陛下,九州岛这边的粮食堪忧,加上飓风袭击,必然会有大规模伤亡。”

“包括粮田,估计也会受损严重,船队的回转,在保全的同时,还可筹备粮食,以用之灾后。”

“这些事情,到时候传下去,安军士们的心。”

冯胜不慌不忙的说道。

作为当代的顶尖名将,在军心的把控上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加上他的个人威望,即便是燕王,晋王,所率领的将士,多有精锐,然比起冯胜来说,只能说是相差甚大。

......

“看来,都在等六月的飓风。”

身处苏州府的朱英,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有关倭国的情报。

目前倭国的状态,属于比较符合预期。

对于大多数的将士来说,远征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战场厮杀,而是完全陌生的环境。

水土不服在后世,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名词,但是于现在,可是真正会死人的。

可不是说死几个人,而是一旦形成瘟疫,就是大片大片的死亡。

去倭国远征的将士,大多数都是长期生活在内陆地区,单单一个晕船,就能消耗出他们大量的战力。

在对抗倭国海战的时候,出场的是久经水站的大明水师,这才可以一举成功。

“东家,倭国那边目前人口比较紧缺,是以无法运送大量倭人到大明来。”

“现在虽然占据了九州岛三分之一的地盘,可是战火地区,对于矿藏来说,开采比较困难,目前在倭国地区,我们商会的买卖正在大量的减少。”

“包括那些大名,武士,也在减少需求,他们希望我们能够提供更加精锐的武器。”

“目前倭国那边,开出了二十两白银一支火绳枪的价格,火炮开出了五十两一门。”

张伯在一旁笑着说道。

就目前来说,明军对于倭国,几乎是摧枯拉朽的一边倒的局面。

像是那些城池,可以说是在攻打的当天就能拿下。

之所以如此简单,最大的因素还是在于火器的使用。

目前的倭国,是大刀,长矛,弓箭的时代。

尤其是那矮小的城门,大小将军炮一架,轰他小半个时辰,别说城门了,城墙几乎都轰烂了。

还谈什么防守。

然后火统兵上去扫射一番,而后大军压入,哪有什么反抗之力。

在见识了明军火器的威力之后,倭国自然是大散钱财,想要购置火器军备。

不过火器都在大明朝廷的管辖中,尤其是对于海域的封锁,哪怕走私商人在这个时候,都不敢冒险去给供货。

别说走私了,哪怕是在大明区域内大量购置火器,亦或是火药等,都会遭受到官府的审查。

一旦有任何风声的泄露,那就不用说了,百分百的九族诛灭。

目前因为官营的缘故,所以看似制造缓慢的火器,其实成本都不算很高。

哪怕是一门大炮,综合价格也就在八贯钞左右,像是火绳枪造价的成本高一点,也不会说超过两贯钞。

虽说理论上是一比一的银价,实际上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还是要超出宝钞许多。

二十两一支火绳枪,那几乎就是天价了。

这还是仅仅是火绳枪,算上火药的话,简直就是暴利。

但是这个钱,朱英暂时可没打算去赚,尤其是对于倭国。

当今火器还是被官府牢牢掌控,也不存在什么军火商,朱英还要趁着目前火器所带来的降维打击,对于大明进行新一轮扩张之后,才会开始考虑变卖一些淘汰的火器。

哪怕是倭国开出再高的价格,也绝不会卖给他们一支火铳。

朱英在沉思一番后说道:“倭国他们开出的价格,必然会吸引到一批铤而走险的商人,尤其是晋商。”

“他们想要火器,也就只能是对卫所里面找路子了。”

“既然如此,张伯,你便让咱们那些暗中掌控的小商会们发出收购火绳枪的消息。”

“定价嘛,便就在五两银子一把火铳,火绳枪出价十两,有多少收多少。”

张伯闻言道:“妙啊,东家这个法子真的好,如此一来,谁卖咱们火统,立马就能知晓,完全可以直接截断。”

朱英笑而不语。

钓鱼执法这个东西,不早就是后世惯用的套路么。

目前还没有哪个商会来贩卖军火,只要他第一个放出消息,就绝对不会有人说想到是朝廷的人。

而且这个生意还是长期做,但凡有一点苗头,就能迅速找到源头去剿灭。

相对来说,在有线索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了。

苏州府目前的情况还算是不错,钱财到位,基本上就是开办船厂了。

这些事情,自然不是说要朱英来操心。

接下来便就是新的行程:上海。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朝廷准松江知府仆散翰文奏设立上海县,县治定在宋朝设立的上海镇。

从汉代起,上海就有铸钱、冶铁、煮盐业。

隋唐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不断开发,上海一带的经济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唐开元初年,兴修了南起盐官、北至吴淞江的捍海塘。

土地也得到开垦,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产粮区。

此后,人口及县镇渐增,规模日益扩展。

中唐以后,上海与海内外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扩大,唐天宝十年,从昆山、嘉兴、海盐三县划出地区设立华亭县,华亭县东北方境内的华亭海。

华亭县东北部的青龙集镇,海舶云集,烟火万家,时人比之杭州。

当时上海作为新的贸易港口,已是风樯浪舶,商贾糜集之地。

元至元十四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继而又设都漕运万户府。

其时,上海镇已为“华亭东北一巨镇”。

至元二十八年,将华亭县东北的五个乡划出,定名上海县。

上海建县后,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植棉业日趋兴盛,棉纺织业亦渐渐兴起。

松江乌泥泾人黄道婆,从海南带回先进的纺织技术,并改革纺织工具,织品量多质优,促进了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

明朝如今,也是一直沿用上海县的称呼。

“果真繁华。”

朱英有些感叹。

上海县这里,比之其他地方,在商业上的发展,由于纺织业的兴起,已然有了最初的资本的雇佣关系。

包括这里的稻田,大部分都在种植棉。

粮食和植棉业,几乎都已经快成五五开的局面了。

加上本身就是重要的漕运港口,经海路运送粮食物资的船都是由上海启航。

这也导致上海县这边,对于粮食很少有紧缺的现象。

当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工业化的兴起不可避免。

群英商会在上海县的势力还算是非常强劲的,主要的原因是之前的雪花盐。

上海这边,本来盐贩子就特别多,尤其是私盐贩子。

当雪花盐出现的时候,对于上海的冲击非常之大。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很早的时候,虽然朱英没有亲自来上海,但群英商会可谓是有两层利几乎都是从这里出的。

而大明其他地方的雪花盐,大部分也是从上海这里进行转运。

之前朱英报给老爷子的盐官名单,有七成都在上海县。

一处酒楼上,朱英接过张伯从上海这边分会负责人的情报名册,开始仔细阅读起来。

这名册之中的主要记载,便就是关于目前各家商会的基础情况。

还有官府官员,盐官等。

看完之后,朱英有些感叹的说道:“我来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这里商人的地位,似乎并不算低,只是没想到,漕运商帮这些人,还真能只手遮天呢。”

“说起来倒还是有些意思,漕运商帮的出现,竟然是因为我这边的雪花盐才抱团的,各种加价,卖出数倍的利润。”

“张伯,他们可是比咱们还要狠一些啊。”

漕运商帮,简称漕帮。

上海漕帮目前组成的成分,跟苏州府那边又有非常之大的区别。

或许是因为上海这边商人更多更杂,反而不容易形成商帮组织,而这边的漕帮的主体,竟然是卫所军士。

一路追查之下,最后所有的线索指向了镇海卫。

说是追查,其实漕帮成员极为嚣张,也没什么要保密的想法,但凡稍微有点势力的商会不听从其摆布,直接就搬出了镇海卫的名头。

说起来,这镇海卫跟朱英还有几分渊源。

因为镇海卫的建立者,便就是江夏侯周德兴。

那个因子作乱宫廷连坐死的大明开国名将,淮西二十四将之一的江夏侯。

后来江夏侯被调往了福建地区,不过这里依然有许多他曾经的老部下。

“这个镇海卫还是挺厉害的,别的卫所出现问题,多是指挥使剥削军士。”

“而现在这个镇海卫指挥使,是带着军士剥削商人,反而成立漕帮这样的帮派势力,对所有的商人进行管辖,从中抽取大额利润。”

“估计不少盐官,也都是跟着镇海卫一起吧。”

“这家伙一年下来,估计能捞到不少的钱财,这才让卫所的军士们,对他是死心塌地。”

“估计别说是我了,老爷子过去了都不好使。”

朱英笑着说道,不过语气之中并没有任何的笑意。

镇海卫敢如此嚣张跋扈,绝对不只是江夏侯老部下那般简单。

很有可能,还涉及到淮西武将集团。

也就是说,这个漕帮后台的镇海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属于朱英目前的嫡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